安徽省六安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堂吉诃德》问世两年后就被译成了英文,汉语版的出现却已是300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尽管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下卷致雷莫斯伯爵的献辞中写道:“……前者,伪《堂吉诃德》流传甚广,令人苦不堪言。各方朋友催促在下速将真品呈送阁下,以正视听。然最为情切者乃为中国之大皇帝。一个月前,他遣特使送来中文书信一封,要求在下将《堂吉诃德》一册送至中国,皆因其欲建一所卡斯蒂利亚语书院,拟以堂吉诃德之故事为教材,聘在下为院长。”
当然,这纯属杜撰,但足见这位文学大师对中国有所了解,并兴致勃勃地将它写进了自己的献辞中。时至今日,塞万提斯的“呓语”已经成真:不仅《堂吉诃德》早已被译介到中国,塞万提斯学院也于2006年在北京创立,后又到了上海,除教授西班牙语外,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国也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巴塞罗那、格拉纳达、巴伦西亚、莱昂和拉斯帕尔马斯等6座城市创办了孔子学院。
1922年,《堂吉诃德》首部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题为《魔侠传》,由林纾与陈家麟合作翻译。由于林纾不懂外语,陈家麟也只通英文,总体而言这不是一个成功的版本,但基本译出了原著上部的故事情节,文字简明、洗练,往往用几个字就能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重要的是,这部伟大小说最早被呈现在了中国读者面前。
《魔侠传》的出版掀起了一个翻译《堂吉诃德》的小高潮,先后出版过数种中译本,但都是转译,而且几乎都有删节。直到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才推出了杨绛先生译自西班牙语的全译本,这也是目前国内印数最多、流传最广的版本。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又有董燕生、屠孟超、孙家孟等专业西班牙语翻译家的全译本陆续出版。
在我国,最先对堂吉诃德这一形象做出积极评价的是周氏兄弟。周作人在1918年出版的《欧洲文学史》讲稿中写道:“书中所记,以平庸实在之背景,演勇壮虚幻之行事,不啻示空想与实生活之抵触,亦即人间向上精进之心,与现实俗世之冲突也。Don Quixote(堂吉诃德)后时而失败,其行事可笑。然古之英雄,先时而失败者,其精神固皆Don Quixote也,此可深长思者也”。
最初,鲁迅并未像周作人那样赞美《堂吉诃德》,但他们对待《堂吉诃德》的态度始终是一致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的那场“革命文学”内部论战中,鲁迅受到围攻,被称作“老骑士”“堂鲁迅”,但他却没有像对待敌人那样“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是请郁达夫翻译了屠格涅夫的演讲《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并自己动手翻译了卢察那尔斯基的戏剧《解放了的堂吉诃德》的第一场,又请瞿秋白译完全剧。他没有为自己辩驳,而是通过译介两个阐释“堂吉诃德精神”的著名文本,将 “堂吉诃德”的意义概括为“崇高的忘我精神和神圣的理想主义情怀”,从而既为“堂吉诃德”正名,也为自己进行了辩护。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堂吉诃德又被赋予了“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特质,呼唤人们像他那样无私无畏地奋勇杀敌。在文学界,诸如张天翼的《洋泾浜先生》,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以及鲁迅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堂吉诃德》的启发和影响。
400年了,塞万提斯并未离开人世,他笔下的堂吉诃德依然鲜活,他的精神也依然具有普遍意义。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依然需要捍卫自由、争取平等、同情弱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堂吉诃德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万提斯在给雷莫斯伯爵的献辞中说,中国皇帝想建一所卡斯蒂利亚语书院,打算以堂吉诃德的故事作为教材,聘自己为该学院院长,所以,恳求自己送一本书给中国。
B.不懂外语的林纾与不懂西班牙语的陈家麟合作翻译的《魔侠传》,是《堂吉诃德》中文版的第一部。
C.在我国,最先对堂吉诃德这一形象做出比较科学评价的是周作人、周树人两兄弟。
D.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少思想比较进步的作家的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堂吉诃德》的启发和影响。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班牙政府在中国北京创立了塞万提斯学院,中国政府于是在西班牙创办了6所孔子学院以示礼尚往来。
B.随着1922年《魔侠传》的出版,在一定时间内,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堂吉诃德》的小高潮,但这些作品都不是直接翻译,并且内容大都不完整。
C.虽然周作人兄弟对待《堂吉诃德》的态度是一致的,但评价方式却有不同。
D.堂吉诃德其人虽然行事可笑,但其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始终具有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万提斯能杜撰出中国皇帝向他要书的事件,表现出他对中国有所了解。
B.林纾与陈家麟合作翻译的《魔侠传》虽然不是成功的翻译版本,但其价值是不能抹杀的。
C.虽然此前《堂吉诃德》的中译版本较多,但直到1979年,杨绛先生翻译的才是最完整最直接的也是目前国内最受欢迎的版本。
D.当鲁迅先生处在“革命文学”内部的论战时,郁达夫、瞿秋白等人通过翻译演讲和剧作的方式直接为鲁迅辩护。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原旷其盈视 盈:充满、盈满
B.川泽纡其骇瞩 纡:纡回曲折
C.序属三秋 序:顺序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赊:远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B.控蛮荆而引瓯越/天柱高而北辰远
C.奉宣室以何年/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二段运用叙事、写景、抒情的笔法写了滕王阁的壮丽及其周围的风光。
B.“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两句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未就的伤感以及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即直抒内心深层的伤感。
C.“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实写作者远望长安、吴会的情景,运用双关的说法,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D.三四段写宴会的盛况,既有悲伤的人生感叹,又有乐观的壮志不易的感慨。
(4)把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咏橘
苏 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①噀:xùn,喷。
(1)“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
(2)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
(2)辛弃疾的《永遇乐》中 “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宋文帝渴望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3)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写蔺相如向宾客解释自己不愿与廉颇“纠缠”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做对比,表达了自己先尽孝后尽忠。
(5)辛弃疾的《水龙吟》中抒发“英雄无泪?失地难以收复”的感慨的是“________,________”。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梁晓声
小分队在向“满盖荒原”进发。副指导员、“摩尔人”王志刚和我同坐在一辆车上。副指导员是我们全团知识青年扎根边疆的光荣榜样。“摩尔人”曾在宿舍里公开承认他爱副指导员,这使我很嫉妒,因为我也暗暗地爱着她。
我们的拖拉机像远迁的鄂伦春部落,在茫茫的草原上奔驶了整整两天两夜。当我们打开地图,一致确信拖拉机履带已经碾在积雪覆盖的“鬼沼”的冰面上时,正是荒原庄严而肃穆的黎明时分。
呵!“鬼沼”!它并非像传说中那么恐怖,也许因为它处在冬眠状态,雪被罩住了它那狰狞的真实面目吧。我们看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世界最大的湖泊被冰结在眼前,“满盖荒原”﹣﹣它平坦得令我们这批垦荒者难以置信,直铺到遥远的地平线。
“魔王!你在哪里?你出来!”我们的一个伙伴大声呼喊。
传说中的“魔王”没有出现。
“摩尔人”王志刚突然朝不远处一指:“你们看!”﹣﹣一根从正中间劈开的圆木桩钉进土地,倾斜地立在那里。
我们都好奇地走了过去。副指导员拂掉木桩上的雪,我们看到了一块木碑,累累斧痕粗糙砍平的劈面上,刀刻的字迹被风雨所侵蚀,只能依稀认出“死于此……”三个歪扭的字。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当时都和我一样,倒吸了一口冷气。
“那里,还有一个!”我的妹妹又发现了同样的不祥之物,她第一个朝拖拉机退去。
副指导员低声说:“我们走吧,别搅扰他们安息了。”
如果有人问我:“你在北大荒感到最艰苦的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垦荒。”
如果有人问我:“你在北大荒感到最自豪的是什么?”
我的回答还是:“垦荒。”
为了寻找有水源有林子的理想地点,我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满盖荒原”。我们发现了一条在地图上没有标出来的小河,它是“满盖荒原”上唯一洁净的水源,被我们命名为“流浪者”。我们发现它之前,它像流浪汉在荒原上不知徘徊了多少岁月,现在我们在它身边扎下了帐篷。
当冰雪消融的时候,当“流浪者”唱起了《拉兹之歌》的时候,我们闪亮的犁头劈进了“满盖荒原“的胸膛。若非垦荒者,谁能体会拖拉机翻起第一垄处女地时那种喜悦?这荒原上有那么多的狼,光天化日之下,它们三五成群,大模大样地尾随在我们的拖拉机后面,捕食被犁头翻出的肥大的土拨鼠。夜晚,它们就在我们的帐篷四周嗥叫。创业的艰苦,使垦荒队的每一个小伙子都变成了圣徒。副指导员跟我的妹妹,和我们同住在一顶帐篷里。一块毯子分隔开了她们的狭小天地,毯子后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巴黎圣母院”。
一天深夜,我从睡梦中偶然醒了一次,却没有听到拖拉机翻地的轰响。我一下子跳起,来不及多想,只穿着短裤,就闯进了“巴黎圣母院”,将副指导员从被窝里捅了起来。
“你,你要干什么?!”
“拖拉机不响了!‘摩尔人’在翻地!”
“啊!”副指导员顺手就操起了步枪。
拖拉机不响,意味着“摩尔人”出了事。所有的人都惊醒了!正当大家要奔出帐篷,“摩尔人”从外面钻了进来。马灯光下,我们见他身上背着一只狼,两手拽着狼的两只前爪,头顶住狼脖子;那只狼朝天张大着嘴,两只后腿抓在他的腰胯上。
“摩尔人”大声说:“快动手!它还活着!”
我们各自操家伙,棍棒齐下,将那只狼在他背上打死了,好大的一只白毛老苍狼!
“摩尔人”一下子坐在地铺上,喘息了半天,才说:“拴大犁的钢丝绳断了,我回来换钢丝绳,这东西跟上了我,出其不意地将两只前爪搭在我肩上……”他的脸上、手上尽是血痕,棉衣被撕成碎片。他拧着眉头脱下棉衣,里面的绒衣和皮肉被狼的后爪抓得稀烂!
副指导员命令我的妹妹:“快,拿医药箱来!”
这时,我们才发现,她仅穿着衬衣衬裤,光着一双腿。她也意识到了什么,在我们的目光下一时显得不知所措。随即,她镇定了下来,从容地说:“都瞪着我干什么?没你们的事了,全睡觉去!”
大家都一个个顺从地钻进了被窝,我没有。我将马灯举在“摩尔人”头顶。
副指导员第一次那么柔情地看了我一眼,一句话也没有说,立刻从妹妹手中接过医药箱,替“摩尔人”小心翼翼地包扎伤处……
(有删改)
【注】①满盖,鄂伦春语,魔王的意思。②《拉兹之歌》是印度电影《流浪者》里面的歌曲。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描写了副指导员、“摩尔人”、我及妹妹等一群人在屯垦“满盖荒原”中的壮烈行动,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同心合力、目标一致的垦荒集体。
B.小说通过人与兽的搏斗等情节,讴歌了垦荒队员在险恶艰难的环境中展现出的英雄主义光辉,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特定时代的狂热精神。
C.“我”是垦荒队的重要成员,又是故事的叙述者,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也便于从垦荒队员的角度进行抒情议论。
D.垦荒队在“鬼沼”发现木碑,依稀认出“死于此”三个字,他们意识到已有垦荒者牺牲于此。但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决心继承前辈的遗志,誓将垦荒事业进行到底。
E.作者用“流浪者”唱起了《拉兹之歌》来描写“满盖荒原”冰雪消融、小河流淌的情形,颇具抒情性,寄托着远离家乡的垦荒队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副指导员第一次那么柔情地看了我一眼,一句话也没有说,立刻从妹妹手中接过医药箱,替‘摩尔人’小心翼翼地包扎伤处……”此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3)本文写“巴黎圣母院”的有关情节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标题“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包含着怎样的意蕴?试作探究。
六、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一名外地客人在本市乘的士时遭劫,载他的“的哥”竟 。昨日,乘客周先生说,他准备将这名“的哥”告上法庭。
②代表危地马拉国家队出战场的拉米雷斯虽然一度在前腰位置上显示出不俗的盘带和传球功底,但很快便出现体能问题,下半场只能 。
③中日之间若以武力衡判未来钓鱼岛之输赢,则两国之间必无赢家。真正的赢家将是 的美国。
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狡猾的美国人 ,待时机成熟便以所谓中立国的身份向交战国家贩卖军火、战略物资、情报等,伺机大发战争横财,使得战后美国的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A.袖手旁观 隔岸观火 作壁上观 坐山观虎斗
B.袖手旁观 作壁上观 隔岸观火 坐山观虎斗
C.坐山观虎斗 作壁上观 袖手旁观 隔岸观火
D.坐山观虎斗 袖手旁观 作壁上观 隔岸观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大部分人对于管谟业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但是莫言这个名字,《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蛙》等名著,大家肯定不陌生。
B.教育部表示,一到暑期,容易发生孩子溺水事故,特别是事故发生时,一些不习水性的孩子盲目施救,造成群死,给很多家庭带来不幸。
C.小孩不存在什么碎片化,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读一些故事就非常好,比如《史记》《论语》里便有大量的故事,编一些给小孩子学,从故事中学习做人。
D.木格措迎来了一年之中最为绚烂的秋天,漫山红叶彩林如水彩画一般,若遇见一声瑞雪,还能欣赏到最为动人的雪压红叶的罕见的奇特景观。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 )使所有的色调融合为浑然一体, 使所有的声音汇成合唱,那是多么奇伟的声音,多么壮观的景象!
①各种声响使这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
②鸟喙击橡树干的笃笃声
③可是,当微风吹进丛林,摇晃这些飘浮的物体,使白色、蓝色、绿色的生物混杂交错
④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
⑤动物吞啮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咂声
⑥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嗓。
A.③①⑥⑤②④ B.⑥②③⑤①④ C.⑥②④⑤①③ D.③②①④⑤⑥
七、语言表达
请用简洁的文字表述零件加工过程的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100字。
八、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人说:“守护灵永远在背后守护着真实的你!”也有人说:“真实不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是我们终于为自己找到的一种生活信念和准则。”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不允许使用修正带及胶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安徽省六安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答案】
C
A
D
【考点】
社会科学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相关信息在第一段,与原文意思相符。B项相关信息就在第三段。C项原文第五段第一句是“在我国,最先对堂吉诃德这一形象做出积极评价的是周氏兄弟,”与选项中的“比较科学评价”不符。D项与原文第七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在文学界,诸如张天翼的《洋泾浜先生》,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以及鲁迅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堂吉诃德》的启发和影响”意思一致。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二、文言文阅读
【答案】
C
B
C
(4)①蓄积的雨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
②宴会上,排箫声响起,好像清风拂来;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遏止了白云飞动。
【考点】
课内文言文阅读
内容概括与分析
且的用法
而的用法
以的用法
之的用法
滕王阁序(王勃)
文言翻译
其他文言实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序:时序(春夏秋冬)。
(2)A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都是连词,表并列。
C项,介词,在/介词,用。
D项,连词,表转折/副词,尚且。
故选B。
(3)C项,“实写”错误,“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望”“看”,实际上是“想”。
(4)①潦水,蓄积的雨水;凝,凝结;暮山,暮霭中山峦。
②纤,细;遏,阻止。
三、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1)“惊”:吃惊、惊讶。“怯”:胆怯、害怕。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
(2)正面角度就是直接写橘,如从它的颜色、形状、口味等;侧面角度是指从橘周围的其它事物来写,如从其它植物、周围环境等。
【考点】
表现手法(古代诗歌鉴赏)
炼字(古代诗歌鉴赏)
赏析形象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惊”“怯”二字,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2)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弥漫、橘汁酸凉。侧面:对比反衬。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机与味美,正衬烘托。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侧面描写。“吴姬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
四、情景默写
【答案】
(1)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5)红巾翠袖,温英雄泪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能力。
重点注意的字,如“熹”“嘉”“胥”“陛”“韫”等。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A,C
“我”第一个察觉正在翻地的“摩尔人”遇到危险,并不顾一切告知副指导员,且留下来为他举灯,副指导员对“我”的做法表示赞许,肯定了“我”对战友的关切和深情。
①男女共寝一室,说明无法安排足够是宿舍,突出条件简陋,生活艰苦;②青年男女共寝一室,中间仅以毯子相隔,突出他们心灵世界的圣洁;③写“我”夜闯“巴黎圣母院”,汇报战友遇险,突出“我”对战友的关心。④使主旨更为丰富,文学性更强。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一标题,既揭示了自然环境非同一般,又表达了垦荒者的豪情。①人们很少踏上这片土地,它是荒原,还没有被开垦;②环境险恶,人美还没有揭开它的面纱,无法真正了解它;③人称“鬼沼”,有关于“恶魔”的传说,大家叫它“满盖荒原”;④有一群英勇的垦荒者,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犁地播种,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创造奇迹。
【考点】
小说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文句中动作、心理和人物性格特征去分析。
(3)本题考查对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对相关情节进行概述,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从文章的结构、情节、人物、主旨等角度去分析。
【解答】
B.“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特定时代的狂热精神”说法错误,原文中并没有任何一处能够表现对于“特定时代的狂热精神”的批评。D.“已有垦荒者牺牲于此”和“将垦荒事业进行到底”分析有误,死在这里的人不一定是垦荒者,原文也没有说;而且原文对于众人见到木碑时的描写为“倒吸了一口冷气”,并不能表现出“将垦荒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E.“寄托着远离家乡的垦荒队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分析错误,原文表述为“若非垦荒者,谁能体会拖拉机翻起第一垄处女地时那种喜悦”,由此可见应当是开垦荒地的喜悦之情。
根据前文内容可知,“摩尔人”遇到危险,是“我”首先察觉到并且不顾一切地闯进“巴黎圣母院”告知副指导员,然后我并没有去睡觉而是为“摩尔人”执灯,可见这一系列的举动都让副指导员另眼相看;根据原文对于副指导员的描写,“柔情”一词则表现了副指导员对我行为的赞许;最后,根据本文的主题来看,文章描述了一群人去垦荒,肯定了这群垦荒人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精神,由此可知副指导员对我关心战友的行为表示肯定。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文章对于“巴黎圣母院”相关情节的描述分别是男女共寝一室且仅以毯子相隔以及“我”夜闯“巴黎圣母院”,从内容上来说,这些情节的设计都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巴黎圣母院”的简陋突出了当时环境的艰苦以及众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有一张毯子隔开表现出众人内心纯洁的感情。而夜闯“巴黎圣母院”则表现出对于战友的关心;从文章的结构主旨上来看,“巴黎圣母院”让我们不禁联想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使得文章的主旨和文学性更加强烈。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结合文本去分析本文的标题,可以发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的“神奇”之处在于这是一片从未开垦过的土地,人们对于它知之甚少,而且这片土地的环境非常险恶,充满着各种传说。但是这并未减弱“我”去开垦这片土地的决心,通过对这片土地恶劣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我们这群垦荒者的勇气和开垦荒地、干出前人未干出的业绩的决心。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六、选择题
【答案】
B
【考点】
词语辨析
【解析】
本题主要辨析“袖手旁观”“隔岸观火”“作壁上观”和“坐山观虎斗”四个词语的区别,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编者三组词语的区别,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辨析词语,选出最佳答案.
【解答】
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隔岸观火:隔着河看人家着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热闹;
作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坐山观虎斗: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
句①强调的是“‘的哥’对乘客遭抢劫这件事时采取置身事外,挤不过问也不协助乘客”,用“袖手旁观”恰当;
句②强调的是“拉米雷斯由于体能问题对于本国的球赛只能站在一旁观看”,用“作壁上观”更好;
句③强调的是“中日之间若以武力衡判未来钓鱼岛之输赢,那么受益者只能是美国”,用“隔岸观火”更好;
句④强调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狡猾的美国人等到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用“坐山观虎斗”恰当;
故选.
【答案】
B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A.主客颠倒,应改为“管谟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
C.搭配不当,可在“碎片化”后面加“的问题”,“从故事中”前加“让他们”
D.“罕见的”与“奇特”赘余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C
【考点】
句子衔接与排序
【解析】
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答此题,可以运用排除法:从语言的本身找到一些标志,帮助我们先把某些句子的顺序给确定下来,通过已定的顺序来对照一下选项,排除一些无关选项.
【解答】
文段描写“河这边”奇伟的声音、壮观的景象。
⑥句作为横线前“万籁无声”的转折。是写“骚动和聒嗓”,应放在首位,排除A、D;再看横线后的句意,“使所有的色调融合为浑然一体”,应和③句衔接,据此可排除B。
七、语言表达
【答案】
加工零件有三道工序:粗加工、返修加工和精加工。每道工序完成对产品进行检验。粗加工合格的进入精加工,不合格的进入
返修加工;返修加工合格的进入精加工,不合格的为废品;精加工合格的为成品,不合格为废品。
【考点】
流程图
表达准确
语境填句
病句辨析修改
表达得体
句子衔接与排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题时,首先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其次把握概念间的关系;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最后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承接等。根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八、材料作文
【答案】
例文:
活出真性情
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
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
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
益,例如为了金钱、名声之类。
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
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
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
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
始终是空虚的。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
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可是,对人对己都不要衣帽取人。衣
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
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真实不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是我们终于为自己找到的一种生活信念和准则。
那些为这类目标奋斗的人,无论他们为挫折而焦虑,还是为成功而欣喜,我从他们身上都闻到同一种气味,这种气味使我
不能忍受和他们在一起呆上三分钟。对于那些在言行中表现出大使命感的人,我怀有本能的反感,一律敬而远之。在我看来
,真正的使命感无非是对自己选定并且正在从事的工作的一种热爱罢了。
一个人何必要著作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诗足矣。倘无此奢求,则只要活得自在即可。有人说:“守护灵永
远在背后守护着真实的你!”我想说:活出真性情,活出自我,心得其乐,就好!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文能力。
这是一道给材料作文,所给材料为引语性质。包含两种认识,其一“守护灵永远在背后守护着真实的你!”为虚无主义,有点迷信
、自欺欺人的意味。其二“真实不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是我们终于为自己找到的一种生活信
念和准则”,这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思、真理。要想写好这篇作文,首要的是理解所给信息表达的意思,第一句是故弄玄虚
华而不实的,让它等同虚设好了。第二句抓住关键词“真实”“态度”“自己”“生活信念和准则”即可。道理是抽象的,行文过程中需要
摆出事实联系生活实际,由事例引出观点会更形象生动,所以本文适合深入浅出,变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总是是要举
出一些典型而新颖的事例,会更具有说服力。
【立意】(1)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2)自信而真实,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3)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让别人说去吧;
(4)活出真实的自己,才是快乐一生。
【素材】(1)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锺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
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定力”不是修炼出来的,它直接来自所做的事情对你的吸引力。我的确感到,读书、写作以及享
受爱情、亲情和友情是天下最快乐的事情。人生有两大幸运,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所以
,也可以说,我的“定力”来自我的幸运。真实是最难的,为了它,一个人也许不得不舍弃许多好东西:名誉,地位,财产,家庭
。但真实又是最容易的,在世界上,唯有它,一个人只要愿意,总能得到和保持。
(2)不知什么时候,很多现代人都学会了伪装和演戏,每天都上演着不同的戏码,似快意恩仇,又像深仇大恨,将自己搞的很
累,这些让我们变得很不开心,甚至会患有忧郁,抑郁症。而这根源往往与我们不能做真实的自己有关。那么我们如何远离虚
假的自己,活一个轻松真实的自己呢?
真实的自己:敢于秀出你最真实的一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美丽和优点,你需要做的是坦然面对
自己,秀出自己真实的一面,你才是最有魅力的人。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本来开朗大方的女孩故作矜持,温文尔雅的书
生为了显示自己的男子气概学粗口骂人甚至动起拳脚。这样的行为是可笑的,西施捂住心口时很美,东施效颦却惹人生厌,如
果东施保持自己的真实不再去盲目地模仿西施,说不定也会来个丑女大变身!
所以,你可以不漂亮不帅气,可以没文化没地位,但你一定要真实。人们总喜欢接近率真坦诚的人,对做作和伪装的人必然会
敬而远之。除了外表要真实之外,内心也要是真实的,如果你没有戴太多的面具,那么即使有点闷,人们也愿意接近你。每个
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活一个真实的自己其实就是认真善待自己,聆听自己的需求,才会绽放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和其他人
一样,有一天当你不在乎他人眼光时,恭喜你,你已活出最真实的自己,也是最快乐的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这由你自
己决定,精彩的自己才是属于你。
(3)活出真实的自己,意味真诚对人,才能被同等对待。人与人之间若想有更深的交往和进一步的接触,最好的办法就是彼此
真诚相待,增进了解。如果你明明心里这样想,却偏偏要那样做,戴着一幅虚伪的面具,其实大抵都能被人看穿。如果一个人
能坦诚地去面对他人,就算他不善言辞,也能让对方感到真实、可靠。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虽然能“口吐莲花”,但在关键时刻却
掩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心情,待人虚伪,那怎么能让人信任、依靠他呢?
活出真实的自己,意味着敢于暴露最真诚的自己。做自己的时候是最没有压力的,也是最放松的,你的这种状态也是一种最好
的自我魅力体现,无形中会吸引他人靠近。当你愿意做一个真实自己时,你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生
活,在你的生命中,也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需要坦然做好真实的自己,这样的人才最值得信赖与交往。我们要深刻的
明白,别人都无法决定你的人生,活出真实的自己,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在乎那些风言风语,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会无所畏
惧,一往直前,变得越来越优秀。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