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的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即知识拥有者将知识进行筛选和系统整理之后,通过平台向受众传播,而知识接收者则通过支付资金获得知识。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知识付费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营造了全民学习的氛围,一个知识共同体正在形成。知识传授可转化为市场行为并按市场逻辑进行交易,很显然,这种功利色彩的运作有悖于传统知识生产、传播、接受的逻辑。就碎片化的知识传授、分享模式来说,也很难与传统模式相媲美。从本质上说,知识付费就是消费社会中资本操弄的一种商业现象。它成功地吸引了传统出版机构、新媒体、各大网络平台纷纷涌入这片红海,激烈厮杀。
(摘编自陈龙《作为文化奇观的知识付费》)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人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注】①编者按: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情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摘编自《光明日报》《“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光明日报》《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付费迎合了文化市场需求,传播手段的进步及用户的知识焦虑则使其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B.新媒体想在眼球经济时代获取利益,显然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
C.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D.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导致知识付费的到来,并且这种付费范围还会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费社会中,资本运作可使知识传授成为获利来源,而资本逐利的本质将会使这种竞争更加残酷。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从小镇青年到月入十万》这类文章充斥网络,是新媒体在知识付费时代谋取利益设置的营销景观。
D.在低收入阶段,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衣食住行,因而一般不会有更多的钱用于知识付费领域。
(3)以下哪个例子符合材料三中关于“知识服务业态”的论述( )
A.网络剧《庆余年》因制作精良而火爆一时,随着剧集热播,视频网站开启“超前点映”付费模式。
B.某软件在其官网提供免费下载,用户可付费加入聊天群获取该软件的素材、教程、后续升级服务。
C.微信公众号文章的付费阅读、知乎提供付费解锁的后续内容以及百度文库提供的文章付费下载。
D.小王在喜马拉雅FM上兼职做主播,通过有偿分享课程、付费回答问题、制作付费节目获取报酬。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5)面对知识付费时代,作为个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除夕的夜
阿 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老板娘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选自2019年第1期《长城》,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伤感心情。
B.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
C.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了“我”找到小饭馆时的感喟。
D.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他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笑貌,而“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
B.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C.“街道两旁大商家……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D.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为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3)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B.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C.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D.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20岁成人时举行加冠礼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如苏武字子卿,张衡字平子。
B.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取“绍祚中兴”之义。年号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如《张衡传》中永元、阳嘉、顺帝等。
C.筮,古代用蓍草的茎占卦的一种活动。古人将做官时会占卜问吉凶,故后也称刚做官为“筮仕”,《氓》中“尔卜尔筮”为成婚前问吉凶。
D.辟,征辟制是自汉代推行的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召称“征”,公府征召称“辟”。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雄豪英迈,叛徒义端窃印投金,辛弃疾陷于被杀的危险之中,最终辛弃疾斩义端之首,完成壮举。
B.辛弃疾义气干云,耿京被张安国杀害,辛弃疾义不容辞为耿京报仇,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斩杀。
C.辛弃疾对南北时局有着深刻认识,写出了多篇有价值的分析形势的文章,因为当时朝廷的方针问题,最后没被采纳。
D.辛弃疾注重农业生产,他认为人生在于勤劳,当以务农为先,他的号“稼轩”也是由此而得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②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 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末,当时安史叛军气势正盛,国事艰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迪送客时看到早梅开放,想念杜甫并寄赠一首诗,本诗是杜甫对裴迪的答谢之作。
B.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
C.颔联紧承“动诗兴”,具体写裴迪送客的情形,寄寓了作者对裴迪没有自由的同情。
D.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人面对折梅一定会感慨万千。
(2)尾联中说“朝夕催人自白头”,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五丁开山”的故事,既给人以想象,又交代了蜀道的由来。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暗寓南宋统治集团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豪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六、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
(选自《迟子建散文》,有改动)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手表上的时间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
B.巨大的太阳翼能低速转动,而带动其转动的是一个“小关节”——太阳翼驱动机构。
C.密云水库是京城百姓最依赖的“大水缸”——北京人每喝三杯水,就有一杯来自这里。
D.高精度服务是北斗的一大特色,精度控制在5厘米内——这还不是北斗的“极限”。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文中句子表达效果更好?
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花”字出现的位置是有规定的。比如说,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近高楼伤客心”。乙要接续第二字带“花”的诗句,如“落花时节又君”,丙可接“柳暗花明又一村”,“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丁接“人面桃花相映红”,“花”在第四字位置上,接着可以是“不知近水花先发”、“出门俱是看花人”、“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到花在第七个字位置上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 请以“月”为令,填写下面的诗句,七个字,必须是有据可考的诗词。
① 月
②
月
③
月
④ 海 上 明 月 共 潮 生
⑤ 暗 香 浮 动 月 黄 昏
⑥
月
⑦
月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康德和黑格尔,著书立说,善思辨敢批判,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
材料:
爱国精神 科技成就 文学贡献
鲁迅 岳飞 关汉卿 张衡 张自忠 钱学森
抨现实砭时弊 战沙场驱敌寇 埋头干创新见
探物究理 保家卫国 感怀时事
七、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因正道直行被流放,披发行吟于泽畔,渔父看见后,问他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父劝他说:“既然举世皆浊,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既然众人皆醉,何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屈原反问道:“我怎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怀石投江而死。汉代的贾谊认为,不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楚国呢?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
上述材料中,屈原、渔父和贾谊三个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湖北省宜昌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答案】
D
B
B
(4)①首先提出目前中国处于知识付费与不付费的两难处境;②接着论述知识付费的必然性(或原因);③再论述知识产品免费到知识服务收费的发展潮流及给中国带来的两难处境;④最后论述在当前国情下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
(5)①认清社会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②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不跟风,不盲从。
③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各自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
④应该认识到知识付费时代可能带来知识传授的碎片化,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模式。
【考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理解概念、句子含意
分析论证结构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原因不全面。根据材料一“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可知,知识付费产生的原因是“多方合力”的结果。
B项,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可知,新媒体违背职业规范的前提条件是“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
C项,“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材料三“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
故选D。
(2)B项,“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分析不当。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
(3)B项,知识产品免费而后续服务收费的做法,符合材料三关于获取知识的更高阶段,即“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的说法。而其他三项属于知识产品付费。
(4)材料三第一段,首先提出“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这一问题;接着以“首先”“其次”引领两个段落,从“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来论述知识付费的必然性(或原因),从“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来论述知识产品免费到知识服务收费的发展潮流及给中国带来的两难处境;然后以“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段过渡到下一问题的分析,从“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两个方面论述在当前国情下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据此梳理概括即可。
(5)根据材料一“知识传授可转化为市场行为并按市场逻辑进行交易,很显然,这种功利色彩的运作有悖于传统知识生产、传播、接受的逻辑。就碎片化的知识传授、分享模式来说,也很难与传统模式相媲美”概括出“应该认识到知识付费时代可能带来知识传授的碎片化,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模式”。
根据材料一“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知识付费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营造了全民学习的氛围,一个知识共同体正在形成”概括出“认清社会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概括材料二“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概括出“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不跟风,不盲从”。
根据材料三“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概括出“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各自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D
A
(3)①渲染寒冷的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的伤感心情。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儿重病,“我”心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哀伤。
②用寒冷的气候反衬出(突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4)①“我”为老伴儿的病情担忧,为了安慰老伴儿,寻找老伴儿喜欢吃的菜,而老伴儿最后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等,体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为对方着想的深情。老伴儿生重病,“我”没告诉别人,敢于面对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
②流浪汉在大街上用小铁桶涮“火锅”,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我”素不相识,叫“我”一起过年,告诉“我”小饭馆的位置,还祝“我”老伴儿早日康复,体现了以苦为乐、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精神。
③小饭馆老板娘及厨师给流浪汉佐料,对待“我”很热情,饭菜价格与平时一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体现了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④出租车司机开导大娘,还不收其车费,看大娘进车站口后才走,体现了为人热心、救助危难的道德品质。
【考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
艺术特色(小说)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个性化创意解读(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分析错误。司机只知“我”老伴儿住院,而不知其病重危及到生命,因此“对人生无常的哀痛”语意过重。
(2)A项,“‘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分析有误。从文章来看,“我”与文中所写人物及大多数的事件都有联系;而在叙述时,“我”同时也在参与其中,和其他人物共同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因此,“我”并没有“隐身其后”,也不是“处于次要地位”。
(3)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可以从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对人物形象塑造、对主旨表达等方面的作用来进行思考。本题可从渲染寒冷的环境氛围、烘托人物情感、衬托人物形象特征的角度作答。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渲染了寒冷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氛围。“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儿重病,“我”心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哀伤。“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两句用寒冷的气候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4)解答此题,要联系小说具体内容,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小说主题等角度来阐述人物身上体现的人性之美。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有“我”,除夕夜为安慰妻子,冒着大雪,去寻找老伴儿喜欢吃的菜;有“流浪汉”,在大街上用小铁桶涮“火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请“我”喝酒,帮“我”指路,祝“我”老伴儿早日康复等;有“小饭馆老板娘及厨师”,给流浪汉佐料,帮“我”烧菜,饭菜价格与平时一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有“出租车司机”,开导大娘,不收其车费,看大娘进了进站口才离开;还有“我”病重的妻子,自己已经病危,还劝“我”“你一定要好好活着”。以上出现的人物,有的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有的为人热心,救助危难;有的待人细心,体贴入微。在他们的身上都体现了浓浓的人性美,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
D
B
B
(4)①我因为主帅而归顺朝廷,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
②南方有许多工商业来祸乱农民,再加上兼并的祸患兴起,就有贫富不均了。
【考点】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姓名称谓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文言断句
【解析】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是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一天晚上,义端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期限,抓不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会将义军的虚实奔走报告金帅,急忙追赶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仍斩下义端的头颅,此后,耿京更加看重辛弃疾。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慰劳军队,召见了他,并且嘉奖了他,授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为主帅而归顺朝廷,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当时辛弃疾二十三岁。
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论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一向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他曾说:“人生在于勤劳,当以务农为先。北方人,养生的手段不求助于别人,故无大富大贫之家。南方有许多工商业来祸乱农民,再加上兼并的祸患兴起,就有贫富不均了。”故以“稼”名轩。辛弃疾平时擅长写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世上。
【解答】
(1)“京军”意思是“耿京的军队”,“京”是“军”的定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窃印以逃”的主语是“义端”,所以“义端”应放在后一句中,排除B项。
故选D。
(2)B项,“年号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如《张衡传》中永元、阳嘉、顺帝等”错误,“顺帝”不是年号,是谥号。
(3)B项,“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斩杀”错误,文中说的是“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杀张安国是回到宋朝,不是在金营。
(4)①“缘”,因为;“归”,归顺;“期”,想到;“何以”,拿什么。
②“末作”,工商业;“病”,祸乱、危害;“患”,祸患;“不侔”,不均衡、不等同。
四、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C
(2)①思念友人。从诗歌的颔联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②暮年之伤。诗人由“伤岁暮”而引发人到暮年的感伤。
③思乡之愁。诗人唯恐梅花会引发乡愁,实际上表达了自己羁旅思乡的愁绪。
④忧国忧民。国家正处于战乱的困境,诗人面对动荡的现实感伤时世,忧国忧民。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寄寓了作者对裴迪没有自由的同情”理解有误。颔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谢忱以及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谊。
(2)作答本题需结合全诗及写作背景进行分析。本诗首联赞美裴迪咏早梅诗: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凌冬盛开,诗兴勃发,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倒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咏梅那般高雅。颔联上承“动诗兴”,“遥相忆”直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惺惺相惜和心心相印。颈联写:幸而你未折梅寄来,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要不然,面对所折的梅花“我”一定会乡愁缭乱、感慨万千的。尾联大意:江边的这一树梅花啊,如今也在渐渐地开放,好像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发满头了。
此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忆”字感谢友人对自己的思念,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早梅开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的羁旅之思。结合注释可知,当时安史叛军气势正盛,国事艰难,诗中同时暗含诗人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的无尽担忧。实际上,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有忆友之愁,暮年老去之愁,思乡之愁,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等,这千愁百感攒聚一身,此头怎能不白?
五、情景默写
【答案】
(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摧,钩,
(2)觅,
(3)雕,犹。
六、语言表达
【答案】
B
(2)①句中将白发比作明丽的雪线,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头发和雪线的形状相似,白发和白雪色泽相似。
(3)①改写后的句子为常式句,比较平淡;文中画线句则为变式句,将“严厉而又古板”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挂钟的铁面无私。②文中画线句与下文的“充满温情”衔接照应得更紧密。
【考点】
修辞手法的辨析及运用
赏析句段
标点符号的辨析及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文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项,表声音的延长。
B项,表解释说明。
C项,表语意间的因果关系。
D项,表语意转换。
故选B。
(2)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常见类型有明喻、暗喻、借喻等。作答时要审清题干要求,结合画线句内容分析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画线句的本体是“白发”,喻体是“雪线”,二者在形状上形似,在颜色上相似。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3)本题画线句子属于变式句,将“家长”的修饰语“严厉而又古板”单独列出,强调了挂钟的铁面无私的特点。“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与“严厉而又古板”相照应,衔接十分自然,使挂钟具有反差感,形象也更立体。而改写句则较为平淡,与下文的连接不紧密。所以文中句子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①月落乌啼霜满天 ②秋月春风等闲度 ③绕船月明江水寒 ⑥唯见江心秋月白 ⑦别时茫茫江浸月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识记古诗词的基本能力。
【解答】
这是一道考核诗词积累的题目,要求按照飞花令的要求填写下列的空格,给出的字是“月”,注意“月”要出现在规定的位置,同时是含有“月”的古诗句,书写时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
鲁迅和关汉卿,感怀时事,抨现实砭时弊,一代才子具有伟大的文学贡献。
岳飞和张自忠,保家卫国,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张衡和钱学森,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具有杰出的科技成就。
【考点】
句式仿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考生首先需要注意句式,不过句式难度不大,仿照所给的例句句式即可。其次,需要注意内容的贴切:“文学贡献”“科技成就”“爱
国精神”是统领材料中人物及行为事迹的核心词。“爱国精神”对应岳飞、张自忠、鲁迅、钱学森,但是结合“保家卫国”“战沙场驱
敌寇”来看,只有岳飞和张自忠符合。“文学贡献”可以对应岳飞、鲁迅、关汉卿,但是由于“爱国精神”里已经选了岳飞,因而“文
学贡献”里只能选择鲁迅和关汉卿;剩下的张衡和钱学森就是对应“科技成就”。
七、材料作文
【答案】
略。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写作提示】
根据本材料写作,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材料内涵,准确把握材料中三个人的思想观点。屈原正道直行被流放,虽处于困厄之中,但他为了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高洁的品质,宁可死去也不愿与污浊的世俗同流合污,体现出洁身自好、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渔父是作为与屈原对立的形象存在的,面对污浊的现实,他主张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思想。汉代的贾谊则主张只要能辅佐君主建功立业,不必拘泥于楚国,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体现出一种趋利避害的智慧。相对来说,他比屈原灵活变通,比渔父积极有为。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发掘其思想观点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写作过程中,要能够对人物的思想观点进行辩证地评析,体现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