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人教新课标4.16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九年级上人教新课标4.16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0 14:4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导入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中,我们的祖国度过了她多少岁的生日?(60)在这两年中,我们的祖国经历了汶川地震、湖南雪灾、拉萨暴乱、藏独肆虐,并正在接收甲流和新疆暴乱的考验……多舛的命运,不济的时运曾让我们步履艰难,但我们万众一心,突破难关,历经磨难,站在了世界的巅峰,奥运会震撼寰宇,神七遨游蓝天,60年阅兵隆重举行。以后的路还很遥远,即使前方荆棘满布,我们仍充满信心坦然面对。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
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鲁迅原名周树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
小说集 《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南 腔北调集》《坟》等十五部。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1.复习作者
2.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
陷,中国国民党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
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
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头子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
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
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
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
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走狗
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究竟是什
么样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呢?同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写
了此篇予以有力的驳斥。
3.知识补充
议论文以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 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间接或
主张。(例如《敬业与乐业》)
驳论— 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
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来说,批驳对方的论
点主要有3种方式:
一是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
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
之间的矛盾。
二是驳论据,即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
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三是驳论证,即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
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
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
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
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5.齐读课文 初步感受作者感情
4.检查预习
A. 慨叹 玄虚 脊梁
前仆后继 搽
省悟 倘若 诓骗
诬蔑
B.玄虚—
麻醉—
舍身—
省悟—
为民请命—
诓骗—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kǎi)
(xuán)
(jǐ)
(pū)
(chá)
(xǐng)
(tǎng)
(kuāng)
(wū miè)
文中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原指佛教徒牺牲肉体表示虔诚,后来泛指为祖国 或他人而牺牲自己。
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替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
说谎话骗人。诓,哄骗。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提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欺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1.默读课文 回答问题
2.自读课文 拟列提纲
树立靶子:对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对方的论据 不久: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反驳 直接反驳(3—5)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
“自欺力”
间接反驳(6—8)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
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
“中国的脊梁 ”
结论 (9)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
要看地底下
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第二课时
1.诵读第一部分,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对方所谓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那对方的论点还站不站得住脚?
我们来看这是驳论的那种方式?(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2)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信“地” 信“物”
不久:只希望“国联” 信“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自欺力”
【明确】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并非“自信”而是“他信力”
(3)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讽刺否定作用。
(4)“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明确】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5)文中加点的文字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掉,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二.再次朗读
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回顾作者提出的新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们有并不是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有过去现在的事实为证。
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然后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立论)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联系(3—5)先用驳斥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这也是我们本文的驳论特点。
(2)“中国的脊梁”指哪些人?为什么赞扬他们为“中国的脊梁”?
【明确】“中国的脊梁”指古今志士仁人,在当时主要指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广大革命人民。
这些人充满民族自信力,一生为人民为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他们的作为和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与当时的国民党政客和社会“名流”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具有强大的批判力量。这些铁的事实对敌论论点是一个有力的反证。
(3)“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
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
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了“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以偏 概全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古至今有“脊梁”
敌论点
己论点
敌论据
己论据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驳敌论证
正面立论
结 论
四.课堂小结
语言特色,品味作者深意
—第三课时
一.鲁迅语言特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1.本文语言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战斗、讽刺意味强、感彩浓。
(1)找出你有感触的词语、句子。朗读品味,全班交流。
【明确】在文章开头,“总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抓住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巧妙修辞,增强说理
巧妙的运用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显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二.齐读课文,感受鲁迅语言特色
三.小结
1.本文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通过驳论证驳了对方的论点,通过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了对方论点,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
2.感受鲁迅爱国精神—结合课文
沈钧儒在鲁迅葬礼上说:“高尔基前几个月死了,死后由苏联政府替他国葬。现在,像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我们人民群众一致要求国葬,但政府不管。今天我们人民自己来葬,到的都是民众自己。这个,我想鲁迅先生一定很愿意!”
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结合本文,让同学们感受到鲁迅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四.拓展知识
增强学生爱国心,自信力,关注事实来看一个短片
五.讨论
看完视频的感受.
结合本文谈谈对你的启发,学习到了哪些做人、作文的方法?
你认为当下作为学生应该怎么做?
(附:西安在法留学生李洹在4月19日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举行的主题为“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的游行示威集会上发表的爱国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亲爱的中法朋友们,你们好!
我想代表从别的城市,乘坐大巴、火车和汽车,从几百公里以外自费赶来的朋友们说几句话。很多朋友没有能与我们相聚于此,但是我想替他们表达他们与我们一样的对中国、对法国、对法国人民,以及对中法友谊的关注。
在这次对中国妖魔化的扭曲报道中,我们,全世界的中国留学生,我们感觉很痛,我们的感情受到了伤害,但是我们不怪法国人民,因为造成这样结果的责任人不是你们,而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职业煽动家。
面对捏造或者说传递虚假消息的西方媒体的指责,我们这些学生中的很多人开始反击,在互联网上辩论并呼唤报道的真实性。我们都注意到,被某些媒体“喂饱了”的有些法国人对于中国有着很深的偏见。
在抵制奥运,抵制中国,所谓“自由西藏”的叫喊声中,中国人民对西方世界的审视和不信任正在增长。中国政府的势力还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地步。但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些20岁到30岁的年轻人,从我们年幼时起,我们就一直生活在中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自由度不断开放的环境中。来中国吧!来看看一个真实的,完整的中国,一个很多西方媒体不会展现给你们的中国,来西藏吧!用你们的眼睛来见证,是否这种灭绝真的存在,是否藏语正在“消失”。 奥运是属于谁的?奥运是属于您的,属于我的,属于我们的,属于我们大家,属于全世界的人民。这不是一场政治游戏。亲爱的政客们,反对中国的那些政治势力的走卒们,请停止你们对于奥运的污染。
我亲爱的法国朋友们,我们热烈欢迎你们所有人的到来……
让我们北京见吧,亲爱的朋友们!
谢谢,非常感谢!
(李洹法文演讲译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