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9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9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9 07:1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
2、梳理故事情节;
3、体会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剖析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4、通过小说描写的场面、情节,探究小说“复活”的主旨。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等。
情节回顾
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
小说前面的情节是:
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
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复活(节选)》视频
快速地浏览课文
概括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
开端(1—21段)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发展(22—43段)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
高潮(44—58段)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结局(59—78段)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情节把握
圈画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按照情节发展顺序分别概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从而剖析他们的形象。
人物鉴赏
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第2、3段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谄媚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聂赫留朵夫
第4、5段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语言、心理描写
犹豫、徘徊
第9、10段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痛苦
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第11、12段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
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
激动
聂赫留朵夫
第15、16段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痛苦回避
玛丝洛娃
第17—19段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怯懦羞耻
坚定
聂赫留朵夫
神态、语言描写
第20段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第27段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肖像描写
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沉默
玛丝洛娃
第21段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
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动作、神态描写
忏悔
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玛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
玛丝洛娃回忆起过去的残酷,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
竭力回避
第32—42段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37段)
气愤痛苦
玛丝洛娃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
“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第43段
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悲痛利用
第45—57段
玛丝洛娃
罪恶感
聂赫留朵夫
给十个卢布
第59—63段
……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
……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卡秋莎!我是来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马丝洛娃改成“你”了。
动摇坚定
心理描写
聂赫留朵夫
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第66—68段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他……对她豪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决绝坦诚
心理描写
聂赫留朵夫
第70段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现了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第72段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
语言、心理描写
懦弱忏悔
聂赫留朵夫
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第65段)
语言、神态描写。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第69段)
语言、神态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
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第76段)
动作描写。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薮,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第78段)
语言、动作描写。表明了玛丝洛娃对自己的关爱极度的怀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拒绝怀疑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心理
谄媚
犹豫徘徊
痛苦
激动
痛苦回避
怯懦羞耻
坚定
沉默
忏悔
竭力回避
气愤痛苦
悲痛利用
罪恶感
动摇坚定
决绝坦诚
懦弱忏悔
拒绝怀疑
聂赫留朵夫
始乱终弃的贵族老爷
忏悔的罪人
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将其抛弃。
玛丝洛娃
被抛弃
堕落风尘
年轻美丽、单纯善良的姑娘
身陷囹圄
生活不幸、自甘堕落的沉沦
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
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
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睛和“笑”
善于讨好,献媚
小说的丰富内涵可能就寄寓在不起眼的环境描写中,课文中的环境是一座监狱,极具典型性,人物也因而有特别的内涵。
试分析课文选取监狱作为典型环境的用意何在?
①课文选取的典型环境——监狱,这一环境的特点:混乱、嘈杂。
②以环境的混乱、嘈杂映衬玛丝洛娃精神世界的混乱
③暗示人物命运的波折
映衬社会执法的混乱不清。
环境赏析
标题意蕴
结合所学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品读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思考并总结这部小说中以“复活”为题的意蕴。
① “复活”就是灵魂拯救的成功,是灵魂精神的复活。
②是聂赫留朵夫灵魂自我拯救的“复活”(赎罪)。
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他内心中自己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③是玛丝洛娃灵魂在聂赫留朵夫道德光辉照耀下的被动“复活”。
主旨概括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
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
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托尔斯泰主义”
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一个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它人幸福的权利,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
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需要经受很多考验,因为在人心中那个兽性的人会不断站出来试图掩盖每个人温良的本质,诱惑人要及时享乐。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这种二重性,就不得不经常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