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春江花月夜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春江花月夜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9 07:1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教材如是说
这首诗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贯串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空灵而美妙;而所有场景的转换都有内在的连续性,自然而流畅。
毫无疑问,这一切是因为人的观照:对美景的赏鉴和美景对人的情思的启发,自然的恒久与个体生命的短暂,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交互感发,让人心旌摇荡。
诵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以月为核心意象营造出的空灵曼妙的意境,体会其中寄寓的情怀和哲思。
课前预学
1.吴中名士。张若虚(约660-约 720),唐代诗人,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2.诗风清丽。张若虚工诗,尤擅七言。他的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他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诗中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3.月照千古。张若虚的诗作大多散佚,《全唐诗》仅存两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江月照千古,孤篇盖全唐”之誉,被闻一多称为“顶峰上的顶峰”;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识作者
课前预学
知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全诗景物清丽,意境深远,韵律和谐婉转,语言优美流畅,极富音乐之美,细致、形象而有层次地描绘了相思离别之苦,初步洗脱了六朝宫体诗的浓脂腻粉,其中虽有些消极感伤情绪,但基调还是乐观的。
这首诗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千百年来,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千古名篇,“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课前预学
晓常识
关于“乐府诗”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西汉设乐府令,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汉族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十二类中的七类里,雅乐在《郊庙歌辞》类,《铙歌》十八曲在《鼓吹曲辞》类,民歌主要在《相和歌辞》、《舞曲歌辞》和《杂曲歌辞》类。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艺术上刚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杂言的诗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诗歌的先声,是中国诗歌史上宝贵的财富。
课前预学
晓常识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中提到的自然景物中最突出的描写对象,所以它被赋予很多别称:
(1)因初月如钩,故称月亮为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月亮为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盘、如轮、如镜,故称月亮为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课前预学
晓常识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中提到的自然景物中最突出的描写对象,所以它被赋予很多别称: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10)因月亮冰清玉洁,故称月为玉壶。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课前预学
熟读成诵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滟滟yàn yàn
芳甸fāng diàn
霰xiàn
汀tīng
纤尘xiān chén
皎皎jiǎo jiǎo
扁舟piān zhōu
砧zhēn
碣石潇湘jié shíxiāo xiāng
题解
1.“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
2.《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进入课堂
翻译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① 芳甸(diàn):开满花草的郊野。甸,郊外之地。
②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此处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①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此处形容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②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①纤尘:微细的灰尘。
②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穷已:穷尽。望:一作“只”。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但见:只见、仅见。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意,隐含离别之意。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扁(piān)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文:同“纹”。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闲潭:幽静的水潭。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碣(jié)石:山名,在渤海边上。
潇湘:湘江与潇水,在今湖南。这里两个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文本探究
1.开头八句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
【参考】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一幅优美的春江花月夜图画)
2.《春江花月夜》的中心景物是什么 在诗中有何作用
【参考】月亮,在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3.这首诗围绕着月亮的变化写了哪些内容 感情具有怎样的变化
【参考】全诗围绕月亮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诗人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等内容。
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4.诗歌的最后八句与前八句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参考】前八句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后八句重点写游子的悲愁和迷茫。
共同之处是都借月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思妇托月华来遥寄相思,游子将满怀愁绪借落月余晖洒在江边的树上。
5.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 其中包含了什么哲理
【参考】张若虚在此处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由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的哀叹,轻烟似的惆怅。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6.这首诗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参考】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
“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它连接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一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话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7.“落月摇情满江树”表现了月亮的多情,请简析“摇”“满”二字运用的妙处。
【参考】此句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方法,通过一个“摇”字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一个“摇”字,可以让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开满鲜花的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阔无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这也让读者仿佛看到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的余晖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让读者仿佛听到这离情飘落时还伴随着细碎、空灵的风铃的声响。
一个“满”字让人感觉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浓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这份哀而不伤的离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8.诗人是如何通过不同意境表达情感旋律的变化的
【参考】本诗的内在情感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就像一首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蓄,隽永,抑扬回旋。
月之初上时意境迷离、美妙,情感旋律高亢;
月光下诗人退思冥想,情感旋律平缓;
楼上思妇愁情不堪,情感旋律低回;
游子梦回故乡,情感旋律哀怨;
游子梦醒后更加孤寂,情感旋律悠长。
全诗声情与文情谐和,婉转优美。
9.有人说《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山水诗,也有人说这是一首哲理诗,甚至还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你赞同哪一种观点 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
观点一:山水诗。
因为诗歌围绕春江、明月、芳甸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图画。这些意象交织、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奇妙醉人的意境。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一首山水诗。
观点二:哲理诗。
诗人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后,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种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诗人也对此发出喟叹,但他并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这些诗句中,诗人的情绪“哀而不伤”,我们听到的不是哀怨和绝望,而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在诗人心中的回响。据此可看出,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
9.有人说《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山水诗,也有人说这是一首哲理诗,甚至还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你赞同哪一种观点 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三:爱情诗。
诗中写到了楼上思妇的愁情,写到了游子在梦中神游故乡。诗歌结尾处,游子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情思摇曳,动人心魄。据此可看出,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
观点四:通读全诗后,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于描写山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的诗歌。
诗人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深邃的意境。
厘清诗歌结构
课堂小结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理、情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宽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描绘了一幅年轻丈夫与妻子别离的凄楚画面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感情基调。
B“蜂来上画衣”一句,表现了思妇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
C.女主人公等待着离人归来,可春去秋来,离人还没有回来,梦醒之后女主人公无奈地关上大门。
D.诗歌多用正面描写进行抒情,虽然对人物的心理不直接描绘,可句句都是写心境。
【答案】D(“多用正面描写进行抒情”理解错误,应为“多用侧面烘托进行抒情”,即诗歌借助带有感彩的事物来抒情)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江花月夜》与本诗相比在意境营造方面有什么不同
答:诗歌通过对女主人公试衫、开镜、妆洗、入梦、掩扉等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
本诗意境孤寂冷清,而《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在月下奇景的描绘中融入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抒发了游子思妇的月下相思之情,其意境优美深邃。
课后要求:背诵默写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