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无衣》配套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无衣》配套课件(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9 07:1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体会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
情怀;培养诗歌的艺
术鉴赏能力
把握《无衣》的主要内容,熟读成诵。
通过学习《无衣》,
掌握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体会诗歌中战士间的深厚情谊,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素养目标
导入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史记·孔子世家》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yù)兮。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
关于《诗经》中两首《无衣》的那些事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反问语气—坚定语气)
(快—稍停)
(坚定)
诵读
裳:下衣,此指战裙
秦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
修:整治
行:往
注意句内的节拍、断句、语气语调。
2020年2月,武汉新冠肺炎爆发。疫情发生之后,我们国家得到很多国家物资援助。据报道,共有60多个国家和7个国际组织向中国捐赠了口罩、防护服等中国急需的疫情防控物资。其中,日本物资上的寄语一度成为热点。
德不孤必有邻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时事热点
日本捐武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日本捐湖北: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日本舞鹤捐大连: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华东师大日本校友会捐华东师大: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日本富山捐辽宁: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需要注意的事实是,虽都是日本机构捐助,但有些捐助人为身在日本的中国人。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这句话出自盛唐时,日本遣人来中国学习佛法。当时的日本长屋亲王命人制作了一千件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偈(jì)语的袈裟,赠送给大唐的高僧们。据说,鉴真大师披着这件袈裟,为偈语所感动,遂发愿前往日本传法,从此传下中日友好交流的佳话。
体现着中日友谊的源远流长。






民间乐歌,15国风
宫廷乐歌,大雅小雅
宗庙乐歌和舞歌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以彼物比此物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160篇
105篇
40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内 容
形 式
诗经六义
《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秦地民歌。
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622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
《国风·秦风》共有10首诗:车邻、驷驖 sì tiě 、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
诗经·秦风
1.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毛诗序》)
2.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
3.秦襄公受命于周平王“伐戎而至岐”的反侵略战争中,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借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创作背景
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边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选自《左传·定公四年》)
创作背景
三节诗间有什么联系?
同袍——戈矛——同仇(统一思想)
同泽——矛戟——偕作(统一行动)
同裳——甲兵——偕行(统一征战)
层层递进
战服 战具 思想行为
内容总结
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秦俗强悍,乐于战斗。故其人平居而相谓曰:岂以子之无衣,而与子同袍乎?盖以王于兴师,则将修我戈矛,而与子同仇也。其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
——朱熹《诗集传》
有此死士,秦安得不霸。——明·戴君恩
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清·吴阎生《诗义会通》
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清·陈继揆《读诗臆补》
氛围场面
“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秦时将军白起,郿人;王翦,频阳人。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宫桀、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苏、辛父子著节,此其可称列者也,其余不可胜数。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班固《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

氛围场面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至于如此,则已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以兴起而笃于仁义;以猛驱之,则其强毅果敢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呜呼!后世欲为定都立国之计者,诚不可不监乎此;而凡为国者,其于导民之路,尤不可不审其所之也。
——朱熹《诗集传》
氛围场面
诗歌在结构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在各章对应的位置换几个字。《诗经》 善用这种手法,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重章叠唱
艺术特色
重章叠唱的作用
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艺术特色
重章叠唱的作用
主题上:由于在重复的同时变换了个别词语,一唱三叹,从而渲染气氛(战斗紧张)强化感情,情节有了发展,内容更加丰富,主题得到了深化。
结构上:结构清晰一致,具有一种整齐美,回环美。
语言上:音乐美。语言精练、优美,节奏、音韵协调,容易记忆和传唱。
艺术特色
除了重章叠唱,本诗还有怎样的特色?
设问。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有呼唤有应答,有强烈的现场感,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
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话剧。
“王于兴师”置后。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宗旨。
艺术特色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