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主题阅读拓展练习
班级: 姓名: 建议时间: 30分钟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敲掉不要的李子
暑假一开始,我就赶回乡下老家,帮父亲母亲采摘李子。
今年村里李子泛滥成灾,李子的收购价一降再降。包括父亲在内的许多乡亲都叫苦连天。于是,摘了不过10天,大部分乡亲就停止采摘了。
父亲预估今年可以摘到20000斤李子。摘到约18000斤的时候,他和母亲也决定不摘了,因为实在不值,也没人收购了。歇工的第一天,父亲扛着一根竹竿往李树林走去。那根竹竿我再熟悉不过,全村也基本是用这样的竹竿来采摘李子。
“不是说不摘了吗?”我问母亲。
母亲回答:“谁知道呢?但你爸做事一向有分寸,他那么做应该有他的道理。”
只见父亲走向一棵长满李子的李树,伸出竹竿,“梆梆梆”,三下两下,就把红彤彤的李子打到了地上。然后,他越敲越起劲,一棵接着一棵。不到两个小时,他就把整片李树林的李子敲到了地上。看得出来,他是又心疼又愤怒。
收工回到家里,父亲拿过一个玉米吃起来。看到他一脸轻松的样子,我不禁问:“爸,这么多李子不要了,您不心疼啊?”
父亲说:“当然会心疼。但今年李子价格低,并且村里所有人都这样,我有什么好抱怨的?我们还只丢了2000斤,你陈大伯家可整整三片李树园没动,得有上万斤李子扔掉呢。”
“那李子不要就不要了,您让李子挂树上不就得了,怎么还要费劲把它们敲下来?”
父亲说:“孩子,你记住,就算不要,也一定要从树上把李子敲下来。为啥呢?因为李子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眼下李子不值钱已成事实,但我们还得往前看,为明年的收获作准备,你说是不是?”
我点点头。父亲说得太有道理了。我突然觉得,人过一生就跟农民摘李是一个道理。不要的李子,就狠狠敲掉,别让眼前的伤痛影响到来年的丰收。人要往前看,如果总活在过去,就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痛苦的阴影。
——有删改
1.本文共700余字,我阅读的时间大约是___分钟。(1分)
2.大部分乡亲停止采摘李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文中画“____”的句子中的“红彤彤”表现出作者( )的情绪。(2分)
A.激动 B.愤怒 C.伤心 D.心疼
4.父亲为什么费劲地把李子敲下来?用“ ”在文中画出表示原因的句子。(2分)
5.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至少写出两个特点,并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①传说古时候,有一位皇帝因事耽误了祭天的时辰。
②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给人间降雨,以示惩戒。当年从立夏到寒露,大半年滴雨未下,导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吃水非常困难,人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③种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到眼里。他十分不忍,便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这却招来了玉帝的恼恨,他命太白金星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④人们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后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龙,使他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要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找不到。
⑤找哇,找哇,一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那天恰好街上有集市,一位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人们看见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能爆出金花了吗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百姓们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也就是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家家都炒苞米粒。
⑥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将头抬起,顺势一跃腾空而起。他又用尽全身力气喝足了天河水,再降甘霖。
⑦从此之后,二月二炒苞米粒成了习俗,一年一年传了下来。
1.【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哀鸿遍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不聊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信息】用简短的语言概括第②④⑥段的段意。
(1)第②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推理】创造性地复述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下列情节可以进一步充实的是 ( )
①皇帝耽误祭天时辰。 ②玉龙私自布雨。 ③玉龙被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
④玉龙被解救后再降甘霖。 ⑤人们到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开花的金豆。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4.【创造性复述】元元想以玉龙的口吻概括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请你帮她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拓展延伸】状状将这个故事复述给同学们听时,想把故事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放到开头以增加故事的悬念。请你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帮他设计一个开头。
资料袋: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有一个叫“龙抬头”的节日,是在农历的二月初二这天。这一天预示着春天要来了,万物复苏,蛰龙要开始出来活动了。俗话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除了理发,这一天还有炒苞米粒、引钱龙(用灶火里的灰在地上画一条龙)等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们之间的距离
吉 安
在同学们的眼里,我是个成绩优异又大大咧咧的女孩,从不会感伤,也不懂得自卑。我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照样意气风发地在全校同学面前发言。我不像骄傲的张小凡那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谁都爱答不理。虽然张小凡的成绩比我好,但在同学们的眼里,她不过是个除了学习好、长得漂亮之外,再无可取之处的女孩。
这样的比较,周围的人时不时会提及,而且我总是被褒扬的那一个。可是,没有人知道,我心里讨厌这种比较,因为“农村女孩”的字眼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有谁会相信,我极力在外人面前表现出自信和豁达,不过是为了掩饰心底的胆怯与自卑。我的父母,是从农村迁移到这座城市的最底层、最卑微的居民。母亲在一家医院做洗衣工,双手长年累月都是皲裂紫红的,父亲则蹬着一辆三轮车,在大街小巷跑着拉散客。
每个周六的下午,我总是让父亲在离校门口约百米的拐角处等我。父亲那么爱我,他当然不知道我在躲他。其实,我只是想等同学们走光了再去见他,因为不想别人看到那一瞬间我的尴尬与躲闪。
但还是有一个人,会让在教室等待的我感到烦躁憋闷,她就是张小凡。张小凡与我一样,会等到其他人都走了才离开教室。但这是她一向的习惯,即便是在平时,她也是赶在宿舍快要熄灯的时候,才悄无声息地推门进去。她是一个非常用功的女孩,所以周六放学后,也要利用不多的时间,总结本周学习的知识。而我,在她均匀的呼吸声里,一边哗啦啦翻着课本,一边祈祷她快些离开。可是,张小凡总是把要做的事做完后才安静地离开。她照例是轻扬着下巴,视线冷静淡定。每每听着她的脚步声在静寂的楼道里渐行渐远,我的心便安稳下来,继而迅速收拾好书包,冲出门去。
每次父亲远远地看到我,都会开心地按响车铃。我迎着这清脆的铃声,一步步走过去,总会觉得愧疚,然后便恨那个张小凡。如果不是她,父亲也不会饥肠辘辘地等我那么长时间。虽然父亲没说什么,但我知道,其实每一次他都是提前一个多小时就来等我。只要张小凡拖延一分钟,那么,父亲就会多等我一分钟。张小凡,你真讨厌!
几个月后的一个周六,我在张小凡走后,习以为常地向学校百米外的拐角处飞奔。到达拐角处后,我无意中一歪头,竟看见在拐角处的另一侧,张小凡正坐在一辆改装的电动三轮车里,和开车的中年农民工说笑着。男人在发动三轮车的时候,看上去似乎很吃力,最后是张小凡跳下车去帮忙,车才发动起来。我在张小凡转身上车的那个瞬间,迅速扭过头来,催促父亲快走。
走出去很远了,我才试探着问父亲:“刚才那个拐角处的男人,你认识吗?”父亲沉默了片刻,才轻声回道:“只是说过几句话,他的左腿在工地上落下了残疾,只好开电动三轮车出来拉些散活。他女儿几次让他去校门口等着,他都不肯,说是怕女儿的同学看见了,难为情。”我在父亲淡淡的讲述里,突然感到有些难过。
我终于明白了张小凡沉默又倔强的眼神,明白了她在周六晚归,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父亲的尊严,明白了我和张小凡之间,相差的不只是成绩。(选自《少年文摘》,2019年12月刊,有删改)
13.题目中的“我们”指( )。(2分)
A.“我”和张小凡 B.“我”和“我”的父亲
C.张小凡和她的父亲 D.“我”的父亲和张小凡的父亲
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自卑的原因?( )(2分)
A.“我”的成绩不如张小凡好。
B.“我”的母亲在一家医院做洗衣工。
C.“我”的父母是从农村迁移到城里的居民。
D.“我”的父亲蹬着一辆三轮车,在大街小巷跑着拉散客。
15.“我在父亲淡淡的讲述里,突然感到有些难过”,这句话中“我”难过的是什么?( )(2分)
A.父亲与张小凡的父亲不熟悉。
B.从父亲的叙述里听出了父亲对“我”的不满。
C.知道张小凡的父亲左腿在工地上落下了残疾。
D.从父亲的叙述里了解到了“我”和张小凡的差距。
16.[疑难]题目“我们之间的距离”中的“距离”指什么?( )(2分)
A.“我”的成绩不如张小凡好。
B.“我”长得不如张小凡漂亮。
C.“我”的家境不如张小凡好。
D.“我”不像张小凡那样自尊自信和替父亲着想。
17.“张小凡,你真讨厌!”此时“我”心里是怎么想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你认为张小凡真的讨厌吗?请联系文本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疑难]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人物介绍】袁隆平,男,汉族,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西省德安县,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人物事迹】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两系法”的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现在,他领导研究的超级杂交稻项目正向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顺利推进。与此同时,他实施并推广的超级杂交稻技术成果,用3亩地产出4亩地粮食,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单产和总产。20多年来,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他因此被海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荣获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
1.下列与文本信息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
B.袁隆平实施的超级杂交稻项目正向平均亩产800公斤的目标努力奋进。
C.杂交水稻仅在中国被推广和实施,20多年来,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
D.袁隆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
2.关于超级杂交稻项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已成功研发。
B.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一下子提高到了800公斤。
C.超级杂交稻项目正向着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顺利推进。
D.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正被推广运用,将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单产和总产。
3.百年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了一大批为国家作贡献的优秀人物,袁隆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袁隆平曾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你根据文本内容为他写一份颁奖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槐花——最美的记忆
潘 银
又是一年春四月,千树万树槐花开。不经意的,槐花开了。一串串、一簇簇雪白的小花挂满了枝头,迎风舞着,大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槐花’开”的味道。这些小小的白花像绽开的豆瓣,一朵朵排列有序,又像是一只只可爱的小铃铛,洒出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那浅浅而淡淡的香味慢慢由远及近,向你突围而来。轻轻吸一口,有桂花的甘纯,也有牡丹的清淡,分不清究竟是哪种气息,不愿去想,只愿陶醉在她特有的味道里。
槐花相继开放,白白的、嫩嫩的,此时花是叶的点缀;到花开旺盛时,叶是花的装饰;当花朵开始谢落时,少时像小雨,一朵一朵,不急不缓,轻轻飘落,多时倾盆而下,犹如急雨。满地的落花,好似冬天的白雪,娇嫩的小花静静地躺在地上,任来往路人或小心翼翼地将它捏起在掌心中把玩,嗅其清香;或将它踩在脚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记忆中我家东边的京浦铁路旁有许多株老态龙钟的槐树,粗裂的皮儿,满身的刺儿,却偏是生了秀气的叶,开了纯真的花。暮春初夏,槐花儿便争相地开了来,清香四溢,在已带些暑气的夏初,沁人心脾。姐姐拿来长长的竹竿,绑上钩子,带着挎着篮子的我,追着花香,找到一棵花繁叶稀的槐树,然后折断花枝,把那些或盛开或含苞未放的槐花捋 (luō)下来,放到篮子里。说着,笑着,玩着,闹着,不一会儿,就是满满的一篮子。我们把采来的槐花大把地塞入嘴里,嚼出一段童年的别样欢乐。
母亲总会在彩霞满天的时候,系上花围裙,先把我们采的槐花清洗一番,然后在火热的油锅里翻个身儿,接着把它们和着八分熟的大米下锅,文火至熟。掀开锅盖,厨房里便弥漫了浓郁的清香。那团而不黏的槐花米饭,从此在记忆里有了一席之地。拿纯洁美丽的花儿做食物,是对美的另一种欣赏了罢。
记忆里的画面渐渐清晰起来……
现在又看见了槐花的妙姿,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它的美味,想起了小时候的情景。时光不复返,槐花依旧开。似那来了又去的春天,不管你在不在意,它淡淡地绚烂着,盛开着,美丽着,一年又一年。
——有删改
1.【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沁人心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态龙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累诗词】借花抒情,表现情操,古已有之。下列古诗词中,不是描写花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D.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品读句子】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边读句子边想象画面:两个孩子挎着篮子,追着花香,来到槐树下折断花枝,捋下槐花,在这里追追打打、玩玩闹闹,多么快乐! ( )
(2)作者说“嚼出一段童年的别样欢乐”,是因为采槐花、尝槐花给姐姐和“我”带去了童年的欢乐,那香甜已渗进了童年的记忆中。 ( )
(3)朗读时应该读出孩子们采槐花、尝槐花的欢乐来,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念。 ( )
4.【梳理画面】作者的记忆里有哪些关于故乡的清晰的画面?照样子,写一写。
(1)白花挂满枝头,清香四溢的老槐树。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情感】联系下面资料袋中的内容,说说你对选文中画“ ”的句子的理解。
资料袋 关于故乡,我有诸多的记忆;关于故乡,我有太多的情感。找寻故乡,思绪翻滚着,沸腾着,如潮水一样……野菜是我童年餐桌上的常客,永远的佳肴;槐花留给我最美好的记忆;还有破旧的铁皮船锈迹斑斑,和摆渡人一样带着风霜之味……那首熟悉的纳兰词总在我耳边萦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桑梓之味令人回味,我的故乡,我的情之归处……
——选自潘银《找寻桑梓的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5
2.想等李子的回购价涨上去
3.D
4.因为李子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
5.示例: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从他摘李子的速度上可以看出来;父亲还是一个聪明、有远见的人,从他把枝头的李子打下来作为肥料可以看出来。
二、1.(1)在文中指因天不下雨导致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
(2)在文中指老百姓因缺水而没办法生活。
2.(1)玉帝惩戒人间三年不下雨。
(2)人们知道真相并寻找解救玉龙的办法。
(3)玉龙被救,再降甘霖。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读故事,概括出段落的人物、事件,再连词成句。如找出第②段中“玉帝”“惩戒”“民不聊生”等关键信息,连词成句即可。
3.A
4.示例:人间的皇帝耽误祭天时辰,惹恼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命令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给人间降雨,这导致人间民不聊生。我于心不忍,违犯天规为天下黎民百姓降雨,惹恼了玉皇大帝,被他压在大山下。玉皇大帝说只有金豆开花,我才能重上凌霄殿。百姓们知道后,苦苦寻找解救我的办法。在第二年二月初二这天,他们用炒苞米粒的办法让太白金星误以为金豆开花了,太白金星于是将我放了出来。从此以后,二月二炒苞米粒便成了习俗在人间流传了下来。
【解析】本题考查创造性复述的能力。可以参考资料袋中的内容,变换情节顺序进行复述;可以先讲结局,再设置悬念;还可以用提出疑问的方式,激发听者兴趣。
5.示例: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有一个叫“龙抬头”的节日,是在农历的二月初二这天。这一天,人们有炒苞米粒的习俗,你们知道这个习俗的来历吗?
三、13.A 14.A
15.D [点拨]阅读文章不能断章取义,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中心。
16.D
17.示例:“张小凡,你真讨厌,都是因为你迟迟不走,害得我让父亲饥肠辘辘地等我那么长时间。”
18.示例:张小凡一点都不讨厌,她学习勤奋,成绩好,还孝顺自己的父亲,从心里替父亲着想。
19.示例:一个人没有好的出身、家境,并没有什么好丢人的,堂堂正正有尊严地做人,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处境才是最重要的。
[点拨]写阅读文章后的启发,不能漫无边际地谈感想,而是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去写。
四、1.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根据“现在,他领导研究的超级杂交稻项目正向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顺利推进”,判断B选项错误;根据“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判断C选项错误;根据“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判断D选项错误。
2.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根据“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判断B选项是错误的。
3.示例: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名满天下的时候,他却依然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评价性的礼仪文稿。因此需梳理文本中对袁隆平取得的成就的描述,如“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杂交水稻之父”等,再加上高度赞扬的评价性语言来完成颁奖词。
五、1.(1)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在文中指吸入芳香气味,感到舒适和愉快。
(2)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灵便的样子。文中指槐树的样子像体弱的老人。
2.A
【解析】本题考查积累古诗文的能力。A选项出自唐朝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花喻冬雪,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景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并不是对花的描写。
3.(1)√ (2)√ (3)√
4.(2)与姐姐一起采槐花、尝槐花。
(3)母亲做的槐花米饭。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信息的能力。由例子可知是从第1、2自然段描写的场景中梳理出文段的关键信息,然后概括归纳的。继续阅读第3自然段、第4自然段的内容,提取出 “与姐姐一起摘槐花”“母亲做槐花米饭”等关键信息,概括画面内容。
5.画“ ”的句子的意思是槐花每年都开,故乡永远在“我”心间,槐花承载着“我”对于故乡最美的记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念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