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主题阅读拓展练习
班级: 姓名: 建议时间: 30分钟
一、阅读短文,并完成练习。
母亲桥
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起床时,已经来不及从从容容地走大路去上学,我气急败坏地抄近路赶往学校。河上的冰看上去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教室供暖不足,平常就十分阴冷,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椅子上,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都变成了青紫色。
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站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不知是被炉火烘的还是刚刚哭过。
从那以后,有一两个月我没抄近路去上学。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时盼望母亲能关照几句,诸如要走大路、千万别抄近路蹚河之类,可母亲不停地忙前忙后,根本不理会我那跟随她转来转去的目光。于是我赌气地再一次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放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紧密地挨着,水深的地方甚至是用好些石块垒起来的,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红红的一片,惊问她为什么会受伤,母亲淡淡地回答道:“我不小心碰的。”站在一旁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碰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问。“搬石头搭桥呀!”
那一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那年9月 我踏过 母亲桥 去远方上大学 独在异乡漂泊 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 渐渐地,我知道,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还执着地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起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
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旧,而在我成长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1.在文中的“ ”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3分)
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记叙文,表示回忆开始及回忆结束的词语分别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章题目的深刻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2分)
A.母亲用石块搭起过河的桥。
B母亲用砖头、瓦片、石块搭起过河的桥。
C.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的桥。
D.母亲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起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
4.文章主要写了母亲的哪几件具体事例?从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认真阅读全文,体会文中画“____”的句子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示儿
蓝蒂裕
你——耕荒,
我亲爱的孩子:
从荒沙中来,
到荒沙中去。
今夜,
我要与你永别了。
满街狼犬,
遍地荆棘,
给你什么遗嘱呢?
我的孩子!
今后——
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
把祖国的荒沙,
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
【材料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①孤村②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③。
夜阑④卧听风吹雨,铁马⑤冰河⑥入梦来。
【注释】①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②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③戍轮台:戍守边关。④夜阑:夜将尽。⑤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⑥冰河:冰封的河流。
【写作背景】 蓝蒂裕是经典小说《红岩》中“蓝胡子”的人物原型,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事业,后因叛徒出卖被敌特逮捕入狱直至壮烈牺牲。《示儿》一诗,是他被押赴刑场时,留交同志们保存下来的。作者怀着对祖国的美好愿景和对革命后代的深切关怀,谆谆嘱咐孩子继承无产阶级革命,把祖国变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作者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因此被罢官回乡,僵卧孤村。但陆游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北伐,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祖国的统一。
1.【理解词语】读材料一,结合写作背景,诗中“狼犬”指的是( ),“荆棘”指的是( )
A.狼和狗 B.特务和反动派势力 C.危机四伏 D.荆和棘两种野生植物
2.【理解诗句】读材料二,借助注释理解画“ ”的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情感】下列句子中,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画线的句子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比较阅读】根据两首诗的内容,联系写作背景,完成下面的表格。
作品 《示儿》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相同点 都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
不同点 体裁
情感表达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果(1802—1885)是法国著名文豪。在英法侵略者纵火焚毁我国圆明园以后,
1861年11月,他曾复信给一个名叫巴特勒的上尉,怒斥这桩丑行。下面是他复信的摘要: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那么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后来又经过几世纪的营造,究竟是为谁而建的呢?为人民。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他们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亦曾谈到过它。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看见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它仿佛是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一件前所未知的惊人杰作,宛如亚洲文明的轮廓崛起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一样。
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
1.根据短文内容拟定一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分)
2.结合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2分)
荡然无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功伟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选一选。(4分)
(1)“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这一奇迹”指的是( )
A.巴黎圣母院 B.埃及的金字塔
C.圆明园 D.罗马的竞技场
(2)这一奇迹“荡然无存”的原因是( )
A.强盗大肆掠劫圆明园。
B.强盗纵火焚烧圆明园。
C.英法联军掠夺并焚烧圆明园。
(3)“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中的“历史”指( )
A.英法联军占领了圆明园,成了胜利者。
B.英法联军掠夺了圆明园的瑰宝,焚烧了圆明园。
C.英法联军征服了中国,建立了丰功伟绩。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引号表示( )
A.特定称谓 B.特殊含义 C.讽刺 D.引用
4.根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6分)
(1)雨果为什么把圆明园与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和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雨果的复信中你体会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了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他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
但是,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950年9月,钱学森辞去工作,办好了回国手续,买好了回国的飞机票,把行李交给了美国航空公司。然而,就在这时,他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不准回国!他被迫退掉飞机票。美国海关把他的行李打开检查,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说钱学森是间谍。其实,他的行李里面装的只是准备带回国的教科书和笔记本。几天后,钱学森突然被捕,被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的折磨。每天晚上,看守人员每隔10分钟就来开一次灯,使他无法休息。半个月时间,他的体重就下降了十几公斤。
美国当局对钱学森的迫害,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公愤。不少美国朋友出面营救钱学森。他们募捐了15000美元,把钱学森从拘留所里保释出来。但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并没有停止对他的迫害。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然而,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
这样,他坚持斗争了5年。他的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亲切关怀。周恩来总理对钱学森十分关心,亲自过问他的情况,并指示参加中美两国大使级会晤的中国代表,在会晤中提出关于钱学森博士回国的问题。1955年,美国政府不得不同意钱学森回国。同年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回国的轮船。10月8日,他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钱学森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就带着全家人来到天安门广场。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选自鲁教版第九册自选课文,有改动)
17.“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中的“一切”在文中不包括( )。(2分)
A.金钱 B.地位 C.精神 D.名誉
18.“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朗读这句话时的语气是( )。(2分)
A.悲伤 B.无奈 C.高兴 D.坚定
19.文章在塑造钱学森的形象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是( )。(2分)
A.语言描写 B.神态描写 C.心理描写 D.细节描写
20.下列不是钱学森能回国的原因的是( )(2分)
A.他不向美国当局屈服,坚持斗争了5年。
B.美国政府十分支持钱学森回国。
C.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
D.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亲切关怀。
21.[易错]美国当局是怎样迫害钱学森的?至少概括三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一句中的“终于”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至少概括两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 “ ” 。 , 。
2.那年初春 如今
3.CD
4.两件事:①母亲为“我”烘烤被河水浸湿的棉裤。②母亲为方便“我”上学,搬石头搭桥弄伤了手。 从中我体会到了这是一位不善言辞、默默关爱孩子的母亲。
5.母亲为了“我”学业的成功和未来生活的幸福,不惜以自己的青春为代价,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我”终生铭记于心。
二、1.B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语的能力。注意结合背景资料来理解。参考写作背景可知,材料一是蓝蒂裕牺牲前在狱中写给孩子的一份遗嘱,他因叛徒出卖被敌特逮捕入狱直至壮烈牺牲。由此可推测文中“狼犬、荆棘”分别指特务、反动派势力和危机四伏。
2.在荒凉的村庄里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仍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借助注释①②③的内容,连词成句,理解诗句意思即可。
3.B
4.强烈的爱国主义 现代诗 七言绝句 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献身的勇气,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对祖国的热爱,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传递的真情实感,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诗歌的格式,可以判断一首是现代诗,一首是古诗(七言绝句)。唯一不同的是,从蓝蒂裕的诗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坚定的信念和为国献身的勇气,而陆游则表现出了对收复中原失地的期盼。
三、1.雨果怒斥火烧圆明园
2.文中指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中的壮观景象不复存在了。
文中是讽刺的说法,讽刺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滔天罪行。
3.(1)C (2)C (3)B (4)C
4.(1)圆明园是历经两代人的长期劳动才营造出的园林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东方文明的剪影,雨果将其与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和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是对圆明园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的高度肯定。
(2)体会到了雨果对圆明园这一奇迹消失的惋惜之情和对英法两国卑劣的强盗行径的憎恨。
四、17.C 18.D 19.A 20.B
21.(1)美国移民局不准他回国。 (2)美国海关说他是间谍。 (3)钱学森突然被捕,受到无休止的折磨。 (4)钱学森被保释后,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点拨]钱学森受尽折磨,主要体现在文中第三、四自然段,概括事情一定要简练、准确。
22.“终于”不能去掉,“终于”一词体现了钱学森回国十分不容易。他受尽折磨,经过5年的艰苦斗争才得以回到祖国的怀抱。
23.示例:(1)热爱祖国,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就立刻决定回国。(2)顽强不屈,面对美国当局的迫害,始终没有放弃回国的念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