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课件(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课件(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9 06:4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学习目标
课前资料
教学过程
思维导图
01
02
03
04
目录
11 《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相比现代文的不同特点。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清康熙帝到山东曲阜孔庙祭孔时,御赐了一块匾额“万世师表" ,意思是说孔子是万世千秋的老师和表率。后来全国各地的孔庙都悬挂了这块牌匾。
新课导入
北宋著名政治家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那么,《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书中又记录了孔子怎样的言行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来掀开这部古代典籍神秘的一角。
知识链接
孔 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 语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说乎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博学而笃志 罔 殆
箪 曲肱 逝者如斯夫
dān
yùn
yuè
字词梳理
字音字形
xǐng

wǎng
chuán
dài
gōng

朗 读
疏通文意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尝试边读边口译、对译课文,难以理解的词句标注供讨论。
疏通文意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原文
注释
译文
疏通文意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知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原文
注释
译文
疏通文意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研究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时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能顺从意愿,而不会越过法度。”
原文
注释
译文
疏通文意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留有疑惑。”
原文
注释
译文
疏通文意
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堪:能忍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颜回多么贤良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自有的乐趣。颜回多么贤良啊!”
原文
注释
译文
疏通文意
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者:代词,……的人。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原文
注释
译文
疏通文意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于: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像浮云一样。”
原文
注释
译文
疏通文意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川上: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在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原文
注释
译文
疏通文意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川上:河边。川,河流。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在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原文
注释
译文
疏通文意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原文
注释
译文
疏通文意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仁德。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原文
注释
译文
细读分析
1.(1)圈画第一章的关键字词,结合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的意思,重点理解“君子”的含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抓关键词,精读研析各章含义
“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指“孔子”。“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愠”,恼怒。“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二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间。孔子所说的“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细读分析
(2)宋代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认为是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你如何理解这三句话的含义 你认为这一章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孔子提倡的学习,不仅是纯知识的学习,更是“为人”的学习,因而做“学问”不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指提升个人的道德和修养。他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不断实践,这个过程是令人愉快的。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相互切磋相互交流求学的心得,探索为人的道理,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在孔子看来,道德修为与他人无关,一个有修养的人并不会因为他人不理解自己而恼怒,这种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因此,这一章的关键词就是“乐”字。
抓关键词,精读研析各章含义
细读分析
2.(1)你认为这一章的关键词是哪一个字?你如何理解“忠”“信”这两个字的含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抓关键词,精读研析各章含义
这一章的关键词是“省”,“省”就是自我检查、反省的意思,曾子(孔子的学生)强调的就是要加强自我反省,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忠”是竭尽自己的心力替别人办事,“信”是真诚地与人交往,这些是为人的原则,“习”是指老师传授不断地温习和实践。
细读分析
(2)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名字就出自这一句。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名字是出自《论语》的吗
示例 毛泽东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取名为“敏”和“讷”,就出自《论语·里仁》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一句。
抓关键词,精读研析各章含义
细读分析
3.这章语录是孔子的自我告白,其中“义”的内涵是什么?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抓关键词,精读研析各章含义
“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孔子讲的是当“富"“贵”与“义”产生矛盾时,他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守住“义”,即便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乐在其中。孔子,告诚自己的学生不要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战国时候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说:“舍生而取义。”把“义”提高到新的高度。
细读分析
4.在众多弟子中,为何颜回能得到孔子的盛赞
这一章孔子描画了颜回艰苦的日常生活:一竹筐饭,一瓢水,在简陋的巷子里居住。孔子将普通人“不堪其忧”与颜回“不改其乐”的生活态度作了对比,表现出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那么,颜回的“乐”从何而来呢 从学习中来,从个人的道德修为中来,这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是一脉相承的。
抓关键词,精读研析各章含义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细读分析
5.“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仁”在这里是指“仁德”,这一章讲的是求仁的门路。子夏是如何解读“仁”的呢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子夏认为这就是“仁”的体现。很多人以为这一章讲的是如何探求知识,在今天看来,“学、志、问、思”这四个字确实是求学的关键。但孔子所说的学,并不仅仅指书本上的知识,他强调要关注现实社会。广泛学习并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联系现实思考当前的情况,他主张的“仁”就在其中了。
抓关键词,精读研析各章含义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细读分析
研读余下七章(以其中三章为例)。自学完成后,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要求:结合关键词语,对每一章提出一个问题,并作解答。
小组研读
细读分析
小组研读:示例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自述了他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志学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耳顺之年”分别是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的代名词。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
“志学”就是立志求学的意思,少年时代正是发愤求学的年纪;“立”就是自立,孔子的意思是男子到了三十岁,要有所成就;“不惑”意为不迷惑,到了四十岁,内心不再感到迷惘;“知天命”强调“知命”,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耳顺”意思是到了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这样到了人生古来稀的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却不会越出规矩。人生修养至此,也日臻完善了。

细读分析
小组研读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顾“与”知新“,哪一个更重要
例1 “温故”更重要。在孔子那里,古代典籍及礼仪习俗等都是“故”,只有不断地温故,在温故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才能产生新知。

例2 “知新”更重要。“温故”是指温习学过的知识,“知新”是指在温故的过程中,对以往学过的知识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新的感悟,能从新的角度去分析事物。因此,“知新”重在思考、重在领悟,只有不断思考并产生新的理解的人,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创立自己的学说,成为启发他人的老师。而那些只会照搬旧知识的人,别人是不会从他那里获得新知的。
言之有理即可
细读分析
小组研读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为政》)
课文其他章都是关于学习的,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而这一章似乎有浓郁的抒彩,和其他章不一样。编者为什么选了这一章 这一章和“学习”有什么关系
这一章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孔子站在大河边,面对滚滚不尽的河水,发出了感慨:时间如同流水一去不复返啊;生命短暂,一去不复返啊。孔子是想告诉弟子什么呢

言之有理即可
今天的课我们继续学习了抓关键词的学习方法,这对我们阅读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课后请同学们从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这三个角度,对《论语》十二章进行分类,并简述分类理由。下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学习和探究2500多年前这位儒家学派创始人的思想,并理解《论语》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根据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论语》十二章进行分类,简述分类理由。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分类理由:
“学而时习之”明确强调了学习是需要按时复习的,显而易见,其中的“时习之”就是谈论学习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知新
根据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论语》十二章进行分类,简述分类理由。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分类理由: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强调的是,学习时应抱有谦虚的态度。
温故知新
根据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论语》十二章进行分类,简述分类理由。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何越心的学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温故知新
根据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论语》十二章进行分类,简述分类理由。
个人修养:
分类理由: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坚守志向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所以可以将这章内容归到“个人修养”一类。
有些章可能同时指向不同的主题,如“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等,既是个人修养,也关乎学习态度。分类不必绝对化。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深入探究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我们通过一些章节来研读“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深入探究
1.孔子的学生中,子贡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用今天的话说,他不但是个学问家,也是外交家、军事家、工商业巨子。但孔子最看重的人似乎不是他,而是颜回,子曰:“贤哉,回也!”那么,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阅读下面几章,我们一起来探究。
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
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
③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④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
⑤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
⑥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
⑦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
颜渊德行高尚,追求“仁心”,坚定执着;勤奋好学,天资聪颖;崇敬孔子,心怀感恩。
深入探究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深入探究
2.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中《公冶长》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对古今人物的评价,有不少是评价他的弟子的。从他对弟子们的评价中,你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主张
①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
②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③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④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非常了解弟子的才干,知道他们的长处与不足,孔子认为,一个人所追求的最高境境界是“仁”,而要做到“仁”,就要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修炼,完善自己的德行。
深入探究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拓展延伸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用口语写成,有着简练、晓畅的风格。许多句子内涵丰富,用意深远,成为耳熟能详的日常用语;还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
课外搜集《论语》其他篇章中的成语,开展小组成语接龙比赛,看哪一个小组积累的成语最多。
规则:
1.开展两两小组比赛:一个小组一次只能说一个成语,不能重复已经说过的成语,若一方不能继续,则另一方获胜。
2. 统计各组积累的成语个数,数量最多的两个小组在全班比拼。同学们将成语补充整理到自己的本子上。
积累运用小活动:成语接龙
孔子小故事
孔子五十多岁时曾任鲁国宰相,只用三个月就把鲁国治理得有声有色。齐国见孔子主政,担心鲁国强盛会对齐国造成威胁,便挑选乐女、良马、华车送给鲁君。鲁君接受了齐国的馈赠,沉湎于享乐之中,一-连三天不上朝问政。孔子后来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而他的学说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返回鲁国后,他一面整理文化典籍,一面大规模开展教育事业,相传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知识链接
了解孔子及《论语》
孔子的个人修养极高,他不仅有治国理政的思想,也有治国理政的才能。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比较集中地见之于《论语》。《论语》辑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便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学习《论语》,就是触摸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脉搏,这是一种文化继承,也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基础。
知识链接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的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应用到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些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传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