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课件(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9 06:4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学习目标
课前资料
教学过程
思维导图
01
02
03
04
目录
13 植树的牧羊人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
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种树的牧羊人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动画短片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的,这部片子获得了包括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内的三十多项国际大奖。而如此优秀的影片就是改编自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文章——《植树的牧羊人》。
新课导入
让·乔诺(1895—1970)
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步兵,在目睹战争的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很难归类,大多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代表作品有《屋顶上的轻骑兵》《面包师的老婆》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事后让·乔诺发表声明说,写的是故事,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绘 本
绘本,外来语,即图画书,该词语取自日语中图画书的叫法 "えほん"的汉字写法“絵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
绘本既有专为儿童读者的,如英国经典绘本《一闪一闪小星星》,也有成人看的绘本,如《几米系列》绘本。
知识链接
栋    拣    戳 慷慨 帐篷
废墟 坍塌 呼啸 滚烫 琢磨
流淌 缝隙 干涸 沉默寡言
zhàng
dòng
jiǎn
tān
字词梳理
字音字形
chuō
kāngkǎi

xiào
tàng
zuó
tǎng
fèngxì

guǎ
干枯,没有水。
干涸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坍塌
指液体流动。
流淌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废墟
①充满正气,情绪激昂;②大方,不吝惜。
慷慨
字词梳理
词语释义
思索;考虑。
琢磨
①酬谢(出力的人);②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酬劳
散步,闲走。
溜达
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文中用作动词,长庄稼。
不毛之地
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刨根问底
字词梳理
词语释义
指人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沉默寡言
整体感知
1.限时6分钟,一气呵成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默读要求:
不指读、不动唇、不分心、不停顿,遇到不理解的生字词做记号。
初读感知
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文章的方法有多种,初读时尝试对标题进行提问,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标题提问法 是什么? 牧羊人的姓名?
植树的地点?
种树的时间?
为什么? 为什么牧羊人去种树?
怎么样? 牧羊人怎样种树?
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
牧羊人种树有怎样的结果?
初读感知
整体感知
(2)初读时,圈点勾画可用于回答以上问题的语句,并加以整合,有助于迅速梳理文意。
文章记述了一个名叫_____________的_______老人,从______年开始,在______中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艾力泽·布菲
牧羊
1910
荒原
种树
重建美好家园
初读感知
整体感知
2.再次默读课文,可用“___”圈画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和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完成文章结构图,厘清写作思路。
厘清思路
【提示】
· 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指的是总起句、总括句、过渡句、点题句、前后呼应句等。
· 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具体到本文,指的是交代“我”与牧羊人见面时的语句以及表现牧羊人和荒原情况变化的语句。
【例】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长期观察”呼应后文“我”与老人的多次见面)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总起议论句)
整体感知
厘清思路
那是在1913年,……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初次见面)
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 ……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再次见面)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屡次见面)
整体感知
厘清思路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最后一次见面)……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前后呼应句)……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总结议论句)
第1段 总起议论:__________________
牧羊人情况 高原情况
第2--___段 1913年初见牧羊人
第___--17段 一次大战后 ______牧羊人
第18段 ________年开始屡见牧羊人
第19--20段 1945年6月最后一次见牧羊人
第21段 _______________:伟大
整体感知
厘清思路
慷慨无私、难得的好人
一个人住在石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气;一片废墟;狂风呼啸;干旱缺水
再见
1920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羊的数量,开始养蜂;一直在种树
树木成片;鲜嫩挺拔的白桦树富有生机;有了溪水
一直种树
没有提及
他已经87岁了,和一万多人共同生活在家园
微风飘着香气;泉水源源不断;到处洋溢着青春活力,人们幸福地生活着
总结、议论
12
13
整体感知
小结: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议论——叙述——议论”。文章主体为叙述,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
厘清思路
3.观察结构图,不难发现“我”与牧羊人有过多次见面,为何只重点讲述这三次见面的情况
这三次见面最具代表性,分别对应故事的开端、发展与结局,跨度时间长,充分表现老人的一如既往。后两次见面的时间分别在一战与二战后,引发读者对毁灭与创造的思考,深化文章意蕴。
整体感知
厘清思路
细读分析
1.牧羊人为何要选择种树?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分析】老人种树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的呵护,对美好的向往。因为儿子与妻子的相继离世,老人对生命更加珍视;老人内心恬淡,认为没有比种树更重要的事,这与其他人所认为的重要的事是索取、破坏与战争形成对比。
【语句】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探究种树原因
细读分析
2.探究植树意义:老人植树后带来了怎样的结果 请分析之前所圈画的表现荒原前后状况的语句,提炼关键词填空并阐述理由。
【例】老人让__________变成__________,_______改变。
荒原
绿洲
环境
老人让__________变成__________,_______改变。
老人让__________变成__________,_______改变。
老人让__________变成__________,_______改变。
老人让__________变成__________,_______改变。
老人让__________变成__________,_______改变。
荒凉
活力
氛围
痛苦
幸福
心情
灰色
绿色
色调
逃离
归来
方向
抱怨
感恩
关系
老人因助人变得更加充实,重获幸福;“荒原”因老人再次成为“家园”,重拾活力。
探究植树意义
细读分析
自私自利,漠视生命,人同即地狱;
无私奉献,真爱生命,人间如天堂。
思维导图

生命
地 狱
天 堂
自私
无私
漠视
珍视
1945年
1913年
荒凉
痛苦
灰色
逃离
抱怨
活力
幸福
绿色
归来
感恩
第二课时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以一人之力,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走近艾力泽·布菲。
新课导入
细读分析
3.杂志社准备把这个感人的故事拍成短片,如果由你当导演,你会拍摄哪些镜头 会设计怎样的画外音 请再次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并分析相关语句,完成拍摄任务的脚本设计。
走近老人
镜头 镜距 画面描述 画外音
镜头一
镜头二
镜头三
……
细读分析
【提示】圈画描写老人言行的具体语句、描写环境的语句、前后关联照应的语句作为画面描述备选。圈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评价的语句,个人感触较深的语句,富有文采和哲理的语句,作为画外音备选。
走近老人
镜距 画面描述
远景 常用于表现广阔深远的场面
全景 常用于表现人与物、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中景 常用于表现人物形体动作
近景 常用于表现人物表情及景物局部状态
特写 常用于凸显局部,起到强调效果
细读分析
走近老人
镜头 镜距 画面描述 画外音
镜头一
镜头二
镜头三
镜头四
镜头五
镜头六
镜头七
全景+近景
近景+特写
远景+中景
小屋全貌:房间收拾得很整齐,餐桌干干净净,地板没有一点灰尘
“瞧!这个仿若世外桃源的小屋。多么自律的老人啊!”
种树画面:老人粗糙的手,轻轻在坑里放入一颗橡子
“他种下的不只是一粒种子,更是一份希望。”
树林画面:成片的树林;棵棵鲜嫩、挺拔的白桦树;老人孩子的身影
“这笔直站立的白桦,让老人恍惚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儿子。”
一片狼藉的战场;翠绿如雾的森林
“人类除了毁灭,也可以创造。”
新鲜醇厚的羊奶,金黄透亮的蜂蜜
“这流淌着奶与蜜的家园!”
老人日渐佝偻的脊背靠在日益茁壮的树干上
“让自然休养,让人们休息,相互依靠。”
人们聚集在中心喷泉欢庆丰收的幸福场面,最终定格在老人的眼里。老人缓缓闭上眼眸
“老人心满意足,安详地进入‘梦乡’。”
全景
特写
近景
全景+特写
这一带村子的人们只有一个念头:赶快想办法,逃离这个鬼地方。男人们把烧好的木炭送到城里,然后再回来。重复这种没有尽头的枯燥生活,再坚强的人,也会被折磨得发疯。女人们互相怨恨,无论什么事都要争个高低。争来争去,没完没了再加上这刮不完的风,吹得人发狂,自杀和精神疾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
细读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原文中的以下内容在编入教材时被删去,你是否认同 说说你的理由。
比较原文
细读分析
比较原文
认 同
这段文字介绍了附近村民的生活状况,与老人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这段文字显然不能出自沉默寡言的老人之口,而“我”又是个路过的旅行者,不可能对附近村民的过往生活了解得如此详细,所以缺乏信息来源渠道,显得突兀且不真实。
不认同
村民的逃离反衬老人的坚守,村民的破坏反衬老人的创造。这段文字为后文人们重返家园作铺垫,在对比中凸显老人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对人们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更能表现老人的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植树的牧羊人》原文中的以下内容在编入教材时被删去,你是否认同 说说你的理由。
1.全员参与讨论,分享观点。
2.结合有关语句,论证观点。
要求:主动展示,认真倾听,大胆质疑,积极补充。
深入探究
老人创造了奇迹。可当编辑部调查后才得知:这位老人竟然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于是编辑部将稿子退回。然而,这篇文章第二年在其他杂志上发表后,广受好评,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各国报纸上刊登。
合作探究:《植树的牧羊人》为什么受到万千读者喜爱
【例】
包含一种力量: 克服艰难、改造恶劣环境的信念鼓舞人。
包含一种精神: 不求名利与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人。
包含一个道理: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共享之道教导人。
包含一个背景: 战后百废待兴、创造新生的故事抚慰人。
包含一种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保护的理念警醒人。
包含一个视角: 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见证奇迹吸引人。
深入探究
【提示】
可参考本文,采用“议一叙一议”的写作思路:
总起议论,简洁凝练;
叙述部分语言力求平实,客观描述人物事迹,再现人物典型语言和动作;议论抒情结合,引起读者共鸣。
拓展延伸
我们的社会中也有许多默默“植树”的人。试为他/她写一段文字,宣传他/她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推介“植树人”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人类力量的伟大。只要我们心存美好的愿望,并为实现它而坚持不懈,我们就可以改变世界。以后,在学习中,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都可以用“牧羊人”精神激励自己,永不放弃!
课堂小结
知识链接
①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英]达尔文
②自然不掺杂半丝人情。谁抵抗它,谁就被一脚踢开;谁顺从它,谁就承受其恩典。——[日]长冈半太郎
③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也是冷酷的屠夫。——[印]泰戈尔
④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五要日光充足。——[英]南丁格尔
关于“环保”的名言警句
思维导图
视角
背景
理念
精神
道理
力量
自信、平和
无私、单纯
非凡毅力
安静、忠厚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