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8 21:4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习目标:1、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的史实;2、理解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3、掌握辽夏金元民族交融的原因、主要表现和影响。
一、辽与西夏
契丹人狩猎归来
1.兴起
(2)政权建立和统治
政治方面 ①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②在选官制度方面世选制和科举制并行。世选制主要表现在北面部族官的任用中,是契丹贵族垄断朝廷政要和高官显爵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主要表现在汉族官员的任用中,是辽朝吸纳汉族官员,巩固统治的一种制度。③首创四时捺钵制度。皇帝和宫廷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经济方面 阿保机提倡发展农业,垦艺荒田,接受农耕生活
文化方面 参照汉字创制契丹文字,接受汉族文化
对外关系方面 辽与北宋对峙时期,大部分时间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系易活跃。
统治措施
辽朝的职官设置为南北面官制。
1.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2.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辽朝的职官设置:
知识延伸:一、“藩汉分治”“藩汉分治”不是民族压迫、剥削制度,是辽统治者采取的一种统治制度。其含义是以北面官用国制,即用契丹的传统制度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南面官仿汉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它的特点是“因俗而治”,但不是一种民族压迫、剥削制度。因为契丹人并不都是统治阶级,其中也有受剥削和压迫的劳苦者,汉人也并非都是受剥削、受压迫者,其中也有官僚地主,他们和契丹统治者一起共同剥削、压迫辽国人民,这种制度的实质仍是一种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
二、南北面官制的的内容和影响1.内容: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2.影响:(1)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采取了以南北两面官制为核心的“因俗而治”国策后,各族民众和谐相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诸业生产得到均衡发展。(2)促进了辽朝思想文化的迅速发展。南北面官制度建立后,辽朝开始转向信奉儒学。为扩大儒学的影响,辽朝统治者设立了国子监、国子学等,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2.党项族
材料:党项,汉西羌之别种……世代割据袭……1038年,李元昊建国,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
①政治上:西夏的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②经济上: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③文化上:仿照汉文创制西夏文字;大量翻译汉文典籍。
④对外关系:名义上先后向北宋、金称臣,实际上保持独立。
统治措施:
二、金朝入主中原
上曰:‘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改元收国。”
兵农合一:猛安谋克
知识拓展:一、全面认识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女真语音译。猛安,意为千、千夫长,是部落单位;谋克,意为百、百夫长,为氏族单位。(1)演变:由氏族部落组织到军事织再到地方行政组织。(2)性质:是一种兵农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3)内容: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4)作用: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军队有较强的战斗力,同时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二、金朝走向衰落的原因1、对北方的统治缺乏政治和文化基础。2、金后期统治阶层的腐化与内部权力斗争。3、蒙古族的崛起和政权的建立。4、统治区内汉人的反抗。
民族政权并立简表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辽(契丹) 10世纪初 契丹族 上京
北宋 汉族 东京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兴庆
12世纪初期 女真族 阿骨打 中都
南宋 汉族 赵构
阿保机
960年
赵匡胤
元昊

1127年
临安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铁木真
铁木真,生于1162年,1184年前后被推为“可汗”,从此开始统一蒙古和漠北的事业。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1227年率军进攻西夏,7月,病死于六盘山。
措施
(1)行政: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
结合的制度;建立司法机构
(2)军事:组建了一支万人护卫部队
(3)文化:创制蒙古文字
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
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
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墓
2.蒙古灭金
早在1211年,成吉思汗为摆脱金的奴役,就亲帅大军攻金,但没有达到灭金的目的。
窝阔台汗改而采取“联宋攻金”的策略。在南宋军与蒙古军联合攻打下,1234年,金朝灭亡。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元朝的建立
"大元"的国号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一句,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
(1)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①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当时最高行政机关。(知识拓展:1、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一省制不等于一相制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朝的宰相;2、元朝中书省和隋唐中书省权力不同,元朝中书省是最高权力机构,隋唐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②枢密院:掌握军权,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③御史台:负责监督百官,是最高的监察机关。
知识拓展:1、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分奠定了初步基;2、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但不能就此认为行省就是地方机构。行省起初是临时性的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即代表中央行使权力,后来才逐渐演化成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区内的军政要务
南宋都城临安被攻占,宋室南迁,1279年,宋末帝8岁的赵昺( bǐng )被大臣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南宋覆亡。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面积)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影响: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元的统一是我国封建社会在结束大分裂之后的第几次大统一?
四、行省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
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宰相,六部归中书省。
元初本拟采用三省制,侍御史高鸣进谏,认为三省的行政效率不如一省,“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雍,况叁省乎”元世祖采纳了他的建议。
元朝实行“一省制”是自隋唐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一次反弹。
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一省制是螺旋式前进中的回流。
2.行省制度
(1)目的:对空前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2)含义: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
(3)实施
①中央直辖:“腹里”
②行省管理:行省、宣政院
③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材料一:元朝的行省实际上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思考:根据材料,归纳行省的特点。
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权力较大,但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
行省制度历史作用:
五、元朝的民族关系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四等人制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第三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契丹和女真族等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其他各族等
知识延伸:正确认识元朝的“四等人制”“四等人”的划分既满足了维持大一统的需要,也是对五代以来民族融合成果的一种承认,以蒙古人为国之根本、色目人和汉人互相牵制的政策又导致了民族分布格局的巨大变化,进而为更大范围内的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但是这种不公平的民族等级制度不仅对广大人民造成心理上的创伤,而且使多数人对元朝的统治心生厌恶,使统治区域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动荡,给元朝的统治带来不利的影响。到了元朝末年,被蒙古人压迫的其他民族纷纷掀起了起义的浪潮,元朝深陷其中难以自救,最终走向了覆灭。
4、元朝灭亡(1)原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2)概况: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五、古代中国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比较(重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同点 盛行时代 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几乎整个封建时代。 确立并盛行于元朝,为后世所继承。
和中央政府的关系 诸侯相对独立,权力与地位可以世袭在地方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力。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受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 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后期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知识延伸:一、古代中国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趋势及特点1、演变趋势(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转变,体现了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2、特点(1)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和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2)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没有独立的行政体系。(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中央,完全听命于皇帝。(4)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5)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皇帝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二、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主要表现(1)经济上,由渔猎、游牧向农耕转化(2)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王朝的官制、法律(3)文化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4)生活上,由迁徙到逐步定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