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读尽文书一百担,
老来方得一青衫。
媒人却问余年纪,
四十年前三十三。
漫画—榜下捉婿
----宋 韩南老《戏嘲求者》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五个割据政权前后仅存53年,皇帝更换13个
五代(历时) 建立者 身份
后梁(907-923年) 朱 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923-937年)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936-947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947-951年)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951-960年) 郭 威 邺都留守将军
五代政权更迭的速度如何?
建立者的身份有何相同点?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祖宗之法之立
宋太祖即位后最担心的政治问题是什么?他是怎么解决的?
宋太祖
赵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君 臣 相 问 忧 天 下 之 忧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祖宗之法之立
阅读教材第1子目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宋太祖从哪些方面立祖宗之法 (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散机构权力、抑制武将势力等方面分析)?
2.祖宗之法有何特点?
3.祖宗之法有哪些影响?
材料一 (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
材料二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
材料三 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
①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祖宗之法之立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强干弱枝、内重外轻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祖宗之法之立
2.分散机构权力(中央与地方)
二府三司制
四监司
◎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示意图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军队)
(财赋)
(司法)
(仓储)
三衙
统兵权 离
调兵权 分
二府
三司
彼此制约
文官
文官
互不统属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 祖宗之法之立
材料:近人统计《登科记考》的进士总额,唐代二百九十年中共得6442人,平均每年不过二三十名进士。两宋300多年间,贡举进士科、诸科118榜,取士总数接近11万人,平均每年取士达130多人。
3.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①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杯酒释兵权
劝学诗——宋真宗
书中自有千种粟。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②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吸取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
崇文抑武
锁院制度
弥封制度
别试制度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谣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与赵宋之世”
——国学大师:陈寅恪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
五代之弊
藩镇割据
武人政治
强干
弱支
内重
外轻
分化事权
相互牵制
文人
治国
崇文
抑武
文官政治 祖宗之法
人才辈出
经济繁荣
科技发达
市民阶级
理学兴起
分析宋初立祖宗之法产生了哪些影响?
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不闻以财为患。……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
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
——叶适《水心集》
人才辈出
科技发达
政治稳定
通俗文学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二、边防危机与财政危机——祖宗之法之弊
(一)积贫 内忧朝堂财政之困
二、边防危机与财政危机——祖宗之法之弊
(二)积弱 外有辽夏虎狼之师
澶渊之盟:
宋神宗时,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
宋夏和议:
“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称为“岁赐”。
二、边防危机与财政危机——祖宗之法之弊
幽云十六州:
它的存在是阻挡北方草原骑兵南下的重要屏障,五代时被辽占据,使得开封至宋辽边境的华北平原区域除河流迟滞外,无险可守。致北宋大量募兵,开封附近驻扎禁军达80多万。
二、边防危机与财政危机——祖宗之法之弊
【合作研习】
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可取
vs
不可取
1、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宗旨:
改革结果:
失败原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改革者:王安石
支持者:宋神宗
改革目的:
基本原则: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2、王安石变法
富国强兵
加强国家对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内忧与外患极大地加剧了宋王朝的统治危机, 针对祖宗之法的弊端,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进行了哪些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何?
三、王安石变法 —— 祖宗之法之改
整顿官僚机构
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失败
王
安
石
【富国之法】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
【强兵之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
主要内容
三、王安石变法 —— 祖宗之法之改
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成效?
王
安
石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地方出资)
政府设市易务(购置短出)
政府核地取税
政府设发运使,采购物资
政府收钱代役
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
三、王安石变法 —— 祖宗之法之改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限制高利贷对的农民剥削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促进了农业发展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打破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
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不足?
三、王安石变法 —— 祖宗之法之改
材料一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辨之。
——梁启超《王荆公》
不足: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三、王安石变法 —— 祖宗之法之改
晚清以前近800年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较为集中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论和批判。
梁启超在20世纪初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史说纷纭
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岳飞(1103-1142)
岳飞的抗金事迹,数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人们视岳飞为民族英雄。
满江红
[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宋徽宗
(1082年-1135年)
宋钦宗
(1100年-1156年)
2、宋与金:“绍兴和议”
1、“靖康之变”
宋高宗赵构
(1107年-1187年)
岳飞
(1103年-1142年)
靖康耻,武穆御兵
臣子恨,绍兴和议
风波亭,英雄冤死
文人思,忧国忧民
君臣醉,偏安一隅
四、南宋的偏安 —— 祖宗之法之果
“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严复
祖宗之法之我思
宋徽宗
(1082年-1135年)
宋钦宗
(1100年-1156年)
2、宋与金:“绍兴和议”
1、“靖康之变”
宋高宗赵构
(1107年-1187年)
岳飞
(1103年-1142年)
靖康耻,武穆御兵
臣子恨,绍兴和议
风波亭,英雄冤死
文人思,忧国忧民
君臣醉,偏安一隅
四、南宋的偏安 —— 祖宗之法之果
变革在路上>>>
增强秦国的实力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促进了思想解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第一个登上断头台的国王
促进民主意识的觉醒......
以法律权利代替君主权力
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梭伦
克里斯提尼
伯里克利
西方早期民主制度的完善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
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不断地深入,在时代的需求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