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4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4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9 09:0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学习目标
课前资料
教学过程
思维导图
01
02
03
04
目录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
2.通过圈画关键语句,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内心变化和心理成长历程。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获得人生启示。
学习目标
“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吴冠中《父爱之舟》
新课导入
这是吴冠中的父亲对吴冠中的影响。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古今中外的父亲都是一样。《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则记述了莫顿·亨特的父亲对他的深刻影响。
新课导入
莫顿·亨特(1920—2016)
美国作家、心理学家。出生于费城,先后求学于坦普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曾担任空军飞行员,后成为《纽约客》等知名报刊的专栏作家,致力于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的科普文章写作。代表作有《心理学的故事》《爱情的自然史》《内在的宇宙》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心理学与成长》。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并做了删改。
儿时的莫顿·亨特体弱多病,是在母亲的加倍呵护下长大的。他在童年时是胆怯的、孱弱的,同龄的孩子们也常常欺侮他、蔑视他。有一次,他和几个男孩子一起爬悬崖,中途陷入可怕的进退两难的境地。后来他在父亲的指导下,一小步、一小步地爬下悬崖,摆脱险境。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其人生的宝贵财富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
灼      扒     趴
厌倦     附和   突兀
怦怦   滑稽 晕眩
zhuó


字词梳理
字音字形

juàn

pēng

xuàn
臭椿      呻吟     恍惚
暮色     安慰   凌乱
抽噎   畏惧 参差不齐
chūn
yín
wèi
字词梳理
字音字形


líng



一吸一顿地哭泣。
抽噎
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恍惚
①高耸的样子。②突然,出乎意外。
突兀
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气喘吁吁
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参差不齐
字词梳理
词语释义
形容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小心翼翼
指惊恐慌乱,失去常态,不知怎么办才好。
惊慌失措
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用“____”画出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变的语句,理清写作顺序,梳理故事情节。
(1)标志时间变化的语句:
(2)标志空间转换的语句:
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然后他们出发了
几分钟后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
暮色中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
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
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
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
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
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
整体感知
2.用“ ”画出文中表现“我”心里的语句,结合文章情节和圈点勾画的关键信息,完成下面鱼骨图的填写。
结局
高潮
发展
经过
起因
情节
心理
伙伴们打算爬悬崖
“我”在岩石上趴着下不来









整体感知
结局
高潮
发展
经过
起因
情节
心理
伙伴们打算爬悬崖
“我”在岩石上趴着下不来









“我”独自落在后面爬
提示:在填写鱼骨图时,要特别关注在前面所圈画的表示时间与空间变化的词语,厘清情节的发展过程,从而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爸爸指引“我”爬下悬崖
“我”自己爬下了悬崖


无助
、恐惧
充满成就感和骄傲
整体感知
3.多角度复述课文内容。
请任选一种方式进行复述
(1)按照“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复述。
(2)以突出“冒险--入险--脱险”时人物内心感受的方式进行复述。
(3)以父亲的口吻复述。
(4)以杰里的口吻复述。
在一个闷热的七月天,“我”的小伙伴们想寻觅好玩的事情,于是决定爬悬崖。“我”在犹豫之下也跟着去了。当其他孩子都爬到上面时“我”才开始往上爬。几分钟后他们先离开了“我”独自趴在岩石上进退两难,心中无比恐惧。直到傍晚,杰里带着“我”的父亲前来,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次都移动很小的一步,终于独立爬下了悬崖,心里产生了很大的成就感,也由此获得了人生宝贵的启示:把事情化整为零,先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只关注近期目标,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整体感知
(1)按照“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复述。
一个闷热的午后,体弱多病的“我”跟着小伙伴去爬悬崖,“我”既犹豫又害怕,但还是缓慢地向上爬。在小伙伴的嘲笑声中,“我”被困在岩石上进退两难,害怕和疲劳让“我”麻木,神情恍惚。暮色中,在父亲的指引下,“我”终于脱险爬下悬崖,于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整体感知
(2)以突出“冒险--入险--脱险”时人物内心感受的方式进行复述。
“我”跟着儿子的好友杰里,在暮色中找到了趴在岩石上的儿子,发现他非常害怕地趴在岩石上不敢下来。“我”此时要表现出镇定,于是“我”先简单安慰鼓励了儿子一番,然后拿着手电筒为儿子指点路线,每次让儿子迈出一小步,移动到离自己最近的一块岩石上,就这样,儿子逐渐克服恐惧,勇敢独立地爬下了悬崖。
整体感知
(3)以父亲的口吻复述。
“我”和小伙伴们早已厌倦了玩弹珠的游戏,“我们”决定爬悬崖,但是“我”的好朋友亨特体弱多病,有点犹豫。“我们”都爬到了悬崖顶部,但亨特困在了半途。“我”有点担心他,但是大家都催着“我”走,所以“我”最后也先离开了。回家后,天黑了,“我”不放心亨特,于是去告诉享特的父亲,带他一起去找亨特。在他父亲的指引他,亨特终于克服恐惧,独立爬下悬崖。
整体感知
(4)以杰里的口吻复述。
整体感知
课文的叙述角度。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感受,让读者体悟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的无助与害怕,以及他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欣喜,从而更深刻地领会文末的人生启示。
4.一个故事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叙述。作者的叙述角度是(1)和(2)相结合,与(3)(4)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重点阅读父亲引导“我”脱险的过程和最后一段的议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主旨。 从“我”的经历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
(2)教育孩子应该锻炼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越俎代庖。
(3)面对困难不要畏难退却,要敢于跨出第一步。
(4)在面对复杂任务时,可尝试分解,减低难度。
深入探究
【提示】
继续圈点勾画,借鉴本课学习的梳理方法,关注删节部分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反复出现的连词。
拓展延伸
阅读作品删节部分,结合课文思考:儿时的这一节“课”让作者在成年后成功地达成了哪些目标 在作品删节部分里,你看到作者是如何“走一步,再走一步”的
拓展延伸
1945年1月,我驾驶飞机滑上跑道,然后用力将风门杆推向前方。我记得至少我知道该怎样做我必须要做的。我所要做的就是让飞机起飞,然后爬上25000英尺的高空,然后向东飞越东英格兰;这就是我现在需要想的,这个我能行。
然后,北海就在前面,我对自己说,我要做的就是在这个位置飞行20分钟,直到我们穿过荷兰的素文岛,就这样,这个我能行。
过了素文岛之后,领航员告诉我转向125度,然后飞行10分钟,直到我们的下一个转换点。很好,不是很困难,这个我能行。
如此这般,我操纵着飞机飞越过荷兰和德国,根本用不着去为整个航程胡思乱想,只想着要飞的每一段航程就足够了。最后,我们终于安全地飞出了敌人的空域。
拓展延伸
1957年1月。经过大半夜的辗转反侧,想到我签了合同的那部洋洋大作的种种困难,我记起了悬崖上的那一课。如果我只看下一步,就不至于疑虑重重了。我要把着眼点放在头一章,并且为此去研究大量的有关希腊人恋爱的资料。这并不太难。接着,我要做的工作就是归纳我的笔记,将第一章分成若干节,动手写头一节的内容。
两年后的一个令人心花怒放的下午,六百多页书稿的最后一页从我的打字机上脱稿了。我像孩子似的欢乐地翻起了筋斗。几个月后,我拿到了头版书。几星期后,我读到了第一篇重要的书评,这个书评对我的书大加赞扬。
拓展延伸
1963年9月。我打开了我那间斗室的门。我提着提包走了出去。关上了门。百里之遥,我迈出了第一步。这并不难。接着要做的事是找房子;再有的事就是想好我怎样对儿子解释我的搬出和向儿子保证我就住在附近,我仍然是他的父亲。事实证明这些并不难做到。我搬进了我的小屋,打开行李,接了几个电话,做好了午饭,我感到就象呆在家里一样。
第二年,我建立了一种新生活。我获得了一个单身中年人所应具有的处世态度和感情表达方式。
(1)儿时的这一节“课”让作者在成年后成功地达成了哪些目标
作者牢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道理,在删节部分,我们看到他独自驾驶飞机侦察敌占区,并安全返回之后,他化整为零地写作,完成了自己写的第一本书——《恋爱的自然史》;他开始新生活,逐步学会些社交和情绪技能,甚至还通过了厨师学位考试。
拓展延伸
答案示例
(2)在作品删节部分里,你看到作者是如何“走一步,再走一步”的
特别关注文中不断出现的“然后”,这是一个连缀前面动作的连词,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在完成事情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只看接下来的这一步”,从而“避开恐慌和昏头转向”。并且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最终完成任务。这与当年父亲对他的鼓励与教导密不可分。
拓展延伸
答案示例
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不可能一直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那无论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我们踩在脚下。
课堂小结
知识链接
有一次,父亲带着我,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顶。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
“好好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父亲和蔼地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此后,我一直把父亲的教导记在心间。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伊尔莎 斯奇培尔莉
知识链接
由于是农夫,父亲从小教我们农夫的本事,并且认为什么事都应从农夫的观点出发。像我后来从事写作,刚开始的时侯,父亲就常说:“写作也像耕田一样,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没有不收成的。”他也常叫我不要写政治文章,他说:“不是政治性格的人去写政治文章,就像种稻子的人去种槟榔一样,不但种不好,而且常会从槟榔树上摔下来。
期待父亲的笑
——林清玄
知识链接
他常叫我多写些于人有益的文章,少批评骂人,他说“对人有益的文章是灌溉施肥,批评的文章是放火烧山;灌溉施肥是人可以控制的,放火烧山则常常失去控制,伤害生灵而不自知。”他叫我做创作者,不要做理论家,他说:“创作者是农夫,理论家是农会的人。农夫只管耕耘,农会的人则为了理论常会牺牲农夫的利益。”
思维导图
02 入险
01 冒险
03 脱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犹豫不决、渴望勇敢
胆怯、无助、恐惧
建立自信、获得成就感




“我”的心理成长过程
学会复述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