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复习:“环境”题的三种考法
环境是人物表演的舞台,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考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有三个角度:分析概括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分析概括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鉴赏环境描写的手法。
考法一:分析概括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题点·必备知识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霜雨雪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有: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③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或烘托人物心理;④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言外之旨;⑤暗示、铺垫或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场景转换);⑥作为情节线索,勾连故事;⑦揭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意蕴,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备考·关键能力
1 审题——看清设问方式,思考答题角度
题型标志 设问示例
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景物”“特点”“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本文开头(或结尾)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本文多次出现对××的描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3)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做简要分析。
2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
概括自然环境特点有两法
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 如山、水、树木、日月风光等,要学会从景的“形、态、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
要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注意文中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尤其关注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并初步感知景物的色调及蕴含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要注意三角度
自然环境描写在开头 往往具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季节特征,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暗示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在中间 往往具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性格、侧面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在结尾 往往具有深化主旨、照应开头、留下空白、促人深思的作用。
3 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作答,可采用如下模式: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营造/渲染了某种氛围)→②情节(推动了某个情节的发展)→③人物(烘托/映衬某个人物的心理/形象)→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社会现实)(小编建议,答题的时候一定记得标好角度,避免要点重复,思路不清。)
模式二:某处具体描写了……的景色,营造/渲染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烘托了……的情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照,推动了情节发展。
典题·满分解构
例题(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 ”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 ”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溜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有删改)
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4分)
【答案整合】
鸟语花香与温暖的日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做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考法二:分析概括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题点·必备知识
所谓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以及地方的风土人情、社会关系、政治生态、经济水平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市区域。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④暗示小说结局;⑤折射社会现实。
备考·关键能力
1 审题——看清设问方式,思考答题角度
题型标志 设问示例
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生活”“场景”“作用”“社会环境”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①××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②小说第×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③小说中画线句子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④小说多次写××场景,结合原文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
(1)分析社会环境三步骤
一是明定位。要找到描写社会环境的语句和段落,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
二是善组合。根据找出的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三是巧概括。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准确概括环境的特点。看有什么共同特征,选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2)分析社会环境特点应一“抓”两“看”
①抓场所 寻找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②看关系 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社会的关系、人物与社会风俗的关系,这是重要的社会环境体现。
③看风俗 小说中描写的地域风情、风俗习惯都是社会环境。
(3)分析社会环境作用应“三注意”
①注意复杂性 社会环境往往是诸多因素的交织,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也要从多个角度分析。
②注意决定性 社会环境决定了人物命运及其性格,决定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走向,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③注意交互性 社会环境主要是由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及其关系组合而成,分析社会环境的作用,要注意其间的交叉关系。
(4)社会环境描写五种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④推动情节发展;
⑤象征或暗喻。
3 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
(1)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2)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暗示了……,折射了……。
典题·满分解构
例题(2018·江苏卷)(原文《小哥儿俩》见“考法一 分析概括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部分)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 请简要分析。(6分)
【思考角度】
经济状况:家里有厨子,有前院后院,小孩能够读书,可见家庭富裕,经济状况良好。
文化氛围:能够去听戏,家里有书房,叔叔是大学堂老师,母亲会教育小孩子,可见家庭文化氛围浓厚。
人际关系:父母子女之间、兄弟之间、主人佣人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可见人际关系和谐。
【答案整合】
①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②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③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考法三:鉴赏环境描写的手法
题点·必备知识
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描写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技巧。包括修辞技巧、描写角度等。具体如下:
修辞手法角度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使描写的事物形象丰满,感人。
比拟 把人的形态情感赋予物(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排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利于抒情。
表现手法角度 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烘托 是指不直接对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形象鲜明,文意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动静结合 描写景物时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物;实指当前视听之景物。要注意虚是为实服务的。
渲染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挥洒铺陈,对某种事物有意浓墨重彩地描写。
白描/细描 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细描即细致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
绘形绘声绘色 把自然界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等具体地描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多个角度结合 从视、听、嗅、味、触等多种感觉去描写,将景物真切再现,富有立体感。
备考·关键能力
1 审题——看清设问方式,思考答题角度
题型标志 设问示例
题干中往往有“赏析”“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写景”“环境描写”“写景特色”“表现特色”“手法”“技法”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①概括某段的写景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②请从写景的顺序和写景技法上赏析某段。③某某句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景的
2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
“三步法”答环境手法鉴赏题
第一步,指明手法 要注意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景物描写的手法一般不是单一的,要注意全面,准确。
第二步,分析特点 要将描写的手法和描写的景物特点结合起来,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
第三步,答出作用 要注意区分描写手法的作用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的不同,描写手法的作用是使环境更典型,更真实,更富有立体感。
3 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
根据题干要求,先判定方法,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具体答案一般采用如下模式: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色+景物描写的作用。
典题·满分解构
例题(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溜 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节选自《溜索》)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思考角度】
1.从景物特征上分析
绝壁“万丈”“垂直而下”写出其陡峭和险峻气势;怒江自“天际”“亮亮而来”,写出距离之远。
2.从写景顺序上分析
作者立足壁顶,近看绝壁的陡峭,远观怒江的细长悠远。
3.从写景角度上分析
绝壁的险峻、怒江的亮细,是视觉感受;怒江的“隐隐喧声”是听觉感受;“一派森气”“心中一颤”“不敢向下看”是心理感受,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4.从描写技巧上分析
绝壁的垂直而下,是静态描写;怒江的“来”“喧声腾上来”是动态描写。绝壁“万丈”是夸张,突出其高深;怒江似“细流”是比喻,突出其远。
【答案整合】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即学即练
(2018·山东烟台期末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皮根快跑
傅昌尧
村边有条河,弯弯曲曲通长江;今年,河里来了好多水。
浊浊的、浑身长满了尖牙利嘴的洪水把大堤啃得皮开肉绽,老堤不行了就筑新堤,可浑身是脚的洪水又一口气爬上了新堤,借着风浪,洪水看到了河堤下那一缕缕无精打采的炊烟。
洪水冷笑着要进村。
村子里的人是从早晨开始撤离的。上级要在这里分洪,村子将被没顶。
傍晚时分,始终心存不安的支书皮根第二次偷偷摸回村子。不知为什么,皮根总觉得村子里还有人,特别是老人,他们舍不得离开。皮根从早晨到中午一直在做老人的工作。最后撤离的是一个刚死了老伴的老人,他死活不肯离屋,一手抱着老伴的骨灰盒,一手拿着菜刀……皮根的火暴脾气被点燃了,他扑上去夺下菜刀,将老人绑在门板上抬出了村。
厚重的云层里竟筛下来几缕斜斜的夕阳。平日,这应该是村里最温馨的时刻了:放学的孩子驮着夕阳,骑在牛背上吹着竹叶;女人们把灶膛点燃,让炊烟给蓝天抹一层青黛;鸡鸭聒噪,鸟雀投林……可现在,偌大的村子死一般沉寂,皮根似乎听到了自己眨眼睛的声音。他抬眼看了看西天那一抹病蔫蔫的残阳,布满了血丝的双眼里流露出困兽般的悲壮。其实,大堤能守到这个地步,已经是太不容易了,可作为支书的皮根还是感到莫大的遗憾和懊丧。
满头白发的皮根飘飘忽忽地在村巷里孑然而行,走着走着就又转到了这条纵贯南北的村道上来。这条道是去年刚修成的,这是最让他得意的一件业绩,可没承想却遭到住在村东和村西的人的议论,他们说老支书有私心,因为他的女儿女婿就住在这条道旁。皮根闻听心里“咯噔”一下子,他真的没想到要照顾家人,可事情偏偏巧在这儿了,怎么办 皮根心说,再解释也不顶用,今年拼了这身老骨头也要把东西村道修起来……可这大水把他的一切想法都泡得没踪没影儿了,就连脚下这条曾让他沾沾自喜的水泥道也会被冲垮。皮根在村子里边走边痛苦地呻吟,可村子里却没有人回应他的呻吟,他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凄惶。
黑压压的乌云把最后一线残阳也吞噬了,皮根拖着铅砣般沉重的双腿来到了自家门前,门开着。撤离的时候一再叮嘱大家把门用铁丝铰紧,却忘了自家。
家里空荡荡的,孤独和疲惫在这时一下子攫住了皮根,他不愿挪动一步,就这样坐在自家的门槛上。直到这时他才突然觉得,其实最不想离村的就是他自己,跟洪水一样浊浊的泪顺着他的脸颊汩汩而下。
流了一会儿泪,皮根就觉得少有的轻松,是的,几十天来,唯有此时最轻松了,什么也不用做了,等着吧,等着水来,我就和我的村子一起舒服了……皮根竟迷迷糊糊地靠着门框睡着了,他是真的累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皮根忽然被一丝声音惊醒。这声音细小、柔弱得犹如早春刚出土的一线嫩芽,可就是这微弱的声音让他愕然而醒:难道村里还有人没撤 他顺着声音飘来的方向疾步寻去。那哀哀的声音似乎充满了村道,回荡着,敲击着皮根的心。皮根急红了眼,按照要求,大堤上应该马上要放炮了,洪水就会铺天盖地地下来了,可村子里怎么还有这样的声音 这声音分明是生命在呼救,是绝望的呼唤啊!
皮根跌跌撞撞,疯了一样寻找着,他突然大叫着:“莫慌炸堤!莫慌……”可他的叫喊声却被他早已嘶哑的喉咙给吞噬了,远处响起了最后一遍锣声,那炸药的引信已经点燃……
终于,皮根在村边的一个粪窖里,找到了那个柔弱的声音。粪窖里有积水,羊羔扑腾着,湿滑的窖壁已经把它累得几乎要沉下去。当看到站在高高粪窖上的皮根时,它突然安静了下来,像一个孩子般,羞怯地舔了舔嘴唇。
皮根不顾一切地跳了下去,一把搂住羊羔。这时,那令人心悸的爆破声轰然响起。
皮根搂着怀里的羊羔,拼命地爬啊爬,可粪窖太深了,窖壁太滑了,他太累了……能够听见洪水的咆哮声了,皮根突然奋力将羊羔抛上地面,像对他的村民一样吼着:“快跑!往东边的高岗上跑!”
可那羊羔趔趄着,无法站起,哀哀地看着下面的皮根,呜呜地叫着。
“你个窝囊废!”皮根像往常一样,又暴怒起来,一股力量陡然升起,他猛地爬上粪窖,搂起地上的羊羔便跑。
身后,洪水在追……
(选自《百花园》,有删减)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题)第⑥段画线部分的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描写往昔村庄温馨、美好、和谐的生活景象,与大坝将溃、大灾将临时村里的冷清死寂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烘托了皮根对村庄、对家的无比眷恋之情,另一方面又反衬了皮根的遗憾、懊悔和悲壮,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更具艺术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结合“这应该是村里最温馨的时刻了:放学的孩子驮着夕阳,骑在牛背上吹着竹叶;女人们把灶膛点燃,让炊烟给蓝天抹一层青黛;鸡鸭聒噪,鸟雀投林……”分析可知,此处描写的是往昔村庄温馨、美好、和谐的生活景象。结合“可现在,偌大的村子死一般沉寂,皮根似乎听到了自己眨眼睛的声音”分析,与大坝将溃、大灾将临时村里的冷清死寂形成鲜明对比。烘托了皮根对村庄、对家的无比眷恋之情。结合后文内容“其实,大堤能守到这个地步,已经是太不容易了,可作为支书的皮根还是感到莫大的遗憾和懊丧”分析可知,反衬了皮根的遗憾、懊悔和悲壮,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补课
聂连新
物理教师聂志刚准备利用双休日为班上的几个后进生补补课,没想到前脚刚跨进教室,后脚就被老婆桂花拽住了:“都什么时节了,人家的豆种早发芽破土了,咱家的地还没翻身。天气预报说了,明天有小到中雨,要是天黑以前没把三垧地翻完,你莫想进俺的家门。”不由分说,桂花粗壮有力的大手抓住聂志刚的肩膀就往外拖。聂志刚推了推眼镜,回头对着教室喊:“先回去吧,看情况是补不成了,下个星期再来,先回去吧。”
农村教师就是这样的,一会儿教室讲台,一会儿田间地头,一会儿西装笔挺,一会儿赤膊挑粪。不过打聂志刚调到毕业班后,就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很少过问家务事了。桂花上要侍候七十多岁的婆婆,下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娃子,里里外外忙得也确实不易。
回到家里,聂志刚顾不得换件衣服,掮了把锄头就出了屋门。时令已是清明过后了,金黄的油菜花开得满坡都是,成群的蜜蜂在花朵间随意翻飞,和煦的阳光照得人直想打盹,两个歇脚的挑夫坐在草垛上点火抽烟,好一幅田园风光图啊!聂志刚走在地间的小路上,头一次觉得亲近大自然的感觉是这样爽,难怪晋代诗人陶渊明弃官归田,过得悠然自得无比惬意,还写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聂志刚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锄头在他手里就像握着根拐杖,下锄、掀土、磕碎,似乎都不用费力气。两个时辰不到,三垧地就给他翻得只剩下晒席那么大一片了。照这样的进度,在天黑之前完成桂花指定的任务是不成问题的,甚至可以收个早工,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说不定还可以完成下星期的讲义呢。想着这些,聂志刚就嘻嘻地笑了。
吃中午饭的时候,桂花给他又是端水,又是递毛巾,又是拍打身上的碎土。桌子上也特别丰盛,甚至还摆了一小盅他最爱喝的杨梅酒。咳,女人的心就像天上的云,说变就变,刚才还是凶神恶煞一样,指手画脚,如今又侍候大老爷似的,低头哈腰。聂志刚也不客气,摆开架势,边吃边喝。桂花这个那个地交代了一番,就风风火火地去接聂志刚的班。
聂志刚吃第三碗饭的时候,桂花气急败坏地返回来了:“你这死脑筋,十足的书呆子,一百好几十斤的人,连自家的三垧地都认不出来,还不如趁早找块又尖又硬的石头,一头撞上!”什么 忙活了大半天,都做无用功了!聂志刚怎么也不相信有这么回事,河边那块三垧地他是去过的,记得夏天的时候,他亲手给辣椒苗施的肥,今儿上午的时候,辣椒枯枝还竖在那儿呢。桂花气得跺脚:“就你家种了辣椒 嫁给你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咱家的三垧地在河东知不知道 你去瞧瞧,你学雷锋帮谁做好事了 ”难道真的弄错了 聂志刚被桂花放连珠炮似的一通臭骂,自觉理亏,底气明显降了下来,也不敢申辩,只一声不响跟了桂花往河边走。
到了河东桂花认定的那块地,两口子都傻了眼:也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家的三垧地已叫谁翻过了,平平整整地躺在那里,泥土磕得细碎。从又湿又松的泥土可以看出:这地刚翻过不久。咦,这就奇了,他聂志刚错翻了别家的地,自家的地又莫名其妙被别人帮着翻了。难道是那块地的主人回报他聂志刚慷慨行为的结果 不可能,都是乡里乡亲,为什么不直接打声招呼 聂志刚东瞧瞧西看看,终于在土埂边缘找到了五六个大小不一的脚印,脚印都不大,三十六七码长。聂志刚想起来了,一定是他们——班里那几个后进生——那有一个疯子母亲的黄小东,那从小就父母离异、由爷爷带大的聂芒,那上山打柴时不小心摔断了胫骨的李中中,还有……聂志刚想着想着,眼圈里就有一股温热的液体溢出来。聂志刚没有说什么,回到家里,从书桌上挑了两本教科书,径直向其中一个后进生的家里走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村教师就是这样的”一句表现出农村教师家庭和事业两头难以顾及,表现出农村教师的艰辛不易。
B.第三段通过描写美好的田园风光,表现出人物爽快的心情,想到诗人陶潜弃官归田,也想像陶潜一样,弃业归田,享受田园生活。
C.桂花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是志刚强大的后盾,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展现出一个勤劳顾家、性格直爽的农村妇女形象。
D.文章结尾意味深长,展示出人物聂志刚情绪的涌动,对学生的行为心存感动,同时又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要继续前行。
★2.(自然环境描写作用题)文中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分析社会环境特点)这篇小说展示了怎样的社会环境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2019·湖北黄冈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海边的雪
张炜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
老刚躺下了。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的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有人!”
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个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
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他们的一身冰坨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他们颤声叫着:“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示了地点,这些描写紧扣了标题。
B.两位老人对海边正下着的大雪有一番对话。话语中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C.小说写金豹睡不着,目的是引出下文一连串情节,因为睡不着而走出铺子,直到他们点火救人,构思巧妙,环环相扣。
D.小说语言细腻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冬季风雪天气里的温暖故事,讲述得精彩动人。
★5.(自然环境描写作用题)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这样描写有哪些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6.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答案B
解析B项说人物要“弃业归田”,曲解了文意,也并无依据,从后文看出,人物是一个有担当的教师,不会轻易放弃农村教师事业。
2.
参考答案①照应了上文桂花“都什么时节了,人家的豆种早发芽破土了,咱家的地还没翻身”的说法;②引出下文,为聂老师亲近大自然产生的感慨做铺垫;③渲染了温暖和美的氛围,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④烘托聂老师悠然自得的心情。
解析这段环境描写,写的是聂老师在去田间劳作路上的所见所感,要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
3.
参考答案小说描写了一位乡村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场景,展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温馨的师生情谊,歌颂了美好的人性,也暗示了乡村教师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社会环境的理解分析。要注意从人物与环境的“交互性”角度分析。小说中的聂老师是一位热爱生活和教育事业,关心体贴后进生,无私奉献,令人敬佩的乡村人民教师;班里几个后进生偷偷为聂老师家翻地,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展现了美好的人性、相互帮助的情谊,也隐隐透露出乡村教师生活、工作的困难之处。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4.
答案B
解析话语中有对年老的感慨,但并没有无奈的伤感。他们不是“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而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生命像雪花一样脆弱;人生虽短暂和艰难,但要脚踏实地地去面对、经历。
5.
参考答案①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出紧张、凶险的氛围,突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②因海浪风雪之大,落水者和迷路者才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引方向,由此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③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点燃铺子救人的品质。④因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的举措也无意救了他们儿子的命,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突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结合文本内容“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等分析可知,因海浪和风雪之大,落水者和迷路者才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引方向,推动情节的发展。结合文本内容“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分析可知,描写海浪风雪之大,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而救人的高贵品质。结合“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等内容分析可知,因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无意救了他们的儿子,体现本文的主题“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6.
参考答案①与前文情节互为照应,使这个故事紧凑,结构浑然一体。②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情节发展的张力。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的歌颂,也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④引发读者不尽的思考,能起到言有尽意无穷的作用。
解析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结合文本内容“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及恶劣的自然环境等内容分析,与前文情节互为照应。结合“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等内容分析可知,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的歌颂,也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结合“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分析,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引发读者的思考。
PAGE
1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复习:“情节结构”题的三种考法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人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三种题型。
考法一:梳理情节结构
题点·必备知识
小说情节一般由线索贯穿,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展开,外国小说常常以心理意识的演进为顺序展开。
1 小说情节组成
小说的情节 开端 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
发展 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展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高潮 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的顶点。
结局 矛盾得到解决,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小说的线索安排
(1)线索类型
以人物为线索 如鲁迅的《孔乙己》,以“我”——咸亨酒店的一个“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以事物为线索 即所谓的“物线法”。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等。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
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即以“我”(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以空间、时间为线索 如《邓稼先》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2)小说结构
单线型结构 作品只有一条线索。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到发展到高潮再到结局,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双线型结构 作品有明暗两条线索。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使小说可以展示更广泛的社会内容,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如鲁迅的《药》。
辐射型结构 作品由一点放射出多条线索。特点是常用在某个主要人物的幻觉、追忆或意识的流动中,偏重于情绪化。如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
3 小说的叙述方法
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对比照应。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 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 小说情节安排中的常见技巧
伏笔 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其作用是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让读者看到下文时豁然开朗,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突转 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在篇幅较短的小说中,大多由突转推动情节,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而高考所选的大都是篇幅不长的小说,此种技巧为设题重点。
悬念 是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一种技巧,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巧合 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备考·关键能力
1 审题——看清设问方式,思考答题角度
题型标志 设问示例
(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过程”等字样;(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1)请围绕主人公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 请依次加以概括。(3)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4)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2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
情节梳理的三种思路
_
思路一:根据结构来梳理。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思路二: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景就是不同时间人物活动的场所。
思路三:根据线索来梳理。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3 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
概括情节要言简意赅。情节的核心要素为“人物+行为”,一般采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的形式概括情节。概括时不要遗漏要点,一定要概括全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答题模式一 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答题模式二 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答题模式三 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
典题·满分解构
例题(2018·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 ”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 ”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 ”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 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思考角度】
情节发展 心理变化
小说开头,先行者虽然已经知道地球灾难发生,自己是全宇宙唯一的一个人了,但是他“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并“闭起双眼默祷”。 先行者着陆之前心情复杂,一方面心存侥幸,另一方面又深知侥幸也不过是幻想。
小说中间,先行者着陆后看到灾难过后真实荒凉的地球,“失望使他浑身冰冷”“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先行者此时的心理是孤独、绝望。
小说结尾,先行者意识到他看到的城市不是虚拟的,人类文明还在。 先行者的心理是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答案整合】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考法二:赏析情节手法
题点·必备知识
_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叙述生动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具体包括情节叙述的手法、叙述顺序(前文已讲)、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将在人物和环境中讲述)和情节结构的手法。
1 叙述人称
人称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比较灵活自由。
2 结构技巧
_悬念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一般用于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题。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线索 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小说中的关键词(体现“人物出场、时空变化、事件演变”的词语等)。①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②小说的明线与暗线明线:就是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暗线:就是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由事件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3 结构模式
线状结构 线状结构,就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有倒叙、插叙和补叙,线状结构有单线式和复线式之分。高考阅读中的小说多采用这种方式。
网状结构 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点,以人物的意识、心理活动为辐射线构成情节,其结构如蛛网般,就是网状结构。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网状情节结构的基本特点是:①小说所叙述的对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流动过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识、回忆、联想、想象、感觉、直觉、印象、梦境等;②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因果逻辑,凭借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组接素材;③作者采用了心理分析、独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觉、梦境等表现手法展开叙述。
画面结构 以景物、场面为主体的画面式情节单元的组合,即为画面结构。特点:①作家着意于通过画面创造而抒情写意。如画的自然环境之中镶嵌着人物故事。②作家的写作兴趣不在故事,而在故事赖以发生的空间和环境;写人物动作不求戏剧舞台表演那样的戏剧化,而求富有静感的神韵。③小说只是用语言文字将景物转化为绘画一样的视觉形象,以期收到观画一样的视觉效果;写到人,思想感情也被过滤了,仅剩下一些图景。
象征结构 象征性情节结构,即全部情节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识、观点、思想、感觉而展开和进行,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片段之间的连接线索。①象征含义凝聚着所有的情节单元,贯穿着整个形象体系,其中大部分小说外观上还有情节的时间线索;②象征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动性;③情节过程简明、清晰;④象征形象具有大幅变形的特点,因为只有高度夸张极度变形的形象,其象征性质才更为强烈,形而上的理念才更利于传达。
写实结构 写实结构是写实小说采用的情节结构。特点:①展示客体的原型,即事物、生活的原始状态和本来面目,通过人生中平凡、琐碎的细节,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质和那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人生体悟;②多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③作品只安排一条线索。
备考·关键能力
1 审题——看清设问方式,思考答题角度
题型标志 设问示例
(1)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动词。(2)题干中往往有“叙述”“谋篇布局”“情节”“线索”“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词语。 (1)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 有什么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 请赏析。(3)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4)作品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有何效果
2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
情节手法题答题三步骤
第一步,指明手法 先要准确指出小说在情节上的手法技巧,往往用一个常用的术语概括。如果题干中给出某种技巧,要求就此分析,这一步则不需要。
第二步,分析表现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一手法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如哪里是伏笔,哪里是照应,是如何铺垫的。
第三步,点明效果 手法类的题目,均须点明表达效果,对小说结构技巧的分析也不例外。
3 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
“情节结构特点”+“具体分析”+“表达效果”。
典题·满分解构
_
例题(2018·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赵一曼女士
阿 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根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 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思考角度】
内容方面: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来组织材料,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从更多的角度来展示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结构方面:这种安排使得文章结构富有变化,曲折有致。
主题方面:将历史上主人公的英雄事迹和现实中“我”的所见所感融于一体,既表现出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的精神在当下的时代意义,从而深化文章的主旨。
阅读效果:历史与现实的穿插产生时空交织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使其产生共鸣。作答时应全面思考。
【答案整合】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考法三:分析情节作用
题点·必备知识
分析情节作用题既是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能力的考查。解答时既需要从局部考虑,重点关注某个段落或情景、细节,又需着眼全文,侧重于分析作品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分析情节作用,一般从结构、形象、情感、主题等方面考虑,但还必须考虑到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有时又和分析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
1 小说某个情节安排的作用
思考角度 知识点
与小说结构的关系 在小说的开头,可能是设置悬念,引出主要人物,为下文情节的开展做铺垫,或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
在小说的结尾,可以使情节陡然产生波澜,与前面的情节相照应,凸显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或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与相关情节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文学作品中,在前面为后面情节发展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显示出构思的精巧。
与主题的关系 揭示小说的主题。如2018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中“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 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展现人物性格。如《赵一曼女士》中写赵一曼深情回忆往事,回忆往事谁都可以,但深情和甜蜜的想象属于文人的情怀,体现了赵一曼的文人气质。
2 明确小说各种情节的作用
(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2)中间情节的作用
(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类型 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尾 ①结构安排上,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 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戛然而止的结尾 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备考·关键能力
1 审题——看清设问方式,思考答题角度
题型标志 设问示例
(1)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动词。(2)题干中往往有“细节”“作用”“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小说叙述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2)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3)小说中××情景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请具体说明。(4)小说的开头(或结尾)有何特色(或作用) (5)作者反复写××情节,有什么作用
2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
解答情节作用类题“五角度”
内容方面 ①对环境的作用 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②对人物的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③对主题的作用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④对读者的作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结构方面 ⑤对情节的作用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情节作用题答题两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位置 找出相关情节在小说中的位置,根据所处位置,思考该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确定角度,找出对应 解答“情节作用”题需要从上面所讲的内容方面(环境、人物、主题、读者)和结构方面思考,从文中找出对应内容分析。
3 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模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从五个对应点考虑;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题模式一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答题模式二 (1)结构上:①……②……(2)内容上:①……②……
典题·满分解构
例题(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①)乌热尔图
“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喊啥,小崽子 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
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护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 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
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 ①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思考角度】
第一步:题干已经很明确“开篇”,是考查开头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先概括内容,然后再根据内容思考其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1.从内容上看
(1)对读者的作用:激烈的冲突,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对人物的刻画:“我”与特吉的冲突引出了“我”的身世、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而在冲突过程中,也刻画了“我”的倔强和好强的形象特点。
2.从结构上看
小说的开篇一般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推动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
【答案整合】
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重难特训 赏析小说情节要重视小说线索
近年来,全国卷比较重视对小说线索作用的考查,如:2017年全国Ⅰ卷“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2016年全国Ⅱ卷“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2015年全国Ⅰ卷“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2014年全国Ⅱ卷“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试题一脉相承,直接指明考查线索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对小说的线索及其作用给予高度重视。
一般来说,恰当地设置小说的线索,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还可借此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分析小说的线索,尤其要注意双线结构。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是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是暗线。明线可使人物故事更集中、突出;暗线则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也可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或使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和主题更加突出。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失踪
周海亮
男人随很多人扑出战壕,然后便不见了。活着的兵里找不到他,死去的兵里也找不到他。那次他们打了胜仗,兵的失踪于是变得蹊跷,几近离奇。几天以后队伍打到兵的家乡,营长将兵失踪的消息告诉了兵的女人,女人听了,表情即刻变得不安。
他失踪了
找不到了。
怎么可能
部队里常有这种事情。营长说,他可能战死了,死在非常隐蔽的地方,我们找不到他;他可能被俘了,虽然我们打了胜仗,他仍然有走散然后被俘的可能;他可能逃跑了,因为太过恐惧,不敢面对敌人。他回来过吗
没有。女人说,你们弄丢了我丈夫,你们不该这样问我。
不是我们把他弄丢的。营长说,是他失踪了。
我猜他战死了。女人说,先与队伍走散,然后战死。他既不会逃走也不会被俘,他那么强壮,那么勇敢。他战死了,你们有责任的。
当然。营长笑笑说,不管他战死,逃走,或者被俘,这点钱都是对你的补偿。现在我得走了,你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打光。我先把所有的兵填进去,然后,再把自己填进去……
女人不愿相信她的丈夫已经死去,但是现在,她不得不相信。她被自己虚构的故事说服,然后在梦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丈夫只知冲锋,终与队伍走散。他遇到敌人的散兵,他被敌兵打死然后扔进河里——丈夫是战死的,他不可能成为俘虏。
两年以后,队伍再一次打回来,女人再一次见到营长。营长说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五十人。营长说仍然没有你丈夫的消息。营长说我倒希望他被俘,似乎只有被俘才有活命的机会。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成为俘虏,但现在,女人突然非常希望她的丈夫成为俘虏。只有成为俘虏才可能与部队失去联系,才可能彻底失踪,才可能有活着的机会。可是丈夫成了俘虏,将会受到怎样非人的折磨 每一天夜晚,女人都会被睡梦里丈夫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惊醒。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在部队,女人再一次遇到营长。营长不再是当年的营长,他现在的任务,是负责核实战争中失踪士兵的名单。他坐在一张桌子后面,两个裸露的胳膊上,整齐地排列着十几个弹痕。
我来找我丈夫。女人说,你们是否找到了他
当然没有。营长说,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被俘。我们拿到了所有的战俘名单,包括死去的战俘,可是没有你的丈夫。他应该逃走了。他肯定逃走了。也许他就藏在村子里,藏在你的家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不过这已经不归我管了。再说能活着有什么不好呢,我整整一个营的兄弟啊,现在只剩下我了。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逃。当初他主动提出要去打仗,他怎么会逃呢 他的胆子大得像狼,他怎么会逃呢 他一直没有在自己面前出现,他怎么会逃呢 女人不相信,可是突然,女人希望他真的逃了。他逃了,保一条命,就什么都有,就可能什么都有,就真的什么都有。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
清晨,出门喂鸡的女人看到一个男人从她面前走过去。男人扫她一眼,目光在她的脸上没有丝毫停留。女人心里猛一哆嗦——男人太像她的丈夫了——相貌像,身材像,表情也像。可是他是她的丈夫吗 女人僵在门口,任一群叽叽喳喳的鸡崽儿焦急地啄着她的脚背。
女人终于喊出一声“天啊”,扔掉怀里的箩筐。她至少追出五里地,可是没有男人的影子——既没有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也没有不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女人往回走,想,他是她的丈夫吗 他不是她的丈夫吗 丈夫真的死去了吗 丈夫真的没有死去吗 女人回到家,幻想丈夫站在院子里,坐在屋子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女人找了很久,仍然只有孤零零的她。
女人叹一口气,拾起箩筐。女人想,不管如何,丈夫给了她等待和希望——丈夫有可能活着,有可能死去。丈夫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对她来说,便够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一个女人与营长的几次交流为写作内容,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出警觉的营长与细心的女人这两个鲜活的形象。B.男人是一个胆子大得像狼一样的人,不可能当逃兵,因此,他的结果只有被敌人抓走和被打死在隐蔽的地方这两种可能。C.丈夫没有回来,女人是有权利向营长问责的,营长虽在面对女人时有些愧疚,但也没有办法,只能给女人一些钱来安慰一下她。D.男人虽然没有回来,但也给了女人等待和希望。不论丈夫活着还是死去,女人都会等待下去,在等待中体验孤独的生活。
★2.(情节梳理题)对于自己丈夫的下落,女人的心理期望有什么样的变化 请简要分析。
★3.(情节作用题)小说最后安排了一个男人从女人面前走过的情节,这样的安排是否多余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二、(2019·安徽A10联盟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月白湖荡
余显斌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他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
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
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
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
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
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喃喃地道,怎么会 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
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
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
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
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笼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
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长介绍给棒子。
骑兵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
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 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
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袭,都大败而归。
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
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扑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
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
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音道,在这儿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成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
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
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
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
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棒子没等到小王叔叔却等来了一个陌生的张叔叔,这一蹊跷的情节为下文他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埋下了伏笔。B.小说中反复出现“月光”形象,不但展示了那天晚上的特定环境,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故事情节相映成趣。C.小说主人公棒子的形象生动鲜明:作为新四军通讯员,他尽管年纪还小,但机智勇敢,临危不乱,令人敬佩。D.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简练传神,如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以静衬动,细致入微。
5.小说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情节作用题)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这样安排有什么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项,“刻画出警觉的营长与细心的女人这两个鲜活的形象”说法错误,文中并未描写营长的“警觉”和女人的“细心”。B项,这只是女人的一种想法,男人的结果如何文章并没有明示。C项,“有些愧疚”说法不准确。
2.参考答案①女人先是认为丈夫战死了,她认为丈夫是强壮而勇敢的,肯定不会被俘也不会逃走;②后来她非常希望丈夫成为俘虏,因为这样才有活着的希望;③接下来,她又希望丈夫逃走了,因为这样才能保住一条命,有了命才会什么都有;④最后,她认为不管丈夫是死了还是活着,给她希望就好。
解析解答此题,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结构来梳理,按照时间顺序对小说情节进行层次划分,注意把握不同阶段女人的不同心理。在具体分析时,应重点把握女人的语言、动作等,挖掘出文中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而理解女人丰富细腻的心理。
3.答案示例(1)不多余。①这样的情节安排更能突出女人对丈夫的深爱和思念,使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②使故事情节出现波澜,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③引出有关女人的心理的描写,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歌颂对爱的忠贞和坚守。
(2)多余。①小说写至“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结束,更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引人深思;②小说以“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结尾,可以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更能引起读者对女人的同情;③女人的形象至“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已展现得比较丰满突出,小说的情节、结构也是完整的。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整篇文章的情节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然后按照分析情节的五个角度思考作答。文中的女人时刻思念自己的丈夫,她相信他,希望他没有死,所以,“一个男人从女人面前走过的情节”就不是多余的。如果认为多余,则可从人物形象塑造、小说情节发展等方面入手分析。不论选择哪一个角度,只要抓住重点,合理分析即可。
4.答案D
解析“以静衬动”不正确,应是以动衬静。
5.参考答案①描写湖荡的秀美风光,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②照应标题,并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③展现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有助于烘托棒子等新四军战士的美好形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这是环境描写,描写湖荡的秀美风光,展现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如此秀美的湖荡自然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有助于烘托棒子等新四军战士的形象。结合下面内容“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分析,引出下文内容。结合标题“月白湖荡”及后文内容“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分析可知,照应标题,并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
6.参考答案①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②张叔叔的日军间谍身份被棒子识破,充分表现了棒子的细心、机智,突出了他的形象特点;③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可见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映美好愿望。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结合文本内容“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分析,张叔叔的日军间谍身份被棒子识破,充分表现了棒子的细心、机智,突出了他的形象特点。结合“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成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分析可知,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可见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
PAGE
2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复习:“形象”题的三种考法
人物形象是小说表现的中心和重要载体,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对形象的考查,常考题型有三种:概括形象特点,分析形象作用,赏析塑造形象的手法。
考法一:概括形象特点
题点·必备知识
小说的形象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品格。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品格指的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概括形象特点要注意几点:一是明白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性格,或者说,是现实生活中立体、丰满、多重性格在人物形象中的具体表现;二是要分层把握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的核心元素,包括人物的外貌、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性格特征、思想特征等;三是借助关系把握人物形象,结合小说对人物(或事物)描写以及环境和与他人的关系等间接描写的内容来把握其特征;四是借助创作意图及小说主题把握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之间关系密切,从两者关系入手,有助于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五是通过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作家生平等辅助元素,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备考·关键能力
1 审题——看清设问方式,思考答题角度
_题型标志 设问示例
(1)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2)题干中往往有“特点”“性格”“品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小说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的性格特点。(3)×××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小说的某一情节,表现了×××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5)从画横线文字对×××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性格特点
2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
两角度判断小说的主人公
(1)主人公应贯穿小说情节的始终。 主人公出场并与周围的人或事物发生矛盾冲突是小说情节的开端。主人公性格的发展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主人公是小说中各种矛盾冲突的中心人物,是小说中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
(2)主人公的表现及其性格决定小说的主题。 小说诸多人物中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还是主人公。
六结合准确概括人物形象
结合小说的主题分析 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来表现主题的,反过来,小说的主题也是分析人物性格的最重要的依据。
结合小说的具体环境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结合具体情节分析 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从人物的行为、情节的发展、矛盾的冲突中,可以推断其价值取向、性格特点、内心状态。首先要明确小说的人物,然后找出与人物相关的一系列行为,最后用主谓句来概括。
结合小说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分析 具体描写指的是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进行的详细描写。这些描写是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着手点,尤其是一些重点细节,对于人物性格的表现非常重要。因此分析细节描写,要注意细节所表现的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
结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分析 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分析时不要任意拔高或贬损。
结合人物关系、文中的议论和评价分析 当小说作品中的人物不止一个时,就要求我们能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评论或小说中人物之间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3 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
(1)题干若问“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常用的模式为:
①总分: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做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②分总:先从文中写到的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做定性式的总括。
(2)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常用的模式为:
某某的性格特点:①……,②……(分条作答);或者,①特点+表现;②特点+表现。
(3)人物评价题:
观点(性格是什么样的 )+赏析阐述(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典题·满分解构
例题(2016·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玻 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 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
“你……那酒店怎么啦 ”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 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 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6分)
【思考角度】
1.从情节发展的过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①从王有福失约后,来电话反复解释失约原因并改约,可见其真诚善良;②从他为感谢“我”的捎钱要请“我”喝酒,可见其有感恩之心和心地善良;③从他带着钱不走离家近的德巴街而绕行,可见其小心谨慎;④从他撞破玻璃担心赔偿,拒绝包扎而偷偷溜走,可见其胆小怕事和狡黠;⑤从“我”让他索赔,他却要坚持赔付酒店玻璃钱,可见其固执但不失真诚和善良。
2.从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的言行外貌 王有福第一次与“我”见面时,早早地等在那里,见面时“立即弯下腰”,拿到钱后,“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转身走时,“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这些动作细节描写显示了他小心谨慎,谦恭有礼,甚至有点窝囊。“我”问他撞玻璃的经过时,他“瓷在那里”“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系列动作神态描写,显示了他的胆小怕事;撞坏玻璃后,三个姑娘要给他包扎伤口,他担心赔不起,“爬起来跑了”,显示了他的胆小狡黠。“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这些语言、动作、细节描写,显示了他的固执、真诚和善良。因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有责任,拒绝“我”向酒店索赔的建议,坚持要赔偿的行动,显示了他的善良本性。
3.从人物的谈论评价,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王有福离开后,“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因为觉得“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从“我”的感受,写出了王有福因未赔偿玻璃钱而愧疚于心,由此也显示了他品行善良。
4.从作品的背景环境,分析人物的身份形象 本文背景不明显,这里不再详述。
【答案整合】
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
考法二:分析形象作用
题点·必备知识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再现生活、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本质,从而折射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小说中的形象包括主要人物形象、次要人物形象和物象三种,其作用也各不相同。
备考·关键能力
1 审题——看清设问方式,思考答题角度
类型 题型标志 设问示例
主要人物作用型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人物形象”“主要人物”“作用”“用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结合文中×××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2)结合文中×××这一人物形象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3)请简要分析文中×××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次要人物作用型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次要人物”“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作者刻画×××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3)×××这一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物象作用型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物象”“作用”“意图”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小说以“××(物象)”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2)小说多次写到“××(物象)”,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 请简要分析。(3)小说“××(物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小说用不少笔墨写“××(物象)”,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2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
从两个方面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
_
从结构方面,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其次,要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其性格特点对小说结构所起的作用,如,有的主要人物还起到线索作用。
从内容方面,考虑对主题及社会的作用 对主题的作用,考虑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从四个角度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
情节上,牵线搭桥 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通过次要人物的视角表达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形象上,侧面衬托 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要人物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如果次要人物是群像型的,还有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主题上,揭示主题 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效果上,增加真实感 次要人物往往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串联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特别提示:
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不一定是作者自己,主要表明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我”可以是故事的见证人,起到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也可以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起串联情节、评价人物的作用。
从情节结构看 “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从人物塑造看 “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陈述者,见证了人物活动的过程,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的形象。
从读者感受看 小说中的“我”具有线索、情感等多种叙事功能,具有真实性、抒情性,能拉近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等。
从主题表达看 “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引领读者去思考、探索,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例如在《祝福》中,鲁迅先生不但通过“我”叙述了祥林嫂的悲剧的一生,而且借助“我”的眼光,对鲁镇社会、祥林嫂的悲剧进行了冷峻的审视,对与“我”一样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灵魂拷问。“我”的叙述,使小说的客观真实性和主观感伤之情融为一体,建构了《祝福》不同凡响的叙述结构。
从三个角度分析物象的作用
从人物塑造方面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品格的映衬。
从情节安排方面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从表现主旨方面 物象或点明社会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进而深化文章主旨。
3 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
文章通过对××形象的塑造,表现×××;对××(主题),或××(情节)等方面起到了××作用。
典题·满分解构
例1分析主要形象的作用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一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那里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 七十几 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 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 ”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 这么个糟老头子 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 他会打架吗 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 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 虚张声势 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注 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5分)
【思考角度】
从主题表达上分析:“捡烂纸的老头”是文章着力塑造的一个核心人物,从“小伙子没有理他”“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等可以看出,作者对老头受到周围人的漠视的处境是十分同情的,作者是在呼吁人们对社会底层的人物多一些同情、理解和尊重。
从情节发展上分析:“捡烂纸的老头”的出现,也给文中所写平淡的生活带来一丝微澜,而他破席子底下的八千多元钱给人留下了不解之谜。
从社会意义上分析:作者通过对“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的言行的刻画,揭示了普通人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从他破烂的穿着、浅黄的脸色、不为人知的年龄、说话的无人理会,可知他地位卑微。从“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 ’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可以看出这个地位卑微的老头,内心也有着强烈的尊严意识,希望得到起码的尊重,不愿受到别人的轻慢等。
【答案整合】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例2分析次要形象的作用
(2015·浙江卷,正文见例1)第四段中的“小伙子”这一次要人物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思考角度】
从情节发展上分析:这一段是小说描写主要人物最有特色的段落,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是由“一个小伙子”引起的,这一人物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还掀起了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激化的波澜。
从人物塑造上分析:衬托“捡烂纸的老头”。因为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这种随意的言行,或许是不尊重老人的表现,小伙子的“随意”衬托出老人拥有“自尊”。
从主题表达上分析:点明主旨。通过刻画“一个小伙子”的形象,点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人们对社会底层人物要多一些同情、理解和尊重。
【答案整合】
①衬托“捡烂纸的老头”,表现出老人拥有“自尊”。②推动情节发展,掀起波澜。③点明主旨,表达人们对社会底层人物要多一些同情、理解和尊重的主题。
例3分析事物形象的作用
(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三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 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的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 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
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 ”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 ”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
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有删改)
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4分)
【思考角度】
思考角度 我的分析
找出小狗奎尼多次出现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对主要人物的映衬作用。 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 某种程度上暗示了“我的朋友”的命运多舛,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
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 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给小狗核桃肉吃,表现了“我的朋友”对奎尼的关爱。
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 奎尼在地上打滚,显现了“我的朋友”的高兴,突出了她的心情,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
小狗奎尼的意外离世 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答案整合】
①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及在艰难生活中的坚强;②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③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④小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考法三:赏析塑造形象的手法
题点·必备知识
塑造形象的手法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指摹写层面,即描写。具体讲就是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容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关系。二是指小说用各种文艺表现手法,如,想象、象征、隐喻等各种艺术手法刻画形象。但主要指描写。小说塑造形象的手法,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描写技巧 表达效果或作用
直接描写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映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内心,表现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 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间接描写 环境衬托 通过写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形象。
人物衬托 小说在刻画一个人物时,不可能只描写他一人,往往需要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论行为来做陪衬,通过其他次要人物的表现塑造主要人物。
事物衬托 可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类似的人或事物来做陪衬;反衬即从反面衬托,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人或事物来做陪衬。
备考·关键能力
1 审题——看清设问方式,思考答题角度
题型标志 设问示例
题干中往往有“形象”“手法”“技巧”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考查从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题干中往往有“间接”“侧面”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分析。(2)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起什么作用 (3)指出小说中画线处所用的描写手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4)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的语言。(5)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2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
“五步骤”分析塑造形象的手法
第一步,定位置 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看看在这一语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第二步,抓关键 分清描写,抓关键词,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
第三步,巧换位 设身处地地揣摩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此时此刻,他做了什么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 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 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
第四步,析心理 充分考虑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所用的“题材”一般涉及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
第五步,明效果 在明确使用的手法后,一般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塑造形象的,运用这种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 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
“描写角度及效果”+“表达技巧及效果”(有几个手法就要答几点)
典题·满分解构
例题(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抻 面①
阿 城
铁良是满族人。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要干活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了营,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一个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里感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苫块湿布醒着。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醒好了的面,内里没有疙瘩。面粉一掺了水,放不多时就会发酸,所以要下碱。下了碱的面,就可以抻了。
有人用舌头试碱放多了还是少了,舔舔,有一股苦甜香,就是合适了。铁良试碱不用舌头,一半儿的原因是抻面是个露脸的活儿,是公开的,客人看着,当面的。铁良用鼻子闻闻,碱多了,就再放放,醒碱。
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锅边儿的伙计用一双长筷子搅两下,大笊篱把面捞出盛到海碗里。海碗里有牛骨高汤,入好面,撒几片芫荽、葱丝儿、带红根儿的嫩菠菜,浇上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绿、白,“啪嗒”,放在了客人面前。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铁良呢,和街上的熟人聊了有一会儿了。
20世纪50年代,犯人被押去刑场的时候还允许点路边的馆子,吃最后一口人间食。有个老头子被押在车上,路过铁良的店,说是去阴间的路上得吃口抻面。于是押进去,老头子张口要龙须面,铁良也不说话,开始抻。
铁良几下就抻好了,亲自放面下锅,瞬时捞起,入在汤里,双手捧了碗放在老头儿面前。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就招呼上路了。
铁良后来跟人说:“这就是当初借钱给我学手艺的恩人,他就是要我抻头发丝儿面,我也得抻出来。”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注①抻(chēn)面:用手把面团抻成面条。抻,拉长。
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 请简要分析。(6分)
【思考角度】
1.从场景烘托角度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两个场景来间接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第一个场景写客人看铁良抻面和客人吃面,第二个场景写“老头儿”吃龙须面。
2.从其他人物烘托角度分析
①写客人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铁良抻面的有趣;②看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是神态、动作描写,突出客人看铁良抻面的满足;③吃面时“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是动作描写,写出客人吃铁良抻面的专注贪婪。④写老头吃面,“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对铁良抻面的肯定。
【答案整合】
①“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运用比喻、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应,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②“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表现出“老头儿”对铁良抻面手艺的肯定,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即学即练
(2019·湖北重点高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弯弯的月亮
袁炳发
星子的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漂亮,很招星子和同学们的喜欢。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问,老师问:“同学们,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年轻的教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高兴地说:“好,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
这时,坐在前排的星子举起了手,可是老师没有发现,星子就仍举着手,还喊了一句:“老师!”老师听见后,说:“星子同学,有什么问题请讲。”星子站起来,眨动着那双晶晶亮的大眼睛,说:“老师,我看弯弯的月亮像豆角。”老师听完星子的话,一脸的不高兴,她对星子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全班同学都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你为什么偏偏要说像豆角呢 难道就你特别有见解吗 ”
班上的同学一阵哄笑,星子的眼窝里满是泪水。回到家后,星子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做过小学老师的奶奶。奶奶说:“星子,老师的批评是正确的,弯弯的月亮是像小船,我从前教过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也都是这样回答的。”星子听完奶奶的话,眼窝里又一次含满了泪水。这件事情以后,星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她很不喜欢这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在课堂上从不敢再向老师提出“特别”的问题……
很快,几年过去,星子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又很快地,星子从这所学校毕业,她回到故乡的小镇做了老师。走上讲台第一课,星子老师穿着朴素、整洁的衣服,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首先提一个问题——你们说,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静默一会儿后,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星子老师没有说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像探视器似的在同学们的脸上扫来扫去。接着,她又问:“同学们,有没有和这个答案不一样的 ”
一个叫田菲的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的答案和他们不一样,我说弯弯的月亮像豆角。”星子老师听后很高兴,说:“田菲同学的回答正确。当然,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正确。我只是想启发同学们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大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多想出几个答案。比如弯弯的月亮除了像小船儿,像豆角之外,还像不像镰刀、弓 ”学生们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星子老师的脸颊上,浮现出一种从心窝里涌出来的笑容。
……
几十年过后,已退休闲居在家的星子,接到女作家田菲寄来的她自己的创作、刚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弯弯的月亮》。星子急忙翻开书,见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
赠给最优秀的老师星子:
感谢您没有扼杀我少年时期富于想象力的天性……
您的学生:田菲
星子看后,脸上又浮现出当年那种很愉快的笑容……
小说是如何塑造“星子”这一善于启发、呵护学生想象力的教师形象的 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小说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塑造“星子”这一善于启发、呵护学生想象力的教师形象。①正面描写:小说描写了星子上课时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细节方面,显示了星子善于思考、启发、诱导的教学态度。②侧面对比、衬托:星子包容多元思维与老师的一言堂对比;星子的多元思维与奶奶的教条单一对比;星子回答的“另类”与同学们回答的整齐划一对比;星子与学生们的对比;星子被否定与田菲的被肯定对比;田菲创新思维与同学们的从众单一思维对比。
解析 题目中既有星子的形象特点,又有“如何塑造”和“分析”的要求,可知此题考查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对小说塑造形象的手法,要从描写、映衬对比等角度分析。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悔
张桂清
忍无可忍的关成山,在医院分诊台前猛然高喊起来:“什么三甲医院啊,纯粹蒙事儿……”
一位穿白大褂的中年女士,噔噔噔跑来了:“先生,我是护士长,我跟您说啊,刘大夫路上撞车了——”
“撞车 撞死没有哇 ”关成山一听这话,火更不打一处来了,“要是没撞死,赶紧派急救车去呀!”
“您,怎么说话呢 ”
“我,我说的都是实话,没瞎说。”关成山一指小护士,“她说刘大夫早就给人诊病了。让我等,一直等到现在啦……”
关成山如此发飙,也难怪。
不到凌晨五点,他就来这儿排队挂号了,为的是挂专家刘素珍的号;八点钟诊病,都八点五十了,仍没见她的人影儿;护士小柳呢,一直糊弄他。这会儿,又听护士长说专家出了车祸,岂能不生气
护士长看看满脸通红的小柳,只好说:“您挂的第一号是吧 给您转诊别的医生,也姓刘,也是专家……”
“行。”
关成山不管这些,心说只要能瞧老伴儿的病就行。
电话铃忽然响了,护士长一接电话就愣了:“不用了,那……好吧。”
其实就在关成山大喊大叫那会儿,恰巧刘素珍大夫进来了,恰巧还就听见了“撞死没有哇”那句话。她头一低,抹着泪水匆匆走了。
护士长倒看得真切,心想别再激化矛盾了,所以建议关成山转诊别的医生——这个办法,也是缓和医患关系没办法的办法。
刘素珍大夫却主动打来电话,告知不用转诊——护士长知道她的脾气,只好同意。
关成山一往里走,护士长赶紧给刘素珍打电话:“刘大夫,我已经跟那老先生说了转诊啦,将错就错得了。您要一说实话,他又得怪我们编瞎话了……”
关成山领着老伴儿,进了二号诊室,见女大夫容貌清秀,就是嘴的左侧长了颗痦子,眼睛还有点儿红。
当下,他心里就想:有啥烦心事儿 却没好意思张嘴问。
“您请坐,先说说病情吧。”
“我们那儿的医院,说她得了腔隙性脑梗死,头晕,还吐,让我们照了片子。您是专家……”
关成山随即把片子递给了刘大夫。他带着老伴儿来此,就为验证一下当地医院看得准不准。
“没错儿……给您老伴儿吃的施慧达和阿司匹林、立普妥,都没问题。”
“听说核磁共振——”
“这个不用……您注意这几点就行了:按时吃药,饮食清淡,适度运动,还有,就是别生气——”
“还说呢,我和老伴儿刚跟她们生了一肚子气……”一提起这事儿,关成山和老伴儿仍有些气呼呼。
“我说呀,主要是这位误了上班的医生不好,我,向你们道歉——”
“您道歉 ”
“噢,是这样,我代表她和她们向您道歉。”
“您这态度多好哇!有病,立马也会去掉三分。”
关成山又问要不要开点药,刘大夫立即说:“您开药刚一周时间,不能开了,有规定。开新药 没必要啊……”
病人想照片子,这专家却劝你甭做……都说医院“宰”病人,也不都是这样啊。关成山领着老伴儿下楼,边走心里边琢磨,不料与一个人撞上了。
“嘿!是你呀,老弟。”
被关成山称为老弟的是医院办公室主任,是他的同乡,名叫关成悦。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关成山立即诉起苦来:“这个刘素珍啊,还专家呢!另外那位刘大夫,比她强百倍啊……”
关成悦不着急,等他说完了,才问他夸的大夫叫啥。
“姓刘,你看看病历本儿——我是老花眼。”
“刘素珍,就是刘素珍啊——那人面貌清秀,嘴这儿有个痦子,对不 ”
“嘿!这是为啥呀 ”
“老兄啊,你听我说……”
老弟的一番说道,让关成山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刘素珍是医院也是市里的模范,其父前几天去世,昨天刚从湖北老家奔丧回来,今儿开车出了点儿意外——万幸的是,双方均无大碍。她老父是村医,去世时,村民看病的欠条还有二百多张,一万多块钱呢。出殡那天,全村的人来送行……老父的言传身教对刘素珍影响非常大,刘素珍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总是为病人着想……
“老兄,我说了这些,可不是为刘大夫辩护啊。”他手一指大厅上的屏幕,“你看,这条微博上的‘寻人启事’,就是为提醒病人杨一帧按时吃药的——这人是急诊后欠费溜号的,没留下地址、电话……提议做这个启事的,就是刘素珍刘大夫!”
“哦。”关成山心中一震。
“老兄,有人喊我呢——我唠叨这些个,就是让你别生气了。”
关成悦走了,关成山没动身儿,他在盘算怎么补救一下这事儿——几经思考,最后决定回去一趟。
二号诊室的门关着,敲半天没人应。这时,护士长闻声走了过来。
“刘大夫去病房抢救病人了,您找她——”
“跟您说一下也成啊。我,我想啊,我刚才,我那话不合适,很后悔呢……”
这些话,令护士长眼圈儿红了:“谢谢您,我,我也替刘大夫谢谢您。”
(选自2016年1月18日《羊城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成山在医院分诊台前猛然高喊,听护士长说刘大夫撞车了还问“撞死没有”,可见关成山是一个没有素养的人。B.面对关成山的“发飙”,护士长先是真诚解释,又将其转诊别的专家,可见护士长在尽心尽力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C.关成山带老伴儿看过病后,见到自己的老乡、医院办公室主任关成悦时向他诉苦,想让他处分在自己看来不负责任的刘大夫。D.小说注重人物对话描写,并在对话中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如关成山和关成悦的对话,就交代了刘素珍大夫迟到的背景。
★2.(概括主要人物形象)小说在刻画刘素珍大夫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特征 请简要分析。
★3.(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关成悦这一形象的出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二、(2019·广东广州天河区第一次综合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马嘶
吕翼
一匹马正在奔跑,它坚硬的铁蹄叩在青石板上的声音,仿佛带着火星,还带着江河奔腾的气息。马威武的身材,枣红的皮毛,深炯的目光,还有它汗液的咸涩和腥臊,让乌铁深感亲切,振奋不已。他真实地感觉到,他的马老表又回到了身边。他热血偾张,抓住马鬃,一跃而起,试图跳上马背。不料他跳得太高,扑通一声,重重着地……
乌铁伸了伸并不存在的脚,摸了摸冷硬的床板,才知是梦。
乌铁出生于夷族土司世家,从小以马老表为伴,二十岁时,就已久走江湖,练得一身硬骨。当年,开杏住在夷族部落山外的杨树村,她本有着自己的心上人——在古城里教书的胡笙,不想被路过杨树村的乌铁看中,一抢成婚。
乌铁深深地爱着开杏。他为了她,大把地花着自己用命换来的银两。他挑水、洗衣、做饭,甚至帮着开杏买布、打底、做布鞋。但开杏却发誓不理他。乌铁虽然得到了开杏,却未得到她的爱,听说鬼子打进来,满腹惆怅的他就去报名当了兵。后来,开杏的哥哥找到了开杏,想让妹妹跟他回家,开杏拒绝了。
在战场上丢了脚回来,乌铁的情绪跌入了低谷。但他意外发现,开杏还生活在这个家里,并打理得井井有条。刚安顿下来,乌铁突然内心慌张。他感觉中少了一样重要的东西,他生命里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他没有看到他的马老表。
马老表是一匹枣红马,乌铁亲切地叫它为马老表。和乌铁在一起,它能奔跑,能抗争,能表达,能诉求,乌铁懂得它的内心,它懂得乌铁说的意思。它累了困了饿了,不用说乌铁都能知道。乌铁要到哪,速度多快,它也知道。他们如影随形,他们相互依赖,他们一起干了很多常人干不出的痛快的事。它的风采,成就了他的粗犷豪迈。
他怒火中烧,双目圆瞪,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他举起手里的拐杖,将开杏正在做的鞋子打落在地上:“告诉我!我的马老表呢 ”
开杏满眼泪花,但她还是不说,乌铁就将剪刀戳在自己脖子上:“开杏!我所有的财产,我丢掉双脚的抚恤,给你!但马老表,你不能卖它,你不能杀它!活要见马,死要见尸!”
开杏大惊失色。她一把将乌铁手里的剪刀按住:“冤家!别这样!我告诉你……”
原来,乌铁当兵走后,开杏的哥哥牵走了马,他想杀掉马祭奠死去的父亲,是胡笙的妹妹金枝用自己养的猪换下了马老表。乌铁满心感激,热泪盈眶。
大半年后的一个黄昏,乌铁正在低头收摊,突然看到摊前有四只马蹄。马老表!果然是马老表!
马背上扑通跳下一个人来,他警觉地看了看左右,才回过头来,声音低沉而小心地说:“乌铁!我们回屋说话!”乌铁十分意外,这个人居然是胡笙!胡笙说:“你们,还好吧 ”
乌铁认真地看了看胡笙,虽然黑了些,粗糙了些,但他手足完整,眉眼清楚。
“你们没啥不好,我就踏实了。”胡笙说。
乌铁抬头说:“对开杏,我问心无愧。”
胡笙弯下腰,给乌铁鞠了一躬,深深的。他说,“兄弟,谢谢你给了我一条命。”
胡笙说的是在抗日战场上。两个情敌居然编在了一个班。识文断字、遇事冷静的胡笙当了班长,有作战经验、不惧生死的乌铁成了他的助手。那一天,一颗炮弹呼啸着落在身边,他们同时跃起,又同时落地。在那一瞬间,他们所努力的,是想把对方捂压在自己的身下。结果是胡笙下落不明,乌铁失去双脚。
胡笙看了看门外,小声说:“我已决定去……陕北。”乌铁隐隐听说过,这个叫胡笙的教书先生,在上前线之前,就已经秘密地加入了一个特殊的组织,据说,那个组织很可靠,很有希望。
“我是来告诉你们,我还活着。同时来看看,如果乌铁你没有问题,我们就一起去陕北。但你这情况,只能我一个人走啦!”
乌铁瞬间明白了这个男人的大义。他突然对开杏说,“胡笙还活着,而且好好的!你,你还是跟他走吧!”
开杏低声哭泣。
“乌铁,我不是来找你要开杏的,你就好好待她吧!”胡笙的脸猛然上霜,“还有你最心爱的马老表,我想物归原主。”
“兄弟,马老表你骑走,去干大事,它跟着你,就是我跟着你!”
“好!”胡笙纵身一跃,矫健地落在马背上。马老表驮着胡笙,腾空而起,向着陕北奔去,阵阵马嘶,震荡山谷。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将人和马结合起来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并将故事放在战争的背景下,表现了人性的美好。B.小说巧妙地通过开杏交代了金枝救下马老表这个情节,使后文胡笙和马老表同时出现不显得突兀。C.在抗日战场上乌铁明知胡笙是自己的情敌,还是奋力营救对方,是想弥补对自己抢亲行为的愧疚。D.小说写胡笙奔赴陕北前看望乌铁和开杏,使这个抗日志士的形象更丰满,牺牲儿女情更显英雄义。
★5.(概括主要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乌铁的性格特点。
★6.(分析物象的作用)小说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写到了马,分别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项,“可见关成山是一个没有素养的人”说法不准确,关成山的“猛然高喊”、口出恶言也算事出有因,从其后来的道歉看,他还是有一定素养的。B项,“将其转诊别的专家”错误,护士长并没有将其转诊别的专家。C项,“想让他处分在自己看来不负责任的刘大夫”说法错误,关成山只是单纯向关成悦诉苦。
2.参考答案①爱岗敬业:她是医院也是市里的模范,奔丧回来马上开始工作,一心为患者着想。②宽宏大量:面对患者的不理解,她放得下,也不因此影响工作。③随和亲切:能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真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平复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情绪,从而赢得信任。
解析解答本题,要借助刘素珍大夫的言行及他人对她的评价进行分析,如借助刘大夫与关成山的对话可以判断她随和亲切、宽宏大量,借助关成悦对刘大夫的介绍和评价可以知道她爱岗敬业。
3.参考答案①推动故事情节,为下文关成山的致歉做铺垫;②借助关成悦的言语,交代了刘大夫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关成悦交代的刘大夫的事迹,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关成悦的出场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首先要明确关成悦出场后交代了哪些内容,分析这些内容与小说其他部分的内容在结构上的联系;然后要分析其对突出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有何帮助;最后要分析其对小说主旨表达的作用。
4.答案C解析“是想弥补对自己抢亲行为的愧疚”错误,从文中来看,乌铁营救胡笙的主要目的不是弥补自己的愧疚之情,从文中所设置的情境来看,“胡笙说的是在抗日战场上。两个情敌居然编在了一个班。识文断字、遇事冷静的胡笙当了班长,有作战经验、不惧生死的乌铁成了他的助手……他们同时跃起,又同时落地。在那一瞬间,他们所努力的,是想把对方捂压在自己的身下”,由当时的情境可知,乌铁营救胡笙主要是因为和胡笙之间的战友情谊。
5.参考答案①粗犷豪迈。他深爱着马老表,与之行走江湖,干了很多痛快的事。②重感情。他尽最大努力深爱着开杏,问心无愧。③有民族大义。他在抗日战场上救下胡笙,并把心爱的马送给胡笙。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乌铁的性格特点”,欣赏的对象是“乌铁”,针对的特点是“性格”,这就要求到文中圈出写乌铁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分析概括人物的特点。如第三段“从小以马老表为伴,二十岁时,就已久走江湖,练得一身硬骨”,第六段“他们如影随形,他们相互依赖,他们一起干了很多常人干不出的痛快的事。它的风采,成就了他的粗犷豪迈”,这些内容表现出人物的粗犷豪迈;如第四段“乌铁深深地爱着开杏。他为了她,大把地花着自己用命换来的银两。他挑水、洗衣、做饭,甚至帮着开杏买布、打底、做布鞋”,第十五段“对开杏,我问心无愧”,这些内容表现出人物对感情的看重;如“兄弟,谢谢你给了我一条命”“抗日战场上……那一天,一颗炮弹呼啸着落在身边,他们同时跃起,又同时落地。在那一瞬间,他们所努力的,是想把对方捂压在自己的身下。结果是胡笙下落不明,乌铁失去双脚”“兄弟,马老表你骑走,去干大事,它跟着你,就是我跟着你”,这些内容表现出人物身上的民族大义。
6.参考答案第一段:具体写了乌铁梦中的马老表形象,表现了乌铁对心爱的马的思念,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最后一段:具体写了胡笙送回马老表,乌铁赠马,胡笙矫健奔赴陕北,既是点题,照应开头,又表现了对胡笙及其从事的事业的赞美崇敬之情,表达了乌铁最后把马送给胡笙的大义,使主题得到升华。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物象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写到了马,分别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就要求到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中圈出写“马”的内容,然后从物象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旨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小说第一段是写乌铁梦中的马老表,“一匹马正在奔跑,它坚硬的铁蹄叩在青石板上的声音,仿佛带着火星,还带着江河奔腾的气息。马威武的身材,枣红的皮毛,深炯的目光,还有它汗液的咸涩和腥臊,让乌铁深感亲切,振奋不已”,梦中马老表的形象是那么真实,乌铁可以真实地感觉到“他的马老表又回到了身边。他热血偾张,抓住马鬃,一跃而起,试图跳上马背”,这些内容表现出乌铁对马老表的思念之深,也为后文乌铁从战场回家后没有看到马老表的一系列表现做了铺垫。最后一段,胡笙送回了马老表,乌铁看到了胡笙身上的大义,把马老表送给了胡笙,而胡笙骑着马老表“向着陕北奔去,阵阵马嘶,震荡山谷”,从结构上来看,与小说开头乌铁梦中的情形相照应,“阵阵马嘶,震荡山谷”点明了小说标题“马嘶”,这一结尾既表现出对胡笙投身抗日的崇敬,还突出了乌铁身上的大义,使小说的主旨从个人的情感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PAGE
2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复习:“语言”与“标题”题的三种考法
《考试大纲》对小说语言考查有两方面规定: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两大方面从小说命题实际来看,可作为两大题型:一是体会重要词义、句意,二是品味语言艺术。前者侧重理解,后者侧重赏析。小说的标题是小说的灵魂,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艺术性。对小说标题的理解、分析、探究,也是高考的常考题型之一。
考法一: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意
题点·必备知识
1.小说的重要词语主要指含义丰富、使用了一定手法、生动形象的词语。重要语句往往指这样几个方面的句子:
内容角度 对刻画人物形象、描写环境、推进情节、表现作品主题等有重要作用的语句,也指情感复杂、表达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
结构角度 起始句、支撑句、过渡句、收束句
表达角度 描写句、记叙句、抒情句、议论句;修辞句、象征句
形象角度 性格句、对话句、细节句、镜头句、心理句、环境句
语意角度 段中义、篇中义、表面义、深层义、结构义、表达义等
2.理解重要词义、句意,首先要理解其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其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的临时意义,即深层意义。
表层意义 用词特点 感彩、语体色彩上的搭配 感彩 是褒还是贬,是否鲜明
语体色彩 文言词、口头语、书面语、方言
叠词、关联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 运用叠词
精练的动词、形容词
准确的副词、关联词
造句特点 句式 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的使用
整散句的搭配
长短句的使用
修辞手法 九种修辞手法的判断与运用
深层意义 语境义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比喻义 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
象征义 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意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要通过对全文内容和思想的把握来确定。
温馨提示
区分小说中“人物语言”与“小说作者语言”
1.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
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或幽默,或庄重;或委婉含蓄,或直来直去;或简洁,或啰唆;或羞羞答答,或大大方方;或粗野,或文雅。
2.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等;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饰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备考·关键能力
1 审题——看清设问方式,思考答题角度
题型标志 设问示例
题干中往往有“解释”“理解”等作答动词和“词语”“句子”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词语在句子中如何理解 有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
理解词义、句意三角度
_①抓关键词语 关键性词语,可以是被理解的词,也可以是句子的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注意字面含义,思考深层意义。
②抓词句位置 注意词语的上下语境;注意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
③抓修辞手法 词语是否运用修辞手法,是否属于“移用”;句子的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3 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
对词义和句意的理解,答题方式一般是“字面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语境含义)”。
典题·满分解构
例1理解词语含义
(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 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 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 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 美味是什么味呢 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陌生的光: (2分)
(2)陌生的气息: (2分)
【思考角度】
陌生的光:字面意思:“陌生”的本义是生疏;不熟悉。“光”,这里是母亲的眼光。
语境意思:这个词语出现在文章第一段,是“他”把一条鱼给了母亲之后,母亲眼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眼光。从第二段描写内容可知,平时的“他”满村子蹿,经常挨打或挨训,母亲的眼光一定是不满的、责备的;而这次回家,却带给母亲一条巴掌大的鱼,母亲的眼光一定是惊奇的、赞赏的、鼓励的。
陌生的气息:字面意思:“陌生”,本义也是生疏;不熟悉。“气息”,气氛,表现出来的情况。
语境意思:从第四段中,“他没吃过鱼”“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从第五段中,可以看出小说围绕着一条鱼,写家里发生了许多变化。父亲只是“埋怨了几句”“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也就说这么一句话”,前后对比发现平日家庭气氛的苦涩沉闷。
【答案整合】
(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例2理解语句的含意
(2016·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锄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
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有删改)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思考角度】
1.人物角度:这是主人公六安爷在文中反复说的一句话,属于赏析人物个性化语言。“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是六安爷平静又固执地说了无数遍的一句话,从中可见六安爷的温和与固执;他为什么说是“过瘾”呢 这又表现了他的什么心理呢 联系全文可以分析出其中表现的是六安爷对土地的留恋和不舍(难过)等。
2.主旨角度:小说主题一是反映出劳动者对土地的深情,二是反映出劳动者在即将失去土地时的隐痛,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给他们带来的生存处境的变化等;而六安爷锄地的“瘾”也恰恰体现了这些。
【答案整合】
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考法二:品味语言艺术
题点·必备知识
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包括两方面:一是指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二是指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等描写技巧,遣词造句技巧,修辞方面的技巧。
“品味语言艺术”要掌握如下语言评价类术语:
豪放与柔婉 豪放 景象→境界开阔
动词→富有力度
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
抒情→大多激越昂扬
修辞手法→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
柔婉 对象→纤巧细致
情感→细腻缠绵
画面→色调柔和
修辞手法→少用排比、夸张、设问
直露与含蓄 直露 表达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表达情意→不直接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多用象征、比喻
质朴与华丽 质朴(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
华丽(典雅) 多描绘性语言→讲究节奏韵律
修辞手法→多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
庄重与诙谐 庄重 话题→较为严肃
语言→凝重
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
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
修辞→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简洁与细腻 简洁 多用短句→语势流畅
细腻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备考·关键能力
1 审题——看清设问方式,思考答题角度
题型标志 设问示例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语言特色”“语言风格”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 有什么表达效果 (2)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2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
(1)鉴赏词句“四切入”
一是从个性化语言角度切入。答题要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是从语言内涵角度切入。答题要点:赏析语言在描摹人物时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等方面的艺术魅力。
三是从表达形式角度切入。答题要点:赏析语言使用的修饰,其中词语的使用特点(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等),句式特点(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等都要注意。
四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切入。答题要点: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等。
(2)赏析小说语言的两个“关注点”
关注词语 注重语境,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加以品味。
关注手法 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及其功能,在鉴赏时能灵活运用;赏析人物语言,要熟知语言是人物性格的外化,注意从个性化角度分析。
3 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
对小说语言的鉴赏,要采用“手法”(特点)+“效果”(有几种答几点)的作答模式。
典题·满分解构
例题
(2018·全国Ⅱ卷,原文《有声电影》见“整体攻略 四步读文,解答综合选择题”中“读文示范”部分)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思考角度】
1.关注词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等等,窜改词语、重复用词,口语和书面语交错使用,造成幽默。
2.关注手法:排比:“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夸张: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反语:“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等等。
【答案整合】
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考法三:赏析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题点·必备知识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高考选文小说,往往有重要的作用。小说常见的拟题方法有:①以人物为题,如《棋王》《装在套子里的人》;②以事件为题,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③以地点为题,如《边城》;④以线索为题,如《药》《项链》;⑤以背景(寓意、情感)为题,如《祝福》;等等。
备考·关键能力
1 审题——看清设问方式,思考答题角度
类型 题型标志 设问示例
理解标题意蕴型 题干中往往有“理解”“分析”等作答动词和“标题”“寓意”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①这篇小说为何以“×××”为题 ②小说以“×××”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分析标题作用型 题干中往往有“谈谈”“分析”等作答动词和“题目”“观点”“好处”“理由”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①小说的标题能否换成另一个标题 ②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
解答标题意蕴理解类题3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注意:高考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侧重标题含义意蕴的理解、不同标题的比较、拟标题的意图等几个角度。作答时,可从以下角度思考:
①标题本身能否使人产生联想,是否有丰富的意蕴;
②标题是否与小说独特的谋篇布局和构思方式有关;
③标题与主要情节是否有密切关系,是不是对主要情节的概述;
④标题与主要人物性格是否密切相关;
⑤标题能否表现小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⑥标题是否暗示或揭示主题。
高考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主要有两种题型:一是理解标题意蕴型,二是分析标题作用型。
标题的作用分析5角度
角度 作用分析
标题与情节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以组织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以吸引读者;是否是对情节的概括。
标题与形象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否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
标题与环境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意。
标题与主题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艺术效果 看标题本身是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看标题是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特别提示
1.上面讲到的5个角度中,形象角度、主题角度和艺术效果角度是必须有的思考角度。
2.是否需要从情节角度和环境角度思考需要根据题目的特点、文本的内容灵活处理:
①题目中如果有表明时间(或时代)、处所、状态(社会状态、自然状态)的字眼,答题须从环境角度思考。②题目中如果有对物象、情感等的表述,则须注意从情节角度思考;如果发现文中与题目相关联的内容屡屡出现,也须考虑从情节角度思考作答。
3 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
第一步,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
第二步,挖掘含义,注意表里虚实和指代、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第三步,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等角度分析。
此类题目的答案一般分点表述,有几点答几点。
典题·满分解构
例1理解标题意蕴
(2016·全国Ⅰ卷,原文《锄》见“考法一 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意”部分例2)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思考角度】
第一步:从全文看,“锄”这个标题有其象征义,运用了象征手法。
第二步:“锄”的表层义有两个:是一种农具,是一种劳作行为。
第三步:“锄”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答案整合】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例2分析标题作用
(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活 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嗒吧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 ”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思考角度】
1.从形象角度来看:“活着”恰恰是小说中的两个主角——老人和老牛的生存状态。
2.从主旨角度来看: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思考正是本文的主题所在,它引导读者去体会“活着”的意蕴,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
3.从艺术效果来看:这个题目本身形象生动,言简意丰。
【答案整合】
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
即学即练
(2019·山东青岛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雕花象牙扇
钱 凯
华灯初上,一辆辆小轿车络绎不绝地驶进古色古香的大院,按序停在绿荫丛中的会议厅前。
在医学界闻名遐迩的外科专家慕容教授的车来得比较晚,悄悄地停在一侧。司机拉开了车门,后座上的慕容教授以外科专家习惯,在车内顶灯柔和的光环下又审视了一下请柬的文字,方才款款下车。整个院子笼罩在光辉中,仿若白昼。她抬起头来,幽深的夜空高悬着一轮明月,她失神地凝望着明月,不知在想什么。司机轻轻地提醒着她,她才回过神来,用手抚了抚满头银丝,姗姗步入大厅。
大厅里飘逸着音乐,那是很好听的《花好月圆》,江南丝竹的味儿,又糅进了电子音乐的伴奏,不高不低,徐缓有致,声声入耳,像是二月开的碧螺春,绵甜、幽香,沁人心脾。她在服务小姐引导下就了座,旁座坐着一位老翁,朝着她的方向看了看,她朝他颔首一笑,算是打了招呼。这位老翁虽然不熟,却也见过几次,大抵都在类似的场合。她只知道他是省内曲艺界硕果仅存的泰斗,一部《三国演义》说了他家祖孙四代,甚是精彩。
全国各界名人共聚一堂的中秋联欢会一年一度,她被邀的原因大概有很多,然而欣然赴会却是近几年的事情。抓了几十年的手术刀,近几年终于觉得自己太累了;况且,终年独自在家面对孤灯,她也确实是有点厌了。
节目都是精选的,很像她平素喜欢的小菜,清淡、雅致,却别具—格。正欣赏着,有人来到她席前,递上一个狭长的小纸包,说是刚从海峡彼岸探亲归来,受人之托带来的。她忙道谢、让座,身边那位泰斗刚好上台说书去了,旁边的座位空着。可他不坐。
他似乎有点误会,也有些激动,“不,该谢的是令亲!我偶感小恙,去了日月潭附近的那座有名的医院,不料,端木院长闻知,竟然亲自为我诊治,且分文不收,说是万里之外见乡亲,岂可言阿堵 !我委实过意不去……”
听了“端木”二字,她的心骤然紧缩。
纸包长可七八寸,横头不到一寸见方。她紧紧捏着,欲拆开却又迟疑,心口只是怦怦地跳。40多年前圣约翰大学银杏树下风雨一别,这可恨的书痴竟然还记着我,莫非还是厚厚一叠痴话。想起那些默诵了近半个世纪的痴话,她顿觉面红耳热。她想提前退场,回到卧室,静静地享用这等了太久的音讯。
不知怎的,她的手却拆开了纸包。是只紫色的天鹅绒小盒。打开小盒,她眼一亮,盒里静静地卧着一柄雕花象牙折扇,正面看反面瞧,一片片扇骨细瞅,竟无一字。她恍然若失,天涯海角地托人送来,竟无片言只字!这木头!
小姐送来凉毛巾,她在额前拭过,忽觉那精美的雕花、刀法似曾相识。同窗数载,他为了练眼、练手指,一味苦心孤诣。她以为读懂了这“无字书”,于是将折扇合起,缓缓向外走去。
一阵掌声将她惊住,老翁的《三国演义》博得了满堂彩。她猛然记起老翁最后收篇的警句:……分久必合。
(有改动)
小说标题“雕花象牙扇”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雕花象牙扇是端木院长托人从海峡彼岸捎给慕容教授的信物,是两人爱情与相思的见证;②雕花象牙扇是端木院长当年一刀刀雕刻成的,蕴含着他对慕容教授的一往情深;③扇子的开合,象征着“分久必合”的美好结局,蕴含着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对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期盼。
解析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要结合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从表里两层进行分析。表层的含义十分明显,是“信物”“爱情与相思的见证”;深层含义要结合折扇的特点体会。答出“蕴含着一往情深,象征着美好结局”“蕴含着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对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期盼”等意思。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欢乐颂
陈毓
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缘着那条脉摸索去,一个,一个,又一个……我用了好几年时间,总算弄明白彼此间复杂的称谓。
有个大妈,我最喜欢。每年清明前,大妈就会捎信来:今年的春茶下来了,油菜花黄了,再不来,林子里的笋子可老了。这些话经我婆婆转达,我会立即催促婆婆:明天我就陪您去一趟吧。
大妈表达亲情总是从饭桌上开始,清炒蒜薹、油焖竹笋、韭黄爆河虾、桃花豆腐、白果焖腊肉、笋干煲鸭汤……只有我们吃满足了,大妈才觉得我们是见过面了。
有什么吃什么,大妈总说。语气一定不是表达谦卑,是对生活的知足和感激。看见我们那么喜欢吃她做的饭菜,大妈的厨艺展示越发地才华横溢。一顿,又一顿,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大妈说,你能多来就多来,这里的青山绿水,也不委屈你。
大妈像个磁场,在她身边,我就觉得安静、快乐、知足。我想这好比香樟树的周围不滋生蚊虫,在大妈身边我就不浮躁不定了。
大妈爱唱歌,老了也没削弱这爱好,对人唱,对山唱,在菜地摘菜时唱,下河浣衣时也唱。唱的是地道汉水民歌的调子,曲调婉转悠长,借景状物,从心所欲,真是情从心生,歌从口出,那么自然而然,如万物生。蓝的天,白的云,山峰青,江水碧。简单却隽永的日子,我在那短暂的相逢里似乎过了一生,又恍惚只是打了个盹醒来。
所谓幸福,也不过是依着这个蓝本画的吧 我端着大妈自酿的米酒,迷迷糊糊地想。大妈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淡淡地说,留你久住这里,你也会不习惯,会着急。你小住几天合适。
“妹是鲜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
不知谁的歌声从河面飘过来。
“太阳落坡四山黄,唱起山歌送阿郎,阿郎回家慢慢走,妹儿泪珠湿衣裳。”
立即就有另一歌者在后坡呼应。我倾耳听,在这悠长欲睡的春日午后。
大妈停住针线,悠然起歌:“大路边上栽南瓜,我把萝卜当娃娃。四季豆儿两头尖,当中一个闪弯弯……”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对身边咕咕啄食的小母鸡说。
这样的大妈让我们忽略她的年岁。
但是大妈七十三岁了,这年的春天我去看她,她告诉我她活不过七十四岁,谁都不在意她的话,我也不信,因为她依然清瘦、硬朗。
大妈的身体忽然弱起来,大家才想起她春天的话,几个哥嫂都不明白是什么给了她暗示,但大妈的表情从容自然,如落叶树木进入冬天。初冬的第一场风过后,大妈躺下了,大哥通知该通知的亲戚,其中有我,大哥说大妈疼爱的人,都得回来给她唱歌。我以为是那一带老人故去后守灵人唱的孝歌,说我不会。大哥说,就是唱歌,欢乐的歌。
我到时大妈已经弥留。大妈躺在床上,她要重新启程,回到三十一年前和她分别的大爹、四十年前从她怀抱离去的三弟身边。那是宋氏家族墓地,那里还长眠着大妈挚爱的她的婆婆,她在大妈五岁时收养了她这个流落异乡的孤儿,养大妈到十八岁,然后从大妈的养母变成大妈的婆婆。没有通常人哀叹身世飘零的悲苦,大妈说,她从一个家走丢就是为了进另一个家门的。现在,她回到她生命中几个重要的亲人那里,在那里继续看护她留在世上的亲人,她的遗言就是嘱咐她的亲人用歌声给她送行。
歌声在大妈弥留的那一刻响起。都是大妈熟悉喜欢的汉水民歌的调子。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四妹、四妹夫一个接一个唱,直到这个家族的晚辈都加入这唱歌的队伍里来,低缓、悠长、重重叠叠,让我再次看见那根血脉的藤,弯转绵延,生生不止。歌声伴大妈渐行渐远。
我忽然惭愧,大哥说我是大妈疼爱的人,我当然得给大妈唱歌,我搜索心海,想起不久刚学会的一首民歌,我在大妈床前的席子上坐正身子,端庄而歌。
“太阳歇歇么 歇得呢。月亮歇歇么 歇得呢。女人歇歇么 歇不得。女人歇下来,火塘会熄掉呢。冷风吹着老人的头么,女人拿脊背去门缝上抵着。刺棵戳着娃娃的脚么,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垫着。有个女人在这么,老老小小就拢在一堆了。有个女人在这么,山倒下来男人就扛起了……”
灯火摇曳,我看见大妈脸上积满笑意,仿佛说,大妈喜欢这歌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小说一反小小说讽喻社会的传统,而转向对人性、人生的思考,超越并回避世俗的仇恨、争斗,而表达对纯粹而浪漫的情感及充分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和赞美。
B.本文作者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巧妙自然地用了一段插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使叙述不至于板滞。
C.小说倒数第二段,引用“我”所唱的民歌内容,意蕴丰厚,既增添了作品浓郁的乡野气息,又揭示了大妈作为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
D.大妈是小说主人公,作者用极俭省的笔墨写了她辛酸的过往,也不惜笔墨写了她辛苦劳作的生活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其人格和人生态度的赞美。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作者为何用“赐”字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如何理解“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的意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阳光路十七号
王虹莲
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他们山村的男人几乎全出去谋活路,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活他们。
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寄来的信和钱。
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来钱,或多或少。她似孩子一样,跑到储蓄所存起来,舍不得花掉一分钱。他们文化都不高,但写封家书还是够用的。他的字丑陋,可是她喜欢,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她的牵挂和惦念。她也回信,羞涩地表达着惦记。正是新婚,她的每一瓣心花里,全是那个黑黑瘦瘦的男子。
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
阳光路,多好听的名字。在那个繁华的大城市,这条路一定是铺满了金灿灿的阳光。何况,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绿荫蔽日,碎石铺就,这里条件相当好,住的是有露台的那种房子,虽然是打工,可并不觉得苦。
于是她的想象就更加完美,问,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 有水仙花吗 那围墙上青藤爬满了吗 这种幻想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感。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她喜欢听他描述外面的世界,那些红白相间的房子,那些穿着漂亮衣服的女孩子,那悠扬的钢琴声;他还说起过麦当劳,说,什么时候你来,我带你去吃。
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去吧。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公司组织的。好像公司是个很气派的词,好像海南是国外一样。
存折上的钱越来越多了,她跟他说,明年你回来,我们一起盖个新房子吧。他们在信上的计划是那么美好,盖个新房子,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想着想着,她就会甜蜜地笑。
他离开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了疯了。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到达了那个城市。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她一下子就晕了,如果不是警察帮助,她简直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她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警察。警察说,很远的地方,在郊区呢,离城市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她呆住,以为听错了,他明明说是在市中心啊。
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的简易棚子就是!
她终于看到一块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一块简陋的木牌子,上面有水泥和白灰。她也看到了那些简陋的房子,真是红白相间,红的砖,上面画着白线。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露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
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他们在这儿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时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留。
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她哭了。她没有去找他,而是又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
回家后她写信给他:我想你了,回家吧。
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了的麦当劳。她让他吃,他说,你吃,我在外面总吃。她含着眼泪吃完那个叫汉堡的东西,然后说,不好吃,还不如红薯粥好喝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
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一直说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眼泪。最后,她握住他的手:因为有你,那条路才叫阳光路。
她一直没有说,她去过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写她“等待着他从远方寄来的信和钱”,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原本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她对丈夫的牵挂和惦念。
B.小说结构严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如前文丈夫来信中写到“有露台的房子”“钢琴声”,与后文写到她遇到的真实情况形成了呼应。
C.女主人公勤劳质朴,看重爱情,她独自在家劳作,并赡养老人;男主人公辛苦节俭,细心体贴,不断寄钱回家,还用善意的谎言安慰妻子。
D.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
★5.(理解小说标题的作用)小说以“阳光路十七号”为题,有何用意 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6.(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请赏析文章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小说末二段引用“我”所唱的民歌,暗示大妈忙里忙外、侍老待幼,突出大妈对大家庭的重要作用,是对大妈勤劳、慈爱之美德的颂歌,是劳动和爱的欢歌,以此照应标题。
2.参考答案一个“赐”字,既表现出“我”对婆婆和一大串亲戚的喜欢,又表达了“我”能有缘成为这个大家庭的成员的内心欢喜和幸福感。
解析对于关键词的理解,既要看词语的本义,又要把关键词还原到文本语句中,结合句子理解。“赐”有“赏赐”之意。根据文章所记述的“我”与婆家人的交往,特别是重点介绍与大妈的交往,可以看出“我”对这一大家人的情感——喜爱和自豪。
3.参考答案这句话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大妈所做的乡下饭菜的享受,又含蓄地写出了“大妈”对“我”的疼爱。
解析这句话是在“我”享受大妈精心准备的饭菜之后发出的感慨,同时大妈对“我”的疼爱也尽在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句中使用了修辞手法,在欣赏语句时一定要明确指出并分析。
4.答案D
解析D项,“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不是小说的主题,小说重在赞美人性之美。
5.参考答案①“阳光路十七号”既是他打工的地址,又是他信中经常提到的地点。②是小说的线索,作者围绕“阳光路十七号”讲述故事,使情节紧凑集中。③“阳光路十七号”的简陋破败和人物心中的美好形成对比,预示着他们夫妻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阳光,歌颂了美好的人性,凸显追求幸福的主题。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可以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表层含义:这是信寄出的地址,是丈夫的住所,是小说的线索。深层含义:这是美好的心灵相互之间的慰藉,是小夫妻二人的人生理想。
6.
参考答案①那里的条件极差,丈夫的打工生活太艰苦,挣钱太难,她感到心疼,这让她心酸。②丈夫怕她担心才把那里描绘得非常美好,才把生活说得非常惬意,这让她感到幸福,因为她借此发现了丈夫的体贴与真爱。③她把去“阳光路十七号”找丈夫而发现了真相的事藏在心里,不向丈夫透露。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小说语句的深层意蕴。对这句话的探究分析,要抓住“辛酸”和“幸福”两个看似矛盾的关键词:“辛酸”是丈夫的生活让她心酸,“幸福”是丈夫的体贴与爱意让她满足。这作为一个秘密,成为她难忘的记忆。
PAGE
2高考小说文本阅读整体攻略
一、高考小说的特点
作为高考命题文本的小说,有着严格的思想主题、语言文字、表达技巧的要求。从思想性上说,要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要有积极健康的思想主题;从语言文字上说,这类小说语言规范,是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或者是独立性强的长篇、中篇小说节选,篇幅在1 500字以内;从技巧上说,能承载高考命题的要求。高考小说具有以下特征:
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小说选材须短小精悍,有“一沙一石摹世态,一鳞一爪显人情”之说。它常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宏大的生活主题。它撷取的多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这类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受篇幅限制,考场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个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很少呈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常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
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
这类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它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做到主次分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其最突出的特色之一。结尾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二、考场读文的四个步骤
考场阅读不同于闲适性浏览,它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快速、精准阅读。阅读的目的是解题,故整体把握文章非常重要。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才能把命题意图、考查指向、设题角度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对小说的整体阅读,就是能初步认识人物形象,把握小说情节,了解小说的手法与主题。阅读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粗读,明白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阅读小说,最直接的就是读故事。这是小说阅读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小说阅读的一个考查点。抓住故事,就是要把握事件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完整过程,即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是理清层次、概括主题的前提。
第二步,精读,把握小说塑造了一个(群)怎样的人
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无论是叙事还是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因此,分析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要从这些叙事和描写(如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入手,在阅读时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
第三步,研读,分析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就小说而言,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写人手法、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技巧和语言艺术四个方面。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多数情况下,情节与环境主要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但同时也以间接的方式表现主题。
第四步,总结,概括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通过情节、人物和环境表现的,阅读时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的词句,同时圈点勾画出关键性的情节与人物语言,从这些关键点概括小说的主题。
三、读文示范
(2018·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有声电影
老 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 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 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 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 ”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一)读文支招
第一步,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情节的构成
①开端:二姐打牌赢了钱,决定请大家看有声电影。
②发展:大家决定一同去,于是众人张罗衣服,梳洗打扮,相互找人,租车还价,忙忙活活,一番吵闹。
③高潮:好不容易进入电影院,又是一番找座位,相互谦让,一番闲扯家常,竟至电影结束。
④结局:至于什么是有声电影,谁也没有注意看,只有三舅妈记住了一个细节: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
2.故事的特点
小说采用喜剧的手法,铺写世态人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二姐和一帮女眷及孩子闹闹哄哄看有声电影的前因后果及详细过程。语言幽默风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显示了老舍先生高超的幽默艺术。
第二步,塑造了一个(群)怎样的人
小说塑造了两类人——主要人物二姐和群像性人物——女眷和孩子们。
①主要人物:二姐
二姐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她豁达大方,打纸牌赢钱后积极请客,热情待人,乐于指挥,善于应酬;但她“不知为知之”,公共场所大声吵嚷,拘于辈分过度谦让,忙乱无序,致使大家谁也没有看到有声电影,也没有明白什么是有声电影。这正显示了其封闭与无知。
②群像人物:女眷与孩子们
一帮乱哄哄的女眷和孩子,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
第三步,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老舍先生用地地道道的京味语言和幽默风趣的手法,描写二姐她们说说笑笑、闹闹哄哄地看电影的人间喜剧,让我们如临其境地了解了逐渐远逝的老北京生活。
第四步,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小说通过描写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二姐等市井妇女的形象,显示了她们在新事物面前的好奇与无知,也生动地展示了20世纪初期老北京的世态人情和生活日常。
(二)综合选择题解答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的选择题由“5选2”“最恰当的两项”改为“4选1”“不正确的一项”,这一变化带来的不仅是选择题解题难度的降低,而且还带给我们更多正确的可用来读文的导向信息。具体体现在3大方面:
1.正确信息更多——更利于我们疏通文意
“4选1”“不正确的一项”,也就意味着有3项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是正确的。
2.选项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依次设置——有助于快速回归文本,定位相关段落
前几个选项往往是从文本局部入手,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排列次序,有的选项甚至明确提示对应的段落位置;后面的选项往往从文本的整体(主题、整体思路等)角度着手设置,前后选项间又形成了梯次。明确了这一点,就有助于读文、解题时迅速地把握文本的结构层次(思路顺序)和准确地找到解题的文本依据。
3.紧扣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命题——设题点和读文关注点更加明确
高考小说选择题的题干明确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其选项共性特点一般是“内容+特色”。
表现在选项设置上,即每个选项往往采用“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方式命制,即显性表述(写了什么)+隐性表达(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选项命制方式。显性表述大多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转述,有利于解题时定位信息区间;而隐性表达则大多是关于艺术特色与主旨的理解分析,命题人常在隐性表达方面设置错误点。命题人正是采用这种显性表述+隐性表达的命题方式,让试题考查更具全面性(每一层次均可设题)、深刻性(考生能否真正理解文意)和可控性(既有解题指向又有深刻思维)。
(三)答题步骤
1.标注敏感点。
题干中已经明确的各个选项的敏感点(考查点、要求点),就是题干要求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快速浏览各选项,把与它们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
2.找准对应点。
根据选项内容,包括人物、环境、情节、手法、构思等,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处。筛选信息类的题目要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3.落实设误点。
根据“知识性(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分析鉴赏(手法)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不当项的常见设题误区:
(1)小说情节概述不当。
有人物错位、张冠李戴、偷换对象、情节阶段区分错误等。
(2)小说主旨理解不恰当。
或局限于小说情节本身,或概括过于狭隘,或提炼主题过于拔高。
(3)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失误。
或人物形象定位不当,或人物性格特征分析不准,或人物形象作用概括失当,有贬损、夸大、拔高现象。
(4)小说内容理解不符合文本。
曲解文意,张冠李戴,表述不准确,原因分析牵强附会,结论想当然等。
(5)艺术手法表述不当。
或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无中生有,或艺术表现手法判断不够准确,或艺术手法作用鉴赏不到位、作用不明显。
(四)满分解构
例题(2018·全国Ⅱ卷)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标注敏感点 找准对应点 落实设误点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 小说中既有对人物的整体描写,也有对个别人物的细致刻画。此项分析正确。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 选项中的两种问题,表现的正是面对新事物时市井妇女的封闭与落后。此项分析正确。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分析错误,她们自始至终没有转变。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全文内容 这是一个涉及全文情节与手法的题目,“一语双关”分析正确。
附:小说的文体特征
知识 手法
概念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分类 篇幅 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两万字以内)、中篇小说、长篇小说
题材 乡土小说、讽刺小说、爱情小说、魔幻小说、推理小
手法 说、武侠小说等
时代 古典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国别 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三要素 人物 主要人物:小说着力塑造的人物 ①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②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又叫侧面烘托
次要人物:陪衬人物、群像人物、线索人物(往往是“我”)等
情节 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①一波三折式;②首尾呼应式;③倒叙式开头;④设疑式开头;⑤写景式开头;⑥欧·亨利式结局;⑦悲剧式结局;⑧大团圆式结局;等等
线索:单线结构、双线结构;人物线索、情感线索、事物线索等
情节的叙述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渲染、烘托、倒叙、插叙、详写、略写、变换人称、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
环境 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等的描写 描写、渲染、烘托、暗示、象征等
社会环境: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主题 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景、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中心思想 通过情节表现;通过人物表现;通过环境表现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