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名 学校 华中师范大学
学科 语文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第1课
年级 高一
学习领域/模块 《沁园春·长沙》2课时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沁园春·长沙》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一、教学分析 1.单元分析 这一单元有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是不同历史阶段的作品,都是对青春的吟唱。让我们吟唱中感悟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感受郭沫若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豪情壮志;体会闻一多的奉献精神和对理想的坚毅追求;感受昌耀饱含沧桑的情怀及博大的生命意识;欣赏雪莱对欢乐、光明、美丽的赞颂。让我们在品味小说中感受茹志娟歌颂的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思考铁凝在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夏走出,拜托封闭愚昧,走向开放文明的痛苦与喜悦。 2.教材分析 《沁园春·长沙》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阕描绘了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风景,并由此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回忆峥嵘岁月,表现诗人和战友们改造就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并含蓄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作为第一篇课文,它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阅读理解诗歌,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这首词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歌,但是大多为古代诗歌,对现代诗歌的接触较少。《沁园春·长沙》作为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本次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对诗歌内容的鉴赏分析上,引导学生逐步分析诗歌的字词、意象、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鉴赏学习中感悟先辈一线下为己任的革命壮志,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 语文建构与运用:积累词的相关知识;品味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诗歌大意,把握词的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人蕴含于作品中的情感,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作品凝练的语言,学习其情景交融的手法。 难点:把握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概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
五、教学步骤 环节一:课程导入(10min左右)教师活动1 1.关于秋天,古代的文人墨客,写过众多优美的诗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或同学们知道有哪些)。 明确: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八月秋天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起的就是秋天的萧瑟,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作者另辟蹊径,吟秋赞秋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首关于秋天的现代诗歌,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笔下的秋景秋情又是如何!学生活动1 诗词导入,挑起兴趣。活动意图说明:从熟知的关于秋天的诗词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文内容。环节二:初步感知(6min左右)教师活动2 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创作的许多诗词气魄雄浑,已经壮阔,记载着诗人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有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农民运动日益高涨。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以前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 2.积累词的相关常识 (1)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2)大家看一看《沁园春·长沙》哪个是词牌,哪个是词的标题。 明确: “沁园春”就是词牌。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3.反复诵读初步感知 (1)听音频默读——注意字音、字形、节奏 明确:沁(qìn)园春 百舸(gě) 寥廓(kuò) 峥(zhēng)嵘 挥斥方遒(qiú) 浪遏(è)飞舟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理大意,初步感知作者笔下的秋景 明确:生机勃勃、绚丽多彩学生活动2 感知文题,初步理解。 活动意图说明:反复诵读,挑起学生的注意,初步感知课文和作者的观点。环节三:细读文本(44min左右)教师的活动3 一、赏析词的上阕 齐读词的上阕,进行细致分析。 (一)分析前三句 1.前三句交代了什么? 明确:时间-寒秋 地点-橘子洲头 环境——湘江北去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有时语序颠倒成分省略,能否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补足成分。 明确:在寒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3. “独立寒秋”这句采用了倒装的句式,倒装的目的在于强调,那么作者要强调的是哪个词呢 (独立)能不能换成其他词,比如站立或者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独立不仅表明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可以让读者想象出词人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成功塑造了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的坦荡从容、临危不惧的伟人形象。 4.这里词人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用五个字形容——独立寒秋图 (二)分析中间七句 1.接下来,词人又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了哪几句? 明确:中间七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 2.齐读看的内容,思考: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描绘的?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山林到江水——由远到近 雄鹰到鱼儿——由仰到俯 山林江水到雄鹰鱼儿——由动到静 3.用哪些词语形容这些意象的,结合本文的背景,细致分析。 (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 “层”-林之密;“尽”-染之透 结合背景,看到“红”字想到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革命的火炬,象征手法。这既是四周枫叶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表现出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是作者对革命与祖国命运的乐观主义憧憬。 (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明确:“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勇向上的勇士,象征革命战士力争上游、努力奋进的精神)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明确:“击”-迅猛有力;“翔”——轻快自由、水很清澈 (4)“万类霜天竞自由” 明确:“竞”——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4.由眼前的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其实这是对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 5.这里主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生机盎然?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则作者博大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三)分析后三句 1.面对如画秋景,词人为何而“怅”? 明确: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竞相自由的万物,美好的祖国河山,他想起了被压迫的人民,祖国的命运。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1)革命的发展、民族的前途、祖国的命运由谁主宰 (2)表现出毛泽东对国家人民的关切,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二、赏析词的下阕 (一)“忆”的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是个什么句式?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1) 这是一个倒装句,倒装是为了起强调作用,本句承上启下,和上阕的独立寒秋形成呼应对比”。站在湘江边就想到,过去曾经和那么多的同学战友在这个地方畅游,今天独自一人来到江边,此情此景,回忆起往日那些不平凡的岁月。下面作者就描绘了他和他的同学们曾在湘江边度过的峥嵘岁。这两句触景生情,引发回忆。(本词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 明确: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 3.词中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 他们的形象如何 明确: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凤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他们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4.这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峥嵘岁月图,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二)“记”的部分 1.背景介绍:当年,作者曾和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间,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 2.交流讨论:“中流击水”这幅图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暗含着能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应该是上面提到的“同学少年”,词人巧妙地借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图景,回答了“谁主沉泽”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词人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用中国的壮志豪放情。 三、深入探究 这首词怎么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结合起来的? 明确:1.词的上阕虽然写景,却处处借景抒情。
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帐”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
2.词的下阕虽然忆事,但也不乏融情于事之处。
“忆”直贯以下七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阕的发问。学生的活动3 浏览课文,总结归纳。 师生探讨,品味实例。活动意图说明:细读课文,分析字词,感悟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环节四:拓展分析(10min左右)教师活动4 在新冠疫情爆发时,涌现出众多的青年志愿者为国奉献;在东京奥运会上,新时代的青年运动员为国争光,赢取了数枚奖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国家的中流砥柱。那作为中流砥柱的你们,现今该做些什么呢?(这里可以展示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件) 明确:努力学习,拼搏奋斗、爱心奉献等等。学生活动4 小组讨论,发表观点。活动意图说明: 环节五:课文小结(2min左右)本文通过上阕写景,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忆事,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腹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词。 2.比较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两首诗歌的景色与情感。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