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地方志编撰的繁盛时期,各地方志层出不穷,体例也不尽相同。在撰作主体上以私人为主,创作行为较自由。主要是由于( )
A.国家控制力减弱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士阶层开始兴起 D.修史传统被普遍认同
2.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等草原人后裔分成甲、乙、丙、丁四姓,中原士人分为全国大姓及州大姓、郡大姓、县大姓几个等级,鼓励二者按等级通婚。这一诏令的推行有利于
A.促进民族融合 B.取缔特权阶层
C.加快社会流动 D.提升官员素质.
3.从建安八年至二十三年,曹操连续五次下令求贤,指出不论身份贵贱、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便可选拔为官。此举
A.适应了战争和统一北方需要 B.表达出“大义灭亲”的决心
C.消除了门阀制度的不良风气 D.深受“知行合一”思想影响
4.估税制是东晋南朝特有的一种税制。史载:“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者,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从此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故使均输,欲为惩励。虽以此为辞,其实利在侵削也。”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加强 B.有利于减轻民众负担
C.容易扰乱市场商品交易秩序 D.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5.天宝十四年(755年)二月,安禄山“使副将何千年入奏,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玄宗本着“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答应了安禄山的请求。这一事件
A.标志着藩镇割据的正式形成 B.说明唐朝的民族矛盾尖锐
C.消除了各地藩镇谋反的心理 D.加速了安禄山叛逆的进程
6.《隋书》记载,隋文帝按功赏赐臣民,无所爱惜吝啬;乘车至天下访视时,遇陈情者亦停下亲自问其缘由;另派人采听各地风俗吏治、人间疾苦,皆无不留意;每当将士阵亡,必定从优赏赐;令使者就家劳问。据此可知,隋文帝
A.固守传统选官制度 B.具有一定民本思想
C.善于进行战争动员 D.企图实现长治久安
7.唐朝初年,以文臣主持边事,后调入京城升任宰辅,至玄宗时期,改任少数民族将领,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为节度使,掌握重兵,由此可见唐朝
A.重文轻武转向重武轻文 B.维护统治策略逐渐灵活
C.华夷观念逐渐淡薄 D.边境威胁日益严重
8.饮茶本是南方风俗。北魏时,北方人以浑名“漏扈”“水厄”等称呼嗜茶者;然而,唐中期前后, “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这一变化反映了
A.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强 B.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南北饮食差异的消失
9.王符在《潜夫论 考绩篇》冲写道:“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以谀谄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以空虚应有道,以嚣暗应明经,以残酷应宽博,以怯儒应武猛,以愚顽应治剧,名实不相符,求贡不相称。”王符阐述了
A.察举制选才的弊端 B.王朝兴衰的规律
C.科举制推行的原因 D.选才应分科考试
10.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某一制度曾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材料中所述制度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A.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B.控制思想文化发展,培养了皇帝的奴仆
C.形成了“重文”传统,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D.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11.政事堂是唐朝决议军国大政的最高机构,唐初参加者为三省长官,唐高宗以后,除了三省长官外,其他如授有“平章事”“同三品”等官员亦入政事堂议事,皆为宰相职。此举旨在( )
A.防止决策失误 B.强化皇权统治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集权
12.唐代三省的施政是以皇帝的诏令来体现的,即中书、门下两省以皇帝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诏令的制作相当缜密,往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唐代
A.三省在运行机制上被纳入同一轨道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
C.中书、门下两省成为全国行政枢纽 D.三省制实现了决策的民主化
13.诗歌创作在唐朝进入了黄金时代。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而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有时凄婉悲怆。据此可知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 B.唐诗风格各异类型众多
C.唐诗真实再现社会全景 D.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14.东晋孙绰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由此可知
A.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 B.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佛道吸收儒家传统理论
15.据统计,南朝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2846所,僧尼多至82700人。而北朝方面,至魏末时僧尼已多达200余万人,寺庙3万有余。到北齐、北周时,北方寺院已达4万所,僧尼300万人,占当时北方总人口的10%左右。据材料可以推知,南北朝时期
A.佛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佛教兴盛影响世俗秩序
C.北朝借助佛教压制南朝 D.民族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郦道元,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在北魏先后担任过尚书主郎中、治书侍御史、太守、刺史等职。他经历了孝文帝改革与迁都洛阳,曾随孝文帝出巡。这些经历给郦道元考查各地人情风貌以及接触大量文献的机会,为他著书立说奠定基础。郦道元喜爱山川地理,但觉得之前的著述不够周详,遂决定选取三国魏人写的《水经》为蓝本,为之作注,将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习俗等尽可能详细描述,从而达到“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的目的。《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除了在地理学上成就突出外,在文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方面也卓有成就。书中引文多达375种,这些文献如今大多已失传,因而其价值愈加显得珍贵。由于《水经注》的内容十分丰富,后世学者纷纷从中汲取营养,进行广泛研究。经历代学者的深入研究,形成一门学问,叫做“郦学”,不仅在中国发展壮大,而且在国外有所发展,出现许多著名的“郦学”专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李凭《郦道元的生平与学术成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郦道元作《水经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郦道元作《水经注》的影响。
17.唐朝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史书记载:当时“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意思是当时全国耕地很多。据统计,开元天宝年间全国的耕地达六亿六千万亩,人均超过九亩,为当今中国人均耕地的八倍。唐朝前期,粟、麦为全国的主要粮食,唐玄宗下令在今河南地区大开水田,大面积种植水稻。随后,在今天的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水稻种植也陆续获得成功。随着水利灌溉设施的兴修,耕作制度的改进,曲辕犁、筒车等先进生产工具的普遍利用,盛唐的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出现了“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喜人局面。
——摘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大约2/3的人口,1/2的仓储谷物,2/3的庸调绢帛,1/10以上的盐课,以及数量可观的矿产资源,为藩镇所占。
——据元和三年(808年)宰相李吉甫所撰《元和国计簿》统计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导致唐朝后期中央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的原因及对策。
参考答案
1.A2.A3.A4.D5.D6.D7.B8.A9.A10.D11.B12.A13.D14.D15.B
16.(1)魏晋南北朝,政权分裂,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北魏文化的繁荣;郦道元个人官宦经历以及兴趣志向的影响;前人著述不够完备和详实。
(2)影响:为我国古代地理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保存大量文献史料;推动文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发展;后世影响巨大,产生国际影响。
17.(1)长期保持统一、安定的局面;自唐太宗到唐玄宗,统治清明,延续了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农民得到了土地,保障了农时;大量土地得到开垦,注重兴修水利,水稻种植在北方的推广,先进工具的普遍利用。
(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藩镇割据,中央无法得到多数地区的税收。对策:以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从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开始向以资产为主的赋税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