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检测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检测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0 11:0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日益严厉……工届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文字叙述的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清末“新政”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基于此,中国共产党(  )
A.首次提出要组织工人运动
B.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C.认识到国民党的反动本质
D.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3.“愿全国民众平日同情于本党之主义及政纲者,更移其平日同情之心,进而同情与本党之出师,赞助本党之出师,参加本党之作战;则军阀势力之推倒,将愈加迅速,统一政府之建设,将愈有保障。”上述内容有可能出自(  )
A.《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
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C.《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
D.《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出师北伐宣言》
4.一位美国外交官记述:“1925年5月30日,我在上海市中心的一条人行道上散步的时候,看到我前面的一条大马路上挤满了人”“在挤过了两三段街道之后,到达了人群的前沿”“年轻的共产党人带头举行了抗议示威”。这些抗议示威活动(  )
A.揭开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序幕
B.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C.探索了中国特色的武装斗争道路
D.显示了中国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
5.1927年7月,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我对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此话针对的是(  )
A.北伐战争的失误 B.国民党右派镇压革命
C.军阀纷争 D.国民党内部分裂对抗
6.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这些规定说明中国共产党(  )
A.未能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B.认识到人民军队的重要性
C.坚持共产主义基本原则 D.照搬俄国的民主革命道路
7.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1928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
A.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B.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C.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
D.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如图是位于汉口鄱阳街139号二楼的八七会议旧址,1927年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紧急会议。这次会议(  )
A.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B.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C.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D.确立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路线
9.1924年6月,邓泽如、张继等人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了《弹劾共产党案》,声称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确于本党之生存发展有重大妨害”“不宜党中有党”。8月,张继等又抛出《护党宣言》,公开反对“反帝反军阀”的政治纲领。这表明(  )
A.国民党右派排挤和攻击共产党的倾向渐露端倪
B.北伐战争受挫导致国共两党合作关系出现裂痕
C.争夺国民革命领导权的斗争导致国共关系破裂
D.奋斗目标本质不同使国共缺乏合作的政治基础
10.1971年,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在其《1935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中论及到:“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评价是基于(  )
A.英勇、牺牲和忍耐精神是长征的主旋律
B.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战略大转移目标
C.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
D.长征证明了人类有能力实现所有的愿望
11.1919年7月胡适宣扬实用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8月,李大钊系统地批驳了胡适的观点,强调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作指导,通过革命实现经济结构的改造。这一论战(  )
A.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反映了思想界的混乱局面
C.为五四运动提供思想基础
D.是阶级矛盾激化后的结果
12.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  )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3.《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与谁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  )
A.毛泽东 B.贺龙
C.彭德怀 D.周恩来
14.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15.“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管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学生罢课斗争作用不大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性
16.下列内容是某一时期江西地区流行的标语和歌谣,这说明(  )
A.土地革命得到农民拥护
B.革命中心开始转向农村
C.土地私有制被彻底废除
D.武装斗争任务基本完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近代中国史纲》记载:“截至1930年初,红军约为六万余人,有枪者三分之二,活动区域达一百二十余县,苏维埃区已初步建立。”红军与苏维埃区得以存在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开展了土地革命 B.实施了游击战术
C.建立了民主政权 D.获得了苏联支持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7月中共一大时,党员50余人;1922年7月二大时,党员195人;1923年6月三大时,党员432人。此后至1924年5月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召开,即国民党改组前后一年时间,党员基本上没有增加,一些地方还明显减少。
——王健英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料汇编》
材料二 1927年初,中共中央通过决议声称:我们过去有一个根本错误,就是在国民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以为今天只能做国民革命,仿佛多做了一点便违反了革命铁律。现在知道,革命就必须超越这个限制,不仅要努力争取无产阶级的实际领导权,而且要“做到工人农民及其他被压迫阶级的民主独裁制,集中铁路、航业、矿山、大工业于国家机关支配之下,以行向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对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体会议关于
中国问题决议案的解释》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1年到1924年中共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共决议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把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看成贫富之争,把共产主义译为“均产之说”。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士孙中山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言以蔽之,曰社会生计而已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的首句译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并采取“幽灵”加上注解的办法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根据毛泽东后来的回忆,1920年他第二次到北京时,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摘编自李百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早期翻译及传播》
材料二 1938年10月,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就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陈建伟《论马克思主义
哲学中国化的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翻译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并说明当时提出这一命题的实践依据。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周策纵先生在《五四运动》一书中对五四运动按下面3个系统来展开阐释与评价:自由主义者的观点——一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派的批判——中国的一场灾难;共产党的解释——在列宁的号召下开展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洪晓楠、董德福等大陆学者以及日本学者沟口雄三认为,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存在着3种不同的五四话语系统:唯物史观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五四革命的强势话语系统;自由主义西化派有关五四运动启蒙的渐进的弱势话语系统;文化保守主义派构建的反五四话语系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C 
解析:根据题干中所提及的“学生罢课”“工届罢工”以及“曹、章、陆去”,可知该事件描述的是发生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故选C项;在戊戌变法中,没有提及“学生罢课”“工届罢工”等现象,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旨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主要依靠对象是军队,没有学生、工人的参与,排除B项;清末“新政”是1901年清政府为挽救自身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改革,在该事件中,没有学生、工人的参与,排除D项。
2.B 
解析:1922年中共二大上分析了中国的国情,认为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为此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故选B项;首次提出要组织工人运动是中共一大,排除A项;认识到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是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排除C项;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共三大,排除D项。
3.D 
解析:根据材料“出师”“军阀势力之推倒”“统一政府之建设”可知此事件应是国民革命,与此相关的是《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出师北伐宣言》,故选D项。
4.B 
解析:根据材料“1925年5月30日”“上海市中心”“年轻的共产党人带头举行了抗议示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五卅运动,五卅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故选B项;五卅运动推动北伐即反对北洋军阀统治高潮的到来,并非揭开反对北洋军阀的序幕,排除A项;根据所学,探索中国特色的武装斗争道路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排除C项;五卅运动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而不是农民阶级,排除D项。
5.B 
解析:材料“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意指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镇压革命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故选B项。
6.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中共一大制定的最高革命纲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切实际,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故A项正确;B项是在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C项反映的是材料现象,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7.B
解析: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有一定的影响,国民政府的这些政策并没有化解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故A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都是为了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故B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并没有阻止日本对华北地区的经济渗透,故C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故D项错误。
8.C
9.A 
解析:《弹劾共产党案》和《护党宣言》的提出反映了国民党右派反对共产党和其纲领,故A项正确;北伐战争是1926年开始的,且进展顺利,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两党争夺领导权,故C项错误;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故D项错误。
10.A 
解析:长征精神,与材料中“生存斗争的史诗”“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相符,故A项正确。
11.A 
解析: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与胡适展开论战,进而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影响力,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故选A项;思想界的论战促进了思想交流与传播,形成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项;根据材料“1919年7月……反对马克思主义”可知,该论战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排除C项;该论战在五四运动之后,而五四运动因民族矛盾激化而产生,因此该论战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排除D项。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广东共产”“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可知此时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B项正确。
13.A
解析: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
14.B
解析: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称为“中国工农红军”,故B项符合题意。国民革命军是由国民党领导的,A项错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1931年11月,排除C项;中国人民解放军是1946年之后的称谓,排除D项。
15.A
解析:学生在五四运动中起到先锋作用,A项表述错误;根据“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可知,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项表述正确;根据“被逮学生获释”“曹、章、陆去”可知,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C项表述正确;根据“学生罢课”“商界罢市”“工界罢工”可知,五四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性,D项表述正确。故选A项。
16.A
解析:歌谣论述内容为土地革命,根据歌谣可以看出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故A项正确。漫画和歌谣内容不能反映革命中心转向农村,故B项错误;材料中打土豪分田地,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依旧属于土地私有,故C项错误;根据图片中“反对国民党军阀”可知,武装斗争任务并未完成,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A 
解析:材料中说明的是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建立,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是红军与苏维埃区得以存在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B、C、D三项非主要原因,排除。
18.(1)变化情况:1921年7月到1923年6月,中共由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1923年6月到1924年5月,中共党员基本上没有增加。
原因:发展壮大的原因:中共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更广泛人民的利益,具有吸引力。基本上停止增加的原因:国共合作实现,中共忽视了组织和革命的独立性。
(2)原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工农运动发展的推动;急于求成心理的作用;共产国际的影响。(任答三点)
影响:“左”倾思想抬头;对第一次国共合作产生不良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1921年7月中共一大……党员432人”可知,1921年7月到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由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根据材料一“此后至……一些地方还明显减少”可知,1923年6月到1924年5月,中国共产党党员没有增加。第二小问,结合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利益的性质可知,发展壮大的原因;结合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措施可知,中国共产党党员停止增加的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927年初”可知,此时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工农运动发展的推动;根据材料二“做到工人农民及其他……以行向社会主义”可知,急于求成的心理作用;根据材料二出处可知,受共产国际影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做到工人农民及其他……以行向社会主义”可知,会产生急于求成的冒进的“左”倾错误思想;根据材料二“现在知道,革命就必须超越……实际领导权”可知,会对第一次国共合作产生不良影响。
19.(1)特点:因不同派别的政治目标和立场差异而有区别;始终与近代民族救亡图存运动相关联。
影响:初步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救亡探索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一大批知识分子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逐步成长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战士。
(2)内涵: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反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条化,反对机械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实践依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探索;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康有为、孙中山、陈望道等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理解,这表明早期马克思主义翻译因不同派别的政治目标和立场差异而有区别;根据材料一“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可知,早期马克思主义翻译始终与近代民族救亡图存运动相关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翻译初步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救亡探索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一大批知识分子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逐步成长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战士。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就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反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条化,反对机械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1938年10月,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可知这一实践依据主要来源于1938年前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一系列探索活动: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探索;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等。
20.看法:五四运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对五四运动诠释的多元性。
说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 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被称之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同时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激进反传统运动,自然遭到文化保守主义派、有传统情结的人的批判和反对,认为它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断裂,是中国的一场灾难;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故而“在列宁的号召下开展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的说法具有合理性。由于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同时又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和社会改造运动,是各种力量合力推动的一场运动,这就决定了它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所以对五四运动诠释与评价呈现出多元性。
解析:本题通过美国学者周策纵先生、洪晓楠、董德福等大陆学者以及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对五四运动的阐释,考查了对五四运动的评价。首先,阅读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某一种或整体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根据“自由主义者的观点——一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派的批判——中国的一场灾难;共产党的解释——在列宁的号召下开展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等信息,可以提出看法“五四运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对五四运动诠释的多元性”。其次,根据自己提出的见解,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合理引用史实予以说明,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如看法“五四运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对五四运动诠释的多元性”,根据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可以结合五四运动的口号以及对思想界的具体作用,提出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被称之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根据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可以结合十月革命,以及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与工人阶级相结合,提出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故而“在列宁的号召下开展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的说法具有合理性等。最后,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结合上述多角度的说明进行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