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变形记》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学案、反思、评课、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变形记》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学案、反思、评课、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1 08:27:00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卡夫卡
——现代人的困惑与思考
中山二中王锦华原创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忧郁,却不忘工作。家人发现后惊慌、愤怒,把他赶回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养成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仍关心家人的生活幸福。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家人都改变原来的态度对他冷若冰霜。
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打工挣钱,却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他最疼爱的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陷入绝望,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爱意死去了。全家开始了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
变成甲虫
成为累赘
绝望而死
惊慌愤怒
冷若冰霜
快乐休假
小说的情节线索
格里高尔
家里亲人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格里高尔的死,到底谁该负责任?
元凶另有其人
元凶另有其人
很有可能是……
提示:
请从课文中划出相应的句子证明你的观点。
疑点一:
犯罪嫌疑人有五
一、奔波的工作
二、低劣的饮食
三、泛泛之交的朋友
四、居高临下的老板
五、负债的父母
疑点二:
我完全有理由怀疑
死者格里高尔患有
精神抑郁,乃至
严重的强迫症……
提示:
在哪个问题上格里高尔具有强迫症?
(请从课文中划出相应的句子证明你的观点。)
  
第5段:不过眼下我还是起床为妙,因为火车五点钟就要开了。
第6段:已经六点半了,而时针还在悠悠然向前移动,连六点半也过了,马上就要七点差一刻了。……下一班车七点钟开,要搭这一班车他得发疯似的赶才行,可是他的样品都还没有包好。
第7段:他还是没有下决心起床——闹钟敲六点三刻了——这时……
第8段:“已经七点钟了,”闹钟再度敲响时,他自己说,“已经七点钟了,可是雾还这么重。”
第9段:“七点一刻前我无论非得离开床不可。”
第10段:他非得鼓足勇气采取决定性的步骤了,因为再过五分钟就是七点一刻——正在这时……
现代人的心灵困惑
犯罪嫌疑人:
一、艰苦的工作
二、低劣的饮食
三、淡漠的朋友
四、吸血鬼一样的老板
五、负债的父母
六、格里高尔精神抑郁
工作压力
生活重负
心理壁垒
怯懦逃避
“甲’’
人情冷漠世态炎凉
艰难无助
焦虑痛苦
现 代 人 的 困 境
孤 立 绝 望
2010年3月23日早晨,福建南平实验小学门口,郑民生手握尖刀快速走向学生人群,短短55秒,13名小学生倒在血泊中。
2010年4月28日15时左右,广东省湛江市下辖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持刀伤人案。一名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15名学生和1名教师。
2010年4月29日上午9时40分左右,江苏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内发生一起持刀砍人事件,造成31人受伤,其中学生28人、老师2人、保安1人,犯罪嫌疑人被当场抓获。
江苏又现报复社会性丧心病狂校园杀人事件
江苏泰兴幼儿园发生凶杀事件 26名儿童被砍伤
大量市民和学生家长拥堵在校园门口焦急等侯消息
打开生活视窗 关注社会热点
作业:思考一连串的校园暴力事件的背后到底隐藏什么?写一篇500字的评论稿。
(提示:关注人类生存现状,走近弱势群体的内心世界。)
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他不敏感政治,作品也并不太关注重大的政治事件。作品大多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表现“现代人的困惑” 。
表现主义大师︱ 卡夫卡
(1883-1924)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变形记(学案)
学习目的:
1、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2、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
3、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
学习重点:情节、人物、主题。
学习难点 :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
第一课时 预习与情节
一.课前预习课文,阅读《〈变形记〉评析》。(附资料《〈变形记〉评析》)
二.自主阅读《金榜1号》同步辅导资料关于作者作品介绍:
三.知识积累
1、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穹qióng顶  偌ruò大  粘nián性  休憩qì  下颚è 思忖cǔn  羞赧nǎn  门闩shuān  阖hé上  一瞥piē 晨曦xī  濒bīn临 攒zǎn够了钱 朕zhèn兆 愤懑mèn 磨蹭cèng 少不更gēng事 兢兢jīng业业 迄qì今  缅miǎn怀
2.掌握下列词语:
偌大  羞赧  重听  思忖  隐匿  迄今  缅怀  魂不守舍  少不更事 小心翼翼  兢兢业业  萍水相逢 谨小慎微 忠心耿耿
3.成语积累:
①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怒气冲冲 目不转晴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B.疲惫不堪 引人注目 不可思议 一愁莫展
C.仁至义尽 气喘吁吁 六神无主 难以执信 D.小心冀冀 精疲力竭 精神焕散 食不甘味
②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少不更事 无济于事 全神贯注 居高临下 B.不着边际 为期不远 赫赫业业 泛泛之交
C.微不足道 心平气和 冥玩不化 凭水相逢 D.心荒意乱 闲言碎语 飞短流长 无可奈何
四.阅读课文,归纳课文情节
第一部分(1—8):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时的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9—15)写格里高尔艰难的起床。
五、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
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工作:太辛苦,高度紧张,巨大的债务压力
人际关系:没有信任、关爱、友情
二、格里高尔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一个勤勉、善良、忠厚、坚强、富有责任感的人,
一个无可挑剔的好人。
六.布置课后作业 :
课外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和小说主题
一.概述内容: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二.找出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分析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
1.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2.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3.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4.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A.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B.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三.文中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动作描写,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提示:主要是写甲虫的活动,如进门的艰难,爬墙壁等,突出主人公的痛苦与命运的悲惨,也引起读者的同情。
四.《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五、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
★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六、完成课后作业 :
附:《变形记》评析
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变形记》,一般认为这是一篇表现“异化”主题的代表作。它给读者的第一个突出印象,就是荒诞不经。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他从恶梦中醒来,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公司秘书主任为他没上班找上门来,父母和妹妹也急来询问情由,都见状大骇。从此,他成了家庭的一个沉重包袱,甚至被认为是一家人“一切不幸的根源”,终于受尽亲人的冷遇和折磨而死。作者用精细的写实手法,逼真地描绘了格里高尔变形后,在言行习惯、饮食起居和生理器官等各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活画出一只巨大的甲虫──“老屎蜣螂”的丑恶形象。人,突然变成了甲虫,这够荒唐的了;更荒唐的是,他还带着人的一切思想感情。这是一只地道的甲虫,却具有美好的人性。外形丑恶,内心善美,如同《巴黎圣母院》中的怪人加西莫多。虫形而人心,这是比加西莫多还要奇特的一个艺术形象。小说就是以格里高尔这样一个“怪物”为中心人物,写他变形后的不幸境遇和悲惨结局,基本情节神秘而离奇。
但是,作者并不是为荒诞而荒诞,其中有深意存焉。这就是深刻地表现了西方社会里“人的异化”。所谓“异化”,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术语,其意系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其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在《变形记》里所表现的“人的异化”,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人本身来看,“人”变成了“物”,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现代化的大生产,“物”,也就是财富、机器、生产方式,在生产者眼中具有它自身的、不可理解的、神秘的内容,异化为统治人的、与之敌对的异己力量,把“人”变成“物”的奴隶,最终使人也变成了“物”,或者说“非人”。这是西方社会通常可见的现象。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一点。这也是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所要表现的。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在生活的重担与职业的习惯势力的压迫下,从“人”变成了一只甲虫。这似乎是荒谬绝伦,不可思议。但是,如果他不是变成一只甲虫,而是患了重病,如精神分裂症,瘫痪,或出了事故,成了残废,或染上不良嗜好,不可救药,或有了什么过失,出了问题,等等,那我们就一点不感到奇怪了,作品的主旨也就一清二楚了。因为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一个人要负担一家四口的生活,还要给父亲还债,设法送妹妹上学,不得不“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使”,“长年累月到处奔波”,什么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呢 在小说中,人变成了一只甲虫,不过是一种象征手法。既然人可以变成一只甲虫,当然也可以变为别的什么。这如同一种代数公式,可以代入不同的数字。甲虫式的人,可以说是人的“异化”或“物化”的一种象形符号,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独特的典型概括,也是一切倒霉人孤独和悲哀的象征。这样看,才更能见出其深刻的普遍意义。人物变形,这在文艺作品中并不罕见。奥维德的《变形记》,其中一些人物最后不是变成兽类,便是变成鸟形,或者花、草、木、石。卡夫卡的《变形记》不能说没从此得到启示。但奥维德的《变形记》的变幻,纯出于偶然,缺乏社会的必然性内容;而卡夫卡《变形记》的人物变形,则有其特定的忧愤深广的社会底蕴。我国的《西游记》极写孙悟空等神怪之多变,他们可以自由地变来变去;而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则不然,他之变形乃身不由己,突兀莫名。它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图景。这是其独特处,也是其深刻处。在西方社会里,一般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谁也料不到有什么无妄之灾哪天落到自己头上。这种灾祸之来如同一场噩梦,等你清醒过来,人事已非,身同隔世。格里高尔之变形就是如此。这变化唯其如此突然,如此不可索解,如此无法改变,从而更加表明这种灾难之深重,和难以抗拒。正如卡夫卡自己所说:“不断运动的生活纽带把我们拖向某个地方,至于拖向哪里,我们自己是不得而知的。我们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作者只变格里高尔之形,而不改其受压抑的小职员的身份与性格,正是为了强调在西方现代社会里普通人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悲惨。
再从与人的社会关系来看,人成了陌生人,和一个敌视他的陌生世界处于对立地位。在西方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连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如此。小说借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境遇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格里高尔变形前,维持着一家宁静温饱的小康生活,家庭同他的关系挺热火的;一旦变形,这种热度就急剧下降,以至冰结。格里高尔还是那个格里高尔,心还是那颗心,只是因为一具甲虫的躯壳,就被一家人视作异类。昨天他们还是那样相知的亲人,今天已是另一番眼光和面孔,彼此之间如此隔膜,言语不通,思想不通,感情不通,中间隔着一道无法打通的玻璃墙。生活在亲人之中却举目无亲,孤苦无告,这该是一种多可怕的孤寂!小说从格里高尔的角度展开故事的叙述,一切从他的眼中见出,通过他的心理活动的折光来反映周围环境的变化,写出了现代人的孤独感。诚然格里高尔的亲人也曾为他着急,希望他能够好转,但这主要还是怕他丢了差使,影响一家人的生活;也怕他成了“家丑”,有损他们的名声地位。及至好转无望,则视为祸祟,唯恐其不死。由此可见现代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格里高尔之所以被从家庭关系中孤立出来,备受冷淡、折磨以至摧残而死,与其说是因为他成了一只甲虫,倒不如说是因为他已失去了使用价值,损害了一家的私利。格里高尔不死于车祸,不死于疾病,不死于战争,亦非死于他人的迫害打击,而竟死于自己亲人之手,死于他所全心爱着的人们之手,这难道不是惨绝人寰的大悲剧吗 作者以犀利的笔刀,透剔地解剖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撕开了笼罩在家庭之上的温情脉脉的纱幔,露出其血肉淋漓的现实本相。骨肉至亲尚且冷酷如此,其他关系可想而知。作者愤世嫉俗之情不言而喻。
《变形记》所提出的问题,在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以及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等作品中也有所反映。这些作品有的也极尽夸张之能事,但都采取了比较接近现实生活的形式,而卡夫卡为什么偏要用如此荒诞不经的方式,来表达这样严肃的问题呢 我想至少有这样的作用:其一,是便于充分有力地揭露矛盾,撕破一切假面,把问题暴露得淋漓尽致。生活中种种社会弊病,由于被粉饰着,人们往往习焉不察,视为正常。直至有大跌宕,把涂在生活表层的粉饰剥落,才现出其全部荒谬性来。让人物变形,就是卡夫卡用以去粉饰、揭矛盾、表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的一种特殊手法。试想,如果不是因为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怎能暴露出西方社会家庭关系的虚伪性及其利己本质。这种虚伪性是随着格里高尔的不幸的加重而逐层深入地揭露出来的。其次也是为了强调,使问题显得特别尖锐突出,惊心动魄,发人深省。人的异化尽管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但人们往往并不理解它,注意它。在《变形记》中,由于这种不无怪诞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异化世界被置于使人们能够理解它的新奇光芒之下。人变成了甲虫,这是对人的“异化”的最形象、最通俗的表述,再也没有比这更骇人听闻的了。唯其如此荒诞,才特别引人注意,而不会漠然置之。唯其荒诞之中有真实,涵深义,才能使读者如此震惊,久久沉思。
由于作者力图寓严肃于荒诞之中,《变形记》在艺术上相应地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现实与虚幻的结合。人变成了甲虫,这是虚妄而不可能的。甲虫而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更是不可思议。然而就构成这样一个特殊甲虫的材料而言,又无一不是现实的,写得真实生动,活灵活现。就格里高尔这个甲虫式的人而言,总的说来是超自然、超现实的人物,但就他所生活的环境而言,就他周围的社会关系而言,则又都是现实的,是一定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用写实的手法叙述反现实的事件,让非现实的人物生活在现实的环境之中;现实的因素与虚幻的因素如此紧密地粘合在一起,构成《变形记》新奇怪诞的风格。(2)借虚妄写真实,于“正常”见反常。格里高尔不幸变甲虫而死,这看似荒诞,却真实地反映了现代普通人的悲惨命运。格里高尔死于自己亲人之手,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特别坏。这些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善良的人,他们对格里高尔的态度各有不同,但随着格里高尔的病态发展和他们的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逐渐变得一致起来。这说明,不论什么人,在那样的情况下也会这样的。问题的严峻性就在这里。作者把这种冷酷的利害关系写得这么平平淡淡,合情合理,正是为了揭露人们都已习惯了的“正常”关系的反常性,以引起人们的觉悟和思考。(3)叙而不议,含而不露。《变形记》是一个悲剧。可是作者在叙述格里高尔的不幸时,却采用了四平八稳的笔调,不动声色,不带感情,不发议论,也不作任何评价,这种客观冷静,含而不露的表现手法,却使这篇小说收到了深刻地震撼读者心灵的效果。由是我想起高尔基致契诃夫的一封信,高尔基说:“您可知道,在您的戏中,我觉得您处理人物比魔鬼还要冷酷,您对待他们像雪,像风雪一样的冷。”可就是《万尼亚舅舅》这个戏却使高尔基感动得哭了。卡夫卡并不像有些作者那样重视作品的共鸣作用,他首先考虑的是要唤起读者的思考,但这并不等于说他在作品中不倾注自己的感情。卡夫卡把自己的爱憎溶入人物自身的血液中,如水银泻地,不露痕迹。他竭力隐蔽在自己所描绘的图画后面,用自己所创造的形象体系给读者造成一种悲惨压抑的总印象。难怪我们读后就像心头压着一块石头似的。(4)鲜明强烈的对比。一是爱与憎的对比。格里高尔变形后,总是为家庭着急、分忧,充满着对亲人关怀、体贴之情,直至死前还“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并且愿意为自己的亲人而死。这同他父母和妹妹对他的态度截然相反。再是变与不变的对比。格里高尔形变而心未变,他的亲人们未变形却变了心。一是虫形而人心,一是人形而“虫”心,这也是一种对比。通过这些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评析。由于以上特点,使得《变形记》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当然,《变形记》也有不足之处。作者尖锐地反映了人的异化问题,然而他所注重的只是“结果”,却没有正面展示这种异化的过程和原因,更没能指出摆脱异化的出路。这与卡夫卡在创作上强调写“瞬间”的直觉,以及他世界观中悲观厌世的思想分不开的。他说:“我着重的只是进行写作的那些瞬间”,因此,“凡是落入我的眼帘的东西,都只是从半腰的某个地方而不是源源本本地落入我的视野的”。他对冷酷无情的社会感到厌恶,看到了社会的荒谬和丑恶,但又认为无力加以改变。他说:“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作路的东西,不过是彷徨而已。”这些思想上的弱点,使他的作品蒙上阴沉灰暗的色调和神秘晦涩的迷雾。但是,卡夫卡毕竟让我们如实地看到了那个奇形怪状的社会现实,为被损害的孤苦无告的受难者呼唤着同情、怜悯和援助,提醒人们重视这些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变形记》教学反思
中山二中 王锦华
粤教版必修四小说单元中的《变形记》为外国译作节选篇目。该小说用了许多笔墨描摩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内心世界,创作手法上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课文中多次出现的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心理描写常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预习的普遍反映是读不懂。因此,若用传统的提问答问的授课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课文讲授的整体构思上,我大胆地发挥想象,创设了一个模拟法庭,把格里高尔的死作为一个悬疑案件放到公证法庭上审理,让学生用反推法找出格里高尔的死因,进而引出关于“现代人心灵困惑”的拓展主题。
导入环节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动画说起,以引发他们对变形的直观感受。接着,通过“简要概述小说内容”环节,同时结合补充材料《变形记的结尾》,让学生整体把握全篇内容。
接下来是课堂重头戏,即“摸拟法庭”的创设。分三步走:
(一)教师假设格里高尔的死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警方也介入调查,矛头直指格里高尔的家人。案件上诉到国际法庭引起轰动。结果是一金牌律师在法庭上慷慨陈辞,为格里高尔一家洗脱了罪名。给学生设疑,引导学生反推找出杀死格里高尔的元凶。
学生自主寻找“犯罪嫌疑人”。教师教学的落点在格里高尔变形的外因:个在恶劣的生存环境。
(二)教师假设律师曾于法庭上提出格里高尔有可能患有精神抑郁,乃至强迫症。给学生设疑,让学生反思格里高尔的心理状态。
学生自主寻找与格里高尔起床的时间点有关的句子。教师的教学落点在格里高尔变形的内因:面对外部高压,人主体意识的异化。
(三)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整合“证据”,结案陈词,明确元凶为资本主义社会。反观现代高压社会,提出引导学生拓展思考现代人的心灵困境。
“摸拟法庭”的创设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发挥学生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到这里为止,学生已对课文有了一个具体的把握,这时候再来进行从格里高尔的生存状态到现代人的心灵困境的课外拓展。也分三步走:
(1)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经历,说出学习压力,教师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
(2) 通过播放反讽视频“一年工作一天,让学生在笑声中体会成人世界生存竞争的人际压力。
(3) 通过播放实况视频“办公室事件”,透视现代人的生存实况,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
压轴是作业布置。通过对最近发生的有关屠戮学生以报复社会的校园暴力事件进行时事评论写作,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以及在高压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最后以卡夫卡简介幻灯片结束课堂,引导学生思考伟大的作家卡夫卡给我们留下的人生问题。
这堂课上下来,听课老师评价挺高的,学生的反响也很不错,整堂课气氛相当活跃。另外,在课堂的设计上摆脱了传统语文课堂的问答方式,创设了一个公审法庭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思维推理的快乐中解读课文,这是个人感觉本课中做得最成功的一个环节。
附录:高级教师蒋晓晖老师评王锦华老师的公开课《变形记》。
《变形记》教学评课
中山二中 蒋晓晖
周五第六节我们高一语文组听了王锦华老师上的《变形记》,这篇课文曾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中的一篇,但很快就在改革中换掉了。相比较而言,这是一篇难教的课文。
它是小说,却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情节;节选部分主要是大段的心理描写,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上这样的课,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首先摆在授课老师面前的问题。其次,现在社会很是功利,语文教学也在所难免。学生读这样的文章,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学生会考虑,老师也要考虑。其三,本文出自一个外国作家之手,写作风格我们所见甚少,更何况本文只是节选,要想让学生喜欢,必须对全文情节有所介绍,而课时有限,这也具有一定挑战性。
王老师很好地把握了教材内涵,用活泼的形式带领学生理解课文枯燥的内容,最后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将课堂带入高潮。
首先,针对课文只是节选的问题,老师先介绍原文情节,让学生对整篇小说有个完整的认知,再去思考主人公变形的原因。这种做法我觉得很好。我在备课的时候曾想到把全文印发给学生,也想过把典型的人们对该文的评论印发给学生,现在我觉得王老师这种做法的效果更好,因为现在的学生是很难认真阅读这种情节淡化的小说的,他们喜欢快餐文化,他们喜欢是卡通游戏,是《喜洋洋和灰太郎》。学生只要认真看看文章内容介绍,他们是能够理解作者所写内容的。
然后,针对课文内容枯燥的问题,设计出寻找凶手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人人动脑动笔,从课文里寻找使主人公变形的原因。这样做,就使得所有学生人人有事做,不至于呆坐着等待老师的答案。从现场效果看,这样做,收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课堂的高潮部分,王老师设计了一组现代人生活和工作的镜头。《办公室的故事》《一年只工作了一天》两个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社会里人们的苦恼和无奈。学生们在笑声里理解了主人公那苦闷的心情。
紧接着对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说锦上添花。老师适时地提出前段时间几个校园暴力事件,让学生分析世态炎凉、人情冷漠产生的根源和危害,让学生更关注社会,让他们更有社会责任感。
总之,我觉得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已经是接近完美的了,听课后深感王老师备课的用功,我要认真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变形记》教学设计
中山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科组 王锦华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师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2、通过分析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剖析主人公的生存状态。
3、把握小说的主题,探讨分析现代的人生存困境。
教学重点:剖析主人公的生存状态。
教学难点:探讨分析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学生课前自学预习:1、阅读补充材料《变形记结尾》。2、完成《变形记学案》中课前练习题部分。 粤教版必修四小说单元中的《变形记》为外国译作节选篇目。该小说用了许多笔墨描摩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内心世界,创作手法上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课文中多次出现的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心理描写常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预习的普遍反映是读不懂。因此,若用传统的提问答问的授课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课文讲授的整体构思上,我大胆地发挥想象,创设了一个模拟法庭,把格里高尔的死作为一个悬疑案件放到公证法庭上审理,让学生用反推法找出格里高尔的死因,进而引出关于“现代人心灵困惑”的拓展主题。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叫《变形记》。变形似乎一直是人类的一种梦想,今天的孩子也是看着超人、变形金刚一类的动画长大的,那些威风凛凛的变形动作确实让人兴奋不已,百看不厌! 但卡夫卡的《变形记》却极为独特,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似乎并不轻松, 同学们读起来兴奋吗?(不兴奋)卡夫卡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卡夫卡的《变形记》 。二、简要概述小说内容。1、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忧郁,却不忘工作。家人发现后惊慌、愤怒,把他赶回卧室。2、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养成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仍关心家人的生活幸福。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家人都改变原来的态度对他冷若冰霜。 3、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打工挣钱,却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他最疼爱的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陷入绝望,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爱意死去了。全家开始了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 4、教师小结:小说的情节线索:格里高尔 :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愤怒 ——冷若冰霜 ——快乐休假 三、课文内容探究。总体构思:情景创设,把格里高尔的死放到公审法庭审理。(一)提出格里高尔之死疑点一:元凶可能另有其人。重点探讨底格里高尔的死,谁该负责任?教师总结分析:答案集中4、5段。犯罪嫌疑人有五:艰苦的工作、低劣的饮食、泛泛之交的朋友、居高临下的老板、负债的父母。(二)提出格里高尔之死疑点二:提出怀疑,死者格里高尔是否患有精神抑郁,乃至严重的强迫症?教师总结分析:第5段:不过眼下我还是起床为妙,因为火车五点钟就要开了。第6段:已经六点半了,而时针还在悠悠然向前移动,连六点半也过了,马上就要七点差一刻了。……下一班车七点钟开,要搭这一班车他得发疯似的赶才行,可是他的样品都还没有包好。第7段:他还是没有下决心起床——闹钟敲六点三刻了——这时……第8段:“已经七点钟了,”闹钟再度敲响时,他自己说,“已经七点钟了,可是雾还这么重。”第9段:“七点一刻前我无论非得离开床不可。”第10段:他非得鼓足勇气采取决定性的步骤了,因为再过五分钟就是七点一刻——正在这时……(三)1、教师总结板书:元凶是谁?——资本主义社会——现代高压社会————现代人的心灵困境三、课外延伸探究。总体构思:探究现代人心灵困境。(一)透视现代人工作压力、生活重负。教师总结分析:(二)透视现代人情冷漠、世态炎凉。[视频播放:一年工作一天视频](三)透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关注社会热点。[视频播放:办公室事件视频]教师总结补充分析:屠戮学生以报复社会,似乎成了一种可怕的传染病。补充事例:1、 2010年28日15时左右,广东省湛江市下辖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持刀伤人案。一名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15名学生和1名教师。2、2010年4月29日上午9时40分左右,江苏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内发生一起持刀砍人事件,造成31人受伤,其中学生28人、老师2人、保安1人。四、作业布置:思考一连串的校园暴力事件的背后到底隐藏什么?写一篇500字的评论稿。(提示:关注人类生存现状,走近弱势群体的内心世界。)五、结束语。卡夫卡并没有告诉我们路在何方,我们的课也只是为大家打开了一扇门,希望同学们能从这里开始,在现代社会变幻莫测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学生进入状态。二、学生齐读概述内容,了解小说脉络线索。三、(一)1、学生从课文中划出相应的句子或语段证明格里主尔之死另有其“人”。(二)1、学生从课文中划出相应的句子或语段证明格里主尔患有强迫症。2、学生齐读,感受何为精神强迫症。(三)学生四人小组讨文论。整合思考,找出真正的元凶,为案件结案陈辞。三、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说说自身学习压力。看视频说感受。学生结合平时报纸新闻阅读,陈述最近的有关屠戮学生以报复社会的校园暴力事件。四、下课前五分钟简单地说说对近期校园暴力事件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五、学生回味课文,品味卡夫卡创作风格。 一、导入。此环节从学生最熟悉的动画说起,以引发他们对变形的直观感受。二、简要概述小说内容。此环节针对课本就只是一个文段节选,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主题,对整个小说内容线索的梳理是很有必要的。三、课文内容探究。此环节为“摸拟法庭”的创设。(一)教师假设格里高尔的死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警方也介入调查,矛头直指格里高尔的家人。案件上诉到国际法庭引起轰动。结果是一金牌律师在法庭上慷慨陈辞,为格里高尔一家洗脱了罪名。给学生设疑,引导学生反推找出杀死格里高尔的元凶。学生自主寻找“犯罪嫌疑人”。教师教学的落点在格里高尔变形的外因:个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二)教师假设律师曾于法庭上提出格里高尔有可能患有精神抑郁,乃至强迫症。给学生设疑,让学生反思格里高尔的心理状态。 学生自主寻找与格里高尔起床的时间点有关的句子。教师的教学落点在格里高尔变形的内因:面对外部高压,人主体意识的异化。(三)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整合“证据”,结案陈词,明确元凶为资本主义社会。反观现代高压社会,提出引导学生拓展思考现代人的心灵困境。 “摸拟法庭”的创设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发挥学生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课外拓展。此环节为现代人心灵困境的探究。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经历,说出学习压力,教师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通过播放反讽视频“一年工作一天,让学生在笑声中体会成人世界生存竞争的人际压力。通过播放实况视频“办公室事件”,透视现代人的生存实况,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四、作业布置。此环节通过“时事评论”的写作,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在高压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五、结束语。此环节回顾课堂,引导学生思考伟大的作家卡夫卡给我们留下的人生问题。
PS: 板书设计、变形记 卡夫卡元凶是谁?——资本主义社会——现代高压社会————现代人的心灵困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