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专题复习:科学探究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上城月考)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重要的方法
B.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C.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D.只要认真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就能领略到科学的奥妙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是一门学不完的重要科目,不单单是在书本中可以找到,更要在实际生活中探索和追求。
【解答】课本上的知识是重要的基础,但同时也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实验与思考再运用到实际,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去领略科学的奥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020七上·苍南期中)实验室中有一瓶无色液体,小明说它可能是酒精,于是打开瓶塞闻气味。对于“打开瓶塞闻气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方案 D.收集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 质疑 和研究。
【解答】打开无色液体,闻气味,是为了获得相关的现象,属于收集证据;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2020七上·苍南期中)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下列对探究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猜想和假设可以不受限制,随意猜想
B.平时注意身边的物理现象,善于提出问题
C.收集数据要实事求是,不能随意改动数据
D.分析论证要相信科学,不要迷信权威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 质疑 和研究。
【解答】A、科学的猜想是有依据的,尊重事实的,而不是随意猜想;故A错误;
B、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合理的问题,符合科学探究过程;故B正确;
C、探究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要以事实为准,不能修改数据;故C正确;
D、分析论证过程中,以数据和现象为依据,得出科学的结论,不能盲目相信权威;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4.(2020七上·宁波月考)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宇宙不守恒”的问题,最终被科学家吴健雄证实。结果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充分说明:科学探究过程中,首要的工作是( )
A.提出问题 B.实验验证 C.提出假说 D.得出结论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实验探究首先应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之后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严谨地操作实验步骤,最后得出结论,因此科学探究过程中,第一步应当先提出问题,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2021七上·拱墅开学考)科学探究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有效手段。其中的假设也需要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小明在房间做作业,台灯忽然熄灭了,对其原因小明提出了如下四个假设,你认为不科学、不合理的是( )
A.可能停电了 B.可能台灯的插头掉了
C.可能是台灯灯泡的灯丝烧断了 D.可能下雨了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建立的科学假是与提出的问题紧密相连的,建立假设是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的猜想和猜测。
【解答】小明在房间做作业,忽然台灯被熄灭了,提出问题:“为什么台灯会熄灭?”,对此问题提出猜想,可能是停电了、台灯的插头掉了、灯泡的灯丝烧断了,这些可能是导致台灯熄灭的原因,但下雨和提出的问题并无关系,因此不是合理的假设,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2021·普陀模拟)一百多年前,法国医生拉韦朗在疟疾病人的血液中发现了一种黑色的微小生物,他怀疑这种微小生物是引起疟疾的病原体,为了检验这一怀疑,他接下去首先应该进行的研究是( )
A.分析该微小生物呈黑色的原因
B.在其他疟疾病人血液中寻找该微小生物
C.培养该微小生物并了解其繁殖方式
D.研究能杀灭该微小生物的药物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拉韦朗发现问题后,提出猜想,之后需要通过搜集证据来验证猜想,最后猜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拉韦朗怀疑这种微小生物是引起疟疾的病原体,因此他需要验证是不是所有的疟疾病人血液中也一样存在黑色的微小生物,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2020七上·温州月考)小明指着厨房桌面上的一小块白色固体,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说:“可能是蜡块,也可能是小石子。”爸爸说:“把它放到水中,若沉下去就是小石子,若漂浮着就是蜡块”。小明的妈妈和爸爸的说法分别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
A.猜想和设计研究方案 B.猜想和反思评价
C.设计实验和获得结论 D.猜想和进行实验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
【解答】妈妈说:“可能是蜡烛,也可能是小石子”,可能这个词语表明妈妈的话属于猜想与假设。
爸爸说:“把它放到水中,若沉下去就是小石子,若漂浮着就是蜡块”,爸爸的话表明他正针对这个探究做出实验,故属于设计方案的环节。
故选:A。
8.(2020七上·嵊州期中)某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发现一只小松鼠在竹林里出现。松鼠是吃松果的,应该在松树上,怎么会在这里出现呢?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就“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猜测和假设
C.制定计划 D.获得事实与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步骤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做出评价、合作与交流。根据题中信息可以确定选项。
【解答】根据题中信息“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可知,是在进行实验,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得事实与证据,D选项正确。A、B、C错误。
故选D
9.(2020七上·余杭期中)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蝴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时,首先要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科学知识和已掌握的有关该问题的信息,通过思考建立猜想或假设。接着,制定探究计划,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获取尽可能多的事实或证据,对猜测或假设进行检验。科学探究往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同时进行科学探究时往往要选取多个研究对象或材料,因为数量太少的话易出现偶然性,少数个体的特性不能代表整体的性质。
【解答】A、该实验是探究光对蚯蚓的影响,可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B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生活经验可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是探究光对蚯蚓的影响,变量应为光照,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蚯蚓生活,所以应该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潮湿两种环境,C不正确,符合题意。
D、为了避免偶然性且确保变量唯一(变量为光照),实验应选取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2020七上·西湖期中)下雪天,当路面出现积雪是,环卫工人会往雪上撒盐或沙。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增大汽车与地面的摩擦;也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加速冰雪的熔化。就上面这些同学的观点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或猜想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检验与评价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时,首先要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科学知识和已掌握的有关该问题的信息,通过思考建立猜想或假设。接着,制定探究计划,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获取尽可能多的事实或证据,对猜测或假设进行检验。
【解答】同学们就所观察到的现象,通过思考讨论,提出不同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设或猜想。
故答案为:B
11.(2020七上·余杭月考)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可以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掠过,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A、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这属于结论,A不符合题意;
B、火焰为什么向上?属于解释原因,B不符合题意;
C、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属于实验现象分析,C不符合题意;
D、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为了解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生物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得到如表数据,实验数据表( )
酒精浓度 0(清水) 0.25% 1% 10% 20%
每10秒水蚤心跳次数(平均值) 35 45 30 23 死亡
A.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升高
B.酒精浓度对水蚤心率没有影响
C.酒精浓度太高会导致水蚤死亡
D.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降低而降低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探究实验主要是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即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的量都相同,根据表格中的酒精浓度不同,即变量是酒精浓度,变量就是要探究的问题。
【解答】由表可知,当酒精的浓度分别是0(清水)、0.25%、1%、10%、20%,对应的水蚤心跳次数为35、45、30、23、死亡,表明水蚤心率很容易受酒精浓度的影响,低浓度的酒精能促进水蚤的新陈代谢,一定程度地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低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神经系统起麻醉作用,因此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酒精浓度太高还会导致水蚤死亡。
故答案为:C
13.1元硬币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用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这时,有位同学手拿一块磁铁吸了一下硬币。就“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用铁制成的"这一环节而言,它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论证 B.猜想 C.实验 D.分析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就是人们在研究各类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
【解答】 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用铁制成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建立猜想与假设;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14.某同学在校园里发现了一只潮虫。他和同学们对潮虫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他们记录了找到潮虫的地点与数量,如右表所示。根据探索结果,可推测适宜潮虫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地点 潮虫只数
篮球场上 0
水槽下 26
湿花盆下 19
干草地中 3
A.阳光充足 B.阴暗潮湿 C.空气新鲜 D.高温干燥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对照实验数据以科学探究方式切入解题。
【解答】通过表格可以分析:在水槽边的石头下和种花的湿花盆下鼠妇的数量最多,而水泥路上、干草地中鼠妇的数量很少,比较这两种环境的差别,可以发现主要区别条件是:光照和水分,而鼠妇大多集中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而光亮、干燥的环境中鼠妇的数量很少,可推知:鼠妇的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是:阴暗潮湿,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某同学家有一批盆栽的杜鹃,过去一直开深红色的花,今年却开出了浅红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浅红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相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设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设相符
D.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如果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说明猜想是错的,应该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
【解答】经实验论证,发现猜想错误,应修改猜想,再进行实验论证,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6.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 、制订和实施计划、 、表达和交流.
【答案】作出假设;得出结论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故答案为:作出假设;得出结论
17.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要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请你帮他们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
(1)提出问题: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变态发育有什么影响?
作出假设: .
(2)实验材料及用具:15只同种并同时孵化的形状和大小相似的蝌蚪、新鲜水草、3个型号相同的玻璃缸、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抑制剂、提前晾晒了3~4天的自来水.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3个玻璃缸分别编号1号、2号、3号.
第二步:在三个玻璃缸中分别放入 水和新鲜水草,然后在每个缸中各方5只蝌蚪.
第三步:在1号玻璃缸中加入 ,在2号玻璃缸中加入 ,
3号玻璃缸中不加药,作为 .
第四步:向1号、2号玻璃缸连续投药七天,每天药量相同,喂养过程注意换水,喂饭粒少许.
第五步:记录每天观察结果.
实验现象: 号玻璃缸中小蝌蚪最先完成变态发育, 号玻璃缸中小蝌蚪最后完成变态发育, 号玻璃缸中小蝌蚪居于二者之间.
得出结论: .
【答案】(1)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
(2)等量;甲状腺激素;适量的甲状腺抑制剂;对照;1;2;3;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探究实验的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其中做出的假设是根据提出的问题来提的;科学探究对照实验的变量具有唯一性.
【解答】解:(1)由探究实验的问题“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变态发育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假设,即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或甲状腺激素能抑制蝌蚪的变态发育或甲状腺激素与蝌蚪的变态发育无关.(2)在设计对照实验时,我们应注意实验具有唯一变量﹣﹣甲状腺激素而其它条件要相同,所以第二步:在3个玻璃缸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水和新鲜水草,第三步:在1号玻璃缸中加入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在2号玻璃缸中加入适量的甲状腺抑制剂;3号玻璃缸不做处理,作为对照.这样形成两组对照:1和3、2和3,分别探究甲状腺激素增多和减少情况下蝌蚪的变态发育.
实验现象为“1号玻璃缸中的小蝌蚪最先完成变态发育,2号玻璃缸中的小蝌蚪最后进行变态发育,3号玻璃缸中的小蝌蚪发育时间居于二者之间.”我们可得结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
故答案为:(1)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2)等量;甲状腺激素;适量的甲状腺抑制剂;对照;1;2;3;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
18.请你将下列相关内容匹配起来.
a、探究态度 b、探究途径 c、探究的基础 d、得出结论的过程 e、宣布结论
①观察、实验、调查
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③推理、判断
④实事求是
⑤表达、交流
【答案】b;c;d;a;e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解:①在提出问题和对问题答案做出假设的前提下,要判断假设的正确与否,需要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数据的记录,收集与实验课题有关的证据,为最终分析假设是否正确提供实验支持.
②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提其中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关键.所以进行一个科学探究的前提和基础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③推理和判断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
④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假设不一定正确,必须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设的正确与否,有时所得出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不一样,或者与课本知识不一致,这时要对实验的设置和实验过程进行检查,在确保无误的情况下,多做几次实验,若实验结果仍然与预期的或者与课本知识不一致,此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相关知识提出质疑.
⑤表达和交流,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并完善,最终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b c d a e
19.探究是研究和学习生物学的一种科学方法,下面是科学家征服疟疾病的历程.
人类征服疟疾病的历程
疟疾病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早在两千年前,疟疾病就在世界各地流行.许多科学家都想找出引发疟疾病的原因,以便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这种病的发生.
当时,科学家们观察居住在沼泽地区人群的患病情况,提出假设:疟疾病是由于沼泽的水被污染而引起的.同时,设计了让人直接喝沼泽地里污水的实验.结果喝污水的人没有患疟疾,假设被否定了.
科学家们又经过长期的探索,到了19世纪后半叶,发现疟原虫是疟疾病的致病“凶手”.有些科学家还发现,在疟疾病的发病区,抽干沼泽地时的水,这个地区患疟疾病的人就大大减少,甚至消失了.科学家们就在思考:引起人体患疟疾病的疟原虫和沼泽地时的水有什么关系呢?
直到本世纪初,一位意大利科学家通过大量观察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蚊子传播了疟疾病.蚊子在水中繁殖,如果抽干沼泽地里的水,就可以消灭蚊子的幼虫,消灭了蚊子就可以消灭疟疾病.
又过了若干年,一位英国医生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他让蚊子去叮咬体内有疟原虫的麻雀,再解剖发现在蚊子的唾液腺里有大量的疟原虫.这样人类终于弄明白了人体患疟疾病的原因,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治疗和预防疟疾病的方法
(1)从科学家征服疟疾病的历程来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观察(提出问题)、 、 、 、 、表达和交流.
(2)最后一自然段生物是 、 、 、 .
(3)疟原虫是一种 细胞生物,肝炎病毒与它相比,病毒没有 结构.
(4)蚊子的唾液腺属 .(填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5)你认为本地区预防疟疾病的主要办法是什么?
【答案】(1)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2)人;蚊子;疟原虫;麻雀
(3)单;细胞
(4)器官
(5)解:由资料可知,保护环境,防止水污染等是本地区预防疟疾病的主要办法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实验法研究的一般过程.实验法的一般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解答】解:(1)从科学家征服疟疾病的历程来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2)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属于生物,最后一自然段生物是人(他)、蚊子、疟原虫、麻雀 (3)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肝炎病毒属于病毒,因此肝炎病毒与它(疟原虫)相比,病毒没有细胞结构.(4)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系统是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唾液腺的上皮属于上皮组织,其内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血管壁及内的血液属于结缔组织,神经属于神经组织,可见唾液腺也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一个器官.因此蚊子的唾液腺属于器官.(5)由资料可知,保护环境,防止水污染等是本地区预防疟疾病的主要办法
故答案为:(1)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2)人;蚊子; 疟原虫;麻雀 (3)单;细胞 (4)器官(5)保护环境,防止水污染等.
20.有一同学进行了下列“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活动.请你把他这些活动分别归于科学探究过程的相应步骤用线连接起来.
①温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 ②向全班同学汇报他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③温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温暖的环境 ④按实验方案做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⑤设计对照实验:将10只鼠妇依次到解剖盘的中央 ⑥统计鼠妇在有无冰块的一侧的数目,统计10次 ⑦发现解剖盘无冰块的一侧鼠妇数目多,支持了假设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定计划
D、实施计划 E、得出结论 F、表达交流
【答案】A;F;B;C;D;D;E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要注意设计惟一变量,因为探究的是温度对鼠妇生活影响,故变量应该为温度,其他条件保持一致.
【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A、提出问题:①温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一定是问句“?”)
B.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故此实验的假设为:③温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温暖的环境.
C.制定计划:根据假设制定科学的探究方案,即④按实验方案做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D.实施计划: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即⑤设计对照实验:将10只鼠妇依次放到解剖盘的中央,⑥统计鼠妇在有无冰块的一侧的数目,统计10次.
E.得出结论:根据实施计划的结果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即⑥发现解剖盘无冰块的一侧鼠妇数目多,支持了假设.
F.表达交流:②向全班同学汇报他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故答案为:A F B C D D E
21.(2014·湖州)为什么人的肺不是一个大的囊泡,而是由很多小的肺泡构成的呢?用下列切萝卜的模拟实验可帮助理解:如图,将一个大块萝卜不断等分,测量切块的边长,计算切块的表面积求和.
(1)通过“切块表面积之和”这一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由于许多肺泡的存在增大了肺的表面积,从而升高 的效率.
(2)人体的消化系统中也存在增大表面积的结构,该结构的名称是 .
【答案】(1)气体交换
(2)小肠绒毛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通过切萝卜的模拟实验可以知道:切块越小、切块表面积之和越大,如下表:
切块边长 切块数 切块表面积
8 1 8×8×4×1=256
4 8 4×4×4×8=514
2 64 2×2×4×64=1024
… … …
【解答】解:(1)通过类比可知:许多肺泡的存在增大了肺的表面积,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2)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皱襞和绒毛的存在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故答案为:(1)气体交换;(2)小肠绒毛.
22.(2012·金华)人们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认识的演变历程如下:
请回答有关问题:
(1)真菌的性状特征是由其DNA分子上的 决定的;
(2)人们认识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的演变历程,体现出的科学本质是 (填序号).
A.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
B.对某一科学问题的认识受到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
C.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的认识,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而改变.
【答案】(1)基因
(2)A;B;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知识,还涉及对真菌的认识、分类、与植物、动物关系的演变历程,分析解答.
【解答】解:(1)、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过高度螺旋化形成的结构,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基因一个是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生物的某个具体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据此可知,真菌的性状特征是由其DNA分子上的基因决定的.(2)、分析人们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认识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认识受到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真菌归为了植物,后又理解为近亲,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等新证据的出现人们对其认识发生了改变,认为真菌与动物的关系密切,等等这些说明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正.故选:ABC
故答案为:(1)基因(2)ABC
23.(2012·义乌)北京晚报2012年3月27日报道,即将发射的“神舟九号”飞船,将首次搭载活体蝴蝶(卵和蛹)升空,破蛹成蝶和蝴蝶升空代表着梦想的实现与飞跃.
(1)蝴蝶的发育方式 .
(2)人类可以利用飞船上失重、强辐射的环境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实验,但下列哪些实验是无法完成的? .
A.培育农作物新品种
B.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C.利用天平、量筒测量物体的密度
D.利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特点.
【答案】(1)完全变态发育
(2)B;C;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蝴蝶的发育方式和太空育种.可以从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飞船上失重、强辐射的环境对实验的影响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1)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蝴蝶、蜜蜂等.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蟋蟀、蝗虫等.因此蝴蝶的发育方式是完全变态发育.(2)A、利用飞船上失重、强辐射的环境可以改变农作物的遗传基因,因此可以培育农作物新品种;B、植物的向光性是植物受太阳光照影响形成的,而飞船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太阳光的照射角度时刻在改变,因此不能研究植物的向光性.故符合题意;C、利用天平、量筒测量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与大气压、地球引力有关,飞船处于真空,失重状态,因此在飞船上无法完成,故符合题意;D、利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特点.液体的压强与大气压、地球引力有关,飞船处于真空,失重状态,因此在飞船上无法完成,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完全变态发育; (2)BCD
24.某校科技活动小组对学校附近的一条河流被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主要步骤包括:①取沿河工厂排出的污水的水样;②调查排放污水的工厂的废水处理情况;③拟定调查计划;④在不同地段取河水水样;⑤分析资料,写出调查报告;⑥检测水样.合理的步骤是(填序号) .
【答案】③②①④⑥⑤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按照一般化学题的思维逻辑推理即可得知:先拟定调查计划,再抽样调查,检测样品,分析得结论.
【解答】解:①拟定调查计划;②调查排放污水的工厂的废水处理情况;③取沿河工厂排出的污水的水样;④在不同地段取河水水样;⑤检测水样;⑥分析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故答为:③②①④⑥⑤
25.(2015·杭州模拟)学习科学需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明确实验原理及并能对结论进行科学推理.我们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
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多次测量;
②“研究杠杆的平衡”时,改变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测量;
③“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定值电阻,多次测量;
④“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时,多次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值;
上述实验中寻找普遍规律的是 .
【答案】②③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测量性实验为了减小误差或者寻找规律进行多次测量,如果物理量是个恒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如果不是测量具体的物理量,而是寻找规律也采取多次测量,寻找普遍性.
【解答】解: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由于测量工具或测量方法等会产生实验误差,为了减小误差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②“研究杠杆的平衡”时,改变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测量是为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总结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一般规律;
③“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尤其是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如果两个电阻阻值相同,测量的电流也会相同,就会得出“并联电路各支路电流相等”的错误结论,因此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换用不同电阻多次测量.
④“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时,测量的是定值电阻的阻值,测量值是个定值,多次测量可以比较测量值减小误差.
三、解答题
26.观察必须注重细节。即使是看起来很普通的物体,也会有许多细微的特点,通过仔细观察,可能获得令我们惊讶不已的发现。下面的活动能发展你对细节的观察能力。
每个人的手指上都有指纹。你观察过自己的指纹吗?专家经过研究,将指纹大致分为尺环指纹、桡环指纹、双环指纹、幕型拱纹、平拱指纹、平涡指纹、中囊环纹及任意形指纹等。依次为图①~⑦。
试利用下列材料用具,设计一个方案,观察自己的指纹。
材料用具:粉笔灰或面粉,玻璃板,透明胶带,黑色纸片,手持式放大镜。
方案:
【答案】①用铅笔在玻璃板上画出10个格子,用于贴印取的指纹。10个格子分成上下两排,每排5格,每格约3cm×4cm。在格子的最左边分别写上“左手”“右手”,表格上方写上“大拇指”“食指”等字样。②用肥皂洗净双手,擦干。用粉笔灰或面粉在黑色纸片上洒上3~4cm见方的一小块。用手指在白色的区域中转动按压,直至第一指节的腹面及两侧均匀染白。揭一条胶带,胶面朝上放在桌子的边缘,按住“不黏区”将染白的指尖一侧轻轻地按在胶面上,慢慢翻转90°,滚压至另一侧。将印好的指纹裁下,贴在玻璃板相应位置上。重复这一步骤,直至获得10个手指的指纹。③用放大镜观察。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首先洗干净手,之后用粉笔灰或面粉在玻璃板留下指纹,对自己的指纹用放大镜观察即可。
27.同学们为了探究提高栽培植物的产量的方法,做了一个实验:同学们选择大白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三个温室中分别种植相同数量、生长状况相似的大白菜幼苗,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情况如下表所示:
温室 ① ② ③
二氧化碳浓度 5.0% 5.0% 0.2%
温度 20℃ 15℃ 15℃
(1)如果选择①②两组进行对照实验,能研究 (填“温度”或“二氧化碳浓度”)对栽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
(2)种植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第②组大白菜比第③组长得茂盛,可以说明:在 相同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浓度越 ,栽培大白菜的产量就越 。(填“高”或“低”)
【答案】(1)温度
(2)温度;大;高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解:(1)如果选择①②两组进行对照实验,则唯一的变量为温度的不同,能研究温度对栽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
(2)通过对②③两组对照实验的分析可知,唯一的变量为二氧化碳浓度;种植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第②组大白菜比第③组长得茂盛,可以说明: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浓度越大,栽培大白菜的产量就越高;
故答案为:(1)温度;(2)温度、大、高。
28.(2018九下·浙江竞赛)苍蝇与杀虫剂。资料:一位农夫在一个农业实验站养乳牛。乳牛生活的牛棚里有很多苍蝇,以至影响到乳牛的健康。农夫就在牛棚和牛身上喷洒了杀虫剂A,结果苍蝇几乎死光了。过了一段时间,苍蝇又多起来了,农夫又喷洒了杀虫剂A,效果和第1次差不多。大多数苍蝇,但不是全部的苍蝇都死了。没过多久,苍蝇又多起来,农夫又喷洒杀虫剂A,如此反复进行了5次。但农夫发现,杀虫剂A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差。农夫注意到,这些杀虫剂是一次性大批量配制的,每次喷洒用的都是这些配制好的杀虫剂。于是农夫就猜测,可能是时间放久,杀虫剂慢慢地遭到分解失效了。
(1)农夫猜测,时间久了,杀虫剂慢慢地遭到分解失效。请你简要解释如何验证农夫的这个猜测。
(2)农夫猜测,时间久了用来解释杀虫剂A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差。请你给出2个和农夫不同的解释用来解释杀虫剂A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差。
【答案】(1)将新配制的杀虫剂和原来配制的杀虫剂,同时应用于两组类型相同,且没有接触过这种杀虫剂的苍蝇,比较它们的效果。
(2)1、具有抗药性的苍蝇能够生存下来,并把抗药性遗传给下一代;2、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温度);3、杀虫剂使用方法的改变。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猜测设置对照实验时,主要对猜测的因素进行控制,所以对配制杀虫剂的时间进行控制;(2)环境、苍蝇、杀虫剂三者间有联系,农夫猜测了杀虫剂的分解影响了效果,我们也可以从环境的变化和苍蝇抗药性的增强来进行猜测。
四、实验探究题
29.(2021七上·拱墅开学考)阅读短文,将问题答案的序号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A.小华和小明中午赤脚在海边玩耍,觉得沙子很烫。
B.小华和小明跳到海水里游泳,感到海水比沙子凉快。
C.小华对小明说,为什么海水会比沙子凉很多
D.小明说,可能是海水的温度比沙子低。
E.傍晚他们俩来到海边,仔细感觉沙子和海水的温度,发现沙子比海水凉。
F.小明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G.小华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H.小华和小明取同样质量的海水和沙子,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分别升高的温度值;移去酒精灯,再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值。
I.小华和小明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短文的叙述中:
(1)属于体验的有 ;
(2)属于提出问题的有 ;
(3)属于假设的有 ;
(4)属于描述实验过程的有 ;
(5)属于结论的有 。
【答案】(1)A、B、E
(2)C、F
(3)D、G
(4)H
(5)I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解答】(1)属于体验的有A、B、E
(2)小华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什么海水比沙子凉很多,小明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属于提出问题的有C、F。
(3)小明猜想可能是海水的温度比沙子低;小华猜想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他们的猜想都是假设,属于假设的有D、G。
(4)属于描述实验过程的有H。
(5)属于结论的有I。
故答案为:(1)A、B、E(2)C、F(3)D、G(4)H(5)I
30.(2021八下·乐清期末)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快慢的影响因素”,乐乐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甲图所示的三个相同的装置;
②取大小相近、年龄相同的同种类小鼠2只,按乙图A、B、C设置进行实验;
③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每隔1小时观测一次,连续观测5小时。
(1)根据上述实验过程,乐乐要探究的是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 的关系。
(2)实验通过观察 来比较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改进的方法有: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氧气含量
(2)红色液柱移动的快慢
(3)增加小鼠数量(或换用更细的导管,合理即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比较实验B和C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2)小鼠生命活动产生的热量越多,瓶内温度越高,玻璃泡内的液体受热膨胀,于是液柱就会移动。
(3)根据V=Sh可知,液柱移动距离的大小与消耗氧气的体积和导管的粗细有关,据此分析改进方法。
【解答】(1)比较实验B和C可知,B中只有空气,而C中为空气和氧气的混合,因此二者氧气的含量不同,则乐乐要探究的是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关系。
(2)实验通过观察红色液柱移动的快慢来比较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改进的方法有:
①增加小鼠数量,从而增加氧气的消耗量;
②换用更细的导管,即减小导管的横截面积。
31.(2020七上·柯桥月考)小明同学在做“比较两种材料保温性能”的实验,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了下面表示"水温与时间的图像"(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室温保持不变。请根据图像回答:
(1)①和②哪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好 ,并说明理由 。
(2)当时的室温大约是 ℃。
【答案】(1)②;材料① 中的水温下降的快
(2)20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水的初始温度相同,在相同的时间内,水的温度降低得越多,即水温下降的越快,材料的保温性能越差;
(2)水温不断的下降,当降低到与室温相同时,它的温度就会保持不变,根据b图找到不变的温度即可。
【解答】(1)材料①的保温性能好,理由是:材料②中水温下降的快。
(2)根据b图可知,水温最终保持20℃不变,因此当时的室温大约是20℃。
32.(2021七下·台州开学考)天花和牛痘的故事是科学探究中一次成功的案例。
(1)18世纪前,天花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传染病,但医生琴纳发现,养牛场的挤奶女工中没有人患天花。后来挤奶女工告诉他,她们挤奶时也会被感染牛痘(牛天花),但很快就痊愈了,以后她们就不会再得天花了。琴纳于是产生了一个想法(如图),这属于科学探究 环节。
(2)1796年5月的一天,琴纳从一位挤奶女工的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脓浆,接种到一个男孩的手臂上。不久,种痘的地方长出痘疱,接着痘疱结痂脱落。一个多月后,琴纳在这个男孩手臂上再接种人类的天花痘浆,竟没有出现任何天病症。这个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 。
(3)琴纳的假设被证实了,人类从此获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办法——种牛痘。不过从今天的医学研究来看,你认为琴纳的研究存在什么问题? 。
【答案】(1)建立假设
(2)人体患过牛痘就不再患天花
(3)直接用小男孩作为实验对象是不合理的。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1)琴纳于是产生了一个想法,这属于科学探究 或许得过一次天花,人体就对天花产生了免疫力。
(2)1796年5月的一天,琴纳从一位挤奶女工的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脓浆,接种到一个男孩的手臂上。不久,种痘的地方长出痘疱,接着痘疱结痂脱落。一个多月后,琴纳在这个男孩手臂上再接种人类的天花痘浆,竟没有出现任何天病症。这个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人体患过牛痘就不再患天花。
(3)人数太少会有偶然性,琴纳在一个多月之后开始接种人类天花,应该在两年之后还要再做一次实验,提高疫苗的安全性。
故答案为:(1)建立假设(2)人体患过牛痘就不再患天花(3)直接用小男孩作为实验对象是不合理的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专题复习:科学探究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上城月考)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重要的方法
B.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C.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D.只要认真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就能领略到科学的奥妙
2.(2020七上·苍南期中)实验室中有一瓶无色液体,小明说它可能是酒精,于是打开瓶塞闻气味。对于“打开瓶塞闻气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方案 D.收集证据
3.(2020七上·苍南期中)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下列对探究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猜想和假设可以不受限制,随意猜想
B.平时注意身边的物理现象,善于提出问题
C.收集数据要实事求是,不能随意改动数据
D.分析论证要相信科学,不要迷信权威
4.(2020七上·宁波月考)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宇宙不守恒”的问题,最终被科学家吴健雄证实。结果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充分说明:科学探究过程中,首要的工作是( )
A.提出问题 B.实验验证 C.提出假说 D.得出结论
5.(2021七上·拱墅开学考)科学探究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有效手段。其中的假设也需要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小明在房间做作业,台灯忽然熄灭了,对其原因小明提出了如下四个假设,你认为不科学、不合理的是( )
A.可能停电了 B.可能台灯的插头掉了
C.可能是台灯灯泡的灯丝烧断了 D.可能下雨了
6.(2021·普陀模拟)一百多年前,法国医生拉韦朗在疟疾病人的血液中发现了一种黑色的微小生物,他怀疑这种微小生物是引起疟疾的病原体,为了检验这一怀疑,他接下去首先应该进行的研究是( )
A.分析该微小生物呈黑色的原因
B.在其他疟疾病人血液中寻找该微小生物
C.培养该微小生物并了解其繁殖方式
D.研究能杀灭该微小生物的药物
7.(2020七上·温州月考)小明指着厨房桌面上的一小块白色固体,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说:“可能是蜡块,也可能是小石子。”爸爸说:“把它放到水中,若沉下去就是小石子,若漂浮着就是蜡块”。小明的妈妈和爸爸的说法分别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
A.猜想和设计研究方案 B.猜想和反思评价
C.设计实验和获得结论 D.猜想和进行实验
8.(2020七上·嵊州期中)某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发现一只小松鼠在竹林里出现。松鼠是吃松果的,应该在松树上,怎么会在这里出现呢?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就“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猜测和假设
C.制定计划 D.获得事实与证据
9.(2020七上·余杭期中)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蝴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10.(2020七上·西湖期中)下雪天,当路面出现积雪是,环卫工人会往雪上撒盐或沙。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增大汽车与地面的摩擦;也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加速冰雪的熔化。就上面这些同学的观点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或猜想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检验与评价
11.(2020七上·余杭月考)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可以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掠过,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
A.A B.B C.C D.D
12.为了解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生物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得到如表数据,实验数据表( )
酒精浓度 0(清水) 0.25% 1% 10% 20%
每10秒水蚤心跳次数(平均值) 35 45 30 23 死亡
A.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升高
B.酒精浓度对水蚤心率没有影响
C.酒精浓度太高会导致水蚤死亡
D.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降低而降低
13.1元硬币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用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这时,有位同学手拿一块磁铁吸了一下硬币。就“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用铁制成的"这一环节而言,它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论证 B.猜想 C.实验 D.分析
14.某同学在校园里发现了一只潮虫。他和同学们对潮虫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他们记录了找到潮虫的地点与数量,如右表所示。根据探索结果,可推测适宜潮虫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地点 潮虫只数
篮球场上 0
水槽下 26
湿花盆下 19
干草地中 3
A.阳光充足 B.阴暗潮湿 C.空气新鲜 D.高温干燥
15.某同学家有一批盆栽的杜鹃,过去一直开深红色的花,今年却开出了浅红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浅红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相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设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设相符
D.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二、填空题
16.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 、制订和实施计划、 、表达和交流.
17.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要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请你帮他们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
(1)提出问题: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变态发育有什么影响?
作出假设: .
(2)实验材料及用具:15只同种并同时孵化的形状和大小相似的蝌蚪、新鲜水草、3个型号相同的玻璃缸、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抑制剂、提前晾晒了3~4天的自来水.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3个玻璃缸分别编号1号、2号、3号.
第二步:在三个玻璃缸中分别放入 水和新鲜水草,然后在每个缸中各方5只蝌蚪.
第三步:在1号玻璃缸中加入 ,在2号玻璃缸中加入 ,
3号玻璃缸中不加药,作为 .
第四步:向1号、2号玻璃缸连续投药七天,每天药量相同,喂养过程注意换水,喂饭粒少许.
第五步:记录每天观察结果.
实验现象: 号玻璃缸中小蝌蚪最先完成变态发育, 号玻璃缸中小蝌蚪最后完成变态发育, 号玻璃缸中小蝌蚪居于二者之间.
得出结论: .
18.请你将下列相关内容匹配起来.
a、探究态度 b、探究途径 c、探究的基础 d、得出结论的过程 e、宣布结论
①观察、实验、调查
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③推理、判断
④实事求是
⑤表达、交流
19.探究是研究和学习生物学的一种科学方法,下面是科学家征服疟疾病的历程.
人类征服疟疾病的历程
疟疾病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早在两千年前,疟疾病就在世界各地流行.许多科学家都想找出引发疟疾病的原因,以便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这种病的发生.
当时,科学家们观察居住在沼泽地区人群的患病情况,提出假设:疟疾病是由于沼泽的水被污染而引起的.同时,设计了让人直接喝沼泽地里污水的实验.结果喝污水的人没有患疟疾,假设被否定了.
科学家们又经过长期的探索,到了19世纪后半叶,发现疟原虫是疟疾病的致病“凶手”.有些科学家还发现,在疟疾病的发病区,抽干沼泽地时的水,这个地区患疟疾病的人就大大减少,甚至消失了.科学家们就在思考:引起人体患疟疾病的疟原虫和沼泽地时的水有什么关系呢?
直到本世纪初,一位意大利科学家通过大量观察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蚊子传播了疟疾病.蚊子在水中繁殖,如果抽干沼泽地里的水,就可以消灭蚊子的幼虫,消灭了蚊子就可以消灭疟疾病.
又过了若干年,一位英国医生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他让蚊子去叮咬体内有疟原虫的麻雀,再解剖发现在蚊子的唾液腺里有大量的疟原虫.这样人类终于弄明白了人体患疟疾病的原因,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治疗和预防疟疾病的方法
(1)从科学家征服疟疾病的历程来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观察(提出问题)、 、 、 、 、表达和交流.
(2)最后一自然段生物是 、 、 、 .
(3)疟原虫是一种 细胞生物,肝炎病毒与它相比,病毒没有 结构.
(4)蚊子的唾液腺属 .(填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5)你认为本地区预防疟疾病的主要办法是什么?
20.有一同学进行了下列“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活动.请你把他这些活动分别归于科学探究过程的相应步骤用线连接起来.
①温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 ②向全班同学汇报他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③温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温暖的环境 ④按实验方案做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⑤设计对照实验:将10只鼠妇依次到解剖盘的中央 ⑥统计鼠妇在有无冰块的一侧的数目,统计10次 ⑦发现解剖盘无冰块的一侧鼠妇数目多,支持了假设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定计划
D、实施计划 E、得出结论 F、表达交流
21.(2014·湖州)为什么人的肺不是一个大的囊泡,而是由很多小的肺泡构成的呢?用下列切萝卜的模拟实验可帮助理解:如图,将一个大块萝卜不断等分,测量切块的边长,计算切块的表面积求和.
(1)通过“切块表面积之和”这一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由于许多肺泡的存在增大了肺的表面积,从而升高 的效率.
(2)人体的消化系统中也存在增大表面积的结构,该结构的名称是 .
22.(2012·金华)人们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认识的演变历程如下:
请回答有关问题:
(1)真菌的性状特征是由其DNA分子上的 决定的;
(2)人们认识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的演变历程,体现出的科学本质是 (填序号).
A.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
B.对某一科学问题的认识受到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
C.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的认识,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而改变.
23.(2012·义乌)北京晚报2012年3月27日报道,即将发射的“神舟九号”飞船,将首次搭载活体蝴蝶(卵和蛹)升空,破蛹成蝶和蝴蝶升空代表着梦想的实现与飞跃.
(1)蝴蝶的发育方式 .
(2)人类可以利用飞船上失重、强辐射的环境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实验,但下列哪些实验是无法完成的? .
A.培育农作物新品种
B.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C.利用天平、量筒测量物体的密度
D.利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特点.
24.某校科技活动小组对学校附近的一条河流被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主要步骤包括:①取沿河工厂排出的污水的水样;②调查排放污水的工厂的废水处理情况;③拟定调查计划;④在不同地段取河水水样;⑤分析资料,写出调查报告;⑥检测水样.合理的步骤是(填序号) .
25.(2015·杭州模拟)学习科学需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明确实验原理及并能对结论进行科学推理.我们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
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多次测量;
②“研究杠杆的平衡”时,改变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测量;
③“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定值电阻,多次测量;
④“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时,多次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值;
上述实验中寻找普遍规律的是 .
三、解答题
26.观察必须注重细节。即使是看起来很普通的物体,也会有许多细微的特点,通过仔细观察,可能获得令我们惊讶不已的发现。下面的活动能发展你对细节的观察能力。
每个人的手指上都有指纹。你观察过自己的指纹吗?专家经过研究,将指纹大致分为尺环指纹、桡环指纹、双环指纹、幕型拱纹、平拱指纹、平涡指纹、中囊环纹及任意形指纹等。依次为图①~⑦。
试利用下列材料用具,设计一个方案,观察自己的指纹。
材料用具:粉笔灰或面粉,玻璃板,透明胶带,黑色纸片,手持式放大镜。
方案:
27.同学们为了探究提高栽培植物的产量的方法,做了一个实验:同学们选择大白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三个温室中分别种植相同数量、生长状况相似的大白菜幼苗,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情况如下表所示:
温室 ① ② ③
二氧化碳浓度 5.0% 5.0% 0.2%
温度 20℃ 15℃ 15℃
(1)如果选择①②两组进行对照实验,能研究 (填“温度”或“二氧化碳浓度”)对栽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
(2)种植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第②组大白菜比第③组长得茂盛,可以说明:在 相同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浓度越 ,栽培大白菜的产量就越 。(填“高”或“低”)
28.(2018九下·浙江竞赛)苍蝇与杀虫剂。资料:一位农夫在一个农业实验站养乳牛。乳牛生活的牛棚里有很多苍蝇,以至影响到乳牛的健康。农夫就在牛棚和牛身上喷洒了杀虫剂A,结果苍蝇几乎死光了。过了一段时间,苍蝇又多起来了,农夫又喷洒了杀虫剂A,效果和第1次差不多。大多数苍蝇,但不是全部的苍蝇都死了。没过多久,苍蝇又多起来,农夫又喷洒杀虫剂A,如此反复进行了5次。但农夫发现,杀虫剂A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差。农夫注意到,这些杀虫剂是一次性大批量配制的,每次喷洒用的都是这些配制好的杀虫剂。于是农夫就猜测,可能是时间放久,杀虫剂慢慢地遭到分解失效了。
(1)农夫猜测,时间久了,杀虫剂慢慢地遭到分解失效。请你简要解释如何验证农夫的这个猜测。
(2)农夫猜测,时间久了用来解释杀虫剂A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差。请你给出2个和农夫不同的解释用来解释杀虫剂A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差。
四、实验探究题
29.(2021七上·拱墅开学考)阅读短文,将问题答案的序号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A.小华和小明中午赤脚在海边玩耍,觉得沙子很烫。
B.小华和小明跳到海水里游泳,感到海水比沙子凉快。
C.小华对小明说,为什么海水会比沙子凉很多
D.小明说,可能是海水的温度比沙子低。
E.傍晚他们俩来到海边,仔细感觉沙子和海水的温度,发现沙子比海水凉。
F.小明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G.小华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H.小华和小明取同样质量的海水和沙子,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分别升高的温度值;移去酒精灯,再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值。
I.小华和小明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短文的叙述中:
(1)属于体验的有 ;
(2)属于提出问题的有 ;
(3)属于假设的有 ;
(4)属于描述实验过程的有 ;
(5)属于结论的有 。
30.(2021八下·乐清期末)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快慢的影响因素”,乐乐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甲图所示的三个相同的装置;
②取大小相近、年龄相同的同种类小鼠2只,按乙图A、B、C设置进行实验;
③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每隔1小时观测一次,连续观测5小时。
(1)根据上述实验过程,乐乐要探究的是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 的关系。
(2)实验通过观察 来比较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改进的方法有: 。(写出一点即可)
31.(2020七上·柯桥月考)小明同学在做“比较两种材料保温性能”的实验,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了下面表示"水温与时间的图像"(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室温保持不变。请根据图像回答:
(1)①和②哪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好 ,并说明理由 。
(2)当时的室温大约是 ℃。
32.(2021七下·台州开学考)天花和牛痘的故事是科学探究中一次成功的案例。
(1)18世纪前,天花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传染病,但医生琴纳发现,养牛场的挤奶女工中没有人患天花。后来挤奶女工告诉他,她们挤奶时也会被感染牛痘(牛天花),但很快就痊愈了,以后她们就不会再得天花了。琴纳于是产生了一个想法(如图),这属于科学探究 环节。
(2)1796年5月的一天,琴纳从一位挤奶女工的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脓浆,接种到一个男孩的手臂上。不久,种痘的地方长出痘疱,接着痘疱结痂脱落。一个多月后,琴纳在这个男孩手臂上再接种人类的天花痘浆,竟没有出现任何天病症。这个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 。
(3)琴纳的假设被证实了,人类从此获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办法——种牛痘。不过从今天的医学研究来看,你认为琴纳的研究存在什么问题?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是一门学不完的重要科目,不单单是在书本中可以找到,更要在实际生活中探索和追求。
【解答】课本上的知识是重要的基础,但同时也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实验与思考再运用到实际,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去领略科学的奥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 质疑 和研究。
【解答】打开无色液体,闻气味,是为了获得相关的现象,属于收集证据;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 质疑 和研究。
【解答】A、科学的猜想是有依据的,尊重事实的,而不是随意猜想;故A错误;
B、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合理的问题,符合科学探究过程;故B正确;
C、探究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要以事实为准,不能修改数据;故C正确;
D、分析论证过程中,以数据和现象为依据,得出科学的结论,不能盲目相信权威;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4.【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实验探究首先应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之后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严谨地操作实验步骤,最后得出结论,因此科学探究过程中,第一步应当先提出问题,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建立的科学假是与提出的问题紧密相连的,建立假设是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的猜想和猜测。
【解答】小明在房间做作业,忽然台灯被熄灭了,提出问题:“为什么台灯会熄灭?”,对此问题提出猜想,可能是停电了、台灯的插头掉了、灯泡的灯丝烧断了,这些可能是导致台灯熄灭的原因,但下雨和提出的问题并无关系,因此不是合理的假设,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拉韦朗发现问题后,提出猜想,之后需要通过搜集证据来验证猜想,最后猜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拉韦朗怀疑这种微小生物是引起疟疾的病原体,因此他需要验证是不是所有的疟疾病人血液中也一样存在黑色的微小生物,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
【解答】妈妈说:“可能是蜡烛,也可能是小石子”,可能这个词语表明妈妈的话属于猜想与假设。
爸爸说:“把它放到水中,若沉下去就是小石子,若漂浮着就是蜡块”,爸爸的话表明他正针对这个探究做出实验,故属于设计方案的环节。
故选:A。
8.【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步骤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做出评价、合作与交流。根据题中信息可以确定选项。
【解答】根据题中信息“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可知,是在进行实验,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得事实与证据,D选项正确。A、B、C错误。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时,首先要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科学知识和已掌握的有关该问题的信息,通过思考建立猜想或假设。接着,制定探究计划,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获取尽可能多的事实或证据,对猜测或假设进行检验。科学探究往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同时进行科学探究时往往要选取多个研究对象或材料,因为数量太少的话易出现偶然性,少数个体的特性不能代表整体的性质。
【解答】A、该实验是探究光对蚯蚓的影响,可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B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生活经验可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是探究光对蚯蚓的影响,变量应为光照,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蚯蚓生活,所以应该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潮湿两种环境,C不正确,符合题意。
D、为了避免偶然性且确保变量唯一(变量为光照),实验应选取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时,首先要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科学知识和已掌握的有关该问题的信息,通过思考建立猜想或假设。接着,制定探究计划,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获取尽可能多的事实或证据,对猜测或假设进行检验。
【解答】同学们就所观察到的现象,通过思考讨论,提出不同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设或猜想。
故答案为:B
11.【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A、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这属于结论,A不符合题意;
B、火焰为什么向上?属于解释原因,B不符合题意;
C、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属于实验现象分析,C不符合题意;
D、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探究实验主要是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即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的量都相同,根据表格中的酒精浓度不同,即变量是酒精浓度,变量就是要探究的问题。
【解答】由表可知,当酒精的浓度分别是0(清水)、0.25%、1%、10%、20%,对应的水蚤心跳次数为35、45、30、23、死亡,表明水蚤心率很容易受酒精浓度的影响,低浓度的酒精能促进水蚤的新陈代谢,一定程度地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低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神经系统起麻醉作用,因此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酒精浓度太高还会导致水蚤死亡。
故答案为:C
13.【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就是人们在研究各类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
【解答】 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用铁制成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建立猜想与假设;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14.【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对照实验数据以科学探究方式切入解题。
【解答】通过表格可以分析:在水槽边的石头下和种花的湿花盆下鼠妇的数量最多,而水泥路上、干草地中鼠妇的数量很少,比较这两种环境的差别,可以发现主要区别条件是:光照和水分,而鼠妇大多集中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而光亮、干燥的环境中鼠妇的数量很少,可推知:鼠妇的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是:阴暗潮湿,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如果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说明猜想是错的,应该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
【解答】经实验论证,发现猜想错误,应修改猜想,再进行实验论证,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答案】作出假设;得出结论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故答案为:作出假设;得出结论
17.【答案】(1)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
(2)等量;甲状腺激素;适量的甲状腺抑制剂;对照;1;2;3;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探究实验的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其中做出的假设是根据提出的问题来提的;科学探究对照实验的变量具有唯一性.
【解答】解:(1)由探究实验的问题“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变态发育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假设,即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或甲状腺激素能抑制蝌蚪的变态发育或甲状腺激素与蝌蚪的变态发育无关.(2)在设计对照实验时,我们应注意实验具有唯一变量﹣﹣甲状腺激素而其它条件要相同,所以第二步:在3个玻璃缸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水和新鲜水草,第三步:在1号玻璃缸中加入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在2号玻璃缸中加入适量的甲状腺抑制剂;3号玻璃缸不做处理,作为对照.这样形成两组对照:1和3、2和3,分别探究甲状腺激素增多和减少情况下蝌蚪的变态发育.
实验现象为“1号玻璃缸中的小蝌蚪最先完成变态发育,2号玻璃缸中的小蝌蚪最后进行变态发育,3号玻璃缸中的小蝌蚪发育时间居于二者之间.”我们可得结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
故答案为:(1)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2)等量;甲状腺激素;适量的甲状腺抑制剂;对照;1;2;3;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
18.【答案】b;c;d;a;e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解:①在提出问题和对问题答案做出假设的前提下,要判断假设的正确与否,需要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数据的记录,收集与实验课题有关的证据,为最终分析假设是否正确提供实验支持.
②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提其中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关键.所以进行一个科学探究的前提和基础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③推理和判断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
④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假设不一定正确,必须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设的正确与否,有时所得出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不一样,或者与课本知识不一致,这时要对实验的设置和实验过程进行检查,在确保无误的情况下,多做几次实验,若实验结果仍然与预期的或者与课本知识不一致,此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相关知识提出质疑.
⑤表达和交流,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并完善,最终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b c d a e
19.【答案】(1)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2)人;蚊子;疟原虫;麻雀
(3)单;细胞
(4)器官
(5)解:由资料可知,保护环境,防止水污染等是本地区预防疟疾病的主要办法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实验法研究的一般过程.实验法的一般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解答】解:(1)从科学家征服疟疾病的历程来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2)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属于生物,最后一自然段生物是人(他)、蚊子、疟原虫、麻雀 (3)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肝炎病毒属于病毒,因此肝炎病毒与它(疟原虫)相比,病毒没有细胞结构.(4)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系统是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唾液腺的上皮属于上皮组织,其内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血管壁及内的血液属于结缔组织,神经属于神经组织,可见唾液腺也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一个器官.因此蚊子的唾液腺属于器官.(5)由资料可知,保护环境,防止水污染等是本地区预防疟疾病的主要办法
故答案为:(1)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2)人;蚊子; 疟原虫;麻雀 (3)单;细胞 (4)器官(5)保护环境,防止水污染等.
20.【答案】A;F;B;C;D;D;E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要注意设计惟一变量,因为探究的是温度对鼠妇生活影响,故变量应该为温度,其他条件保持一致.
【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A、提出问题:①温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一定是问句“?”)
B.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故此实验的假设为:③温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温暖的环境.
C.制定计划:根据假设制定科学的探究方案,即④按实验方案做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D.实施计划: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即⑤设计对照实验:将10只鼠妇依次放到解剖盘的中央,⑥统计鼠妇在有无冰块的一侧的数目,统计10次.
E.得出结论:根据实施计划的结果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即⑥发现解剖盘无冰块的一侧鼠妇数目多,支持了假设.
F.表达交流:②向全班同学汇报他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故答案为:A F B C D D E
21.【答案】(1)气体交换
(2)小肠绒毛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通过切萝卜的模拟实验可以知道:切块越小、切块表面积之和越大,如下表:
切块边长 切块数 切块表面积
8 1 8×8×4×1=256
4 8 4×4×4×8=514
2 64 2×2×4×64=1024
… … …
【解答】解:(1)通过类比可知:许多肺泡的存在增大了肺的表面积,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2)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皱襞和绒毛的存在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故答案为:(1)气体交换;(2)小肠绒毛.
22.【答案】(1)基因
(2)A;B;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知识,还涉及对真菌的认识、分类、与植物、动物关系的演变历程,分析解答.
【解答】解:(1)、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过高度螺旋化形成的结构,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基因一个是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生物的某个具体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据此可知,真菌的性状特征是由其DNA分子上的基因决定的.(2)、分析人们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认识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认识受到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真菌归为了植物,后又理解为近亲,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等新证据的出现人们对其认识发生了改变,认为真菌与动物的关系密切,等等这些说明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正.故选:ABC
故答案为:(1)基因(2)ABC
23.【答案】(1)完全变态发育
(2)B;C;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蝴蝶的发育方式和太空育种.可以从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飞船上失重、强辐射的环境对实验的影响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1)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蝴蝶、蜜蜂等.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蟋蟀、蝗虫等.因此蝴蝶的发育方式是完全变态发育.(2)A、利用飞船上失重、强辐射的环境可以改变农作物的遗传基因,因此可以培育农作物新品种;B、植物的向光性是植物受太阳光照影响形成的,而飞船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太阳光的照射角度时刻在改变,因此不能研究植物的向光性.故符合题意;C、利用天平、量筒测量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与大气压、地球引力有关,飞船处于真空,失重状态,因此在飞船上无法完成,故符合题意;D、利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特点.液体的压强与大气压、地球引力有关,飞船处于真空,失重状态,因此在飞船上无法完成,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完全变态发育; (2)BCD
24.【答案】③②①④⑥⑤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按照一般化学题的思维逻辑推理即可得知:先拟定调查计划,再抽样调查,检测样品,分析得结论.
【解答】解:①拟定调查计划;②调查排放污水的工厂的废水处理情况;③取沿河工厂排出的污水的水样;④在不同地段取河水水样;⑤检测水样;⑥分析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故答为:③②①④⑥⑤
25.【答案】②③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测量性实验为了减小误差或者寻找规律进行多次测量,如果物理量是个恒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如果不是测量具体的物理量,而是寻找规律也采取多次测量,寻找普遍性.
【解答】解: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由于测量工具或测量方法等会产生实验误差,为了减小误差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②“研究杠杆的平衡”时,改变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测量是为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总结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一般规律;
③“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尤其是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如果两个电阻阻值相同,测量的电流也会相同,就会得出“并联电路各支路电流相等”的错误结论,因此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换用不同电阻多次测量.
④“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时,测量的是定值电阻的阻值,测量值是个定值,多次测量可以比较测量值减小误差.
26.【答案】①用铅笔在玻璃板上画出10个格子,用于贴印取的指纹。10个格子分成上下两排,每排5格,每格约3cm×4cm。在格子的最左边分别写上“左手”“右手”,表格上方写上“大拇指”“食指”等字样。②用肥皂洗净双手,擦干。用粉笔灰或面粉在黑色纸片上洒上3~4cm见方的一小块。用手指在白色的区域中转动按压,直至第一指节的腹面及两侧均匀染白。揭一条胶带,胶面朝上放在桌子的边缘,按住“不黏区”将染白的指尖一侧轻轻地按在胶面上,慢慢翻转90°,滚压至另一侧。将印好的指纹裁下,贴在玻璃板相应位置上。重复这一步骤,直至获得10个手指的指纹。③用放大镜观察。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首先洗干净手,之后用粉笔灰或面粉在玻璃板留下指纹,对自己的指纹用放大镜观察即可。
27.【答案】(1)温度
(2)温度;大;高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解:(1)如果选择①②两组进行对照实验,则唯一的变量为温度的不同,能研究温度对栽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
(2)通过对②③两组对照实验的分析可知,唯一的变量为二氧化碳浓度;种植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第②组大白菜比第③组长得茂盛,可以说明: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浓度越大,栽培大白菜的产量就越高;
故答案为:(1)温度;(2)温度、大、高。
28.【答案】(1)将新配制的杀虫剂和原来配制的杀虫剂,同时应用于两组类型相同,且没有接触过这种杀虫剂的苍蝇,比较它们的效果。
(2)1、具有抗药性的苍蝇能够生存下来,并把抗药性遗传给下一代;2、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温度);3、杀虫剂使用方法的改变。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猜测设置对照实验时,主要对猜测的因素进行控制,所以对配制杀虫剂的时间进行控制;(2)环境、苍蝇、杀虫剂三者间有联系,农夫猜测了杀虫剂的分解影响了效果,我们也可以从环境的变化和苍蝇抗药性的增强来进行猜测。
29.【答案】(1)A、B、E
(2)C、F
(3)D、G
(4)H
(5)I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解答】(1)属于体验的有A、B、E
(2)小华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什么海水比沙子凉很多,小明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属于提出问题的有C、F。
(3)小明猜想可能是海水的温度比沙子低;小华猜想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他们的猜想都是假设,属于假设的有D、G。
(4)属于描述实验过程的有H。
(5)属于结论的有I。
故答案为:(1)A、B、E(2)C、F(3)D、G(4)H(5)I
30.【答案】(1)氧气含量
(2)红色液柱移动的快慢
(3)增加小鼠数量(或换用更细的导管,合理即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比较实验B和C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2)小鼠生命活动产生的热量越多,瓶内温度越高,玻璃泡内的液体受热膨胀,于是液柱就会移动。
(3)根据V=Sh可知,液柱移动距离的大小与消耗氧气的体积和导管的粗细有关,据此分析改进方法。
【解答】(1)比较实验B和C可知,B中只有空气,而C中为空气和氧气的混合,因此二者氧气的含量不同,则乐乐要探究的是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关系。
(2)实验通过观察红色液柱移动的快慢来比较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改进的方法有:
①增加小鼠数量,从而增加氧气的消耗量;
②换用更细的导管,即减小导管的横截面积。
31.【答案】(1)②;材料① 中的水温下降的快
(2)20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水的初始温度相同,在相同的时间内,水的温度降低得越多,即水温下降的越快,材料的保温性能越差;
(2)水温不断的下降,当降低到与室温相同时,它的温度就会保持不变,根据b图找到不变的温度即可。
【解答】(1)材料①的保温性能好,理由是:材料②中水温下降的快。
(2)根据b图可知,水温最终保持20℃不变,因此当时的室温大约是20℃。
32.【答案】(1)建立假设
(2)人体患过牛痘就不再患天花
(3)直接用小男孩作为实验对象是不合理的。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1)琴纳于是产生了一个想法,这属于科学探究 或许得过一次天花,人体就对天花产生了免疫力。
(2)1796年5月的一天,琴纳从一位挤奶女工的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脓浆,接种到一个男孩的手臂上。不久,种痘的地方长出痘疱,接着痘疱结痂脱落。一个多月后,琴纳在这个男孩手臂上再接种人类的天花痘浆,竟没有出现任何天病症。这个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人体患过牛痘就不再患天花。
(3)人数太少会有偶然性,琴纳在一个多月之后开始接种人类天花,应该在两年之后还要再做一次实验,提高疫苗的安全性。
故答案为:(1)建立假设(2)人体患过牛痘就不再患天花(3)直接用小男孩作为实验对象是不合理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