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专题复习:观察与测量
一、单选题
1.(2020七上·秀洲月考)下列观察仪器的选择与观测范围相匹配的是( )
A.天文望远镜适于观察甲区间的物体
B.光学显微镜适于观察乙区间的物
C.电子显微镜适于观察丙区间的物体
D.放大镜适于观察丁区间的物体
2.(2020七上·杭州月考)在实验与观察中,经常要借助仪器和工具来帮助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因为( )
A.单凭人的感官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B.许多科学实验的结果往往需要得到一些具体的数值
C.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D.以上说法都正确
3.(2020七上·杭州月考)下表所列出的是某同学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其中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建立假设和猜想”步骤的是( )
步骤1 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运食物,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呢
步骤2 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
步骤3 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
步骤4 通过几次重复实验,得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A.步骤1 B.步骤2 C.步骤3 D.步骤4
4.(2021七上·拱墅月考)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 )
A.120米=120米/1000=0.12厘米 B.25米=25米×100厘米=2500厘米
C.4000厘米=4000×0.01米=40米 D.355微米=355/1000米=0.355米
5.(2021七上·拱墅月考)我国一元硬币的厚度最接近( )
A.2微米 B.2毫米 C.2厘米 D.2分米
6.(2021七上·拱墅月考)某测量结果是5.0厘米,其末尾的“0”( )
A.无意义 B.表示准确到1cm
C.与5cm的意义一样 D.表示准确到0mm
7.(2021七上·拱墅月考)把手指插入一杯水中,感觉到不冷不热,则这杯水的温度最有可能的是( )
A.75℃ B.35℃ C.55℃ D.15℃
8.(2020七上·苍南期中)小明同学借助于显微镜观察了三种不同生物的细胞,把观察结果绘制如下,则这里小明采用的科学记录方法是( )
A.文字描述法 B.表格记录法 C.图形记录法 D.以上都不是
9.(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走近科学 4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第2课时))有些同学喜欢吃苏打夹心饼干,如图是某苏打夹心饼干的一张说明书:
根据以上的说明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说明我们可以知道该如何存放饼干
B.这种饼干存放时间超过12个月后,可能已变质,故不能食用
C.我们可以得知这种饼干的主要成分
D.我们可以得知这种饼干一袋的体积是150g
10.(2021七上·西湖月考)国庆节前,市工商部门对全市的白酒进行专项检查,某种品牌的白酒的酒瓶上标有450 mL的字样,而白酒的含量在446~454 mL之间为合格,为了一次性测量出一瓶白酒的体积,最好选用下列哪个量筒?( )
A.量程是100 mL,分度值是1 mL B.量程是500 mL,分度值是1 mL
C.量程是1000 mL,分度值是5 mL D.量程是500 mL,分度值是5 mL
11.(2021七上·西湖月考)用体温计分别测甲、乙、丙三人的温度,先测得甲的体温是37.6℃,用酒精消毒后再依次直接去测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乙的体温正常,丙的体温为38.4℃,那么用此方法测得乙和丙的体温分别为( )
A.37℃,38.4℃ B.37℃,37.6℃
C.37.6℃,38.4℃ D.37.6℃,37.6℃
12.(2021七上·上城月考)想要学好科学,很多时候需要自己思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请你帮他判断一下,各选项中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A.A B.B C.C D.D
13.(2021七上·上城月考)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14.(2021七上·拱墅月考)做某实验需要量取45mL的水,最好选用下列仪器中的( )
A.50mL的烧杯 B.10mL的量筒 C.100mL的量筒 D.50mL的量筒
15.(2021七上·拱墅月考)四位同学进行“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分别如下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6.(2021七上·上城月考)如图中,石块的体积是 cm3。
17.(2021七上·上城月考)量筒读数时,如果仰视读数,会使测量值 (偏大、偏小)。
18.(2021七上·西湖月考)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 (填字母)的实验测量是没有必要的,石蜡的体积是 cm3。
19.(2021七上·西湖月考)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刻度尺的分度值而言,刻度尺 (填“A”或“B”)精密一些;就测量的方法而言,刻度尺 的放置不正确。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木块边长是 cm。
20.(2021七上·上城月考)如图,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 (选填“甲或乙”),测量时, (可以/不可以)离开被测液体读数。
21.(2021七上·上城月考)近日全国各地新冠疫情反复,为做好疫情防控,我们应每天进行健康自检,测量体温时会用到体温计,如图所示。
(1)体温计是根据 性质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示数为 ℃。
(2)若用上图这支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给两个体温分别是38.2℃和39.1℃的感冒病人测量体温,则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是 和 。
22.(2021七上·上城月考)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 cm;乙 cm;丙 cm。
23.(2021七上·拱墅月考)下面是校第八届运动会的一些成绩,由于裁判员疏忽,忘了写单位,请加上:
(1)甲同学跳高成绩为110 ;
(2)乙同学100米赛跑成绩为14 ;
(3)丙同学扔的铅球重为4 ;
(4)一位同学买了一瓶矿泉水标有550 。
24.(2021七上·拱墅月考)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请根据图示填空。
(1)图甲中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 ,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2)图乙是常用的体温计,它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的,此时指示的温度是 。
(3)图丙是用排水法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小石块的体积为 。
25.(2021七上·拱墅开学考)张辉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将100g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 42 38 35 33 32 31 30 30 30
(1)当时的室温大约为 ℃,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 分钟。
(2)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你认为下图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
B.
C.
D.
三、解答题
26.(2020七上·滨江期中)某中学有一个“温度计探究”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了有关温度计的专题探究。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17世纪时,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种温度计,其结构为:一根与麦秆粗细相当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的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环境温度。为了探究“伽利略温度计”的工作过程,课题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个小塑料瓶,B为饮料吸管,通过一个软木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吸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经过讨论,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份实验方案,并认真地进行实验探究:
(1)在不同温度下,课题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 17 19 21 23 25 27
高度h(cm) 30.0 24.9 19.7 14.6 9.4 4.2
相邻高度的高度差△h(cm)
5.1 5.2 5.1 5.2 5.2
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升高而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②若在不同的高度,吸管上刻有对应的温度值,则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上面的数值要 。(选填“大”“小”或“无法确定”)
③若对应的水柱高为40.3厘米,则此时所对应的温度大约是 。
(2)若要提高此温度计的精确度,对该装置有何要求?
(写出一点即可)
(3)现有一支刻度不准确但刻度线均匀的温度计甲,把它与一支标准的温度计乙对比后发现,当乙的示数为20℃时,甲的示数为15℃;当乙的示数为80℃时,甲的示数为95℃。发现存在这样一个温度,使甲与乙的示数正好相同。请计算温度: ℃。
27.(2020七上·温州月考)量筒(如图)是实验室中经常使用的工具。
(1)图中量筒的最小刻度是 。
(2)小明想要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他先往量筒中倒入液体,然后用如图的方法读取读数,则小明的测量值将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真实值。
(3)小明想要用量筒测出一块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请简要描述他的实验步骤。
28.(2020七上·温岭期中)有一支未刻刻度的温度计,1个标准大气压下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液柱的长度为8cm,当玻璃泡放在的沸水中时,液柱的长度为28cm,
(1)对于这支温度计而言,液柱伸长1cm,温度上升多少℃?
(2)现在,发现液柱的长度为13cm,则现在温度为多少℃?
29.(2020七上·金华期中) 2020年10月1日,桐乡市“两河一湖”景观绿道全县贯通,河道两岸总长约20千米,市民可以沿北港河、康泾塘两岸,直接漫步至凤凰湖.夜晚的河边,有人赏景有人跑步,有人唱歌有人跳舞,其乐融融.国庆假期,小嘉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在河边步行,他好奇想要测量出自己步距的大小,而步距变化不大,这样就可以通过步距测的一段路程的长短,因此,步距可作为身上的一把“尺子”.
(1)为了使这把“尺子”更可靠,请你说出一种测量步距的方法 .
(2)小嘉有5把刻度尺:①零刻线一端已磨损的尺;②刻度线模糊不清的尺;③最小分度不是毫米的尺;④比被测长度短的尺;⑤刻度不均匀的尺.这些尺子中不能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刻度尺是 .
(3)小嘉测出自己的步距是0.65m,他在北港河边一共走了5000步,则小嘉走了多少路程?
四、实验探究题
30.(2021八上·西湖月考)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所示)。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6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20.2 20.8 21.1 20.5 20.7 20.9 20.7
双层 19.9 20.3 20.1 20.2 19.9 20.2 20.1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中为了能使两种玻璃把玻璃球弹开的距离有较大的差异,请你提出一种可行的实验改进办法: 。
31.(2021·定海模拟)在生活中,带颜色的饮料泼洒在桌子上干燥后形成的污渍。你是否知道这些污渍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小明同学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将硫酸铜溶液的液滴分别滴在甲(木板)和乙(石英玻璃)两种固体表面,并记录了液滴干燥过程的不同阶段(如图),最后他观察到了液滴完全干燥后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情况。
(1)此实验中,小明研究的问题是:
(2)根据实验记录的图像,液滴在木板表面的干燥过程具有怎样的特点: .
最后观察到甲乙两组中污渍颜色最深部位不相同,甲粗位于边缘,乙组不在边缘,重复几次都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证明污渍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与固体表面的材料有关。
32.(2021·普陀模拟)下图甲为某中学“科技文化节”的纸飞机项目海报,某班科技小组的小胡同学为探完纸飞机在空中飞行的距离与纸飞机大小和形状的关系,他设计了形状大小不同的纸飞机(如图乙所示),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出平均距离,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纸飞机飞行距离与纸飞机大小和形状的关系
纸飞机大小 纸飞机飞行的平均距离/cm
中翅型 平斗型 尖头型 波浪型
大 446 272 234 539
中 334 175 201 372
小 171 146 176 188
(1)在本实验中,你认为应该控制的变量有哪些 。(写出1点即可)
(2)根据表一的信息,小胡想要取得好成绩,请你为他提出一条可行的建议: 。
(3)小胡同学了解到市场上的A4纸纸张大小相同但厚度不等,如常见的70克纸就是指70克/米2,75g纸就是指75克/米2,80g纸就是指80克/米2......往往以5克/米2递增。小胡选择不同厚度的纸张折成大小形状相同的纸飞机重复实验,结果如表二所示:
表二:纸飞机飞行距离与纸飞机厚度的关系
纸张厚度/(克/米2) 60 70 100 115
飞行距离平均值/厘米 332 627 575 410
①70克/米表示这种打印纸每平方米的质量为70克,已知这种纸每100张的厚度为1厘米。由此可算出这种打印纸的密度为 kg/m3。
②小胡同学得出结论当A4纸厚度为70克/米2时纸飞机飞行距离最远。你认为此结论可信吗 并请说明理由。 。
33.(2021七下·仙居月考)小明的爸爸准备购买一辆SUV型轿车,可是上网搜索后有人说这种车重心较高,汽车容易翻倒。小明有些怀疑,通过观察家里台灯、照相机三脚架的稳度(即稳定性)后,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他首先制作了甲、乙、丙、丁四块重量相同、除甲的底面积较大外其他外形完全相同、重心高低不同的圆柱体,然后将它们依次放在木板上(物体不滑动),慢慢转动木板,直至圆柱体翻倒,记录此时木板转过的角度,记录结果如下表。
实验 甲 乙 丙 丁
重心离支持面高度 低 低 中 高
物体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θ 最大 大 较大 小
稳度 最大 大 较大 小
(1)小明是通过 来判断物体的稳度。
(2)分析实验2、3、4可得到稳度与重心高低之间的关系为 。
(3)分析小明的实验数据,发现物体的稳度还与 有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天体的重要工具, 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学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成像,以供人们提取微细结构信息的光学仪器。 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应用是建立在光学显微镜的基础之上的,电子显微镜比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更大,根据这些仪器的特点对照下列选项解题即可。
【解答】A、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的重要工具适于观察甲区间的物体,因此不适合观察病毒,A不符合题意;
B、能够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衣藻,B符合题意;
C、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很大,但是蜗牛和鲜花是用肉眼就能看清的物体,因此不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C不符合题意;
D、放大镜不适于观察月亮等天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1、在很多情况下,观察会受环境与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自然界中,仅靠我们感官观察的范围有很多局限。为了扩大我们观察的内容和范围,科学家们研究和发明了很多方法,设计与研制了许多观测仪器,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观察能力;
3、一些测量工具还能帮助我们得到需要的具体的数据。
【解答】A:单凭人的感官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A正确;
B:许多科学实验的结果往往需要得到一些具体的数值,需要用一些测量工具才能得到需要的数据,B正确、
C: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C说法正确;
综上可知,以上三项都正确,D选项正确。
故选D
3.【答案】B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实验法研究的一般过程。
【解答】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 因此步骤2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属于建立假设和猜想,B符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C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单位换算时,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换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单位,就是要换算成的单位,要写在进率的后面,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120米=120×100厘米=12000厘米,故A错误;
B.25米=25×100厘米=2500厘米,故B错误;
C.4000厘米=4000×0.01米=40米,故C正确;
D.355微米=355/106米=3.55×10-4米,故D错误。
故选C。
5.【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我国一元硬币的厚度最接近与2毫米,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长度的测量结果等于准确值和估读值的和;一个正确的长度结果,从右边数,第二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第一位为估读值,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某测量结果是5.0厘米,其末尾的“0”为估读值,而“5”所在位置的单位厘米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即精确到厘米,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将水的温度与人的正常体温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人的正常体温为37℃,既然手指放入水中感觉不冷不热,那么水温应该和体温差不多,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答案】C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
【解答】由图可知,小明通过把观察的结果通过图形的方式进行记录,属于图形记录法;
故答案为:C。
9.【答案】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根据说明数包含的信息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避免放于日晒、高温或潮湿的地方”可知,该如何存放饼干,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保质期:12个月”可知,这种饼干存放时间超过12个月后,可能已变质,故不能食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配料表,我们可以得知这种饼干的主要成分,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净含量150g,我们可以知道一袋饼干的质量,但是不能知道饼干的体积,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B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分度值越小越精确;测量工具的量程要大于被测值,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白酒的含量大约为450mL,而100mL<450mL,故A错误;
500mL和1000mL都大于450mL,但是分度值1mL<5mL,则更精确,故B正确,而C、D错误。
故选B。
11.【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这会导致水银柱不会自己流回液泡,即体温计内的水银柱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测量前体温计的示数为37.6℃,乙的体温大约为37℃,因为37℃<37.6℃,所以水银柱的高度不变,即乙的测量体温应该为37.6℃。丙的体温38.4℃>37.6℃,则水银柱会上升,那么示数应该为38.4℃。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2.【答案】B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2)根据分析判断;
(3)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分析;
(4)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
【解答】A.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时,刻度尺的标准长度变大,根据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A错误;
B.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那么测量结果等于头发丝的直径和空隙之和,即测量结果偏大,故B正确;
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它的示数会迅速减小,即测量结果偏小,故C错误;
D.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测量结果偏大,故D错误。
故选B。
13.【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刻度尺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解答】解: A、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此方法正确;
B、刻度尺刻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此方法错误;
C、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此方法错误.
D、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此方法错误;
故选A.
14.【答案】D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测量工具的最大称量值要大约被测的物理量,且分度值越小,测量越精确,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50mL的烧杯上的分度值为10mL,不能整除45mL,误差太大,故A错误;
B.10mL的量筒,量程小于45mL,故B错误;
C.100mL的量筒,分度值太大,误差太大,故C错误;
D.50mL的量筒,量程比45mL稍大,分度值为1mL,能够整除45mL,误差相对较小,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温度计不能接触容器的侧壁和底部,故A错误;
B.温度计的液泡应该与液体充分接触,故B错误;
C.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相平,故C正确;
D.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18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石块的体积等于前后两个量筒的示数之差。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则左边量筒的示数为40mL,右边量筒的示数为58mL,则石块的体积:V=V2-V1=58mL-40mL=18mL=18cm3。
17.【答案】偏小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量筒读数时,如果仰视读数,会使测量值偏小。
18.【答案】A、C;5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排水法测物体体积的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1)在图B中,量筒的示数等于水和铁块的总体积;在图D中,量筒的示数等于水、铁块和石蜡的总体积,因此图B和D的示数之差就是石蜡的体积,则图中A和C是没有必要的。
(2)石蜡的体积:V=59mL-54mL=5mL=5cm3。
19.【答案】A;B;2.20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越精确;
(2)根据刻度尺使用的规范分析;
(3)长度的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A的分度值为0.1cm,B的分度值为0.2cm,则刻度尺A更精密一些;
(2)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必须与被测物体的边线平行,则刻度尺B的放置错误。
(3)根据刻度尺A可知,准确值为2.2cm,估读值为0.00cm,则木块的边长为:2.2cm+0.00cm=2.20cm。
20.【答案】乙;不可以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量程必须大于被测温度;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范解答。
【解答】体温计甲的量程为35℃~42℃,而温度计乙的量程为-2℃~100℃,因为沸水的温度为100℃,所以测量沸水的温度使用乙。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可知,测量时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读数。
21.【答案】(1)液体的热胀冷缩;38.5
(2)38.5℃;39.1℃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弄清体温计的分度值,再根据液柱位置读出示数。
(2)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因此水银柱不能自己流回液泡,则它的示数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示数为38.5℃。
(2)原来体温计的示数为38.5℃ ,因为38.2℃低于38.5℃,所以体温计显示38.5℃;因为39.1℃高于38.5℃,所以体温计的示数为39.1℃。
22.【答案】1.2;1.40;1.70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的两个刻度值,最后将它们相减即可。
【解答】甲:分度值为1cm,则长度为:1.2cm-0.0cm=0.2cm;
乙:分度值为0.1cm,则长度为:1.40cm-0.00cm=1.40cm;
丙:分度值为0.1cm,则长度为:9.70cm-8.00cm=1.70cm。
23.【答案】(1)厘米
(2)秒
(3)千克
(4)亳升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长度的国际单位为米,常用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和纳米;
(2)时间的国际单位为秒,常用单位还有小时和分钟;
(3)质量的国际单位为千克,常用单位有吨、克、毫克等;
(4)容积的国际单位为升,常用单位还有毫升,根据自己对这些单位的认识选择使用即可。
【解答】(1)甲同学跳高成绩为110厘米;
(2)乙同学100米赛跑成绩为14秒;
(3)丙同学扔的铅球重为4千克;
(4)一位同学买了一瓶矿泉水标有550亳升。
24.【答案】(1)1mm;2.80
(2)液体热胀冷缩;37.6摄氏度
(3)20立方厘米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大格长度÷小格数,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物体所对的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即可。
(2)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根据图片确定体温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3)小石块的体积等于前后两个量筒的示数之差。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上一个大格表示1cm,中间有10个小格,则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1cm÷10=0.1cm=1mm。被测物体的长度为:8.30cm-5.50cm=2.80cm。
(2)图乙是常用的体温计,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示数为36.7℃;
(3)量筒的分度值为10mL,小石块的体积为:V=130mL-110mL=20mL=20cm3。
25.【答案】(1)30;12
(2)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当水温高于室温时,它的温度会不断降低;当水温与室温相同时,它的温度保持不变。根据表格确定第一次达到室温时的时间即可。
(2)根据表格确定水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水温达到30℃时保持不变,则室温为30℃。第一次水温到达30℃时的时间为12分钟,则这些水冷却到室温共用了12分钟。
(2)根据表格可知,水温先降低然后保持不变,故选D。
26.【答案】(1)降低;小;13℃
(2)用更细的玻璃管
(3)35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①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水柱高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②根据①中得到的规律分析吸管上刻度的分布规律;
③首先根据表格找到水柱高度随温度变化的定量关系,然后以第一组数据为基础计算即可。
(2)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管内液柱高度变化越大,此温度计越精确,根据公式V=Sh分析即可。
(3)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那么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甲的温度为t甲,乙的温度为t乙,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计算。
【解答】(1)①根据表格可知,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②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水柱的高度越大,刻度值越小,即越靠上数值越小,那么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上面的数值要小。
③根据表格可知,温度每升高2℃,那么水柱高度减小5.1cm,那么水柱高度为40.3cm时,那么温度比第一组降低:,即温度为:17℃-4℃=13℃。
(2)根据V=SL可知,当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液柱的长度越大,因此提高温度计的精确度的方法为用更细的玻璃管。
(3)根据公式得到:;
解得:t=35℃。
27.【答案】(1)2 毫升
(2)小于
(3)①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为V1;
②将石块完全浸入水中,记录水和石块的总体积为V2;
③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图片弄清两个大格之间的刻度值,然后再除以它们之间小刻度的个数,从而得到量筒的最小刻度;
(2)根据量筒读数“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解答;
(3)根据“排水法”测物体体积的实验步骤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量筒上两个大刻度之间的体积为10毫升,中间有5个小格,则量筒的最小刻度为:10毫升÷5=2毫升。
(2)根据量筒读数“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小明的测量值将小于真实值。
(3)小明想要用量筒测出一块不规则石块的体积,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为V1;
②将石块完全浸入水中,记录水和石块的总体积为V2;
③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
28.【答案】(1)由题意可知,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对应的液柱长度为8cm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对应液柱的长度为28cm,所以100℃对应的长度是20cm,由此可计算出每1cm对应的温度值:
,所以液柱伸长1cm,温度上升5℃。
(2)现在,发现液柱的长度为13cm,则现在温度为 :(13cm-8cm) × 5℃=25℃。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 ,根据题中两者之间的长度可计算出1cm表示的温度;
2、液柱8cm处的温度是0 ℃ ,计算出13cm距离8cm的长度,根据每1cm表示的温度可计算出这一段距离对应的温度值可得到13cm处的温度。
29.【答案】(1)以变化不大且适中的步距走十米长的路程,记录下步数,十米除以步数所得长度为步距
(2)②⑤
(3)小嘉走的路程为:s=5000步×0.65米/步=3250米。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同一个人的步幅大小也不相同,为了测出比较准确的步幅,可以用大致相同的步幅走一段距离,记下步数,最后用距离除以步数计算出一个平均步幅,这样会更准确一些。
(2)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规范分析即可;
(3)根据路程=步幅×步数计算即可。
【解答】(1)为了使这把“尺子”更可靠,可以这样测量步距:以变化不大且适中的步距走十米长的路程,记录下步数,十米除以步数所得长度为步距;
(2)只有刻度尺上有均匀及清晰的刻度,才能用来测量长度,故②⑤不可使用;
(3)小嘉走的路程为:s=5000步×0.65米/步=3250米。
30.【答案】(1)②随意拉开橡胶球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4)增大橡胶球拉开的角度,减小玻璃球的质量,减少斜面的坡度等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与玻璃的振动强弱和橡胶球被放开的高度有关,即如果要用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反映玻璃的振动强弱,就必须控制橡胶球被放开的高度,据此分析;
(3)比较玻璃球被弹开的平均值,平均值越大,说明玻璃的振动越强;
(4)橡胶球被拉开的角度越大,玻璃球的质量越小,斜面的坡度越小,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会越大,据此分析改进方案。
【解答】(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不当操作为:随意拉开橡胶球。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
(3)根据表格可知,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平均值:单层大于双层,则得到结论: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4)实验中为了能使两种玻璃把玻璃球弹开的距离有较大的差异,可行的实验改进办法:增大橡胶球拉开的角度,减小玻璃球的质量,减少斜面的坡度等。
31.【答案】(1)液体干燥后留下的污渍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是否与固体表面的种类(材质)有关?
(2)木板表面的液滴干燥时,体积逐渐减小,液滴的边缘基本固定,液滴的直径基本不变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文字的描述确定小明要探究的问题;
(2)根据图甲,从液滴的体积、液滴的边缘是否改变等角度总结在木板上干燥的特点;
【解答】(1)小明将硫酸铜溶液分别滴在木板和石英玻璃的表面进行观察,那么它要探究的问题是:
液体干燥后留下的污渍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是否与固体表面的种类(材质)有关?
(2)根据甲图可知,液滴在木板表面的干燥过程的特点:木板表面的液滴干燥时,体积逐渐减小,液滴的边缘基本固定,液滴的直径基本不变。
32.【答案】(1)每张A4纸的厚度、质量、纸飞机的发射速度、角度等
(2)折成形状较大、波浪型的纸飞机
(3)700;不可信,因为没有用65克/米2、75克/米2等A4纸进行实验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叠飞机的纸张厚度、质量、飞机的发射角度和速度,都可能会影响飞机的飞行距离;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飞机的飞行距离与飞机的形状和大小的关系,根据结论提出建议;
(3)①根据密度公式计算;
②表格中相邻两组数据中纸张的厚度相差为10g、30g和15g,跳跃性非常大,无法确定飞行距离最远的纸张克数在70g左侧还是右侧,因此应该将相邻纸张的质量差异减小,再次反复进行实验即可。
【解答】(1)在本实验中,我认为应该控制的变量有:每张A4纸的厚度、质量、纸飞机的发射速度、角度等。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飞机形状为波浪形且形状较大时,飞机的飞行距离最远,则我的建议为:
折成形状较大、波浪型的纸飞机。
(3)①100张打印纸的质量为:m=70g×100=7000g;
100张纸的体积:V=1m2×0.01m=0.01m3;
打印纸的密度为:.
②我认为此结论不可信,理由为:因为没有用65克/米2、75克/米2等A4纸进行实验。
33.【答案】(1)物体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θ
(2)其他条件相同时,重心越低物体的稳度越大
(3)物体底面积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物体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越大,物体的稳度越好;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稳度与重心高低的关系;
(3)将甲和乙进行比较,分析哪个因素影响了物体的稳度。
【解答】(1)小明是通过物体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θ来判断物体的稳度。
(2)分析实验2、3、4可得到稳度与重心高低之间的关系为:其他条件相同时,重心越低物体的稳度越大。
(3)将甲和乙比较可知,其它条件都相同,就是二者的底面积不同,因此物体的稳度还与物体的底面积有关。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专题复习:观察与测量
一、单选题
1.(2020七上·秀洲月考)下列观察仪器的选择与观测范围相匹配的是( )
A.天文望远镜适于观察甲区间的物体
B.光学显微镜适于观察乙区间的物
C.电子显微镜适于观察丙区间的物体
D.放大镜适于观察丁区间的物体
【答案】B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天体的重要工具, 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学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成像,以供人们提取微细结构信息的光学仪器。 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应用是建立在光学显微镜的基础之上的,电子显微镜比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更大,根据这些仪器的特点对照下列选项解题即可。
【解答】A、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的重要工具适于观察甲区间的物体,因此不适合观察病毒,A不符合题意;
B、能够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衣藻,B符合题意;
C、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很大,但是蜗牛和鲜花是用肉眼就能看清的物体,因此不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C不符合题意;
D、放大镜不适于观察月亮等天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2020七上·杭州月考)在实验与观察中,经常要借助仪器和工具来帮助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因为( )
A.单凭人的感官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B.许多科学实验的结果往往需要得到一些具体的数值
C.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D.以上说法都正确
【答案】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1、在很多情况下,观察会受环境与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自然界中,仅靠我们感官观察的范围有很多局限。为了扩大我们观察的内容和范围,科学家们研究和发明了很多方法,设计与研制了许多观测仪器,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观察能力;
3、一些测量工具还能帮助我们得到需要的具体的数据。
【解答】A:单凭人的感官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A正确;
B:许多科学实验的结果往往需要得到一些具体的数值,需要用一些测量工具才能得到需要的数据,B正确、
C: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C说法正确;
综上可知,以上三项都正确,D选项正确。
故选D
3.(2020七上·杭州月考)下表所列出的是某同学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其中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建立假设和猜想”步骤的是( )
步骤1 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运食物,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呢
步骤2 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
步骤3 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
步骤4 通过几次重复实验,得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A.步骤1 B.步骤2 C.步骤3 D.步骤4
【答案】B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实验法研究的一般过程。
【解答】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 因此步骤2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属于建立假设和猜想,B符合题意。
故选:B
4.(2021七上·拱墅月考)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 )
A.120米=120米/1000=0.12厘米 B.25米=25米×100厘米=2500厘米
C.4000厘米=4000×0.01米=40米 D.355微米=355/1000米=0.355米
【答案】C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单位换算时,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换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单位,就是要换算成的单位,要写在进率的后面,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120米=120×100厘米=12000厘米,故A错误;
B.25米=25×100厘米=2500厘米,故B错误;
C.4000厘米=4000×0.01米=40米,故C正确;
D.355微米=355/106米=3.55×10-4米,故D错误。
故选C。
5.(2021七上·拱墅月考)我国一元硬币的厚度最接近( )
A.2微米 B.2毫米 C.2厘米 D.2分米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我国一元硬币的厚度最接近与2毫米,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2021七上·拱墅月考)某测量结果是5.0厘米,其末尾的“0”( )
A.无意义 B.表示准确到1cm
C.与5cm的意义一样 D.表示准确到0mm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长度的测量结果等于准确值和估读值的和;一个正确的长度结果,从右边数,第二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第一位为估读值,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某测量结果是5.0厘米,其末尾的“0”为估读值,而“5”所在位置的单位厘米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即精确到厘米,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2021七上·拱墅月考)把手指插入一杯水中,感觉到不冷不热,则这杯水的温度最有可能的是( )
A.75℃ B.35℃ C.55℃ D.15℃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将水的温度与人的正常体温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人的正常体温为37℃,既然手指放入水中感觉不冷不热,那么水温应该和体温差不多,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2020七上·苍南期中)小明同学借助于显微镜观察了三种不同生物的细胞,把观察结果绘制如下,则这里小明采用的科学记录方法是( )
A.文字描述法 B.表格记录法 C.图形记录法 D.以上都不是
【答案】C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
【解答】由图可知,小明通过把观察的结果通过图形的方式进行记录,属于图形记录法;
故答案为:C。
9.(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走近科学 4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第2课时))有些同学喜欢吃苏打夹心饼干,如图是某苏打夹心饼干的一张说明书:
根据以上的说明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说明我们可以知道该如何存放饼干
B.这种饼干存放时间超过12个月后,可能已变质,故不能食用
C.我们可以得知这种饼干的主要成分
D.我们可以得知这种饼干一袋的体积是150g
【答案】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根据说明数包含的信息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避免放于日晒、高温或潮湿的地方”可知,该如何存放饼干,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保质期:12个月”可知,这种饼干存放时间超过12个月后,可能已变质,故不能食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配料表,我们可以得知这种饼干的主要成分,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净含量150g,我们可以知道一袋饼干的质量,但是不能知道饼干的体积,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1七上·西湖月考)国庆节前,市工商部门对全市的白酒进行专项检查,某种品牌的白酒的酒瓶上标有450 mL的字样,而白酒的含量在446~454 mL之间为合格,为了一次性测量出一瓶白酒的体积,最好选用下列哪个量筒?( )
A.量程是100 mL,分度值是1 mL B.量程是500 mL,分度值是1 mL
C.量程是1000 mL,分度值是5 mL D.量程是500 mL,分度值是5 mL
【答案】B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分度值越小越精确;测量工具的量程要大于被测值,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白酒的含量大约为450mL,而100mL<450mL,故A错误;
500mL和1000mL都大于450mL,但是分度值1mL<5mL,则更精确,故B正确,而C、D错误。
故选B。
11.(2021七上·西湖月考)用体温计分别测甲、乙、丙三人的温度,先测得甲的体温是37.6℃,用酒精消毒后再依次直接去测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乙的体温正常,丙的体温为38.4℃,那么用此方法测得乙和丙的体温分别为( )
A.37℃,38.4℃ B.37℃,37.6℃
C.37.6℃,38.4℃ D.37.6℃,37.6℃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这会导致水银柱不会自己流回液泡,即体温计内的水银柱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测量前体温计的示数为37.6℃,乙的体温大约为37℃,因为37℃<37.6℃,所以水银柱的高度不变,即乙的测量体温应该为37.6℃。丙的体温38.4℃>37.6℃,则水银柱会上升,那么示数应该为38.4℃。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2.(2021七上·上城月考)想要学好科学,很多时候需要自己思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请你帮他判断一下,各选项中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2)根据分析判断;
(3)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分析;
(4)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
【解答】A.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时,刻度尺的标准长度变大,根据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A错误;
B.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那么测量结果等于头发丝的直径和空隙之和,即测量结果偏大,故B正确;
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它的示数会迅速减小,即测量结果偏小,故C错误;
D.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测量结果偏大,故D错误。
故选B。
13.(2021七上·上城月考)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刻度尺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解答】解: A、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此方法正确;
B、刻度尺刻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此方法错误;
C、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此方法错误.
D、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此方法错误;
故选A.
14.(2021七上·拱墅月考)做某实验需要量取45mL的水,最好选用下列仪器中的( )
A.50mL的烧杯 B.10mL的量筒 C.100mL的量筒 D.50mL的量筒
【答案】D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测量工具的最大称量值要大约被测的物理量,且分度值越小,测量越精确,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50mL的烧杯上的分度值为10mL,不能整除45mL,误差太大,故A错误;
B.10mL的量筒,量程小于45mL,故B错误;
C.100mL的量筒,分度值太大,误差太大,故C错误;
D.50mL的量筒,量程比45mL稍大,分度值为1mL,能够整除45mL,误差相对较小,故D正确。
故选D。
15.(2021七上·拱墅月考)四位同学进行“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分别如下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温度计不能接触容器的侧壁和底部,故A错误;
B.温度计的液泡应该与液体充分接触,故B错误;
C.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相平,故C正确;
D.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6.(2021七上·上城月考)如图中,石块的体积是 cm3。
【答案】18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石块的体积等于前后两个量筒的示数之差。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则左边量筒的示数为40mL,右边量筒的示数为58mL,则石块的体积:V=V2-V1=58mL-40mL=18mL=18cm3。
17.(2021七上·上城月考)量筒读数时,如果仰视读数,会使测量值 (偏大、偏小)。
【答案】偏小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量筒读数时,如果仰视读数,会使测量值偏小。
18.(2021七上·西湖月考)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 (填字母)的实验测量是没有必要的,石蜡的体积是 cm3。
【答案】A、C;5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排水法测物体体积的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1)在图B中,量筒的示数等于水和铁块的总体积;在图D中,量筒的示数等于水、铁块和石蜡的总体积,因此图B和D的示数之差就是石蜡的体积,则图中A和C是没有必要的。
(2)石蜡的体积:V=59mL-54mL=5mL=5cm3。
19.(2021七上·西湖月考)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刻度尺的分度值而言,刻度尺 (填“A”或“B”)精密一些;就测量的方法而言,刻度尺 的放置不正确。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木块边长是 cm。
【答案】A;B;2.20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越精确;
(2)根据刻度尺使用的规范分析;
(3)长度的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A的分度值为0.1cm,B的分度值为0.2cm,则刻度尺A更精密一些;
(2)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必须与被测物体的边线平行,则刻度尺B的放置错误。
(3)根据刻度尺A可知,准确值为2.2cm,估读值为0.00cm,则木块的边长为:2.2cm+0.00cm=2.20cm。
20.(2021七上·上城月考)如图,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 (选填“甲或乙”),测量时, (可以/不可以)离开被测液体读数。
【答案】乙;不可以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量程必须大于被测温度;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范解答。
【解答】体温计甲的量程为35℃~42℃,而温度计乙的量程为-2℃~100℃,因为沸水的温度为100℃,所以测量沸水的温度使用乙。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可知,测量时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读数。
21.(2021七上·上城月考)近日全国各地新冠疫情反复,为做好疫情防控,我们应每天进行健康自检,测量体温时会用到体温计,如图所示。
(1)体温计是根据 性质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示数为 ℃。
(2)若用上图这支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给两个体温分别是38.2℃和39.1℃的感冒病人测量体温,则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是 和 。
【答案】(1)液体的热胀冷缩;38.5
(2)38.5℃;39.1℃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弄清体温计的分度值,再根据液柱位置读出示数。
(2)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因此水银柱不能自己流回液泡,则它的示数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示数为38.5℃。
(2)原来体温计的示数为38.5℃ ,因为38.2℃低于38.5℃,所以体温计显示38.5℃;因为39.1℃高于38.5℃,所以体温计的示数为39.1℃。
22.(2021七上·上城月考)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 cm;乙 cm;丙 cm。
【答案】1.2;1.40;1.70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的两个刻度值,最后将它们相减即可。
【解答】甲:分度值为1cm,则长度为:1.2cm-0.0cm=0.2cm;
乙:分度值为0.1cm,则长度为:1.40cm-0.00cm=1.40cm;
丙:分度值为0.1cm,则长度为:9.70cm-8.00cm=1.70cm。
23.(2021七上·拱墅月考)下面是校第八届运动会的一些成绩,由于裁判员疏忽,忘了写单位,请加上:
(1)甲同学跳高成绩为110 ;
(2)乙同学100米赛跑成绩为14 ;
(3)丙同学扔的铅球重为4 ;
(4)一位同学买了一瓶矿泉水标有550 。
【答案】(1)厘米
(2)秒
(3)千克
(4)亳升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长度的国际单位为米,常用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和纳米;
(2)时间的国际单位为秒,常用单位还有小时和分钟;
(3)质量的国际单位为千克,常用单位有吨、克、毫克等;
(4)容积的国际单位为升,常用单位还有毫升,根据自己对这些单位的认识选择使用即可。
【解答】(1)甲同学跳高成绩为110厘米;
(2)乙同学100米赛跑成绩为14秒;
(3)丙同学扔的铅球重为4千克;
(4)一位同学买了一瓶矿泉水标有550亳升。
24.(2021七上·拱墅月考)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请根据图示填空。
(1)图甲中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 ,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2)图乙是常用的体温计,它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的,此时指示的温度是 。
(3)图丙是用排水法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小石块的体积为 。
【答案】(1)1mm;2.80
(2)液体热胀冷缩;37.6摄氏度
(3)20立方厘米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大格长度÷小格数,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物体所对的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即可。
(2)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根据图片确定体温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3)小石块的体积等于前后两个量筒的示数之差。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上一个大格表示1cm,中间有10个小格,则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1cm÷10=0.1cm=1mm。被测物体的长度为:8.30cm-5.50cm=2.80cm。
(2)图乙是常用的体温计,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示数为36.7℃;
(3)量筒的分度值为10mL,小石块的体积为:V=130mL-110mL=20mL=20cm3。
25.(2021七上·拱墅开学考)张辉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将100g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 42 38 35 33 32 31 30 30 30
(1)当时的室温大约为 ℃,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 分钟。
(2)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你认为下图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
B.
C.
D.
【答案】(1)30;12
(2)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当水温高于室温时,它的温度会不断降低;当水温与室温相同时,它的温度保持不变。根据表格确定第一次达到室温时的时间即可。
(2)根据表格确定水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水温达到30℃时保持不变,则室温为30℃。第一次水温到达30℃时的时间为12分钟,则这些水冷却到室温共用了12分钟。
(2)根据表格可知,水温先降低然后保持不变,故选D。
三、解答题
26.(2020七上·滨江期中)某中学有一个“温度计探究”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了有关温度计的专题探究。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17世纪时,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种温度计,其结构为:一根与麦秆粗细相当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的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环境温度。为了探究“伽利略温度计”的工作过程,课题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个小塑料瓶,B为饮料吸管,通过一个软木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吸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经过讨论,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份实验方案,并认真地进行实验探究:
(1)在不同温度下,课题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 17 19 21 23 25 27
高度h(cm) 30.0 24.9 19.7 14.6 9.4 4.2
相邻高度的高度差△h(cm)
5.1 5.2 5.1 5.2 5.2
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升高而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②若在不同的高度,吸管上刻有对应的温度值,则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上面的数值要 。(选填“大”“小”或“无法确定”)
③若对应的水柱高为40.3厘米,则此时所对应的温度大约是 。
(2)若要提高此温度计的精确度,对该装置有何要求?
(写出一点即可)
(3)现有一支刻度不准确但刻度线均匀的温度计甲,把它与一支标准的温度计乙对比后发现,当乙的示数为20℃时,甲的示数为15℃;当乙的示数为80℃时,甲的示数为95℃。发现存在这样一个温度,使甲与乙的示数正好相同。请计算温度: ℃。
【答案】(1)降低;小;13℃
(2)用更细的玻璃管
(3)35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①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水柱高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②根据①中得到的规律分析吸管上刻度的分布规律;
③首先根据表格找到水柱高度随温度变化的定量关系,然后以第一组数据为基础计算即可。
(2)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管内液柱高度变化越大,此温度计越精确,根据公式V=Sh分析即可。
(3)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那么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甲的温度为t甲,乙的温度为t乙,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计算。
【解答】(1)①根据表格可知,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②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水柱的高度越大,刻度值越小,即越靠上数值越小,那么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上面的数值要小。
③根据表格可知,温度每升高2℃,那么水柱高度减小5.1cm,那么水柱高度为40.3cm时,那么温度比第一组降低:,即温度为:17℃-4℃=13℃。
(2)根据V=SL可知,当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液柱的长度越大,因此提高温度计的精确度的方法为用更细的玻璃管。
(3)根据公式得到:;
解得:t=35℃。
27.(2020七上·温州月考)量筒(如图)是实验室中经常使用的工具。
(1)图中量筒的最小刻度是 。
(2)小明想要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他先往量筒中倒入液体,然后用如图的方法读取读数,则小明的测量值将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真实值。
(3)小明想要用量筒测出一块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请简要描述他的实验步骤。
【答案】(1)2 毫升
(2)小于
(3)①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为V1;
②将石块完全浸入水中,记录水和石块的总体积为V2;
③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图片弄清两个大格之间的刻度值,然后再除以它们之间小刻度的个数,从而得到量筒的最小刻度;
(2)根据量筒读数“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解答;
(3)根据“排水法”测物体体积的实验步骤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量筒上两个大刻度之间的体积为10毫升,中间有5个小格,则量筒的最小刻度为:10毫升÷5=2毫升。
(2)根据量筒读数“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小明的测量值将小于真实值。
(3)小明想要用量筒测出一块不规则石块的体积,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为V1;
②将石块完全浸入水中,记录水和石块的总体积为V2;
③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
28.(2020七上·温岭期中)有一支未刻刻度的温度计,1个标准大气压下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液柱的长度为8cm,当玻璃泡放在的沸水中时,液柱的长度为28cm,
(1)对于这支温度计而言,液柱伸长1cm,温度上升多少℃?
(2)现在,发现液柱的长度为13cm,则现在温度为多少℃?
【答案】(1)由题意可知,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对应的液柱长度为8cm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对应液柱的长度为28cm,所以100℃对应的长度是20cm,由此可计算出每1cm对应的温度值:
,所以液柱伸长1cm,温度上升5℃。
(2)现在,发现液柱的长度为13cm,则现在温度为 :(13cm-8cm) × 5℃=25℃。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 ,根据题中两者之间的长度可计算出1cm表示的温度;
2、液柱8cm处的温度是0 ℃ ,计算出13cm距离8cm的长度,根据每1cm表示的温度可计算出这一段距离对应的温度值可得到13cm处的温度。
29.(2020七上·金华期中) 2020年10月1日,桐乡市“两河一湖”景观绿道全县贯通,河道两岸总长约20千米,市民可以沿北港河、康泾塘两岸,直接漫步至凤凰湖.夜晚的河边,有人赏景有人跑步,有人唱歌有人跳舞,其乐融融.国庆假期,小嘉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在河边步行,他好奇想要测量出自己步距的大小,而步距变化不大,这样就可以通过步距测的一段路程的长短,因此,步距可作为身上的一把“尺子”.
(1)为了使这把“尺子”更可靠,请你说出一种测量步距的方法 .
(2)小嘉有5把刻度尺:①零刻线一端已磨损的尺;②刻度线模糊不清的尺;③最小分度不是毫米的尺;④比被测长度短的尺;⑤刻度不均匀的尺.这些尺子中不能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刻度尺是 .
(3)小嘉测出自己的步距是0.65m,他在北港河边一共走了5000步,则小嘉走了多少路程?
【答案】(1)以变化不大且适中的步距走十米长的路程,记录下步数,十米除以步数所得长度为步距
(2)②⑤
(3)小嘉走的路程为:s=5000步×0.65米/步=3250米。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同一个人的步幅大小也不相同,为了测出比较准确的步幅,可以用大致相同的步幅走一段距离,记下步数,最后用距离除以步数计算出一个平均步幅,这样会更准确一些。
(2)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规范分析即可;
(3)根据路程=步幅×步数计算即可。
【解答】(1)为了使这把“尺子”更可靠,可以这样测量步距:以变化不大且适中的步距走十米长的路程,记录下步数,十米除以步数所得长度为步距;
(2)只有刻度尺上有均匀及清晰的刻度,才能用来测量长度,故②⑤不可使用;
(3)小嘉走的路程为:s=5000步×0.65米/步=3250米。
四、实验探究题
30.(2021八上·西湖月考)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所示)。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6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20.2 20.8 21.1 20.5 20.7 20.9 20.7
双层 19.9 20.3 20.1 20.2 19.9 20.2 20.1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中为了能使两种玻璃把玻璃球弹开的距离有较大的差异,请你提出一种可行的实验改进办法: 。
【答案】(1)②随意拉开橡胶球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4)增大橡胶球拉开的角度,减小玻璃球的质量,减少斜面的坡度等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与玻璃的振动强弱和橡胶球被放开的高度有关,即如果要用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反映玻璃的振动强弱,就必须控制橡胶球被放开的高度,据此分析;
(3)比较玻璃球被弹开的平均值,平均值越大,说明玻璃的振动越强;
(4)橡胶球被拉开的角度越大,玻璃球的质量越小,斜面的坡度越小,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会越大,据此分析改进方案。
【解答】(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不当操作为:随意拉开橡胶球。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
(3)根据表格可知,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平均值:单层大于双层,则得到结论: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4)实验中为了能使两种玻璃把玻璃球弹开的距离有较大的差异,可行的实验改进办法:增大橡胶球拉开的角度,减小玻璃球的质量,减少斜面的坡度等。
31.(2021·定海模拟)在生活中,带颜色的饮料泼洒在桌子上干燥后形成的污渍。你是否知道这些污渍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小明同学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将硫酸铜溶液的液滴分别滴在甲(木板)和乙(石英玻璃)两种固体表面,并记录了液滴干燥过程的不同阶段(如图),最后他观察到了液滴完全干燥后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情况。
(1)此实验中,小明研究的问题是:
(2)根据实验记录的图像,液滴在木板表面的干燥过程具有怎样的特点: .
最后观察到甲乙两组中污渍颜色最深部位不相同,甲粗位于边缘,乙组不在边缘,重复几次都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证明污渍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与固体表面的材料有关。
【答案】(1)液体干燥后留下的污渍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是否与固体表面的种类(材质)有关?
(2)木板表面的液滴干燥时,体积逐渐减小,液滴的边缘基本固定,液滴的直径基本不变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文字的描述确定小明要探究的问题;
(2)根据图甲,从液滴的体积、液滴的边缘是否改变等角度总结在木板上干燥的特点;
【解答】(1)小明将硫酸铜溶液分别滴在木板和石英玻璃的表面进行观察,那么它要探究的问题是:
液体干燥后留下的污渍颜色最深部位的分布是否与固体表面的种类(材质)有关?
(2)根据甲图可知,液滴在木板表面的干燥过程的特点:木板表面的液滴干燥时,体积逐渐减小,液滴的边缘基本固定,液滴的直径基本不变。
32.(2021·普陀模拟)下图甲为某中学“科技文化节”的纸飞机项目海报,某班科技小组的小胡同学为探完纸飞机在空中飞行的距离与纸飞机大小和形状的关系,他设计了形状大小不同的纸飞机(如图乙所示),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出平均距离,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纸飞机飞行距离与纸飞机大小和形状的关系
纸飞机大小 纸飞机飞行的平均距离/cm
中翅型 平斗型 尖头型 波浪型
大 446 272 234 539
中 334 175 201 372
小 171 146 176 188
(1)在本实验中,你认为应该控制的变量有哪些 。(写出1点即可)
(2)根据表一的信息,小胡想要取得好成绩,请你为他提出一条可行的建议: 。
(3)小胡同学了解到市场上的A4纸纸张大小相同但厚度不等,如常见的70克纸就是指70克/米2,75g纸就是指75克/米2,80g纸就是指80克/米2......往往以5克/米2递增。小胡选择不同厚度的纸张折成大小形状相同的纸飞机重复实验,结果如表二所示:
表二:纸飞机飞行距离与纸飞机厚度的关系
纸张厚度/(克/米2) 60 70 100 115
飞行距离平均值/厘米 332 627 575 410
①70克/米表示这种打印纸每平方米的质量为70克,已知这种纸每100张的厚度为1厘米。由此可算出这种打印纸的密度为 kg/m3。
②小胡同学得出结论当A4纸厚度为70克/米2时纸飞机飞行距离最远。你认为此结论可信吗 并请说明理由。 。
【答案】(1)每张A4纸的厚度、质量、纸飞机的发射速度、角度等
(2)折成形状较大、波浪型的纸飞机
(3)700;不可信,因为没有用65克/米2、75克/米2等A4纸进行实验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叠飞机的纸张厚度、质量、飞机的发射角度和速度,都可能会影响飞机的飞行距离;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飞机的飞行距离与飞机的形状和大小的关系,根据结论提出建议;
(3)①根据密度公式计算;
②表格中相邻两组数据中纸张的厚度相差为10g、30g和15g,跳跃性非常大,无法确定飞行距离最远的纸张克数在70g左侧还是右侧,因此应该将相邻纸张的质量差异减小,再次反复进行实验即可。
【解答】(1)在本实验中,我认为应该控制的变量有:每张A4纸的厚度、质量、纸飞机的发射速度、角度等。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飞机形状为波浪形且形状较大时,飞机的飞行距离最远,则我的建议为:
折成形状较大、波浪型的纸飞机。
(3)①100张打印纸的质量为:m=70g×100=7000g;
100张纸的体积:V=1m2×0.01m=0.01m3;
打印纸的密度为:.
②我认为此结论不可信,理由为:因为没有用65克/米2、75克/米2等A4纸进行实验。
33.(2021七下·仙居月考)小明的爸爸准备购买一辆SUV型轿车,可是上网搜索后有人说这种车重心较高,汽车容易翻倒。小明有些怀疑,通过观察家里台灯、照相机三脚架的稳度(即稳定性)后,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他首先制作了甲、乙、丙、丁四块重量相同、除甲的底面积较大外其他外形完全相同、重心高低不同的圆柱体,然后将它们依次放在木板上(物体不滑动),慢慢转动木板,直至圆柱体翻倒,记录此时木板转过的角度,记录结果如下表。
实验 甲 乙 丙 丁
重心离支持面高度 低 低 中 高
物体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θ 最大 大 较大 小
稳度 最大 大 较大 小
(1)小明是通过 来判断物体的稳度。
(2)分析实验2、3、4可得到稳度与重心高低之间的关系为 。
(3)分析小明的实验数据,发现物体的稳度还与 有关。
【答案】(1)物体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θ
(2)其他条件相同时,重心越低物体的稳度越大
(3)物体底面积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物体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越大,物体的稳度越好;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稳度与重心高低的关系;
(3)将甲和乙进行比较,分析哪个因素影响了物体的稳度。
【解答】(1)小明是通过物体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θ来判断物体的稳度。
(2)分析实验2、3、4可得到稳度与重心高低之间的关系为:其他条件相同时,重心越低物体的稳度越大。
(3)将甲和乙比较可知,其它条件都相同,就是二者的底面积不同,因此物体的稳度还与物体的底面积有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