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演讲词
实用文体之一,就是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又叫演讲稿。演讲词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力,内容要充实、鲜明,道理要说理精辟、透彻;尽可能采用现身说法,以加强与听众感情上的交流,语言要明白晓畅,朴实自然,并适当采用设问、反问、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
1.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崇敬和热爱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
2.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3.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教学目的:
德国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他和恩格斯一起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一起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马克思逝世后,他一个人继续担任欧洲社会主义者的领导和顾问。他一生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给无产阶级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
马克思在特里尔的故居
马克思在柏林上学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组成的博士俱乐部,很快成为其中最年轻的精神领袖。不久便与青年黑格尔派发生分歧。
马克思常在《莱茵报》 上发表文章,揭露普鲁士社会欺压劳动人民的反动实质,公开为劳苦大众辩护。
24岁的《莱茵报》主编
1841年春,马克思从柏林大学毕业后回到特里尔,与深深相爱的燕妮在一起。普鲁士当局曾企图以“肥缺”收买马克思,马克思不为所动,毅然与燕妮一起离开了德国。 1843年10月底马克思来到巴黎同阿·卢格合办《德国年鉴》,进一步批判旧制度。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返回德国,途中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这次会晤为两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一八四五一月,法国政府在普鲁士政府唆使下下令驱逐马克思。一天,警察闯进了马克思家里,勒令他二十四小时内离开巴黎。
被驱逐出巴黎
一八四五年七月,马克思在恩格斯陪同下,用一个多月时间,访问了世界工业最发达的英国,在曼彻斯特与纺织女工交谈。
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1848
起草《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离开巴黎后,来到布鲁塞尔。1845年2月至1848年3月,马克思在这里生活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布鲁塞尔。
1948年6月1日,由马克思担任主编的《新莱茵报》在科隆出版。
法庭上的胜利 1849年2月上旬,普鲁士当局以侮辱和诽谤罪传讯《莱茵报》主编马克思和编辑恩格斯,在科隆法庭上,马克思以有力的证据,详尽地驳斥了反动派的诬蔑,法庭不得不宣布马克思等人无罪。
瞻望亚洲曙光
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马克思十分关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人民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写了一系 列文章。
从1843年起,马克思就开始研究经济学。经过二十五年的辛勤劳动,读了一千五百多本书,做了难以数计的笔记,终于在1867年3月底写成了《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第一卷的封面
1871年法兰西内战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凡尔赛分子在贝尔一拉雪兹墓地枪杀公社战士
公社失败后,西方资产阶级政府和反动势力对国际工人协会和马克思发动了一场反革命围剿。《法兰西内战》的发表引起了资产阶级舆论的一片叫嚣。马克思顿时成了:“伦敦受诽谤最多,受威胁最大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帮助法国工人制定纲领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时三刻,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工作室的坐椅上与世长辞。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的墓志铭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参加葬仪的有:恩格斯,马克思早在共产主义同盟的两个老同志列斯纳和罗赫纳,从法国来的拉法格和龙格,从德国来的李卜克内西,还有两位著名的科学家---化学家肖莱马和生物学家雷伊·朗凯斯特等。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
有关背景:
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他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于马克思一生对无产阶级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歌颂.
检查预习:
悼(dào)词 纷繁芜(wú)杂
豁(huò)然开朗
衷(zhōng)心喜悦
卓(zhuó)有成效
嫉(jí)恨
诽谤(fěi bàng)
诅咒(zǔzhòu)
给(jǐ)予答复
诬(wū)蔑
体裁:悼词
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悼词的特点
首先,必须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
其次,感情要深挚,语言要通俗形象
最后,其主体部分的结构通常要开门见山提出
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于听众抓住要领;
然后围绕着主题,或逐层深入分析,或
分成几个方面来谈;结尾再加以重申,
以使听众始终不偏离讲话主题,能对全
篇讲话获得清晰的条理性
开头:介绍死者的生前身份、逝世时间、地点、原因及其享年等。
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及一生中主要成就和贡献。
最后: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悼念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听录音,阅读全文,根据悼词的特点理一下文章的结构。
一.(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二.(2-7)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
三.(8-9)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巨大贡献
2、逝世造成的损失
(生前的巨大贡献)
科学家
理论家
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运动规律
5、领域多,发现独到,不浅尝辄止
革命家
实践家
6、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
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真正使命
革命业绩
8、在当代的巨大影响
敌人:
战友:
忌恨 诬蔑
尊敬 爱戴
9、深切悼念马克思
(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未必有一个私敌
因果
(一)
(二)
(三)
这个人逝世
承 接
正因为这样
因 果
第二课时
领悟、品味文中深刻地思想和精彩的语句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是……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所以……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是……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所以……
贡献之巨大,无可企及
指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导、领导作用而言
指马克思对于社会科学的理论创造和推动作用而言
第二个对于
第一个对于
请找出文中总括性、过渡性、承递性等有标志性的语。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句话是否可以改为“马克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明确:前一句其强调作用,状语提前,说明了马克思的发现与达尔文的发现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样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是整个历史观上的一次大革命。
文章第二段论述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损失,先讲实践后讲理论,但文章结构安排是先理论后实践,这是为什么?
详写部分说明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在文中,突出马克思实践方面的巨大贡献是作者评价马克思一生成就的着眼点。基于这一点,作者就必须向人们交待清楚马克思为什么会在实践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个原因就是马克思在理论上的非凡的建树,所以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
①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
②第5段中“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③哪些重点语句概括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的心脏停止跳动了)让他一 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病床)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逝世了)
讨论:
1、对于时间的交代为什么如此具体?
2、为什么不直说马克思去世了,却要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3、“还不到两分钟”、“在安乐椅上”这些细节有什么作用?
“下午两点三刻”:①因为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停止思想”不能换成“心脏停止跳动”: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头脑。
“在安乐椅上”,说明了马克思临终的姿态,表明这位无产阶级导师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流露出死者忘我工作精神的赞颂。
“永远”、“睡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痛,破折号加强了这种悲痛感情的表现。
(用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本意)
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
存在决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剩余价值规律
以报刊册子等宣传革命
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及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分析方法:
1、去枝叶,找主干。
2、抓主干,理枝叶。
3、通过准确、鲜明、生动的关键词语挖掘思想内容。
4、通过分析关联词语看逻辑推理过程。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状语提前
插说
复指成分
繁芜丛杂 掩盖
冒号后包括三层:
(1)物质决定精神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
建筑解释经济基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及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
‖
‖
‖︱
‖‖
1、理清句子的结构。
2、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
3、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4、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包括三层意思:
1、物质决定意识;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
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空白”
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是高度颂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发现剩余价值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
“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表现了马克思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和无畏气魄。
“可能”“未必”“但”“私敌”“许多”“一个”
“可能”“未必”,委婉而准确。“但”字一转,突出了马克思所有的敌人都是无产阶级共同的敌人,没有一个“私敌”。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许多”“一个”,一
多一少,都是强调。
小结(二)
抓住文章中独特且关键的语句,有助于体会文章的感情。
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课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 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 、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彩强烈,
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 ( 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 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 小节 “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 (1) -- 伟人的逝世 -- 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 -- 伟大的贡献 -- 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 (8-9)-- 敌人的忌恨 -- 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
第一部分:温故知新
1、揣摩语言总的方法是联系语境。因为语境时时处处干涉语言表达。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语境(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语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外部语境是什么?语境决定的本文语言特点是什么?
答:
2、下面的加线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悼(dào)念 空(kōng)白 肤(fú)浅 豁(huò)然开朗
B、嫉(jí)恨 意识(shí) 驱逐(zhú) 卓(zhuó)有成效
C、诽(fěi)谤 诅咒(zhòu) 立即(jí) 忠(zhōng)心爱戴
D、闭塞(sè) 估量(liàng) 勒(lè)令 纷繁芜(wǔ)杂
3、按要求完成语法练习。
(1)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①指出这个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中心语。
②“欧美”是“战斗着的”的定语,还是“战斗着的无产阶级”的定语?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①指出句子的主语和状语。
②指出“为”的宾语。
③指出全句宾语的中心语。
4、阅读全文,找出提示全文论述中心的语句是()
A、当代最伟大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B、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C、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该是很够了。
D、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第二部分:课文研读
1、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1)指出这段话的修辞手法,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句中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背离事实的一项是()
A、破折号起停顿作用,表示恩格斯不想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但又不得不说的矛盾。
B、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睡着了”的意思是“永远地睡着了”——死亡。
C、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强烈的转折,表达恩格斯由于没有料到马克思的逝世这样突然,而在思想感情上发生剧变,产生的了极大的悲痛。
D、破折号在这里既有解释的作用,也表示语气上的短暂停顿。正是这一停顿,突出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表达。
2、阅读课文第三节(课文略),完成下列各题。
(1)这是个单句,这句话的主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马克思这一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类比,目的在于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后的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几项是()
A、都是解释这一规律的,属于宾语部分。
B、“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是插入部分,对上文“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补充说明。
C、冒号后的文字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短语,对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作了科学的、精辟的阐述。
D、分号处可标第一层,连词“所以”是与下文“从而”相呼应的。
(4)冒号以后的内容包含了三层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限6个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个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8个字)
3、阅读课文第六段,回答问题。
(1)“这样”指代的是()
A、第五段所写的内容。
B、上文所写的内容。
C、第三、四、五段所论述的马克思深广的理论研究和伟大的理论创造
D、上文所论述的马克思的“两个发现”。
(2)第一、第二句话在全段中起的作用是()
A、总括上文 B、领起下文 C、转折 D、承上启下
(3)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A、论述马克思注重理论科学的新发现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革命影响。
B、介绍马克思从事历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从而提示马克思的革命家本色。
C、概述马克思密切注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以及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
D、赞颂马克思对各种科学新发现都有浓厚的兴趣,体现了他科学家和革命家二者兼而有之的特色。
4、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问题。
(1)联系上下文,分析“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中的“首先是”与()相呼应。
A、下文中的“正因为这样” B、下文中的“就是”
C、上文中的“远不是” D、上文中的“就是这样”
(2)概述文中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的。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一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的理解。
①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
②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第三部分:你说我评
1、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马克思一生不朽贡献的看法
有人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共产主义学说过时了,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第二部分:课文研读
1、(1)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点明马克思的逝世,表达了作者悲痛与崇敬的心情。(2)C
2、(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3)D E
(4)①物质决定精神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③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3、(1)A或C(只要解释合理都可以)(2)D (3)B
4、(1)C (2)①最早的编辑报纸的工作 ②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 ③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5、①生命要素:活着就要斗争。热烈:写斗争的高度热情。 顽强:写斗争的坚强意志。卓有成效:写斗争的成绩卓著,斗争是马克思的毕生的使命。
②既是悼念,更是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赞颂之情:在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将始终以他为榜样,将始终需要他的指导——马克思将与整个无产阶级事业共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课内巩固
1. 加点字注音
估量( ) 诽谤( ) 芜杂( ) 豁然开朗( )
悼念( ) 勒令( ) 空白( ) 卓有成效( )
譬如( ) 嫉恨( ) 衷心( ) 得心应手()
2.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 。
②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 宗教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③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地研究的。
A.探索 以至 浮浅 B.摸索 以致 肤浅
C.摸索 以至 肤浅 D.探索 以致 浮浅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偶尔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几首小诗,对他崭露头角的才华和卓有成效的表现,同学们赞不绝口。
B.在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了种种议案,出神入化,喊出了群众的呼声。
C.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D.一些青年做事缺乏长远眼光,刚入门就打退堂鼓,这种浅尝辄止的做法耽误了多少青春。
4.“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句中加点词能否换为“去世”或“逝世”?为什么?
5.“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利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加横线的三个词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6.把下面一句话用否定句的形式来表达,但不可改变愿意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1题。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注:《悼念玛丽·居里》选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许良英、范岱年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美国人,物理学家,因提出相对论而享誉世界。这是爱因斯坦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悼念会上发表的演讲。
7.这篇短文在第一段就点明了中心,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8.第一段中的“后者”指的是
与之相对的“前者”指的是
9.第二段介绍了居里夫人的伟大品格,请用简明文字概括。
10.有些语言,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通过表层信息挖掘其隐含实质。本文第四段,反过来说,意味着什么?
A.欧洲知识分子:
B.欧洲的现代:
1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本文所悼念的都是世界上杰出而伟大的人物,两文在行文上有何异同?
高考链接
12.下面是有关“基因地理”项目的报道,请说明该项目的研究途径和最终成果。(2005高考江苏卷)
一项名为“基因地理”的全球科学研究计划在北京启动。来自10个国家的人类遗传 学家,将用5年时间共同探寻人类在地球上的迁徙史,并绘制一张尽可能详尽的人类迁徙地图。如果说10年前启动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关注人类的公共信息,那么“基因地理”项目则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已有的遗传学证据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随着人们的流动和杂居,人的基因会发生变异,分析测试特定地区人的基因样本,可以找到他们遗传基因的不同特征,从而发现人类的迁徙轨迹。
⑴研究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4个字)
⑵最终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13.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2005高考全国卷一)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 略
2. C
3.D
4.不好,原句突出了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而且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惋惜之情。
5.不能,“爱戴”比“尊敬”更进一层。“悼念”是对死者的怀念,不能放在前面。
6.谁也不能否认,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都有莫大的损失
7.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8.才智成就 道德品质
9.性格坚强,意志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谦虚谨慎,以及为实现理想坚持到底的精神。
10.欧洲知识分子:缺乏居里夫人那样的品质力量和热忱。
欧洲的现代:不能令人满意
11.两文都对人物的卓越成就、高尚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充满赞颂和崇敬之情。《在》文抓住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特点写,着重写他的卓越贡献和成就,《悼》文则对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突出成就只是一笔带过,而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其崇高的道德品质上。
12.⑴研究途径:分析测试基因样本,研究人与人的遗传差异。
⑵最终成果:绘制成人类迁徙地图。
13.文段主要有两层意思:有太多的古籍需要修复,从事古籍修复的人才不足。从中提取最重要的词语,无疑应该是:古籍、修复、人才、不足。这四个词基本能反映本段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