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一、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改名“自清”。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诗坛;1925年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
二、填写课后练习的表格
(1)本体 (2)喻体 (3)原句 (4)相似点
(1)叶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 (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圆形,舒展,形态相似
(1)白花:(2)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1)清香:(2)渺茫的歌声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若有若无,清淡缥缈
(1)月光:(2)流水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
(1)月光下的叶子和花:(2)笼着轻纱的梦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朦胧、恬静、柔美
(1)光与影:(2)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悠扬、温馨、和谐
(1)树色:(2)一团烟雾 (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迷茫、朦胧
(1)灯光:(2)渴睡人的眼 (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昏暗,没有精神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写了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月下荷塘美景。
2.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
(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小结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提问:本段写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写荷塘上的月色,通过“叶、花、树”来表现月色,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2.提问:本段写荷塘周围的“树”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3.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四、分析《采莲赋》《西洲曲》
《采莲赋》梁朝皇帝萧绎撰制,宫体文学范畴,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和风丽日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从而引起对心上人的思念;
《西洲曲》南朝民歌,写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怜子”勾起对情郎的思恋;
共同主题:歌颂青春,赞美爱情。
五、课文结构
(一)对照两个部分:写景和回忆
(二)找出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现在都可不理”
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4、“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三)表格与心情结合,分成三个阶段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欣赏荷塘世界、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念江南风物有共同点吗?
认识到:正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他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呆在荷塘中,这只是一种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莲那充满情爱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在现在的,这也是一种逃避;正因为在华北的清华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起江南,寻找家园,但他要在北京生活啊,这也是逃避。
所以,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他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也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
简单地说,朱自清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所以他深夜到荷塘边排遣,短暂的逃避后清醒;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了一个热闹风流自然美好多情的世界来与之抗衡。
包 容
曾问滴水“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第一个生命诞生在水中 ”滴水不语。看过显微镜下一滴河水,无数小生命簇拥蠕动;看过海纳百川,雍容的接纳千山万水——我懂了,是包容让生命的种子款款入水,孕育了奇迹。于是,我掬一捧清泉,感悟这天地惠赐的哲理。
有容乃大,静静的水在说。于是森林包容了鸟群的焦躁,有了鸟语花香;山峰包容了草木的撩扰,有了郁郁苍莽;天空包容了星星的闪烁,有了幻漫星空;地球包容了生物的繁多,有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上善若水,汩汩的流水从古至今淙淙地淌过,将这自然之道浸润在每一寸土地里。齐小白饮这水,忘记了管仲的旧过,终成一代霸业;李世民望这水,请来了李建成的旧部,终成一代明君……这水萦于宰相胸怀,撑起宽容之船;这水绕在九土城郭,漾起和睦民风;这水流入每个人的身体里,于是华夏民族以它的博大胸怀屹立于世。
水面荡起的层层涟漪一环环扣去着人们的心弦,于是智者们明白了其中蕴含的哲理:包容,意味着一种大度的接纳,滤其渣滓后尽取精华。有哪个聪明人会放弃这样明智的选择呢 学会了包容,路易 威登力排众议,大胆采用了敢于挑战他多年苦心经营的品牌的年轻人的创意,推陈出新,再创时尚新潮流;学会了包容,凯特在制酒时广泛听取葡萄农的建议,尝试了混合多种葡萄酿造“杂酒”的方法,一举新创,震惊餐饮业……包容,囊括的是敏锐的发现、谨慎的判断和拼搏的勇气。学会包容的人,必能用他博大的胸怀赢取属于自己的人生财富。
历史如滚滚江河,奔流不息。流水不腐,史册也历久弥新。大江东去,浪花淘尽日常琐屑的浮沫,却包容下所有的是非功过、忠奸善恶。水清可以濯缨,水浊可以濯足;历史不语,一切自都留待后人评说。正因为有了这种广博的包容,历史才能发展——正如因为有了包容,江河才能渊博浩瀚。
滴水不曾语,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这就是包容的真谛吧。因为包容,小溪成长为大海,汪洋恣肆;因为包容,海浪蒸腾为浮云,布满天空;因为包容,云气凝聚为雨滴,笼罩了整个世界。这种大气磅礴的容纳,才是水最真、最本质的精神吧。
【评语】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作诗有托物言志、托物寄情之说,作文亦如此。本文以水的包容立意构思,展示了作者的智者情怀。一句“上善若水”锁住全篇,这“善”中包蕴了怎样的内涵呢 从自然界寻找印证,水孕育了草木,包容了鸟语花香,乃生命之源;水洗尽铅华,使人感受到世间的智慧,最终海纳百川水包容了历史。从人类社会寻找印证,古今中外不乏正面之例,从“小白”“李世民”相容相惜,坦坦荡荡,到路易、凯特成功创业,业绩斐然的事例……可以说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哲理散文,说理并不抽象更不玄虚,而是思接千载、眼观中外,将哲理用确凿的实证阐发出来,使文章有启人心智的力量,引人玩味。
但我们分析这些事例,发现其运用并非平铺,作者用自己擅长思辨的头脑将它构筑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仅仅阐述“包容”的积极含义,第二个层面深层剖析了“包容”不同于消极的“容忍”,而是“意味着一种大度的接纳,滤其渣滓后尽取精华”,它与种种美德相关联。借助这两个角度,作者笔下流动的“水”中有博大的胸怀,有勃勃的生机,有双赢的勇气。能将水的包容挖掘出如此丰富的意味,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简直具备哲人的气质了。《荷塘月色》课时练习
一、积累运用
1.请选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
A.倩影(qiàn) 霎时(shà) 参差(cēn) 脉脉(mò)
B.袅娜(niǎo) 独处(chù) 幽僻(pì) 煤屑(xiè)
C.颤动(chàn) 纤腰(xiān) 弥望(mí) 踱步(duó)
D.酣眠(hān) 乍看(zhà) 敛裾(jū) 宛然(wǎn)
2.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有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静。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3.了解作者并填空。
朱自清(1898—1948),中国 著名 家、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并致力于学术研究。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 、散文集 、 等。
4.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归恰当的一项是( )
①白天 少人走,夜晚就更加寂寞。
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 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 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A.也 受用 落 泻 B.很 享受 映 泄
C.也 享用 留 泻 D.很 受用 映 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______________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_________________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5.文中空缺处应补的词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7.作者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___________,意在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一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菩萨蛮
辛弃疾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与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A.开头两句,写山即写人,青山有情,高人难遇。那逶迤的青山有多少心里话要向作者倾诉啊!不说人之眺山,而说山之就人,不仅把景写活了,而且对突出人物起了很好的映衬作用。
B.三、四两句烟雨迷蒙遮住青山,无数的青山也只好像万马在烟雨中低徊不前,充分表现出了无边的惆怅,无穷的感慨。不说愁而愁极深,写得含蓄蕴藉。
C.“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虽着笔轻快,显得幽默洒脱,但分明使我们感到作者强自解愁而又不能自解的痛苦。鸟愁是虚,人愁是实,笑中有泪。
D.这首词与白居易的《白鹭诗》“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相比,就形象来说更加绘声绘色,就感情来说更加挚浓深切。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窗外飞舞的雪花中,那簇迎春开得正闹。白雪映衬黄花,金灿灿的,刚从学校回来过寒假的我忽然心动,踏雪寻春去!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不时嘿嘿傻笑。好容易把她拉回来,却睁大眼睛说我有病。我拿三毛作比,说踏雪寻春,当比三毛更三毛。一听这话,妹妹来了精神,翻身下床,围巾胶鞋,极麻利地武装完毕,倒连声催起我来。我窃笑,还是头发长的好糊弄。
一上江堤,寒风夹着雪团直往脖子里钻。放眼望去,雪滩茫茫,瘦水一痕。妹妹跌足叫悔:“寻春寻春,寻你的魂。”我笑道:“若是桃红柳绿,莺飞草长,那叫游春。这踏雪寻春,妙在一个寻字。”妹妹满脸无奈,作误上贼船状,一步一滑,跟我下了江堤。
江滩杳无人迹,积雪蓬松深及膝弯。顶风冒雪,一步步捱到江边,妹妹气喘吁吁,两颊绯红,不由得满腹怨气。我劝她说,这江水非平日之江水,乃是一江春水。说归说,自知难以服人,搜肠刮肚胡诌几句,妹妹忽然惊呼,且遥指远方,我擦净眼镜,极目水天苍茫处,好像有几粒黑点。妹妹眼尖,说是鸭子。我便借题发挥,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观赏了雪落碧波野鸭戏水的美景,欲打道回府,谁料又节外生枝——妹妹想原路回家,我想从柳林迂回,相持不下,陷入僵局。没办法,只好掷硬币一决胜负。天助我也。三番两胜,兄走妹随。此时雪愈发下得紧,唯闻阵阵喘息声和吱吱踏雪声。更觉路漫漫其修远兮,双腿沉沉如坠铅。突然眼前出现几丛芦苇,皆遭火焚,残干枯叶,劲风中摇曳作响。一种凄美摄人魂魄。妹妹见了停下步子,调侃说:“这里也有春吗?”我折段焦苇,剥去苇衣,苇心中竟泛出新绿,火焚雪欺,芦苇不死,令人感叹。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柳林,恍如置身水晶宫。柳树就像巨大的白珊瑚。徜徉在此俗心如洗,一片玉洁冰清。妹妹牵过一根柳条吹去浮雪,欢呼:“柳条发芽了!”我笑痴人说梦。谁知凑近一瞅,咦!柳条当真拱出粒粒嫩芽。只可惜,不会作诗,难以抒情。
我问妹妹:“今儿踏雪感觉如何?”她笑答:“妙!妙!明年下雪,我们还来。”
10..(1)“那簇迎春开得正闹”中的“闹”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我”吟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对文章内容有什么作用?
(2)点出一个“春”字,向读者透露野鸭子是春的信使。
11.文章结尾处,妹妹说:“妙!妙!”说明兄妹俩是寻到了春的,在文章中兄妹俩所寻之春是在哪些物象上体现出来的?
12.读完此文后,你认为文章所写的早春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用100字左右加以概括评析。
13.下面是关于文章的一些分析,请选出正确的两项
A.“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我拿三毛作比”“当比三毛更三毛”中的四个“三毛”的含义是一样的。
B.“还是头发长的好糊弄”中的“头发长的”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含有轻蔑的意味,与文章的感情基调协调。
C.在整个寻春的过程中,妹妹有过失望,有过埋怨,有过怀疑,更有过惊喜。
D.在艺术特色上,这篇文章能寓严肃的主题于轻松活泼的记叙之中,兄妹的嬉笑调侃平添了文章的情趣。
E.文章材料简单琐细,且在处理时缺少变化,这是文章的不足之处。
三、表达交流
14.月下荷塘,给了朱自清审美的愉悦,更给了他一片心灵的空间,使他获得了精神的抚慰和心灵的宁静。你是否也有这样一个放松、愉悦身心的去处?请以“一个好去处”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1)(2)题。(05年高考辽宁试题)
①今天是大熊猫过生日,②几个好朋友来到他家为他庆贺。③当大熊猫吹灭生日蜡烛后,④朋友们问他刚才许了什么愿。⑤“从我懂事时起,就有两个最大的愿望,”⑥大熊猫轻声回答道:⑦“一个是把我的黑眼圈儿能治好,⑧还有一个是照张彩色照片。”
(1)找出在标点、结构等方面有毛病的语句。(只填序号)
(2)任选三个有毛病的语句加以修改,不能改变原意。
思路解析:①句存在语法错误。⑤本句年少主语。⑥标点有误,冒号应改为逗号。⑦“能”要放在“把”字的前面。
答案:(1)①⑤⑥⑦。(2)①今天大熊猫过生日(或:今天是大熊猫的生日) ⑤我从懂事时起就有两个最大的愿望(或:从懂事时起,我就有两个最大的愿望) ⑥大熊猫轻声回答道, ⑦一个是能把我的黑眼圈儿治好(或:一个是把我的黑眼圈儿治好)。只需修改三处。
(解析与答案)
一、积累运用
1.思路解析:独处(chù)——独处(chǔ)
答案:B
2.思路解析:“总”在这里是“毕竟”,“终归”的意思。在句中是说无论如何一定会这样的。
答案:C
3.思路解析:此题帮助了解作家,以丰富知识。第一个空要填写上时代。第二个空要填作品的名称。
答案:现代 散文家(“文学家”也可以) 《踪迹》 《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任选其二就可以)
4.思路解析:①“也”字表明这个地方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少人走,而“很”字却不同,“很”表明的是白天少人走,但夜晚却有很多人走。②“受用”更加形象地写出作者当时的心态。③“落”字写得自然,能表现出作者当时幽静的感觉。而其他几个词不恰当。④“泻”是流体类的东西往下流动,而“泄”是“泄露”的意思。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5.答案:泻 浮 笼
6.答案: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7.答案:光和影的组合 光与影内在的和谐美
8.答案:叶、花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 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
9.答案:A(不是作者而是叶丞相)
10.答案:(1)拟人,突出了迎春花开的热烈。
11.答案:野鸭、苇心、柳条。
12.答案:扣紧“春天是万物与风雪严寒抗争而来的,并不是大自然的恩赐,虽柔弱而不畏强暴,虽屡遭摧残却不可战胜;在苦难中显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以唤起人们的希望,鼓起人们的信心”等要点来评析。
13.答案:CD(A项中的四个“三毛”,前三个“三毛”应实指,后一个“三毛”则是虚指,只是一种象征。B项中的“含有轻蔑的意味,与文章的感情基调协调”,这里的“头发长的”有调侃的意味,给文章增加了情趣。E项的评述过于偏颇,不正确)
14.答案:略(共34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合作探究
检测作业
拓展欣赏
自主学习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整体感知
对文章的文体特点、大概内容、基本情感倾向等的初步认识和了解。
揣摩语言
内语境(文章中心、上下文等)
结合
外语境(社会、文化背景、人际关
系等)
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意义、感彩等。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黑影斑驳
杨柳如画
月下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田田 亭亭 风致
袅娜 羞涩 如明珠似星星
丝丝缕缕、渺茫如歌
凝碧的波痕
侧写月色
(多种感官)
远山隐约
无精打采的灯光, 热闹的蝉声、蛙声?
朗读
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朗读本身就打上了您对文本理解的
烙印,要融入
自己的感情,
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反复体味、朗读
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12日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
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整 体 感 知
家
小径
求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出宁静
小径
文眼:
脉络:
心里颇不宁静
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我什么也没有
想起采莲的事
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困惑
寻求
超脱
回到
现实
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仍是淡淡的哀愁
线索
以行踪为线索
以情感为线索
家
小径
荷塘
颇不宁静
渴求宁静
片刻宁静
走出宁静
学习重点:
揣摩作品典雅清丽、生动传神、富有韵味的语言。
语言特色:“新而不失自然”
二 遣词用字
一 修辞
比喻 拟人 通感
动词的锤炼
“泻” “浮”
量词的活用
“一丝” “一道” “一二点”
叠词的妙用
“田田”“层层”“曲曲折折”“蓊蓊郁郁”
荷香
荷叶
荷花
流水
月色下的荷塘
亭 亭田 田
袅 娜
羞 涩
缕 缕
脉 脉
星星 明珠 美人
歌声
裙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泻)
青雾
(浮)
叶和花
(洗)
(照)
(升)
(浸)
(笼)
(罩)
倩影
(画)
(印)
光 影
画 面 是
—美丽的
气 氛 是
—宁静的
格 调 是
—雅致的
美
静
雅
荷塘月色
整体又是有机和谐的
荷香幽幽中,温一壶月光下酒
——《荷塘月色》艺术之美看过来
1.形象美——手法多样:
鲜明的比喻
明显的对比
强烈的衬托
生动的拟人
传神的通感
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广泛联想
荷香幽幽中,温一壶月光下酒
——您看《荷塘月色》的艺术美
2.语言美——新颖而不失自然传神
通俗流畅
描述传神
节奏协调(量词、叠词)
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广泛联想
荷香幽幽中,温一壶月光下酒
——您看《荷塘月色》的艺术美
3.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广泛联想
一切景语皆情语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雨中荷花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风中荷花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 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 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 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
课外阅读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
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一、下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弥望(mí 充满)倩影(qiàn美丽)风姿(zī姿态)
B、温馨(xīng芳香)宛然(wān仿佛)惊诧(chà惊奇)
C、蓊郁(w ng茂盛)厄梦(è可怕的)恩泽(zè恩惠)
D、袅娜(li o luó柔美的样子)风致(zhì美的姿态)倏地(shù极快的)
二、找出构词方式完全相同的一组:
A、参差、袅娜、蕴藏
B、恬静、摇撼、稀疏
C、弥望、绝望、苦涩
D、风姿、轻纱、渺茫
三、指出下面修辞手法有所不同的一句: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娥玲上奏着的名曲。
A
B
C
作业: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屑 蓊郁 踱 弥望 亭亭 袅娜 霎时 宛然 脉脉 风致 参差 倩影 丰姿 媛 鷁 櫂 裾
通感,就是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相互沟通。也叫“移觉”。
1、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2、 “弯弯的小径,淌着弯弯的月亮,
弯弯的晚风,跑来把弯弯的思绪撩亮。”
3、“松风落叶水声凉”示范教案(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三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1927年。
2.师生共同回顾历史: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3.提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
4.放录音,配乐朗诵《荷塘月色》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5.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明确:4、5、6三段。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四、熟读,品味4~6段(组织学生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阅读全文,参考课后方框内的提示,进一步了解全文的结构及作者的感情基调。
2.背诵4~6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背景、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一、检查背诵(抽查1~2名同学)
二、检查对课文结构理解的情况
1.提问:大家阅读了课后方框里的内容,了解了本文结构上是圆形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描述本文的结构特点。
明确:
全貌:路幽、树多、月淡 边走边想:想现实 边走边看
叶
花
出门看 月下荷塘 香
荷塘 浓
颇 韵
家 不 光
宁 塘上月色 影
静 色
深夜回家去 忆过去 边走边忆 江南采莲 看 近树远山
《采莲赋》 四 没精打采的路灯
《西洲曲》 周 热闹的蝉声蛙声
2.提问: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试联系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可以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回答)
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理解课文中的情与景
1.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师生共同活动)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诵读,讨论后回答)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四、放录音,再品全文
1.体会一位知识分子当时的苦闷心情。
2.品味课文“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受作者朴素、准确的语言特点。
五、小结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六、布置作业。
●追踪练习
一、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颤动(chàn) 煤屑(xiē) 参差(cī)
B.酣眠(hān) 袅娜(nuó) 幽辟(pì)
C.倩影(qiàn) 蓊郁(wěnɡ) 点缀(zhùi)
D.羞涩(sè) 踱步(duó) 敛裾(liàn)
答案:B
2.下列对语素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弥望(满) 倩影(美丽)
B.袅娜(飘动的样子) 酣眠(尽兴、畅快)
C.幽僻(深远、僻静) 渺茫(完全看不见)
D.斑驳(颜色不纯净) 风致(情趣)
答案:C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叶子出水很高,象婷婷的舞女的裙。
B.树缝里也露出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C.但光和影有着合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答案:D
4.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过一样,又像 着轻纱的梦。
A.照 升 浸 覆 B.淌 浮 洗 覆
C.泻 浮 洗 笼 D.洒 升 泡 笼
答案:C
5.选出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修辞手法不同的一句( )
A.风来花底鸟声香。
B.鸟抛软语丸丸落。
C.微风过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答案:D
6.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内容和效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把月光比作流水,描绘出月光撒向叶子和花时的动感。
B.“泻”与流水照应,生动地描绘了月光洒满荷塘的情景。
C.“静静地泻”,有声,有形,产生了寓动于静的表达效果。
D.“月光如流水一般”突出了月光朦胧而酣畅的特点。
答案:C
(二)课内阅读
阅读《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文字,完成7~14题。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②□□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④a虽然是满月,b天上却有一层□□的云,c所以不能朗照;d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e酣眠固不可少,f小睡也别有风味的。⑤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7.上文中标有“□□”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哪一组才算正确( )
A.淡淡 静静 薄薄 弯弯
B.薄薄 淡淡 静静 弯弯
C.静静 薄薄 淡淡 弯弯
D.静静 淡淡 薄薄 弯弯
答案:C
8.上文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选出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 )
A.a|b|||c||d|||e|||f 转折 因果 转折 并列 并列
B.a||b|c|||d||e|||f 转折 因果 转折 承接 递进
C.a|||b||c|d||e|||f 转折 因果 转折 解说 转折
D.a|||b||c|||d|e||f 转折 因果 转折 解说 并列
答案:C
9.文中破折号所表示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 )
A.转折 B.语意中断
C.递进 D.解释
答案:D
10.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是( )
A.月光下的荷塘
B.月下荷塘的荷与树木
C.荷塘上的月色
D.从荷到树
答案:C
11.“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这种“好处”指的是( )
A.因为不能朗照,显得特别宁静。
B.因为不能朗照,表现出了静美淡雅的韵味。
C.因为不能朗照,正好与作者希望求得恬静的心境相吻合。
D.因为不能朗照,适合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答案:C
12.“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的“酣眠”与“小睡”都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分别指的是( )
A.满月与淡淡的云。
B.满月与淡淡的云遮住月色。
C.朗照与被淡云遮隔后的疏朗的月光。
D.朗照与朦胧的月色。
答案:C
1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与下面哪一项相同(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答案:A
14.这段文字共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A
二、拓展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前,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花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现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患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飞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在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阴,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姹紫,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随和着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5.(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
(2)文末的“福气”是指 。
答案:(1)池中大块空白,片叶俱无
(2)以不沾不染之心和巨细无遗之眼领略繁花好景就能得乐
16.第二节引用姜白石的词句,有什么用意?
答案:表达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并为后文的描写作铺垫。
17.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闻不到荷香;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块空白,大煞风景。
1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阳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阳,流露出怡悦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答案: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