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二)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三)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常用文言词。
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
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
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
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
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
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
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三)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
分析: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说明:在谈到本文的选材和布局时将对此作比较详细的介绍。)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检查预习作业。
1.先查第二题,由学生叙述,教师可根据下表作适当补充。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2.检查预习第一题:划分第一部分层次。
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
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
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①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说服孙权,坚定抗曹决心(第3段);
②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促使孙权决策抗曹(第4段);
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第5段)。
教师根据上述各段大意及学生回答作一口头小结即可,不必将段意抄在黑板上。
(四)讲读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
2.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①鲁肃向孙权献策;②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刘备采纳鲁肃意见,进住樊口。)
3.分析第1点内容。
引导问;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
补充问: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讨论后再小结如下:
①鲁肃的战略目标是夺取荆州,作为孙权帝业的根基(要注意他反复提到“帝王之资”“大事”“天下可定”等语)。
②他有两种策略:如荆州内部稳定,则“与结盟好”;否则用另外的方式夺取或留待将来夺取。
③他认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是曹操。
④孙权也想成就帝业,所以同意鲁肃的策略方针。
重读“荆州与国邻接……恐为操所先”这一段话。
4.分析第2点内容。
引导问: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
补充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讨论后再小结如下:
①鲁肃劝刘备“自结于东”是为了对付当前的大敌曹操,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
②刘备的“投吴巨”之说纯系遁辞,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
③鲁肃与诸葛亮“共定交”,表现了他的诚意。
5.小结第1段:孙、刘联盟是鲁肃的本谋,这表现了鲁肃的政治远见,他一直是这一联盟的维护者。这一联盟的建成对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起了重要作用。
(五)讲读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归纳这一段内容要点(①诸葛亮智激孙权;②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
3.分析第1点内容。
引导问: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
补充问: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讨论后再小结如下:
①强调“共争天下”,君臣之分未定;
②针对孙“内怀犹豫之计”,以“北面事之”相激;
③以田横“守义不辱”、刘备“不为之下”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
4.分析第2点内容。就下面两个题目作简要说明:
(1)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
刘——关羽水军一万,刘琦一万。
曹——主力已疲,不习水战、降卒不服。
孙——兵数万。
(2)对未来形势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
5.小结第2段:诸葛亮以友军代表身份向孙权进言,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他针对孙权尚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智激孙权,初步实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说明他是一个卓越的外交家和战略家。
(六)讲读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①曹操下战书;②迎降派的观点;③鲁肃劝孙权勿迎。)
3.分析第1点内容。
问: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扬实力。)
小结: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
4.分析第2点内容。
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①政治因素——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②地理因素——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③军事因素——实力相差悬殊。)
从这里看出什么问题来?(曹操的战书起了作用;东吴内部意见分歧。)
5.分析第3点内容。
引导问:鲁肃所说的“大事”是指什么说的?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
补充问:“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问题?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后小结如下:
①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望他“早定大计”;
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
(可附带提一件史实:破曹后鲁肃先回,孙权持鞍下马欢迎他。)
6.本段小结。
①曹操以咄咄逼人的口气致书孙权,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骄矜之心溢于言表;
②东吴迎降派一时占上风,使孙权难以作最后决断;
③鲁肃“逮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七)讲读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增强主战派的力量。)②“拔刀斫前奏案”意味着什么?(孙权作最后决断。)
3.归纳本段内容要点(①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②孙权作最后决断——出兵抗曹。)
4.分析第1点内容。
先诵读周瑜的话“操虽托名汉相……保为将军破之”。要求指出哪些话是驳斥迎降派的(开头至“而可迎之邪”)、哪些话是分析曹操的劣势的(“请为将军筹之”至结尾)。
引导问: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补充问: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讨论后可小结如下:
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为汉家除残去秽;地理上——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军事上——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不习水战,天时不利,军粮不足,士兵不服水土。
最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这一小段。
5.分析第2点内容。
此点分析从简,但要指出孙权的政治眼光、好胜的性格;要跟上文“内怀犹豫之计”“甚失孤望”作比较,指出这最后的决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6.小结这一段。
①周瑜一出场就显示出他在孙权决策中的作用,使主战派完全压倒了迎降派,东吴内部归于统一。
②孙权当机立断,显示了他是一位天才领导人,他的好胜性格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八)讲读第5段。
1.学生齐读第5段。
2.归纳本段内容要点(①周瑜再陈方略;②孙权再表决心)。
3.问: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双方兵力对比和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
4.问:孙权说的“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问题?(主张迎降的人很多。)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说明兵力不足。)“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这段话反映了孙权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对胜利还没有绝对的把握,但有决一死战的决心。)统观孙权说的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跟周瑜推心置腹,对周瑜表示绝对信任,这就为周瑜在指挥作战中发挥最大的才智创造了条件。)
5.小结这一段。先提出问题:上文写孙权拔刀斫前奏案,已作最后决断,下面再接着写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表现周瑜的精明以及孙权和周瑜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也是东吴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讲读第6、7段。
1.教师作提示后,学生齐读第6、7段。
提示:这两段是写战况的。作者写这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仅用三百余字,读后仍使人觉得它历历如在眼前。这种笔法称为“史笔”。“史笔”不同于小说,在《三国演义》中,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献苦肉计、蒋干中计、阚泽下诈降书、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都写得十分具体细致,而在本文中只用“操方连船舰”“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等语带过。可见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请大家朗读时用心体会“史笔”的特点。
2.讨论“史笔”的特点。
(1)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火烧曹营——决定性的战斗。)次重点是什么?(曹操败退时的狼狈情形。)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略写进军过程,交待决战地点。)“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略写初战,交待两军方位,为下文”东南风急”,风助火威作铺垫)。“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战败后曹操的部署。)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第一个特点: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
(2)在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什么作者只提黄盖一人?(在决战中以火攻破曹,源于黄盖倡议,有大功,非同寻常。)关于刘备,为什么只用一语带过?(决战中的主力是东吴部队,刘备仅处在配合地位。)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第二个特点: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
(3)说说下面各句话有什么含义。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证实周瑜的预言正确。)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反映曹军的骄傲情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麻痹心态)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证实周瑜的预言正确。)
这些都从一定的侧面说明了曹操失败的原因。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第三个特点: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十)选材和布局分析。
1.选材的分析。
教师先介绍选材的大致情况:选自《吴书·周瑜传》的材料最多(包括第4段以及第3、7段中的一部分);其次是《吴书·鲁肃传》(包括第1、3段中的大部分),再次是《蜀书·诸葛亮传》)。
问:如此选材的目的是什么?(这三个人对推动孙权联刘抗曹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对形势的分析也极其正确。)
问:这些材料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极其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补正史之不足。)
2.布局的分析。
问:本文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详写决策过程,略写战斗情况;写决策过程,以孙权贯穿始终。)
问:这样布局有什么好处?(未战而“庙算”已胜,战斗乃“庙算”之余事;对刻画孙权的形象有很大的作用。)(共51张PPT)
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 “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 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
赤壁之战军事图
历史史实: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相关内容:
赵子龙长坂桥七进七出、张翼德声震三军、孙刘联盟、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剑、巧借东风、苦肉记、蒋干盗书、火烧赤壁、华容道、借荆州、气周瑜
相关知识:
1、选自《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花了19年时间编成。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3、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1、快速阅读课文,划分节次,找出生字词并解决。
2、以省略部分为分界线,全文分为两部分。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概括各节大意,给第一部分分层。
提示:
孙刘联盟议抗曹
君臣战和议破曹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译文)
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是孙权的谋士鲁肃。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鲁素去荆州是否为了吊唁刘表二子?
其实是借吊唁之名,来行探荆州形势之实。以此来决定他的策略。而目前当务之急是“共治曹操”,联合刘备,则可以抵抗曹操,稳固荆州。
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译文)
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刘备的“投吴巨”之说纯系遁辞,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鲁肃劝刘备“自结于东”是为了对付当前的大敌曹操,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鲁肃与诸葛亮“共定交”,表现了他的诚意。
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第一段小结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译文)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译文)
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
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 ;另一条是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诸葛亮如何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
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
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本段小结
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译文)
1、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扬实力。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 。
2、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①政治因素——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②地理因素——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 ③军事因素——实力相差悬殊。
3、鲁肃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认同?
①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望他“早定大计”;
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译文)
思考:周瑜是如何分析敌我力量对比的?
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为汉家除残去秽;
地理上——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军事上——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
不习水战;
天时不利;
军粮不足;
士兵不服水土。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译文)
1、周瑜为何要夜见孙权?他再陈方略对孙权有何作用?
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
周瑜再次作了双方兵力对比,并阐述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使孙权抗曹的忧虑得到进一步扫除。
2、孙权如此犹豫能在本段找到什么依据吗?这段话表明了孙权什么心态?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主张迎降的人很多。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说明兵力不足。
表明孙权对胜利还没有充分把握,与曹操决一死战。同时也对周瑜绝对信任。
周瑜与鲁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
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
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
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译文)
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
曹军失败的原因是:①劳师远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 ③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稳;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宁; ⑤战线过长,粮草不济;⑥军纪不整,骄傲轻敌。第6条是最根本的原因。
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①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②团结一致,共同对敌;③部署有方,准备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条。
1、探虚实鲁肃吊丧
2—3、论时势刘备用计
4、谋联合孔明游说
5、破众议仲谋初决
6、计破曹君臣一心
7、张意气公瑾请缨
8—9、立奇功老将献计
借东风火烧曹军
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素、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在鲁素、周瑜等人的劝说下,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
赤壁之战的过程和结果
略
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
分析:
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
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1、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
2、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
3、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史笔有什么特点呢?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
古今异义:
刘备,天下枭雄。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子瑜者,亮兄瑾也。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
恐为操所先。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判断句
被动句
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课文中曾出现过的词语: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因拔刀斫前秦案
不复料其虚实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因拔刀斫前秦案
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一)常用文言词。
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
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
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
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
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
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
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舌战群儒
游说孙权
主战主和
终下决心
赤壁
杜牧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
苏轼
课外欣赏《赤壁之战》随堂练习
一、请给加黑的字注音或按注音写汉字。
1.xiāo( )雄 2.与操有xì( )
3.表恶其能( ) 4.及说备使抚表众( )
5.芟夷大难( ) 6.王室之zhòu( )
7.必júe( )上将军 8.dǐng( )足之形
9.今以实校之( ) 10.烟炎张天( )
11.kuò( )开大计 12.拔刀斫前奏案( )
13.番阳( ) 14.羸兵( )
15.累官固不失州郡也( )
二、下面语句中有的有同义复词,请在同义复词下面画一横线。
1.如有离违 2.豫州遁逃至此
3.与中国抗衡 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5.旌麾南指 6.而各恐慑
7.挟持私虑 8.助画方略
9.引次江北 10.操军兼以饥疫
11.咨诹善道 12.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3.不复料其虚实 1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三、选出没有通假字的句子。
A.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B.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C.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D.五万兵难卒合
E.烟炎张天
F.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G.雷鼓大震
H.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I. 满坐寂然
答:( )
四、选出对加黑词解释不正确的句子。
A.孙讨虏聪明仁惠(有智慧)
B.鼎足之形成矣(经发展而成为)
C.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
D.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赞赏)
E.操军不利,引次江北(驻扎)
F.权起更衣(上厕所)
G.致殷勤之意(热情周到)
H.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长江以外,江南)
答:( )
五、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句子。(若没有可不选)
1.例: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寻向所志,遂迷
C.磨刀霍霍向猪羊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答:( )
2.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A.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C.荆州与国邻接
D.我中国果老大矣乎
答:( )
3.例:赵王畏秦,欲毋行。
A.而操皆冒行之
B.行将为人所并
C.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里
D.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答:( )
4.例:兵精粮多。
A.五万兵难卒合
B.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C.故兵法忌之
D.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答:( )
5.例:则宜抚安。
A.权抚其背曰
B.妇抚儿乳
C.抚掌大笑
D.及说备使抚表众
答:( )
6.例: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A.士民殷富
B.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C.交游士林
D.妾闻有志之士不饮盗泉之水
答:( )
7.例:请客送礼。
A.敬贤礼士
B.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C.乃设九宾礼于朝廷
D.来而不往,非礼也
答:( )
8.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A.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凡事如此,难可逆料
C.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欤
答:( )
9.例:时人莫之许也。
A.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B.莫用众人之议也
C.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D.慭慭然,莫相知
答:( )
10.例:今操芟夷大难。
A.夫大国,难测也
B.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C.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D.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答:( )
六、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属词类活用,请按活用的方式分类,将其代号分别写在相应例句的横线上。
A.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B.足以立事
C.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D.必蹶上将军
E.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F.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G.乘犊车,从吏卒
H.众人持议,甚失孤望
I.可烧而走也
J.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1.渔人甚异之
2.斗折蛇行
3.君将哀而生之乎
4.义不杀少而杀众
七、请将下列各句的代号分别写在与它句式相同那句的横线上。
A.豫州今欲何往
B.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C.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D.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E.恐为操所先
F.刘备天下枭雄
G.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H.亮见权于柴桑
I.今战士还者及水军精甲万人
J.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1.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2.裹以帷幕
3.田横,齐之壮士耳
4.受制于人
5.卿欲何言
八、翻译下列三个句子。
1.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2.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
3.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九、填空。
1.本文选自 ,这部书的主编者是 他的字是 ,是 时期的 家。这部书是我国最大的 ,通史,记载了上起 下至 之间 年的历史。编书的目的是 ,书名的意思是 。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写给他的一封信《 》,对他加给王的四大罪状 进行了驳斥。
2.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 的著名战役,孙、刘一方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曹操之所以失败,从政治上看 ,从军事上看① ② ③ ④ ⑤ 从思想上看 从战术上看 。
十、读下文,用现代汉语回答问题,解释加点的词,翻译画线的句子。
初,刘表二子,琦、琮。表为琮娶后妻蔡氏之侄女,蔡氏遂爱琮而恶琦,表妻弟蔡瑁、外甥张允得幸于表,日相与毁琦而誉琮。琦不自宁,与诸葛亮谋自安之术,亮不对,后乃共升高楼,因令去梯,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亮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居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琦求代其任,表乃以琦为江夏太守。表病甚,琦归省亲。瑁、允恐其见表而父子相感,更有托后之意,乃谓琦曰:“将军命君抚临江夏,其任至重;今释众擅来,必见谴怒。伤亲之欢,重增其疾,非孝敬之道也。”遂遏于户外,使不得见,琦流涕而去。表卒,瑁、允等遂以琮为嗣。琮以侯印授琦,琦怒,投之地,将因奔丧作难。会曹操军至,琦奔江南。
1.蔡氏、蔡瑁、张允分别是刘琦的什么人?
2.蔡氏为什么爱琮而恶琦?
3.刘琦再次向诸葛亮求自安之时,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诸葛亮出了什么主意?
4.刘表病重,琦归省疾,瑁、允不许琦见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口头上是怎么说的?
5.解释加黑的词。
日 对
去 阴规
会 省
涕 嗣
6.翻译画线的句子。
日相与毁琦而誉琮
琦不自宁
琮以侯印授琦,琦怒,投之地,将因奔丧作难
参考答案
一、1.枭 2.隙 3.wù 4.shuì 5.shān 6.胄 7.蹶 8.鼎9.jiào 10.zhàng 11.廓 12.zhuó 13.pó 14.léi15.lěi
二、1.离违 2.遁逃 3.抗衡 4.疲敝 5.旌麾 6.恐慑 7.挟持 8.方略 11.咨诹 12.简拔 14.穷匮
三、A C F
四、A B D G
五、1.无 2.AB 3.C 4.B 5.D 6.B 7.无 8.无 9.A 10.C
六、1.无 2.ACEF 3.BDGH1 4.J
七、1.BG 2.CH 3.DFG 4.EJ 5.A
八、1.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又不团结,军队里的将领们有的拥护刘琦,有的拥护刘琮。
2.众人只看到曹操信上说有水军步兵八十万,就各自恐慌起来,不再考虑他的兵力到底有多少,就提出迎降的主张,这是很没有道理的。
3.这时东南风刮得正紧,黄盖让十条舰船排在最前面,船到江心就升起船帆,其他的船按照顺序一齐前进。
九、1.《资治通鉴》 司马光 君实 北宋 史学 编年体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1362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答司马谏议书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2.以弱胜强 正确分析形势,知己知彼,并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不得人心 ①北方尚有后患 ②劳师袭远,士兵疲敝 ③北方士兵不习水土,不习水战 ④给养不足 ⑤荆州降兵尚怀狐疑 盲目自大方连船舰,中了对方的火攻计
十、1.继母 舅舅 表兄弟
2.蔡氏的侄女嫁给了刘琮,蔡氏借琮扩展蔡家的势力
3.与亮一起登上高楼,并撤去了梯子;现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话从你嘴里说出,只有我一个人听见,可不可以说了;难道你不记得,春秋时晋国太子申生在国内遭到危险,而他弟弟重耳在外流亡却获得平安的事情?
4.怕他与刘表相见,触动父子感情,刘表可能会立他为继承人;将军委派你镇守江夏,责任十分重大,如今,你擅离职守,你父亲见到你一定会生气。伤害亲人的感情,增重他的病势,不是孝顺之道
5.每日、经常 回答 撤掉 暗中策划 恰巧 探望 眼泪 继承人
6.略《赤壁之战》复习导学案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与难点: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诵读 自主合作探究 练习巩固
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苦肉计 官渡之战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成语 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梳理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五.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10.田横,齐之壮士耳.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判断) 14.豫州虽败于长坂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 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
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 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六.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互动探究: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发?请简要阐述
巩固训练:
一、多义实词
1、卒:
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2、士:
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
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5、治: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
岂足托乎 兵精足用
7、次:
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8、数:
统兵数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9、烈:
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风猛
10、事:
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
窃计欲亡赵走燕 备用肃计
12、难:
今操芟夷大难 五万兵难卒合
13、略:
略已平矣 助画方略
14、方:
操军方连船舰 地方百里
15济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二、多义虚词
1、而:
若据而有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2、以:
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3、为:
今为君计
为操后患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4、其: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6、于: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学案答案
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禽——擒) 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
3.顷之,烟炎张天 (炎——焰) 4.雷鼓大震(雷——擂)
二. 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国都) 2.备南走(逃跑)
3.致殷勤之意(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表面上,实际上)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末,尽头;势,力量.)
7.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 8.刘琮束手(投降)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战的婉曲说法)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投降)
11.权起更衣(上厕所)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
13.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 14.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 16.邂逅不如意(一旦)
17.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 18.去北军二里余(距离)
19.北军大坏(溃败) 20.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
三.指出并解释活用词.
1.敬贤礼士 (名作动,以礼相待)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立)
3.必蹶上将军(使受挫) 4.乘犊车,从吏卒(使从)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 6.可烧而走也(使走)
7.瑜等率轻锐(形作名,轻装的精锐部队)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形作名)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偏僻地居住 ,形作动)
10.操悉浮以沿江(使……浮) 11.英雄乐业(意动,以……为乐)
12.备[南]走 ( 向南)(名作状语)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表面上;实际上)(名词作状语)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 从水、陆两路)(名作状)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名作状,在江中心)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
2.二子不协(和睦) 3.与操有隙(嫌怨)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 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
8 肃宣权旨(传达)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有交情)
10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 11.权以示群下(给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13.不复料其虚实(估计)
14今以实校之(核对)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24.上建旌旗(插)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二))多义实词
1、卒:
鲁肃闻刘表卒 ( 死亡 动词) 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 名词)
五万兵难卒合,(通“猝” 仓猝 副词)
2、士:
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读书人)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士兵)
3、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打算、想)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率领)
4、抚:
及说备使抚表众(抚慰、安抚) 权抚其背曰(抚摩)
5、治: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率领)
6、足:
岂足托乎(值得,动词) 兵精足用(充足,动词)
7、次:
引次江北(驻扎,停驻,动词)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名词)
8、数:
统兵数万(数词,几)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
9、烈:
兼仗父兄之烈(功业,名词) 火烈风猛(大,形容词)
10、事:
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为……服务) 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事情、事物)
11、计:
窃计欲亡赵走燕(考虑、打算,动词)备用肃计(计策、谋略,名词)
12、难:
今操芟夷大难(灾难、患难) 五万兵难卒合(困难)
13、略:
略已平矣(大致) 助画方略(策略)
14、方:
操军方连船舰(方才,副词) 地方百里(方圆,名词)
15济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
同舟共济 (过河,渡)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接济帮助)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等到)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都)
3.向察众人之议(刚才) 4.累官故不失州郡(仍然)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只是) 6.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
(四)多义虚词
1、而:
若据而有之(并列)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
备必喜而从命(修饰连词)
事急而不断(转折连词,却)
2、以:
权以示群下(介词,把)
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
挟天子以征四方(顺承连词)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连词,来)
余船以次俱进(按照)
3、为:
今为君计(替,介词)
为操后患(是,动词)
安能复为之下(处在,动词)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
4、其: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语气词,同义复用,如果)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那)
其若是,孰能御之(如果)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我,自己)
5、乃: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 动词)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竟, 副词)
骑乃得过(才 副词)
乃罢会(于是 连词)
6、于: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在 介词)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跟 介词)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 介词)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 2.我,子瑜友也(判断)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 4豫州今欲何至(宾语前置)
5.行将为人所并.(被动) 6.我,子瑜友也.(判断)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判断)(省略)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
9.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省略)
10.田横,齐之壮士耳.(判断)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判断)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判断) 14.豫州虽败于长坂.(状语后置)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定语后置)
16.操军破,必北还.(被动) 17.曹公,豺虎也(.判断)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定语后置)
19卿欲何言.(宾语前置) 20.何以言之.(宾语前置)
21.交游(于)士林.(省略) 22.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
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判断)
24.裹以帷幕.(状语后置) 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
26.荆州之民附操者.(定后)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动)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象听到巨响而失去了常态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原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您能对付曹操就同他决战,倘若万一战事不利,就撤回到我这里,我当和孟德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