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9 19:3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中国的四次制度革新
商周
部族国家过渡到了
华夏国家
春秋、战国
大一统郡县制
国家的产生
隋唐、宋
制度更新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格局
晚清
面对外界压力进行了社会变革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一.选官制度——科举制
1.背景: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发展历程:
(1)隋朝确立: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唐代完善: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殿试和武举;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宋朝改革:
三年一次,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大大增加了录取名额。
(4)明清鼎盛至灭亡:
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1905年废除。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科举制
1.背景: 2.发展历程:
3.评价:
(1)积极: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有利于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消极: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科技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A.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C.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D.考神“范进”
谢生,出身名门望族,父亲在朝中担任大官。
欧阳生,出身寒微,高大俊朗,才学渊博,能言善辩,高中榜眼。
陈生,儒生,为人正直,是当地有名的孝子。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唐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时代 选官制度 选拔标准
先秦时期
战国至秦朝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血缘
军功
品德
门第
考试成绩(才学)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分为中枢机构、行政和监察三大系统。
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
一.选官制度——科举制
二.中枢政务(权力)机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内容: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央官制的变化
秦朝
西汉
隋唐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东汉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
中外朝制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1.内容:
起草诏令
负责 执行
封驳审议



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该是怎样的呢?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决策过程:
一.选官制度——科举制
二.中枢政务(权力)机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内容:
2.影响:
(1)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2)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3)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成熟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唐朝三省位置图
政事堂
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秦朝: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赋税制度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承担的赋税种类
丁税——人头税(主要)
调税——户税
租税——土地税
徭役和兵役
有田则有租,
有家则有调,
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
一.选官制度——科举制
二.中枢政务(权力)机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1.发展历程:
(1)唐初:租庸调制
以均田制为基础。除租、调外,农民可纳“庸”(纺织品)代役,保障了农时和政府的赋税收入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科举制
二.中枢政务(权力)机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1.发展历程:
(1)唐初:租庸调制
(2)唐中后期:两税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国家
农民
无主土地(国有)
田租、丁税、徭役、兵役
一.选官制度——科举制
二.中枢政务(权力)机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1.发展历程:
(1)唐初:租庸调制
(2)唐中后期:两税法
①背景:均田制遭到破坏, 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
②内容: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A.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B.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C.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探究: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征税标准
人身控制
税收种类
征税内容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③税收种类简化
(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
(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
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本课小结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选官制度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更加公开公平
中央官制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皇权大大加强
赋税制度
从租调制到两税法
以财产来征税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
——严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