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0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目录
CONTENTS
02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03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04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册
01
秦朝
汉朝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秦朝 汉朝
中央管理机构
管理措施 军事措施 东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行政措施 东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其他措施
典客、典属国
北逐匈奴
南抚夷越
在今两广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
筑长城
秦朝
典客: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事务。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秦朝
民族分布
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如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设官
管理
秦朝 汉朝
中央管理机构
管理措施 军事措施 东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行政措施 东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其他措施
典客、典属国
北逐匈奴
南抚夷越
在今两广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
筑长城
大鸿胪
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东汉窦宪北击匈奴
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郡;设西域都护府
乌桓校尉
汉初采取和亲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
汉朝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汉朝
设官
管理
汉初对北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东汉初匈奴汉化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89年燕然勒铭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
河西四郡
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西域都护府
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护乌桓都尉
汉朝
管理
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汉朝
02
秦汉
隋唐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明清
隋朝 唐朝 宋朝
中央管理机构
管理措施 军事措施 东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行政措施 东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其他措施
隋朝 唐朝 宋朝
中央管理机构
管理措施 军事措施 东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行政措施 东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其他措施
礼部、鸿胪寺
韦洸入广州
加强与流求接触
突厥、土谷浑、党项等归附
谯国夫人
隋朝
推行郡县制,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冼夫人,一生忠义为国,被尊称“岭南圣母”
1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战争
2
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行册封
3
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联系
4
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设机构
隋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中央管理机构
管理措施 军事措施 东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行政措施 东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其他措施
礼部、鸿胪寺
韦洸入广州
加强与流求接触
安西、北庭都护府
安北、单于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
突厥、土谷浑、党项等归附
与边疆地方政权保持密切联系;与吐蕃和亲、会盟;册封南诏王
唐朝
推行郡县制,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主要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鸿胪寺官员
东罗马使节
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节
◎《礼宾图》
唐朝
北方
安北、单于都护府
西北
安西、北庭都护府
东北
安东都护府
南方
安南都护府
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
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
羁縻,《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引申为笼络控制。
唐朝的羁縻制度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设立的羁縻州、县,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行进贡,但是负有一些责任,如忠于中央政府、按照要求提供军队物资等等。朝廷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第二种是内属国,如南诏、回纥等,一般封为可汗或郡王,有着自己的领土范围,但是其首领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中原政府的册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权将其视为臣下。第三种是所谓的“敌国”和“绝域之国”,如吐蕃、日本等,虽然可能亦有册封,然多为对现实情况的追认,其首领的统治合法性并不依赖中原政权的册封。
唐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中央管理机构
管理措施 军事措施 东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行政措施 东北 推行郡县制,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北方
西北
南方
其他措施
礼部、鸿胪寺
韦洸入广州
加强与流求接触
安西、北庭都护府
安北、单于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
突厥、土谷浑、党项等归附
与边疆地方政权保持密切联系;与吐蕃和亲、会盟;册封南诏王
与辽、夏、金长期并立
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
宋朝
03
元朝
明朝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清朝
元朝
中央管理机构
管理措施 军事措施 东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行政措施 东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其他措施
宣政院(管理佛教与藏族事务)
设行省
设行省
一面“行汉法”,一面行民族差别对待政策
元朝
西藏
设宣政院,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台湾
设澎湖巡检司
云南
东北
设行省,征发服役
◎忽必烈与八思巴
1247 年,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萨班蒙古皇子阔端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蒙古政权达成协议。这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开端。后来萨班在凉州去世。
萨班灵骨塔遗址
元朝
明朝
中央管理机构
管理措施 军事措施 东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行政措施 东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其他措施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设都司、卫、所
在西南设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建都司机构
北方:修长城、开放马市;与西藏通过贡赐、茶马贸易交流
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明朝
虽然明朝在广大边境地区不设置流官管理,也未曾都进行编户齐民,但以都司卫所的形式,仍然可以有效控制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官民百姓,对明王朝也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这些地区仍然是明帝国版图的一部分。
——彭勇《明史》
关西七卫
奴儿干都司
乌斯藏都司
云南土司
明朝
明朝长城、九边图
清朝
中央管理机构
管理措施 军事措施 东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行政措施 东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其他措施
理藩院
设都司、卫、所
在西南设土司,后“改土归流”;册封达赖与班禅,设驻藏办事大臣
满蒙联姻;土尔扈特回归
设西宁办事大臣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清朝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中央政权与西藏的关系
唐朝
藏族的祖先吐蕃与唐朝几次通婚, 保持“和同为一家“
西藏成为中央管辖的正式行政区。
元朝
明朝
清朝
通过敕封西藏宗教领袖称号,对藏族地区进行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清政府确立了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五世达赖
五世班禅
(2020.7·浙江高考·8)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术(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前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项中哪些功能
①避暑 ②练兵 ③围猎 ④处理民族事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D
04
秦汉
隋唐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元明清
概况:秦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表现: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
陆路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海陆通道: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后汉书。 东夷列传》
◎汉倭奴国王金印
秦汉
概况: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表现:
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海路: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其国王也派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20次,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隋唐
背景: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表现: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宋朝
概况: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
代表: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然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后来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元朝
概况: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含义: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指古代中国与外国交往时所形成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制度和秩序。
形式:有“朝贡"与“回赐”。
原因:包括彰显政治正统性的需要、自然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强大对周边国家的吸引,以及儒家天下观的价值追求。
历程:两汉时基本形成,盛唐时期趋于成熟,明清时期精细化、规范化,鸦片战争后受到冲击,直至甲午战争后体系崩溃。
特点:是以中华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体系;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具有等级色彩;崇尚睦邻友好,文武并用,厚往薄来;持续时间长;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缺乏正式的外交机构。
明清
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中俄关系
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清朝皇帝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中英关系
这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签订的平等条约,表明清政府对外关系正在转型。这种转型是缓慢的。
统治者盲目自大、故步自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清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