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2人教新课标《故都的秋》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必修2人教新课标《故都的秋》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1 09:3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关于秋的诗文
悲秋诗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思》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郁达夫
作者郁达夫介绍1/3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896年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三岁丧父, 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
作者郁达夫介绍2/3
1922年3月《创造季刊》创刊,主编第1期。同年7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国。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3年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作者郁达夫介绍3/3
1938年12月携妻儿抵新加坡,曾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八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暗中保护和营救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年50岁。
主要作品
小说
《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迟桂花》《出奔》《薄奠》
散文
《故都的秋》《 江南的冬景》
品题目:
故都的秋
“故都”两字点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听朗诵,体会文章
思考:
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呈现出怎么样的特点?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感情是怎样的?
清, 静, 悲凉
 眷恋
思考:文中哪些文字可以体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爱?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南国秋与北国秋的比较
江南的秋
故都的秋
特点
感 受
慢、润、淡
多雨而少风
清、静、悲凉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即使不出门…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南国之秋?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故都的秋感人至深,令人向往眷念。
五幅秋景图
秋 花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到底故都的哪些秋景使作者急切向往、深情眷恋呢?
民居秋意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 景 图




















总起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江南之秋:慢、润、淡,赏玩不足
分写
民居秋意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闲话秋雨图
秋果奇景图
总写
记叙
议论
乡国有异,秋感略同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
清、静、悲凉
文章先通过对比表达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向往之情。
接着分别描写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抒发对故都的秋的深远、幽远、严厉、萧索的感受。
最后再次通过对比,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抒发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文章呈现一种典型的总分总结构,思路清晰而严谨。
思考题: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客观原因:
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郁达夫(右)、郭沫若(中)、斯诺在一起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
写作背景:
主观原因: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
知人论世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