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走进文本
感受
梳理
探究
迁移
感 受
以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对触动你心灵的地方进行批注;边读边圈点出描写的景物;勾画出表示颜色、声音的词语、短语。
1、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总体上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2、选择一个你最有触的地方淡淡你的感受。(你感到了什么?怎么会有这种感受?)
故都的秋色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梳 理
3——11段描写了几幅秋景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内容(10各字之内)。
作者从形、声、色、味多角度写秋,试从色和声两个方面体会秋味。
静对蓝朵
破屋 浓茶 小院 碧天 鸽声
日光 残垣 蓝朵 秋草
轻扫落蕊
落蕊
秋蝉残唱
秋蝉
闲人话秋
秋雨、都市闲人
秋果奇景
枣子树、枣子、其它秋果
秋
景
图
小
院
清
秋
清
扫
落
蕊
秋
蝉
残
唱
闲
人
话
秋
秋
果
奇
景
描写了哪些秋色、秋声?秋色、秋声的特点是什么?
色
(冷色)
声
清
碧空 蓝朵
青布 淡绿微黄
帚声 蝉声
风雨声 人声
(反衬) 静
景
情
以景显情
悲凉
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为什么会如此清静、悲凉(从主客观方面来回答)
秋天景物的自然色彩。
以情选景
1、作者人生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
2、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3、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
客观:
主观:
探 究
槐树秋落蕊
秋蝉鸣残声
秋雨话秋凉
秋树的奇景
清、静、悲凉
赞美眷恋之情
忧思孤独之感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秋晨之所见
槐树秋落蕊
秋蝉鸣残声
秋雨话秋凉
秋树的奇景
景
情
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色
声
本文多次将北国之秋和南国的秋加以对比,试选一处分析它的作用。
对比本文和《荷塘月色》在布局结构上的异同。
游踪
出门
路上
月下荷塘,塘上月色;
荷塘四周
想起采莲的事
回家
感情
心里颇不宁静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
哀愁,淡淡的失落
遗憾,思乡
(明线)
(暗线)
《荷塘月色》
多次与南国之秋对比的作用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故都的秋感人至深,令人向往眷念。
最后两段是如何来写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呢?
南国
北国
主体 喻体 相似点
黄酒、稀饭、鲈鱼、黄犬
白干、馍馍、大蟹、骆驼
味、形
写景散文鉴赏五要
1、理清景语
2、梳理情语
3、把握情感
4、探究情缘
5、鉴赏特点
迁 移
1. 选词填空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 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寄 司空曙)
A、绿 B、 红 C、 黄 D、青
黄。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对偶。
C
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请仿效这首元曲形式,写一首元曲小令!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
3、为画线处选择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悬崖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郁悒,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直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B
听歌曲思考:《门前情思大碗茶》的词作者为何只选取前门、蛐蛐、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来写?
作 业
知人论世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他家境贫寒,3岁丧父,一九一三年留学日本,在那倍受屈辱和歧视。满腔热情回到祖国,但看到的是战乱不断,遇到的是失业与居无定所。
黑暗的环境,个人不得志的经历,使他思想苦闷,性格抑郁善感,在文艺观方面,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止如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作品带有感伤的情调。
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
成立创造社。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他家境贫寒,3岁丧父。一九一三年留学日本,在那倍受屈辱和歧视。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南洋,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在文艺观方面,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止如水似的遁世文学”。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为了谋生,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