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课件(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9 15:3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复活》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三个“托尔斯泰”
阿·康·托尔斯泰(1817—1875年)俄国著名诗人、剧作家。他写有历史长篇小说《谢列勃里亚尼公爵》、历史剧三部曲《伊凡雷帝之死》、《沙皇费多尔·伊凡诺维奇》和《沙皇鲍里斯》,还有讽刺沙皇官僚的讽刺诗《波波夫的梦》等。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年)是19世纪后半期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
阿·尼·托尔斯泰(1883—1945年)是著名的苏联作家,他开始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者,经过长期探索,最后成为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之一。他用二十年心血创作的三部曲《苦难的历程》(包括《两姐妹》、《阴暗的早晨》)和历史小说《彼得大帝》两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荣获了斯大林奖金。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写 作 背 景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作品简介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自己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
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前 情 回 顾
人物 事件 层次 情节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经过 一、(1——21)玛丝洛娃认出了到监狱探望自己的聂赫留朵。
二、(22——72)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交流,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想唤醒她的本性。
三、(73——79),聂赫留朵夫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
探监
相认
赎罪
梳理情节
1、一开始,玛丝洛娃为什么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
因为这些年来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人的印象是有钱人。并且玛丝洛娃也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会来到这里。
2、聂赫留朵夫在称呼玛丝洛娃时,为什么在“您”与“你”之间犹豫不决 为什么最后还是用“您”来称呼?
想到玛丝洛娃的遭遇,自己有着深深的负疚感,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一段很长的距离,不知道玛丝洛娃还能不能接受自己,因此一时不知道如何称呼。
最后用“您”来称呼是因为他希望玛丝洛娃能够原谅自己,完成自我救赎,实现人性灵魂的“复活”。
3、第二部分中,对玛丝洛娃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她的镇定、从容和对生活的淡然。
4、听到聂赫留朵夫要为自己赎罪,玛丝洛娃持什么态度
她已经不再对聂赫留朵夫抱有什么希望,不相信他会像他说的那样做。
5、“他的出现使她震惊”和前面哪一句话照应 她为什么会感到“震惊”
和前面“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照应。之所以感到震惊,是因为她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遇到聂赫留朵夫。
6、分别时,聂赫留朵夫伸出了一只手,但是为什么玛丝洛娃并没有同他握手
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伤害很重,让玛丝洛娃很难一下子相信他的话而心存戒备,因而和他保持一段距离。
7、从文中看,玛丝洛娃的堕落是否自愿 原因是什么
她的堕落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因为开始的时候,聂赫留朵夫给她打开了一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但是他后来的残酷给她带来了屈辱和苦难,她感到痛苦,竭力用堕落的生活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8、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一以贯之的还是有过动摇
有过动摇。从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并通过交谈,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对她造成的伤害而深深忏悔,决定用自己的行动赎罪。但是看到玛丝洛娃问自己要钱,觉得她已经不是以前的玛丝洛娃时,也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怕被她连累,并想用金钱洗刷自己的罪责,但随之又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坚定了赎罪的决心。
9、列夫·托尔斯泰是位擅长心理描写 的巨匠,结合课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在课文中写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身份会见前来探视她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往下,就进人往事的回忆。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作为,想起他留给她的痛苦和屈辱。这些至今仍像磐石一样压迫着她,使她无法摆脱她痛恨这个毁了她幸福的人,于是记忆中那种爱情的幻境顿时化为泡影。但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
这段心理描写既预示着聂赫留朵夫后来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也预示着作者希望用对玛丝洛娃的描写,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主旨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写作特色
(1)生动的细节描写。
刚与玛丝洛娃开始交谈时,聂赫留朵夫在称呼她“你”“您”间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聂赫留朵夫流露出窘态。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复杂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
(2)独特的讽刺手法。
所谓“独特”,是指列夫·托尔斯泰的讽刺是不露声色的,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如:“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3)突出的心理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更关心过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改变。如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的身份见到前来探视她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时,写道:“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往下,就进入对往事的回忆。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想起他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这段心理描写既为后来聂赫留朵夫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埋下伏笔,又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1、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什么样的人性理想?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品,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美好的人性理想。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合作探究
2、玛丝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有何意义?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历程。
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3、为什么聂赫留朵夫认为当时的他和现在的他之间的区别是巨大的,甚至不亚于卡秋莎(玛丝洛娃)
观点一:聂赫留朵夫以前无情地抛弃了卡秋莎,那是由于个人的自私和贪婪,现在他看到卡秋莎的处境幡然醒悟,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决心营救她以达到赎罪的目的。因此他认为以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差别巨大。
观点二:他每一次净化灵魂都是为了成为他希望的人,但每一次净化之后他都被尘世的诱惑俘虏,在不知不觉中堕落下去,而且一次比一次深,以至于他还是现实中的他,随波逐流,穷奢极欲,尽管他是纠结的。而卡秋莎坚定的意志让她即使在逆境中也有抵抗身边诱惑的能力,这一点,聂赫留朵夫不如卡秋莎。
4、“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
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将本文与《雷雨》中的进行比较阅读
1、将本文的聂赫留朵夫与周朴园进行比较,探究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两人均是大少爷的身份,均在年轻时爱上了家中的女仆,均与之发生关系并留下了孩子,两家均把女仆赶出了家门。
不同点: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玛丝洛娃时,主动探监,想求得玛丝洛娃的宽恕,真诚地向玛丝洛娃来赎罪,当看到玛丝洛娃“堕落”时,他感到自己的罪孽更加深重,更加感到赎罪的必要性,“想在精神上唤醒她”,是想向玛丝洛娃真诚地忏悔。周朴园虽然也“怀念”鲁侍萍,但只是在怀念已经“死去”、对他的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影响的侍萍,在三十年后,无意中在自己家的客厅认出鲁侍萍时,先是质问,再来软的,打感情牌让侍萍不要说,最后想用钱来打发,没有一丝一毫的忏悔,只有资本家的冷酷。
2、将本文的玛丝洛娃与鲁侍萍进行比较,探究她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两人在年轻时,都是给大户人家作女仆,都被大少爷爱上,坠入了爱河,都有了孩子,都被赶出了家门。
不同点:
玛丝洛娃后来的孩子死掉了,自己为了麻痹自己而自甘堕落,尽量使自己忘掉过去。在见到聂赫留朵夫时,竟然向他要钱,还嘱咐他为自己上诉时别舍不得花钱。
鲁侍萍的孩子留下来了,又和鲁贵结了婚,有了四凤,自己四处流浪,到处“侍候人”,给人洗衣服,但并没有堕落,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一面。当周朴园给她支票时,她却把支票撕了,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