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1~5(教案)数学一年级上册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认识1~5(教案)数学一年级上册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0-19 15:0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认识1~5
1教学目标
1.会数、会读、会写1~5,能用这五个数来表达和交流,懂得它们是有大小(多少)的,可以组成一组数列。
2.通过观察、操作、举例、绘画等活动,把握数的内涵,增强数感,感悟每个数的模型意义。
3.联系生活情境,在数的运用中发展数学思考,培育数学思维,体验数学价值,享受学习成功。
2新设计
“1-5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全面、系统进行数的认识的起始课,在整个数学学习中具有奠基的作用。一方面,要掌握数数、写数、计数等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初步地感受自然数列的特征,感悟每一个数具有的模型意义。学好它,对后续学习6-10,甚至于20以内、100以内的数的认识,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节课就是典型的“种子课”。
3学情分析
根据课前了解,学生对10以内数的认识都有比较好的基础,在幼儿园里,认数、读数、写数、计数等数学学习活动还比较普遍。因此,本节课的学习难度不大。但是,作为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更多地要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将数学研究的过程和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会认、会读、会写1~5,感受它们的顺序,能用它们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难点:
感悟数的模型意义,用一定的方式表达数学思考。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从“数列”引入
(一)从“1”开始
树林里有一棵大树,小动物们和小朋友们都喜欢到这儿来玩。
(在黑板上依次贴出1棵大树、1只小鸟、1只小猴、1只松鼠、1个小朋友在跳绳。)说一说,从图上看到什么?
屏幕上显示大树、小鸟、小猴、松鼠、小朋友的图片,每个图片前写上“1”。
(二)从“1”到“2”
这么美的场景吸引了更多的小动物。(在黑板上增加一只鸟的图片)又飞来一只鸟,现在有几只鸟?
屏幕上也增加1只鸟,将鸟的图片前的“1”改为“2”。
操作:让小猴、松鼠、小朋友的数量也变成2。
(三)从“2”到“3”
(在黑板上增加一只猴的图片)又来了一只猴,小猴的数量变为多少了?
屏幕上在增加1只猴,将猴的图片由“2”改为“3”。
操作:松鼠、小朋友的数量也变成3。
(四)类推“4”和“5”。
采用类似的方式在黑板上、屏幕上将松鼠的数量变为4,小朋友的数量变为5。
活动2【讲授】二、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
操作一:每次增加一个圆片,从1摆到5。
操作二:会写1、2、3、4、5吗?试着写一写。
顺口溜总结:“1”像铅笔有点斜,“2”像小鸭在唱歌,“3”像耳朵在倾听,“4”像小旗迎风飘,“5”像弯钩勾东西。
操作三:看数涂色,从1到5(如图①)。涂完之后,说一说你的发现。
(图①看数涂色)
活动3【活动】三、举一反三,用图画来建模
(一)完成课本第13页“想想做做”第1题。
(图②连一连,画一画)
连线之后,再画出一幅表示2、3、4、5的图。
(二)任选一个数,说一句话。
活动4【练习】四、问题解决,到生活中应用
(一)完成课本第14页“想想做做”第6题:补画缺少的花。
(图③想想做做第6题)
汇报时,重点讲述如何思考的。
(二)完成课本第14页“想想做做”第8题。
(图④学雷锋小队行走图)
照样子说一说:我的前面有( )个同学,后面有( )个同学。
然后整个队伍向后转,再来看一看:我的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活动5【作业】五、总结全课,谈收获体会
师: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就过去了。想想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学到了1-5。
生:还有前后。
生:我学到了怎么上小学。
师:好的,知道了怎么在小学里上数学课。是不是?好的,孩子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一节课学到的都是一点点的数学,但是我们每天学一点,我们学到的数学就会越来越多。到生活中,今天用一点,明天用一点,我们数学作用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好,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小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