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课件(4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5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课件(4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19 14:4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探索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P65 1—2自然段:
①什么是工业化?
②通常用哪些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是否完成?
③我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标准有哪些差距?
1.工业化
工业化 概念 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 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衡量指标(国际通用) ①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
② 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
③ 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工业
农业产值
农业就业
城镇人口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
读下图,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相比,哪些方面达到了要求,哪些方面没有?根据这种差距,我国应怎样办?
达标:农业产值的比重
不达标:农业就业比重
城镇人口比重
应进一步提高工业就业、
城镇人口比重,即进一
步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2、城市化 概念 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内涵 ①农村 向城市集中
②农村 向城市地域转化
③城市 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衡量指标
人口
地域
文明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P65 第3自然段:
①什么是城市化?
②城市化的内涵有哪些?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什么?
城市人口的比重、城市数量、
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数量等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土地景观发生较大的变化;
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
④经济结构的变化
思考:图中城市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16
城市总数增加(密度加大)
城市等级提升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排斥力)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吸引力)
(4)城市化的动力
城乡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差异
城市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5)城市化的意义
1)带动————发展;
2)带来————的变化;
3)带来————、————、————
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
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的表现。
聚落形态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
社会经济
社会进步
区域经济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二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3、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放缓
加速
进入中期阶段
进入后期阶段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发展水平 所处阶段 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适应



多数不适应
后期
中期
与工业化的关系
两者相互协调发展,较为合理
不相适应,因而产生严重的“城市病”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规律:
工业化初期,城市化水平就已超过工业化,随后就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
例1 图2-5-3为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工业化水平指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读图回答(1)~(2)题。
(1)该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推动作用最明显的阶段是
(  )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二、三阶段
图2-5-3
B
(2)由示意图可推测,第三阶段 (  )
A.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达
B.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C.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
D.现代服务等产业发达
D
【解析】第(2)题,第三阶段工业化水平有所下降,而城市化水平高,说明该地经济发展进入高效综合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占比大,即现代服务等产业发达;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衰退,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工业发展趋于分散。
二、江苏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二.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位置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文等)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交通、经济基础、城市化基础、市场等)
(1)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项目 优势条件
地理位置 ____、淮河下游,黄海之滨,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开放前沿
自然条件 气候 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气候: )
地形 平原广阔
水文 河湖众多
人力资源 劳动力充足, 较高
交通条件 有 、_____、水运(内河、海运)和航空等运输方式,交通便捷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好,历史上 发达
城市化基础 19世纪初,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全世界仅有10个,江苏省就有____、扬州、江宁(今南京)3个
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毗邻( )工业区,市场广阔
长江
素质
铁路
公路
工商业
苏州
上海
亚热带季风和暖温带季风
市场
沪宁杭
(2)下表为江苏省不同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构成比较表。读表,描述江苏省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苏南、苏中、苏北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自苏南向苏北城市化水平逐渐降低。
因素: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基础、科技水平等
城镇人口比重(%)
2000年 2005年
苏南地区 59.6 67.0
苏中地区 37.7 46.3
苏北地区 31.2 39.5
64
20.1
6.1
江苏
(2013)
>60
<20
<15
国际标准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
(%)
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
 
材料一 江苏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标准比较
(2)现状
①工业化进程 、水平较高。
②总体上处于工业化 阶段,工业化进程 。
③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 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较快
中期
明显加快
低于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际背景)
思考: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迅速发展的条件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国内背景)
优越的政策:
如降低税率、土地租金等
3)良好的区位条件(内因)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内因)
第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不断上升;
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比不断下降,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不断上升。
“前店后厂”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劣势
背景
主导产业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两个阶段的比较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优势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特点
原因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太湖流域水污染监察、监测
太湖水氮、磷含量的变化
淮河流域水质污染严重
城市化问题 主要表现
城市环境问题 ______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_____、交通事故、停车问题等。
发展中国家 多表现为___________,存在贫民窟和棚户区
发达国家 ___________衰落,以及穷人集中、缺乏住房,
形成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问题
大气
阻塞
住房紧张
市中心区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1、问题(“城市病”的表现)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建设卫星城,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
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①保护治理城市环境,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
②加强城市绿地的建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3、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问题 原因 措施
对城市化的内涵 ______________(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①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建设,把城市化水平等同于单一指标——城市化率,工作重心放在扩大城镇规模和具体项目建设上;②过多强调以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为中心,忽视了“以人为本” ①加强学习,全面认识城市化的内涵②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认识不够全面
问题 原因 措施
问题 ①环境污染的治理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②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污染点增多、面积扩大;③工业和生活排放大量污染物;④工业发展和人口剧增,水污染严重 ①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城市绿地;优化人居环境;②改造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生态标准建设工业园区
__________有待提高,________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______________有待进一步改善 ①服务设施效益不佳,基础设施成本高;②浪费土地,增加道路、给水等基础设施投资;③缺少特大型城市,规模小,经济力量有限,难以治理污染;④城市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不利于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①“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②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③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
城市化质量
城乡统筹
城镇体系结构
环境
城市规模相对较小
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特大城市少,难以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1. 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2. 打破旧体制下的行政区划,增强城市聚集力,带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3. 适当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重点培育中心城镇。
城市化建设思路:
1. 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市化
2. “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城市圈
3. 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4. 保障进城农民利益,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问题与对策
问题产生的原因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
[补充]
我国不同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比较
1.下图示意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聚集效应的关系。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伴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聚集效应增强
B.都市圈的形成增强了城市聚集效应
C.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导致大城市聚集效应减弱
D.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迁移
C
解析:由图可知,伴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聚集效应先增强后减弱;在工业化水平高的时期,都市圈的形成及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减弱了城市聚集效应。
答案:C
2.下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情况。读图回答(1)~(3)题。
(1)由图判断,区域工业化程度
最低的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四个阶段
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按照区域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
,该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③④②①
C
A
D
1.解析: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最小的阶段即为工业化程度最低的阶段。
答案:C
2.解析: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阶段区域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最低。
答案:A
3.解析:第一产业在区域发展阶段中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因此利用第一产业的比重由大到小即可确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顺序。
答案:D
3.工业化率是工业产值占全国(地区)GDP的比重,城市化率是城市人口占全国(地区)总人口的比重。结合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比图,回答(1)~(2)题。
(1)各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
A.中国工业化超前城市化
B.印度工业化落后,城市化超前
C.巴西经济最发达
D.美国工业化水平最低
(2)图中所体现的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特点,产生的影响是
A.农业产值不断降低
B.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C.城乡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D.制约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D
D
1.解析:图中显示,美国工业化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巴西、印度与世界工业化水平基本相同,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故D项正确。
答案:D
2.解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制约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答案:D
5.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的产业是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A
5.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读图完成(1)~(3)题。
(2)造成该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区位选择变化
C.职业收入差异
D.产业结构升级
D
5.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读图完成(1)~(3)题。
(3)“就地式城市化”对当地的影响是
A.加速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
B.扩大城乡之间经济的差异
C.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
D.不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C
下图分别表示H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完成第6题。
6.结合上图中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
A.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 B.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C.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 D.东部人口增长较慢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