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第9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箴言(jiǎn) 恪守(kè) 程颐(yí) 扭捏作态(niǔ)
B.贸然(mào) 涵养(hán) 难堪(kān) 大发雷霆(tíng)
C.汲取(jí) 遵循(xún) 譬如(pì) 彬彬有礼(bīn)
D.自持(chí) 缺陷(xiàn) 尴尬(gà) 自吹自擂(léi)
【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字音的识记。A.箴言(jiǎn)-(zhēn)B.正确;C.正确;D.正确。据此,答案为A。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典范(diǎn) 恪守(gè) 箴言(jiān) 自吹自擂(léi)
B.涵养(hán) 允诺(yǔn) 妨碍(ài) 矫揉造作(jiǎo)
C.愚蠢(chǔn) 遗憾(hà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
D.谦让(qiān) 积淀(diàn) 谚语(yàn) 大发雷霆(tíng)
【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汉语拼音辨析能力。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这些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等,在学习和识记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A “恪”应读作“kè”;“箴”应读作“zhēn”。故选A。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民国初年,梁启超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由梁启超拟定的。
B.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C.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D.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答案】C
【详解】
C.第一个句号应在引号内,因为这是整句话的引用。故选C。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D.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答案】B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首先对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B“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含贬义,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故选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文化。
C.“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它的实现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D.“寻找大国良师”大型公益活动以“榜样力量·烛光暖心”为主题,旨在弘扬“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大国良师精神。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A.句式杂糅,可删掉“的缘故”;B.语序不当,将“研究”和“了解”互换位置;C.一面对两面,可将“兴衰”改为“兴盛”;D项没有语病。故选D。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贸然 疲惫不堪 一意孤行
B.缺陷 杉杉有礼 扭捏作态
C.遵循 莫不关心 疲惫不堪
D.喧哗 轻而易举 待人处世
【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字形的识记。答题时要认真辨析字形,选出符合题意的一组。A正确;B杉杉有礼-彬彬有礼;C莫不关心-漠不关心;D待人处世-待人处事。故选A。
7.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是可以得之于自身。
B.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C.你是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
D.嘴里嚼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免得坐在旁边的人担心。
【答案】A
【详解】
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为“不仅……而且……”。故选A。
8.下列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一句中加点词的词性是形容词。
B.“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这个句子中“真挚而美好”是定语。
C.“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个女孩不是学生,而是老师。”这两个句子都是并列复句。
D.“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这一列树是忧愁而快乐的。”这个句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案】A
【详解】
A.“贤达”的词性是名词。故选A。
9.对下列复句的类型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无论他身处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条件)
B.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因果)
C.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递进)
D.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递进)
【答案】D
【详解】
D.“与其……莫如……”是选择关系。故选D。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形象。
B.岳池县教育局建立了以学校为主线的安全工作网络。
C.我这次考得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D.今天想来,她对我的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A.属于语序不当,把“一件”放到“工艺品”的前面。
C.重复,把“的原因”或“因为”去掉一个。
D.语序不当,把“接近文学”和“ 爱好文学”调换顺序。
故选B。
二、语言表达
11.请从下面句子括号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这是某种令人________(惊奇 惊骇 惊讶)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熙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2)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 ___________(无病呻吟 矫揉造作 装腔作势),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答案】惊骇 矫揉造作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选词填空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句(1)中“惊骇”意思是恐慌恐惧,符合语境;句(2)中“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符合语境。
三、综合性学习
12.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学家规 树新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老师给出了下面两句家规,同学们有的说A好,有的说B好,你会选择哪一句作为你家的家规?请说明理由。字数在80字以内。
A巧伪不如拙诚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图片链接)从下图你看出什么?谈谈你的感想。
(3)(补写对联)我国有很多家训是以对联的形式展现的。下面是大余湾村余氏家族的家训上联,请你尝试对出下联。
上联:勤俭能创千秋业
下联: 。
【答案】(1)示例一:A句虽质朴但含真义,告诉我们巧妙伪装远不如憨厚真诚好,教育我们做一个诚信真实的人,适合作为家规。示例二:B句是传承千年的名言,对仗工整,易于传诵,更重要的是饱含深远的真理,既可作为一个人的生存原则,也可成为家族兴旺的妙言。
(2)示例:漫画中的小孩儿不知道什么是家风,更不用说有家风家训了。家风的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的,是潜力无穷的。我们不能让家风家训越来越缺失。
(3)示例:懒惰可毁百年家
【详解】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围绕观点阐述理由的能力。学生可以选择题中任一句话作为家规,然后阐述自己的理由,只要理由充分,能支撑观点即可。作答时可从句子的深刻含意和语言特色的角度进行分析。A句强调诚信;B句强调忧患意识。80个字的上限也是一个硬性规定,注意这个具体要求。答案不唯一。(2)此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漫画内容,漫画中所配的文字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领会漫画的寓意有很大的帮助。看漫画的夸张之处,这往往是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抓住图片中的人物神情和语言,联系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畅谈自己的感受。漫画中画的是采访一个小孩,采访的问题是“你家家风是什么?”孩子的回答是“我家风很大”。从中可以看出小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家风”。借此来折射现实生活中“家风家训缺失”的现象。据此理解作答。(3)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对联书写格式: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本题拟写对联要注意运用对偶的写法,围绕着“家风家训”这一主题来拟写。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要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笑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________________。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解放军报》2018年9月20日,有改动)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4.第②③④⑤段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15.②段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16.请在第③段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案】
13.人要要善于“折叠”自己
14.“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15.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红军时期的具体事例——四渡赤水,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面对具体情况的灵活应变,迂回前进,来论证本段的分论点,既生动具体,又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16.达芬奇只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画家,就是因为他在无数次的重复“画蛋”中,寻找规律,画出个性,才成就了他“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
【解析】
13.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持的观点、态度,是一个表明是非态度的肯定陈述句。通常不用比喻、否定、反问、设问、疑问等句式。面对此类试题通常从几方面入手:①从题目入手,捕捉文章中心论点;②开头和结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③看中间,提炼论点。通读文章我们可以发现题目中明确了论题“要善于“折叠”自己”,然后我们组织成句就是中心论点:人要善于“折叠”自己。据此作答。
1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文段④中“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告诉我们坚持的重要性,然后结合②③⑤段分论点的形式,我们可以概括为:“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据此作答。
15.此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通常考查到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采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效果(具体有力或生动形象)+论证的观点。②段中列举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运用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折叠”是智慧的迂回”的观点。据此作答。
16.此题考查的是论据的补写。对于事实论据,我们需要选择那些尽人皆知的例子,这样才有说服力。结合这个段落的分论点““折叠”是生动的重复”,我们可以举那些发明家,科学家等在经过反复实践才有所成就的例子。例如:爱迪生、牛顿等。据此作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第9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箴言(jiǎn) 恪守(kè) 程颐(yí) 扭捏作态(niǔ)
B.贸然(mào) 涵养(hán) 难堪(kān) 大发雷霆(tíng)
C.汲取(jí) 遵循(xún) 譬如(pì) 彬彬有礼(bīn)
D.自持(chí) 缺陷(xiàn) 尴尬(gà) 自吹自擂(léi)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典范(diǎn) 恪守(gè) 箴言(jiān) 自吹自擂(léi)
B.涵养(hán) 允诺(yǔn) 妨碍(ài) 矫揉造作(jiǎo)
C.愚蠢(chǔn) 遗憾(hà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
D.谦让(qiān) 积淀(diàn) 谚语(yàn) 大发雷霆(tíng)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民国初年,梁启超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由梁启超拟定的。
B.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C.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D.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D.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文化。
C.“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它的实现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D.“寻找大国良师”大型公益活动以“榜样力量·烛光暖心”为主题,旨在弘扬“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大国良师精神。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贸然 疲惫不堪 一意孤行
B.缺陷 杉杉有礼 扭捏作态
C.遵循 莫不关心 疲惫不堪
D.喧哗 轻而易举 待人处世
7.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是可以得之于自身。
B.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C.你是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
D.嘴里嚼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免得坐在旁边的人担心。
8.下列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一句中加点词的词性是形容词。
B.“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这个句子中“真挚而美好”是定语。
C.“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个女孩不是学生,而是老师。”这两个句子都是并列复句。
D.“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这一列树是忧愁而快乐的。”这个句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9.对下列复句的类型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无论他身处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条件)
B.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因果)
C.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递进)
D.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递进)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形象。
B.岳池县教育局建立了以学校为主线的安全工作网络。
C.我这次考得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D.今天想来,她对我的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二、语言表达
11.请从下面句子括号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这是某种令人________(惊奇 惊骇 惊讶)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熙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2)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 ___________(无病呻吟 矫揉造作 装腔作势),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三、综合性学习
12.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学家规 树新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老师给出了下面两句家规,同学们有的说A好,有的说B好,你会选择哪一句作为你家的家规?请说明理由。字数在80字以内。
A巧伪不如拙诚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图片链接)从下图你看出什么?谈谈你的感想。
(3)(补写对联)我国有很多家训是以对联的形式展现的。下面是大余湾村余氏家族的家训上联,请你尝试对出下联。
上联:勤俭能创千秋业
下联: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要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笑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________________。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解放军报》2018年9月20日,有改动)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4.第②③④⑤段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15.②段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16.请在第③段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