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十
五
夜
望
月
诗词教学课件
课前引导
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哪天的月亮是最亮最圆的 在这样的夜晚,仰望明月,你会想到什么
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应该是亲人团聚、共度良辰美景的日子,然而,这一天里往往会有许多人因生活、工作所需而远离家乡,因此中秋之夜也是分离的亲人相互思念之时,而中秋之月自然也就成了古今文人吟咏抒怀之物了。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今天我们将通过唐代诗人王建这首《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学习任务
了解本诗
壹
学习赏析
貮
知识考点
叁
拓展延伸
肆
壹
了解本诗
本诗简介
王 建
765年-830年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又名《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唐】王 建
走近诗人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进士。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所作《宫词》一百首颇有名。有《王司马集》。
王 建
终日忧衣食
出身贫寒,仕途不顺,
一生穷困潦倒。他的诗因此题材广泛,作品大多写百姓疾苦,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很有感染力
和接地气。
白发初为吏
青年时名落孙山只能
“从军走马十三年”,四十岁以后方才“白发初为吏”,老年做官也只是一些末流小官,如任县
丞、司马之类。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十五夜望月
中 秋 节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离不开诗人,而诗人离不开月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望月怀远》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月》明 徐有贞
月到中秋偏皎洁。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貮
学习赏析
朗读感知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唐】王 建
朗诗时注意节奏
标记不能理解的
读出韵味和感情
栖
鸭
露
qī
xī
两栖
栖息
栖栖:不安定/孤独
本诗“鸭” 指鸟类
lù
lòu
露水
露台
义同“lù”
用于口语
诗文解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鸦雀
鸦:
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十五夜:
即杜元颖。
杜郎中:
庭中、庭院中
中庭:
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地白:
秋天的露水
冷露:
都
尽: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秋思:
在、到
落: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诗文解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借景抒情,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诗人写中庭月色,却用“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凝神伫立的望月人。
“桂花”不仅是中秋时节的象征,还能让人联想到月中的桂树,这样一来本句就是暗写诗人望月,不仅点了题,而且想象的意境也显得更加悠远,耐人寻味。
诗文解析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委婉的发出疑问,将全诗感情推向高潮。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友人,却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yùn jiè)。“落”字使这份情思有了动态之美,仿佛与月光一同洒落。
在微凉的秋夜,诗人久久望月。“人尽望”三个字,写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艺术特点
也就是在句式上运用否定句,疑问句,限定句等对诗意做出强调。“不知相思落谁家?”大家都在赏月,有几家在相思中煎熬呢?这是个疑问句式,是加强的表白,我在思念你啊,你是否也在想我呢?做出诗意上的跌宕起伏。
留白技法
前两句写景,用白描手法,非常简洁概括。形容月光只用一个"白"字,形容乌鸦只用一个"栖"字,形容露水只用一个"冷"字,形容桂花只用一个"湿"字。
尤其是最后一句的"落"字,将抽象无形的情绪写得形象可感,打动人心,可谓是一字千金。
善于练字
对朋友的思念,并未明言,只是借普天共赏之时,相思如月光下落,你我是否共浴相思月光之下的质疑,让读者跟随诗句,心领神会,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发生共鸣,产生“通情”。
代入感强烈,更容易引发读者共鸣,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
引发共鸣
结构主旨
十五夜望月
中秋月色
望月情怀
地 白
栖 鸭
冷 露
湿桂花
月 明
尽 望
秋 思
落谁家
思念之情
叁
知识考点
知识考点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
3.“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4.这首诗前两句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知识考点
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表现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5.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落”字更有表现力,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呼应。
7.《全唐诗》将的落字改成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诗中写了地白、鸦崔、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了当时当地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
8.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有何作用
肆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诗人与节日
同学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国人的根。它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和各地的风俗习惯,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古诗里节日气象万千、精彩纷呈,节日里的古诗壮怀激烈,情感动人。
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节日诗”......
春 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腊八节
拓展延伸
节日与情思
古往今来,节日的时间、空间不断变换,节日的习俗、内涵不断演化,唯一不变的是节日里情感的流露和心底的宣泄。有家国情怀、有人世沧桑,酸甜苦辣、悲喜惆怅,为我们展现了诗意人生,社会百态。
说说让你感触最深的节日诗句......
亲 情
友 情
爱 情
豪 情
愁 情
苦 情
悲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