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8-21 11:3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特点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 “生命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一章的内容。是在学生学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了解了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延续之后,就很自然过渡到生物进化的有关内容的学习。本章内容是前两章的延续。谈到生物的进化,自然要先探讨有关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在此基础上再探究生物的进化。可以说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②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及新的研究进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与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原始地球表面的变化;化学进化的过程。
②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生命起源是化学进化的结果。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因此,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应用于实践→概括总结
三、说学法
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提升学生的学是在新的平台上“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本节课力图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阅读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猜想、讨论、交流,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并提供相关问题情境,运用所掌握的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联想生物的进化过程和不同时期地球上的生物,再提出问题:最早的生物从哪儿来呢?即原始生命是哪里来的?生命又是怎样发展的呢?再引入新课——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二)新课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三个组,每组提供一个资料并创设几个和资料相关的问题,由学生代表写在黑板上面,要求学生根据资料共同探讨得出答案。
第一组资料:P47原始地球表面想象图
通过问题“①描述原始地球的特征”,培养学生科学的想象能力;通过“②这种情况是科学家自己看到的吗?” 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通过“③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有什么明显不同?”和“⑤原始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④现在的地球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组B:资料:P48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
通过“①米勒实验证明的什么? ” 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②凭此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做出怎样的推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组C:资料:P49小行星撞击地球
通过“①什么是陨石?它来自何处?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②科学家在陨石中发现了什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 “③由此可以做出什么推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学生总结:原始地球形成生命过程的科学推测
原始地球先形成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雨水汇入原始海洋→形成原始生命。
3. 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提出生源论和宇生论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五、 板书设计
将本节课的知识点最后做了归纳总结,并列举在黑板上
本节课主要知识点有原始地球形成时间、原始地球的特征、原始大气的成分和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六、课后反思
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但在分组讨论过程中,由于对学生没有提前分组,导致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效果较差,参差不齐,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导致部分内容在讲授过程中一带而过,显得比较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