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卷(二)
总分:120分 时间:9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瘫痪(tān) 分歧(zhī) 诀别(jué) 憔悴(cuì)
B.柳絮(xù) 霎时(shà) 粼粼(lín) 匿笑(nì)
C.雪骤(jù) 整宿(xiǔ) 祷告(dǎo) 豌豆(wān)
D.菡萏(dàn) 徘徊(huí) 花梗(gěng) 攲斜(qī)
2.下列句子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友谊是最神圣的东西,值得特别推祟和赞扬。
B.母亲默默地承受着“我”的“爆怒无常”,始终以耐心和微笑安抚“我”心灵的创伤。
C.一看到前面有位老人,我立刻紧急熬车。
D.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B.“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C.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D.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4.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一位父亲对孩子说:“我能告诉你人生的真谛, ;我能告诉你真挚的友谊, ;我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 ;我能告诉你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 。”
①但不能替你物色朋友 ②但不能给你永恒的生命 ③但不能替你赢得声誉 ④但不能替你做出选择
A.③④①② B.②③①④ C.④①③② D.③①④②
5.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
A.白雪纷纷何所似 B.撒盐空中差可拟 C.元方人门不顾 D.尊君在不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作者是作家史铁生。
B.《荷叶·母亲》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
C.莫怀戚的小说《散步》讲述了中年人在这个社会所承担的重任。
D.散文诗《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作家泰戈尔。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通过学习《散步》这篇文章,同学们明白了父母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B.母亲之所以不愿意出来,是因为她老了的原因。
C.蔚蓝的天空中,白云大朵小朵的随意地飘着。
D.《散步》这篇文章写得情真动人,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8.综合性学习。(6分)
2019年10月7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为迎接这一节日,学校开展了“走近老人,关注老人”的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这次“走近老人,关注老人”活动中,大家推荐你做主持人,请写出你的开场白。(字数不少于30字)(2分)
(2)观察漫画《美好生活》,说说你的理解。(2分)
(3)在“中学生要不要讲孝道”的辩论中,有的同学提出初中生年龄还小,没有经济处处有
来源,没有什么可以孝敬的,等长大后有经济来源了,才谈得上真正孝敬父母。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评述这位同学的观点。(2分)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4)周公、孔子异世而出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1.阅读两文,写出你的理解。(6分)
(1)甲文中的陈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责骂,他是怎样对待的?(2分)
(2)乙文中陈元方面对袁公的第二次询问,他答话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巧妙之处?(4分)
12.乙文画线句没有加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标四处)(2分)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海棠树里的张望
史铁生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着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这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胡乱一洗了事。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得见看不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这样我才明白,她为什么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
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回答:“您学那玩意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
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
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外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3.选文讲述了奶奶和“我”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1)奶奶呼唤“我”帮她糊纸袋。(2) 。
(3)奶奶不要“我”帮她扫院子。(4) 。
14.全文多次描写老海棠树目的是: (3分)
15.文章里多次写到奶奶的“张望”,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奶奶究竟在张望什么。(4分)
16.文章最后一段说“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请简要回答“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是什么。(4分)
17.奶奶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请以文中对人物的1~2处语言描写为例,做具体分析。(字数在150~200之间)(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牵着母亲过马路
①周未下午携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牢着母亲过马班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条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花甲的母宗寻不自带,一定要与的绝说:“好,好,你去,你说买的就买哈
②到菜市场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校我防你去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勿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使。不,换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持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二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燕。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愫。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
18.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⑦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这两次“喜”的原因各是什么?(4分)
19.你认为第④段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的原因是什么?(3分)
20.第⑥段叙述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唯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4分)
21.第⑦段对母亲欣喜的心情的描写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请再续写一句,构成排比句。(3分)
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像 。
22.这篇文章写得很感人,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3分)
启发(教育): 。
三、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母亲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动情地说:“我们做父母的其实特别希望孩子有帮父母做点事的举动或想法,哪怕只是倒一杯水,扫一次地,我们心里都会感到特别的欣慰,甚至是特别的感动……”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④不得抄袭;
⑤字数不少500.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A.“歧”应读“qí”;C.“骤”应读“zhòu”;D.“徊”应“huái”。
2.D 解析:A.祟一崇;B.爆一暴;C.熬一刹。
3.A
4.D
5.D 解析:D项中“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6.C 解析:《散步》是散文,不是小说。
7.A 解析:B项,句式杂糅,可删去“的原因”;C项,语序不当,把“大朵小朵的”提到“白云”前;D项,否定不当,删去“切忌”或“不要”。
8.(1)示例: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孝老爱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具体体现。今天我们开展“走近老人,关注老人”的活动,希望大家积极参与、畅所欲言。
(2)“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3)示例: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孝敬父母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尽管年纪小,但我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打扫卫生、给父母捶捶背等,表达我们的孝敬之心。
9.(1)约定(2)诚信 (3)怎么(4)不同
10.(1)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走了。
(2)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11.(1)陈元方先指出他违约的错误,接着指出他骂人的无礼,最后让他尴尬地站在那里。
(2)暗示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12.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13.(2)奶奶呼唤“我”下来帮她洗菜。
(4)奶奶看书读报学习被“我”讽刺。
14.老海棠树是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是衬托和象征,通过多次描写老海棠树使奶奶的形象更加饱满、鲜明和感人,更能表现作者对奶奶的敬仰、思念和深深的痛悔。
15.奶奶的张望,是对自己内心的张望,她的心里有许多向往和追求,但却难与儿孙们沟通。这种张望是一种孤独与无奈,流露出的是遗憾和怅惘之情。
16.对奶奶的思念和由于自己当时对奶奶内心的不解而给奶奶带来的伤害感到痛心和后悔(对自己多次未能给奶奶以帮助,甚至讽刺奶奶的深深懊悔,对自己早年太过“聪明”以致不能弥补的沉痛反省)。
17.性格:勤劳、慈祥、善良、宽厚、强、执着、诚实、爱学习、关爱孩子。举例:略 分析:略
18.第①段是看到儿子带妻儿回家看望自己而感到高兴。
第⑦段是看到儿子长大了,成熟了,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19.“我”看到一个熟悉的动作。
20.对比。突出母亲爱子的感情之深。
21.示例一:一个园丁望着累累的硕果。示例二:一个筑路工遥望延伸的公路。
22.示例: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要孝敬父母。②母亲对儿子的挚爱,母爱的伟大。
23.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