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2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蜘蛛的形象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对云雀的描写则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
B.《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C.《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具有浓重的抒彩。《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王昌耀先生的抒情短诗,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
D.《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长诗,云雀是贯穿全诗被诗人赞美的对象,该诗和《红烛》一样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错。《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抒情方式是含蓄而深沉的,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与《红烛》的激越直接的抒情方式不同。
故选C。
2.下列对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势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路,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A.诗歌于雄壮的自然图景中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致密的理趣,实现了情、景和理的完美交融。
B.“力”是全诗的诗眼,象征着“五四”的时代精神,表现出了积极昂扬的斗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C.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营造了壮阔恢弘的意境,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D.本诗形式自由,句式的长短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节奏鲜明,排比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致密的理趣”“实现了情、景和理的完美交融”说法有误,本诗表现的不是理趣,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飈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实现了情、景的完美交融。
故选A。
3.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女神》中富有时代性的一首新诗,诗人采用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想象奇特,情感激越,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B.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他的《归园田居》(其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C.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又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所以在通讯写作时,作者往往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D.东汉中后期,游宦、游学之风盛行,大批士子远离故乡;作为文人五言诗滥殇的《古诗十九首》反映的就是这一现实,诗中充满了羁旅怀乡的思绪。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又有新闻的特点”“作者往往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错误。通讯又具有记叙文和新闻没有的特点:常常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
故选C。
4.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阙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前。
C.《立在地球边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C项,“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分析错误,《立在地球边放号》中,诗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赞美和颂扬劳动和工农大众。描写“力”的句子,采取直接抒情的方式。
故选C。
5.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句中“此刻”和“仅”意蕴丰富,虽历经艰难,可“我”并没有到达最高峰,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终点。
B.诗人描写的是他在雪峰之侧目睹的一次高原落日美景,用比喻的手法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写得精彩绝伦、如在眼前。在视觉之上,诗人又叠加了听觉描写,滑坡的石砾制造的声响如军旅的喊杀声渐渐远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诗中所写落日更显壮观。
C.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意象,峨日朵之雪、太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D.诗歌的最后,诗人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一同默享快慰!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无奈。
【答案】D
【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无奈”理解错误,诗人没有任何鄙视蜘蛛的意思,相反,在作者眼中,小小的蜘蛛代表着微不足道却不断奋斗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同样值得人们去赞美,去热爱。
故选D。
6.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号角。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答案】C
【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错误,这是一首自由体诗,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自由体诗每一行的字数,每一节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
故选C。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直到五四之前,中国诗坛还是旧诗一统天下。________________
①新诗的倡导者们主张废除陈旧的格律,其着眼点当然不仅仅在于形式。
②尽管旧诗曾有灿烂的过去,但到了20世纪初,已成强弩之末。
③它那固定的形式、格律,已使它很难容纳新的思想、新的内容。
④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向旧诗所代表的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念发起挑战。
⑤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读者的审美要求。
A.①④②③⑤ B.②③⑤①④
C.①④③②⑤ D.②①④⑤③
【答案】B
【解析】
文段的整体思路是从旧诗写到新诗,注意“它”“同时”“尽管”等词语。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8.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站在山脚下,仰望大山,群峰魏峨,乱石穿空,树高林深,几片白云游荡在山腰,雨还是淅淅历历地打在身上,淡淡的薄雾把大山上上下下包裹得越发厚重、崔嵬。同学们信心十足,跃跃欲试,比较顺利地到达了半山腰。但是山势越来越陡俏,山石嶙峋,难以行进。遇到艰难处,大家把关节像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队员体力不支,简直要被疲惫吞噬。但他们谁也不愿做那懦夫和弱者,奋力向上再向上。当登上峰顶,呼吸到清凉的空气,听到那晨曦中的鸟鸣,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化为欣喜的泪滴。
A.魏峨 铆(m o)钉 懦(nuò)夫
B.淅淅历历 嶙峋 晨曦(xī)
C.薄(báo)雾 陡俏 楔(xiē)入
D.崔嵬 罅(xià)隙 吞噬(shì)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项,魏峨——巍峨。
B项,淅淅历历——淅淅沥沥。
C项,薄——bó,陡俏——陡峭。
故选D。
9.下列对四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诗人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
B.《红烛》一诗,诗人在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之后,进一步将之归结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画龙点睛,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本诗显示了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C.《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意象前后对比,刚柔相济,含蓄隽永。诗中包含着许多哲理,有对理想的新认识,有对奋斗的新理解,更是找到了一个新参照,诗人从中得到了新的感悟。
D.《致云雀》中的云雀是自由的化身,诗人赞美它美妙的歌声,反映诗人向往美好未来的欢乐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B项,“本诗显示了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错误,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应为显示了浓烈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故选B。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日,一名女乘客晕倒在公交车内,司机当机立断,和4名热心乘客一起将患者送到医院,患者很快转危为安,司机和乘客的爱心之举迎来了网友一片点赞。
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侃”是特有的北京人的休闲方式,也是谈生意的重要形式,就像广东人的喝早茶,许多生意往往是在“侃”中谈成的。
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答案】A
【详解】
B项结构混乱,“寻找解决……破解之道”杂糅。应为“寻找解决……的办法” 或者“寻找……破解之道。”
C项语序不当,“特有的”就放在“北京人”后面。
D项搭配不当,“减弱”与“风险系数”不搭配,应改成“降低”等词。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昌耀写的是什么呢?是大自然、岁月、生命。是人在陷入岁月的困境中__________时,从深山秘境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与困境__________的搏斗精神。而生命在大自然和岁月中复杂的磨砺,以及精神生成的________,则是诗歌所要探究的永恒命题。与此同时,他在这里给出的,是中国汉语诗歌中一套独出心裁的,陌生、孤绝、矿石般的语言系统。这是他的诗歌最为让人激动的________所在。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而语言,则是存在于一首诗歌中的更强大的力量。《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流放祁连山时,生命大困厄中的一首诗作,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而他此后之所以能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位大诗人,并形成唯他独有的一套语言系统,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 )。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能自已 不屈不挠 奥秘 魄力
B.不能自拔 不屈不挠 奥秘 魅力
C.不能自拔 勇往直前 奥妙 魄力
D.不能自已 勇往直前 奥妙 魅力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B.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
C.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我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D.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他从人生中寻找答案
B.这个问题要说明,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C.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D.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人生中寻找他的答案
【答案】
11.B
12.D
13.C
【详解】
1.本题考查辨析词语与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不能自拔: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联系上下文语境“人在陷入岁月的困境中”“与困境……的搏斗精神”可知,此处应为“不能自拔”。
第二空处,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勇往直前:不怕艰险,勇敢地一直向前进。语境强调的是与困境搏斗精神,应为“不屈不挠”。
第三空处,奥秘:意思为深奥莫测的秘密。奥妙:深奥微妙。联系下文语境“则是诗歌所要探究的永恒命题”可知,“探究”的对象应该是秘密,此处应为“奥秘”。
第四空处,魄力:气魄,气势,指临事的胆识和果断作风;更多的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及时果断作出决定,有担当,有责任心。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语境“他的诗歌最为让人激动”指他的诗歌吸引人,此处应为“魅力”。
故选B。
2.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当年读昌耀的诗歌”之前缺主语“我”,排除A、C两项;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先“惊奇”后“震撼”,排除B项。
故选D。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
下文“需要寻找”的主语也是“人们”,而不是“他”,排除A项;
上文提出问题,下文则要“说明”这个问题,主语是“人们”(此处省略),而不是“这个问题”,排除B项;
上文问题中说“他此后之所以能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位大诗人……”,只能是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排除D项。
故选C。
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当心底不自觉地吟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乙)我正站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中一幅题为“绝响”的美术作品前。(丙)这是一幅用麻布、麻绳、宣纸、墨等混合材料创作而成的作品。数条沾着大片墨汁的白色不规则残破麻布,被捆缚在宣纸包裹着的圆形板上。粗旧的麻绳,制止着被缚麻布的反抗张力。绷紧的麻布有着无比的愤怒,但它已无法挣扎, ① ,便会撕毁自身,让圆形木板失去支撑而碎裂。仿佛,它们就是在隐喻澳门伤痕累累却仍在奋争的昨天。(丁)四百年的挣扎,四百年的孤独,四百年的思念!
左下角,简笔水墨勾勒出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在巨大的木板中同样显得弱小无助的渔人,他们就像海中的浪花和沙滩上的细沙,在深渊的最低处随波逐流。但即使是一粒沙,他们也有自己的母亲!只是在滔滔的洪浪之中,在强大的外力面前,他们能做的, ② 。
14.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左下角,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弱小无助的渔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
15.①“简笔水墨勾勒”照应美术作品这一说法,点明了画境;②“在巨大的木板中”凸显了渔人的渺小,契合作者在这幅美术作品前的观感。
16. 哪怕再稍稍用一点力气 唯有对母亲绵绵不绝的思念
【解析】
14.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乙处,作品的名字应用书名号,引号使用错误。
故选B。
15.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两者语义基本相同,表达效果不同主要是因为原句用词丰富,表达更鲜明、生动。作者描摹的是一幅画,“简笔水墨勾勒”明确地告诉我们画的笔法,与美术作品吻合;“一个在巨大的木板中”是修饰语,这一修饰语中的“巨大”更能衬托出“渔人”的弱小无助。
16.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画面反映的是“麻布”在“麻绳”的束缚下竭尽全力反抗,但还没有挣脱束缚的瞬间。由前文“它已无法挣扎”可知,①处的主语依然为“它”;由后文“便会撕毁自身”“让圆形木板失去支撑而碎裂”可知,这是作者设想的前面的平衡被打破的画面,要打破需要“麻布”再用力;为了表现“麻布”的反抗力度之大,这个力必须是极小的,所以①处应填“哪怕再稍稍用一点力气”。②处,填写句子首先要顾及全篇,了解整个文段的主要内容。由第一句“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可知,整个文段表现的是澳门对祖国的卷恋、思念。“小舟”“渔人”喻指澳门,“滔滔的洪浪”阻隔了它的回家路,但割不断的是它对祖国母亲的思念。
四、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浮云①
[俄国]莱蒙托夫
天空的浮云哦,永恒的流浪汉!
恰似一串珍珠项链在碧原上飘荡,
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
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
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运的决断?
是出于私下的嫉妒?还是公开的怨望?
是因为你们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
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的诽谤?
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
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么叫忧伤?
你们永远冷漠无情,永远自由自在,
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1840年5月初,即诗人第二次被流放去高加索的前夕。
17.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珍珠项链”“碧原”形象地描绘了在夕阳的金黄色光辉照射下碧空彩云的画面,美丽的景色排遣了诗人胸中的愁闷。
B.诗人在“北国”前加上“可爱的”的修饰语,以表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亲人和朋友的怀念。
C.“是谁把你们驱赶?”这种设问具有双关的含义,既指风儿把浮云驱赶,又指沙皇将诗人流放。
D.末段通过替云回答,使云恢复到自然状态,刻画了云的冷漠无情,从而烘托出诗人热爱祖国、渴望自由的感情。
18.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浮云”这个形象,抓住浮云与诗人身世中某些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征,用正比和反衬的手法,寄寓了自己不幸的遭遇,抒发了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情怀。
B.“浮云”本来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诗人在这里用呼告的手法,把“云”人格化了。移动中的“浮云”尚有自己的自由,可“我”却是缺少自由的“流放犯”,通过对浮云的向往反衬出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C.全诗没有正面抒发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感情,甚至不正面谈诗人自己,只是用大量笔墨来描绘浮云的冷漠,可字里行间却处处有诗人的存在,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D.全诗三节十二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既描绘了浮云的形象,又叙述了诗人的身世,两者结合得非常巧妙;加之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诗的主题十分鲜明,形象极为生动。
19.在诗中作者连续五次发问,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20.在这首诗中作者认为浮云和自己的命运有何差别?
【答案】
17.A
18.B
19.诗人连续提出五个联系自己命运遭际的诘问,从中透露出诗人所蒙受的种种苦难, 由自己推及浮云,却发现浮云的漂泊是因为荒芜的田地使它们感到厌倦。诗歌写到这里,整个的感情基调起了变化。
20.浮云是自由的,但这自由如同它们的流放一样毫无价值和意义。它们冷漠无情,不知道激情,不知道忧伤,哪里会有如诗人一样的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呢?更谈不上因此而招致的被流放。
【详解】
1.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项,“美丽的景色排遣了诗人胸中的愁闷”错误,“珍珠项链”是被穿起来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如同一群流放犯”景色也不美丽,因而诗人的愁闷并未被排遣。
故选A。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B项,“对浮云的向往”错误,由诗中“你们永远冷漠无情”“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可知,浮云在作者眼中冷漠无情,因而作者不会向往浮云。
故选B。
3.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首先要依据诗文弄懂诗人的五次发问在写什么,针对什么而发。五次发问看似是对浮云而发,实际上作者借此揭示的是自己被流放的原因:命运的不公、私下的嫉妒、公开的怨望、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朋友的诽谤;而浮云漂泊的原因“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作者被流放的原因全都来自外界,是被动的、不公的;而浮云漂泊是主动的,是其的内心选择。通过对比,后文转入对浮云冷漠无情的批判,情感基调由此发生变化。
4.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浮云和自己的命运的差别。依据诗文“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可知,“我”因为爱祖国,爱人民,会招致别人怨恨、诽谤甚至被流放; 依据诗文浮云“永远自由自在”“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可知,浮云是流浪汉,是永远自由的,因其没有祖国,因而冷漠无情,不会把别的放在心上,更不会被流放。对比两者特点即可作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2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蜘蛛的形象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对云雀的描写则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
B.《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C.《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具有浓重的抒彩。《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王昌耀先生的抒情短诗,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
D.《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长诗,云雀是贯穿全诗被诗人赞美的对象,该诗和《红烛》一样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2.下列对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势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路,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A.诗歌于雄壮的自然图景中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致密的理趣,实现了情、景和理的完美交融。
B.“力”是全诗的诗眼,象征着“五四”的时代精神,表现出了积极昂扬的斗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C.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营造了壮阔恢弘的意境,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D.本诗形式自由,句式的长短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节奏鲜明,排比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女神》中富有时代性的一首新诗,诗人采用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想象奇特,情感激越,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B.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他的《归园田居》(其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C.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又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所以在通讯写作时,作者往往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D.东汉中后期,游宦、游学之风盛行,大批士子远离故乡;作为文人五言诗滥殇的《古诗十九首》反映的就是这一现实,诗中充满了羁旅怀乡的思绪。
4.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阙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前。
C.《立在地球边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5.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句中“此刻”和“仅”意蕴丰富,虽历经艰难,可“我”并没有到达最高峰,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终点。
B.诗人描写的是他在雪峰之侧目睹的一次高原落日美景,用比喻的手法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写得精彩绝伦、如在眼前。在视觉之上,诗人又叠加了听觉描写,滑坡的石砾制造的声响如军旅的喊杀声渐渐远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诗中所写落日更显壮观。
C.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意象,峨日朵之雪、太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D.诗歌的最后,诗人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一同默享快慰!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无奈。
6.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号角。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直到五四之前,中国诗坛还是旧诗一统天下。________________
①新诗的倡导者们主张废除陈旧的格律,其着眼点当然不仅仅在于形式。
②尽管旧诗曾有灿烂的过去,但到了20世纪初,已成强弩之末。
③它那固定的形式、格律,已使它很难容纳新的思想、新的内容。
④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向旧诗所代表的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念发起挑战。
⑤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读者的审美要求。
A.①④②③⑤ B.②③⑤①④
C.①④③②⑤ D.②①④⑤③
8.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站在山脚下,仰望大山,群峰魏峨,乱石穿空,树高林深,几片白云游荡在山腰,雨还是淅淅历历地打在身上,淡淡的薄雾把大山上上下下包裹得越发厚重、崔嵬。同学们信心十足,跃跃欲试,比较顺利地到达了半山腰。但是山势越来越陡俏,山石嶙峋,难以行进。遇到艰难处,大家把关节像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队员体力不支,简直要被疲惫吞噬。但他们谁也不愿做那懦夫和弱者,奋力向上再向上。当登上峰顶,呼吸到清凉的空气,听到那晨曦中的鸟鸣,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化为欣喜的泪滴。
A.魏峨 铆(m o)钉 懦(nuò)夫
B.淅淅历历 嶙峋 晨曦(xī)
C.薄(báo)雾 陡俏 楔(xiē)入
D.崔嵬 罅(xià)隙 吞噬(shì)
9.下列对四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诗人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
B.《红烛》一诗,诗人在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之后,进一步将之归结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画龙点睛,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本诗显示了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C.《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意象前后对比,刚柔相济,含蓄隽永。诗中包含着许多哲理,有对理想的新认识,有对奋斗的新理解,更是找到了一个新参照,诗人从中得到了新的感悟。
D.《致云雀》中的云雀是自由的化身,诗人赞美它美妙的歌声,反映诗人向往美好未来的欢乐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日,一名女乘客晕倒在公交车内,司机当机立断,和4名热心乘客一起将患者送到医院,患者很快转危为安,司机和乘客的爱心之举迎来了网友一片点赞。
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侃”是特有的北京人的休闲方式,也是谈生意的重要形式,就像广东人的喝早茶,许多生意往往是在“侃”中谈成的。
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昌耀写的是什么呢?是大自然、岁月、生命。是人在陷入岁月的困境中__________时,从深山秘境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与困境__________的搏斗精神。而生命在大自然和岁月中复杂的磨砺,以及精神生成的________,则是诗歌所要探究的永恒命题。与此同时,他在这里给出的,是中国汉语诗歌中一套独出心裁的,陌生、孤绝、矿石般的语言系统。这是他的诗歌最为让人激动的________所在。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而语言,则是存在于一首诗歌中的更强大的力量。《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流放祁连山时,生命大困厄中的一首诗作,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而他此后之所以能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位大诗人,并形成唯他独有的一套语言系统,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 )。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能自已 不屈不挠 奥秘 魄力
B.不能自拔 不屈不挠 奥秘 魅力
C.不能自拔 勇往直前 奥妙 魄力
D.不能自已 勇往直前 奥妙 魅力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B.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
C.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我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D.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他从人生中寻找答案
B.这个问题要说明,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C.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D.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人生中寻找他的答案
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当心底不自觉地吟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乙)我正站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中一幅题为“绝响”的美术作品前。(丙)这是一幅用麻布、麻绳、宣纸、墨等混合材料创作而成的作品。数条沾着大片墨汁的白色不规则残破麻布,被捆缚在宣纸包裹着的圆形板上。粗旧的麻绳,制止着被缚麻布的反抗张力。绷紧的麻布有着无比的愤怒,但它已无法挣扎, ① ,便会撕毁自身,让圆形木板失去支撑而碎裂。仿佛,它们就是在隐喻澳门伤痕累累却仍在奋争的昨天。(丁)四百年的挣扎,四百年的孤独,四百年的思念!
左下角,简笔水墨勾勒出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在巨大的木板中同样显得弱小无助的渔人,他们就像海中的浪花和沙滩上的细沙,在深渊的最低处随波逐流。但即使是一粒沙,他们也有自己的母亲!只是在滔滔的洪浪之中,在强大的外力面前,他们能做的, ② 。
14.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左下角,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弱小无助的渔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浮云①
[俄国]莱蒙托夫
天空的浮云哦,永恒的流浪汉!
恰似一串珍珠项链在碧原上飘荡,
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
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
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运的决断?
是出于私下的嫉妒?还是公开的怨望?
是因为你们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
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的诽谤?
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
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么叫忧伤?
你们永远冷漠无情,永远自由自在,
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1840年5月初,即诗人第二次被流放去高加索的前夕。
17.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珍珠项链”“碧原”形象地描绘了在夕阳的金黄色光辉照射下碧空彩云的画面,美丽的景色排遣了诗人胸中的愁闷。
B.诗人在“北国”前加上“可爱的”的修饰语,以表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亲人和朋友的怀念。
C.“是谁把你们驱赶?”这种设问具有双关的含义,既指风儿把浮云驱赶,又指沙皇将诗人流放。
D.末段通过替云回答,使云恢复到自然状态,刻画了云的冷漠无情,从而烘托出诗人热爱祖国、渴望自由的感情。
18.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浮云”这个形象,抓住浮云与诗人身世中某些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征,用正比和反衬的手法,寄寓了自己不幸的遭遇,抒发了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情怀。
B.“浮云”本来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诗人在这里用呼告的手法,把“云”人格化了。移动中的“浮云”尚有自己的自由,可“我”却是缺少自由的“流放犯”,通过对浮云的向往反衬出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C.全诗没有正面抒发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感情,甚至不正面谈诗人自己,只是用大量笔墨来描绘浮云的冷漠,可字里行间却处处有诗人的存在,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D.全诗三节十二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既描绘了浮云的形象,又叙述了诗人的身世,两者结合得非常巧妙;加之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诗的主题十分鲜明,形象极为生动。
19.在诗中作者连续五次发问,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20.在这首诗中作者认为浮云和自己的命运有何差别?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