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0 09:39:40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3单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悯然(mǐn) 憔悴(cuì) 湓浦口(pū) 商贾云集(ɡǔ)
B.转徙(xǐ) 迁谪(zhé) 铮铮然(zhēnɡ) 东船西舫(fǎnɡ)
C.幽咽(yè) 铁骑(qí) 水浆迸(bènɡ) 钿头银篦(bì)
D.红绡(xiāo) 阑干(lán) 悄无言(qiāo) 轻拢慢捻(niǎn)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A.“湓浦口(pū)”应为“pǔ”。
C.“铁骑(qí)”应为“jì”。
D.“悄无言(qiāo)”应为“qiǎo”
故选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B.因为:古义,两个词,因,于是,就。为,写,创作。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C.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D.何以:古义今义均为:怎么,用什么。
故选D。
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是( )
A.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D.转徙于江湖间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胡为”即“为胡”。
B.状语后置句,“难于上青天”即“于上青天难”。
C.状语后置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即“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
D.状语后置句,“转徙于江湖间”即“于江湖间转徙”。
故选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的能力。
A.“突出”,古义:突然冲出;今义:超出一般。
B.冷落:古今意义相同,都是“冷清,不热闹”的意思;
C.“整顿”,古义:整理,理一理,用在小方面;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用在大的方面。
D.“明年”,古义:第二年,过去式;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将来时。
故选B。
5.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文身 霓红灯 沤心沥血 百尺竿头
B.坐落 纸捻子 歪门邪道 稳操左券
C.沾辱 暖烘烘 雍容大度 躬逢其盛
D.蜇居 唱双篁 悚人听闻 一诺千金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辨析形近字的能力。
A.“霓红灯”的“红”应是“虹”;“沤心沥血”的“沤”应是“呕”。
B.全都正确。
C.“沾辱”的“沾”应是“玷”。
D.“蜇居”的“蜇”应是“蛰”,“唱双篁”的“篁”应是“簧”,“悚人听闻”的“悚”应是“耸”。
故选A。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忙
B.曲罢悯然 悯然:忧郁的样子
C.低眉信手续续弹 续续:一个接一个
D.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随便地,轻易地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A.快:畅快。
故选A。
7.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未流露出消极情绪。
B.作着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没能排解心中求才立业的忧思。
C.“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
D.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建立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作者自喻”和“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错误,“乌鹊”比喻尚在歧路徘徊的贤士。“何枝可依”表现了那些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故选C。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歌以赠之
A.遂命酒 B.浔阳江头夜送客
C.梦啼妆泪红阑干 D.商人重利轻别离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名词作动词,作歌。
A.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B.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C.名词作状语,在梦里。
D.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故选A。
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年来,一些城市建成的住宅楼鳞次节比,但住进去的人却门可罗雀,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
②对于中药用树皮、昆虫治病的做法,一些不了解中华文化传统的外国人往往觉得不可思议。
③这两支球队都曾有过辉煌的成就,但时移世易,双方都风光不再。足球大战在即,双方看似剑拔弩张。其实更像同病相怜。
④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一直怀揣修宪梦并为此不遗余力,自二次执政以来,安倍政府得寸进尺,大力推进曰本军事化进程。
⑤诺兰执导的电影《敦刻尔克》7月已在多国上映, 而中国的上映时间一度改弦易辙,最后定于9月1日与中国大陆观众见面。
⑥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门可罗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用于此处使用对象有误。
②不可思议: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句中指外国人无法理解中药用树皮、昆虫治病的做法,使用正确。
③同病相怜:泛指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句中两支球队都已风光不再,使用正确。
④得寸进尺:比喻贪得无厌。句中指安倍政府在执政方面贪得无厌,使用正确。
⑤改弦易辙:改换琴弦,变更行车道路,比喻改变计划或做法。本句是时间改变,不合语境。
⑥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本句形容“艺术爱好者”,感彩不当。
故选C。
10.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脚著高齿屐,身登青云梯。
C.脚著东山屐,身登青云梯。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常见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含义: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故选A。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___________,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___________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___________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___________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B.但他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是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
C.但他通过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D.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笔走龙蛇 虚张声势 奉为圭臬 随遇而安
B.笔走龙蛇 矫揉造作 顶礼膜拜 随波逐流
C.行云流水 矫揉造作 顶礼膜拜 随遇而安
D.行云流水 虚张声势 奉为圭臬 随波逐流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B.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C.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答案】
11.D
12.C
13.B
【解析】
11.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后文“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可知,此处突出的主体应是“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据此排除A项、C项;B项,强调人生空漠之感“是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与后文衔接不畅,应排除。
故选D。
12.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行云流水”,指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此处是形容苏轼的文章创作,故选用“行云流水”,排除A项、B项。
“虚张声势”,形容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这里指苏轼反对“装饰雕琢”和做作,故用“矫揉造作”。排除D项。
“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奉为准则。“顶礼膜拜”,佛教徒的最高敬礼。合掌举过头,然后跪下用头来叩人的脚。比喻对人特别恭敬或极端崇拜。这里指苏轼对陶渊明特别崇拜,用“顶礼膜拜”更合适。
“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随波逐流”指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随遇而安”更能体现“乐观”的情绪。
故选C。
13.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共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陶诗”应放在“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前面;二是成分残缺,“看作”前应补出“把它”。
A项,“陶诗”的语序不当,应排除;
C项,中途易辙,“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说的是陶诗,而前面说的是苏轼,应排除;
D项,中途易辙,“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说的是陶诗,而前面说的是苏轼,应排除。
故选B。
三、语言表达
1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上下文文意和句式,在甲、乙两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在辛弃疾的笔下,江南是女性的,茅檐低小,稻花飘香,柔媚温婉; 甲 。 乙 ;落日当楼,断鸿悲歌,拍遍栏杆是志士不尽的慷慨。他是诗人,他更是志士;他是游子,他更是主人。浪漫的低吟也好,慷慨的高歌也罢,柔情万种,壮怀激烈,都是对这一片残山剩水深深的爱恋。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甲:江南又是男性的,楚天千里,雨打风吹,刚强雄健 乙:明月惊鹊,清风鸣蝉,闲听蛙声是诗人无边的浪漫
【详解】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
联系上下文语境可知,甲处应仿照前文“江南是女性的,茅檐低小,稻花飘香,柔媚温婉”来写,乙处应仿照后文“落日当楼,断鸿悲歌,拍遍栏杆是志士不尽的慷慨”来写,都需要引用或化用辛弃疾的诗词。注意句式要一致,意境要相谐,又后文“浪漫的低吟也好,慷慨的高歌也罢,柔情万种,壮怀激烈”可知这两处的意思应该是相反的。甲处与“女性”相对的是“男性”;与“柔媚温婉”相对的可以是“刚强雄健”;表现“刚强雄健”的诗句可以是“楚天千里,雨打风吹”。乙处与“不尽的慷慨”情怀相对的可以是“无边的浪漫”情怀;“明月惊鹊,清风鸣蝉,闲听蛙声”正体现词人的浪漫。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她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1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了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以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通过叙述父亲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个生动的小人物形象,他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D.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16.小说中母亲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
17.小说最后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画面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C
16.①刚嫁给父亲时满怀期望,认为父亲会大红大紫;②嫁给父亲后,深怀悔意,对父亲“配角”职业颇为不满,公开场合尽量避免提及父亲的“演员”身份;③儿女长大后,对父亲多了关怀体贴,安慰受伤的父亲,提醒孩子不要干扰影响父亲拍戏。
17.①人物形象上:这个画面是父亲拍戏结束后拍戏结束后辛苦、疲倦的状态直接呈现,通过父亲的动作、神态描写,强化了父亲作为一个普通小人物,辛勤、努力的配角形象特征。②情感表达上:结尾处的细节描写中蕴含着“我”对父亲的深厚情感,但情感表达含蓄委婉,隐而不露,意味丰富,引发读者想象。③思想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主题,像父亲这样的普通小人物(“配角”)在社会生活中尽管不扮演主要角色,但他们认真生活、认真工作,也值得赞美。
【解析】
15.
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欲抑先扬”错误,小说开头介绍了父亲的身份,然后再介绍名字,以名字的“伟大”衬托职业中扮演的角色的卑微,不存在“欲抑先扬”之说。
B项,“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的判断评价不准确。因为从小说整体来看,这篇小说并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安排,而是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个片段来表现父亲的平凡。
C项,正确。
D项,前半句“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表述不严谨,如爷爷只是介绍了其职业,后半句“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不对,小说未涉及心理描写。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第4段中,写出了母亲对待父亲婚前和婚后的不同,如“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可以看出母亲婚前对父亲是充满期待的,而婚后却觉得父亲默默无闻,以致深怀悔意。母亲对待父亲态度的转变在“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的时候,父亲受伤了,母亲关心父亲“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在“我”考上大学后,让我去看父亲拍戏,“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足见对父亲的关心和体贴。
17.
本题考查小说结尾作用的能力。
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这些看似随意的动作写出了父亲的疲惫和辛苦,突出了一个有责任心勇于担当的人物形象;“我”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在结尾用细节描写的方法突出了对父亲的敬意和感激;在主题方面,从父亲这一平凡普通的小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敬业的态度、勇挑家庭重担的辛苦、对家庭的责任和爱,这些都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值得我们赞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3单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悯然(mǐn) 憔悴(cuì) 湓浦口(pū) 商贾云集(ɡǔ)
B.转徙(xǐ) 迁谪(zhé) 铮铮然(zhēnɡ) 东船西舫(fǎnɡ)
C.幽咽(yè) 铁骑(qí) 水浆迸(bènɡ) 钿头银篦(bì)
D.红绡(xiāo) 阑干(lán) 悄无言(qiāo) 轻拢慢捻(niǎ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是( )
A.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D.转徙于江湖间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5.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文身 霓红灯 沤心沥血 百尺竿头
B.坐落 纸捻子 歪门邪道 稳操左券
C.沾辱 暖烘烘 雍容大度 躬逢其盛
D.蜇居 唱双篁 悚人听闻 一诺千金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忙
B.曲罢悯然 悯然:忧郁的样子
C.低眉信手续续弹 续续:一个接一个
D.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随便地,轻易地
7.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未流露出消极情绪。
B.作着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没能排解心中求才立业的忧思。
C.“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
D.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建立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歌以赠之
A.遂命酒 B.浔阳江头夜送客
C.梦啼妆泪红阑干 D.商人重利轻别离
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年来,一些城市建成的住宅楼鳞次节比,但住进去的人却门可罗雀,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
②对于中药用树皮、昆虫治病的做法,一些不了解中华文化传统的外国人往往觉得不可思议。
③这两支球队都曾有过辉煌的成就,但时移世易,双方都风光不再。足球大战在即,双方看似剑拔弩张。其实更像同病相怜。
④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一直怀揣修宪梦并为此不遗余力,自二次执政以来,安倍政府得寸进尺,大力推进曰本军事化进程。
⑤诺兰执导的电影《敦刻尔克》7月已在多国上映, 而中国的上映时间一度改弦易辙,最后定于9月1日与中国大陆观众见面。
⑥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脚著高齿屐,身登青云梯。
C.脚著东山屐,身登青云梯。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___________,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___________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___________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___________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B.但他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是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
C.但他通过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D.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笔走龙蛇 虚张声势 奉为圭臬 随遇而安
B.笔走龙蛇 矫揉造作 顶礼膜拜 随波逐流
C.行云流水 矫揉造作 顶礼膜拜 随遇而安
D.行云流水 虚张声势 奉为圭臬 随波逐流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B.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C.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三、语言表达
1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上下文文意和句式,在甲、乙两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在辛弃疾的笔下,江南是女性的,茅檐低小,稻花飘香,柔媚温婉; 甲 。 乙 ;落日当楼,断鸿悲歌,拍遍栏杆是志士不尽的慷慨。他是诗人,他更是志士;他是游子,他更是主人。浪漫的低吟也好,慷慨的高歌也罢,柔情万种,壮怀激烈,都是对这一片残山剩水深深的爱恋。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她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1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了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以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通过叙述父亲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个生动的小人物形象,他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D.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16.小说中母亲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
17.小说最后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画面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