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1单元红烛闻一多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A.“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海申鑫队在源深体育中心迎战北京国安,尽管保级前景几近令人绝望,但是,申鑫队没有 ,仍以饱满的精神迎战北京国安队。
②中国政府处理南海问题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同时也表明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我们既没理由 ,也没理由妄自尊大。
③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心理困境: ,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是非常有害的。
A.自惭形秽 妄自菲薄 自暴自弃
B.妄自菲薄 自暴自弃 自惭形秽
C.自暴自弃 妄自菲薄 自惭形秽
D.自暴自弃 自惭形秽 妄自菲薄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互联网革命及其背后的互联网思维,由对产品经理这类人的思辨引发。最典型的产品经理,就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他并未拥有真正伟大的物质发明,他的伟大在于 。如今,这种思维不再局限于互联网,已经开始对整个时代产生深远影响。
A.定义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并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了极致
B.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了极致,并定义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
C.创造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并在理论上深入阐释了“互联网思维”
D.在理论上深入阐释了“互联网思维”,并创造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现实世界里,人们无时无刻生活在一定的空间之内;同样,在小说里,无论作者是否直接交代,任何一个人物的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空间背景。
B.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创生对古人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对“文字”的共通感。
C.王志泽是北京民办教育20年发展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为中国民办教育国际化所付出的努力,很好地诠释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内涵。
D.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无锡秦氏寄畅园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从明代以来,该园作为私家园林的典范,深受世人所瞩目,而秦氏一族的藏书事迹却鲜为人知。
5.关于“意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艾青),是主客观融合的产物,是诗人通过感觉的想象而创造的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能为读者所感知的具象。
B.创造意象时,要尽量少用陈述语、推导语,而尽量多用意象语,即具有具象感、新颖感的语言。
C.写作诗歌要尽量避免通用意象,多用独创意象或非独创意象。
D.大景与宏伟的意象搭配,小景与渺小的意象搭配;乐景与甜美的意象映衬,哀景与忧伤的意象映衬。
6.一句话(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绒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题目: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说“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因为这句话会给自己带来危险,打破平静的生活。
B.“火山”暗指孕育着反抗的人民。
C.这首诗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革命不可遏止。
D.这首诗指出了反动统治必然灭亡的命运和人民必胜的前景。
7.黄鹂(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题目: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掠颜色”比喻黄鹂,“一掠”写出黄醇飞临时速度之快,给人带来视觉冲击。
B.第二节中黄鹂“飞了”与我们“等候它唱”“静着望”形成反差,隐含诗人情绪转变。
C.“飞了”“不见了”“没了”用词朴实,平中见奇;语意同中有异,层层加深。
D.全诗两节末句使用了比喻手法,自然熨帖,两句看似完全一样,但传达的情感不同。
8.三代(臧克家)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
题目: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由三个排比句构成,没有任何的修饰和形容,简洁到了极点,诗人直抒对土地的感慨,宣泄自己的感情。
B.诗人以农民和泥土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作为自己构思的核心,表现了诗人对旧社会农民的深切同情。
C.“孩子”“爸爸”“爷爷”这三个主语独立成行,把原本三行的排比句分拆成了六行;“在土里”在诗中连续出现了三次,不避重复之嫌,诗人这样安排是经过精心考虑的,饱含着他的一番苦心。
D.诗人所强调的祖孙三代同泥土的关系,正是旧社会农民生活的缩影,农民牢牢维系在那巴掌大的土地上,尽管日月穿梭,四季更替,但他们对土地的执着追求和眷恋始终不变。
9.树(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题目: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写出了树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B.前四行诗描写了树的实实在在的形象。
C.后四行诗写树的地下景观,暗含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
D.诗人以树作为象征,把深厚的社会内容涵盖其中。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金黄的稻束(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题目: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钟声可以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只有在清晰的历史的天平上,生命的长度才能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有的人 ,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北斗。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 。
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 ,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 。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 ),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意不清晰,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在清晰的历史的天平上,生命的长度才能显示出它本来的价值。
B.生命的长度,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价值。
C.只有在清晰的历史的天平上,生命的价值才能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
D.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盛极一时 微不足道 置之不理 南辕北辙
B.盛极一时 不足挂齿 置之度外 背道而驰
C.显赫一时 微不足道 置之度外 南辕北辙
D.显赫一时 不足挂齿 置之不理 背道而驰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过有不少的人至死都没有考虑生命价值的转化是怎么回事
B.但是有不少的人即便寿命很长也忽略了提高精神境界的问题
C.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
D.只是相当多的人活了一辈子也未深入考虑生与死的关系问题
三、语言表达
14.微写作
请结合《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内容,借助丰富的想象,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一句进行扩展,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突出峨日朵之雪的特点,不少于150字。
四、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色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1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绿”是小草发芽的颜色,“黑”是人生的辉煌,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巅峰的过程。
B.色彩代表美,有了美,生命才可爱、珍贵,值得“溺爱”,该诗高唱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C.正视“黑还要加我以死”,对生命可谓既珍惜又豁达,使读者切实体会到对生命的感悟。
D.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赋予颜色各种意义,揭示色彩的价值,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1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抽象生命予以不同色彩,完善了生命内涵。告诉人们要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B.作者运用了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具体化。
C.诗人注重语言的色彩感,他把绘画色彩作为创造诗形美的一种手段,使诗更具有直观性。
D.诗歌将各种色彩都引入诗中,每一种色彩构成一个声部,全诗则成为一个色彩的大合唱。
17.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试举例加以说明。
18.既然“灰白赠我以悲哀”“黑还要加我以死”,诗人为什么在结尾却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1单元红烛闻一多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A.“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例句:表示总结上文。
A项,表示声音的延长。
B项,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C项,表示解释说明。
D项,表示总结上文。
故选D。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海申鑫队在源深体育中心迎战北京国安,尽管保级前景几近令人绝望,但是,申鑫队没有 ,仍以饱满的精神迎战北京国安队。
②中国政府处理南海问题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同时也表明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我们既没理由 ,也没理由妄自尊大。
③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心理困境: ,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是非常有害的。
A.自惭形秽 妄自菲薄 自暴自弃
B.妄自菲薄 自暴自弃 自惭形秽
C.自暴自弃 妄自菲薄 自惭形秽
D.自暴自弃 自惭形秽 妄自菲薄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自暴自弃:自己糟蹋自己,自己鄙弃自己。形容不知自爱,甘于落后。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自惭形秽:因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根据语境,①句,由后面的“饱满的精神迎战”可知,意为“不甘于落后”,因此选“自暴自弃”最恰当。②句,由后面的“妄自尊大”可知前面应填相反的内容,因此选“妄自菲薄”最恰当。③句,根据句中的“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可知,选“自惭形秽”最恰当。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互联网革命及其背后的互联网思维,由对产品经理这类人的思辨引发。最典型的产品经理,就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他并未拥有真正伟大的物质发明,他的伟大在于 。如今,这种思维不再局限于互联网,已经开始对整个时代产生深远影响。
A.定义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并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了极致
B.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了极致,并定义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
C.创造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并在理论上深入阐释了“互联网思维”
D.在理论上深入阐释了“互联网思维”,并创造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
【答案】A
【详解】
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横线后面说“这种思维……”,指的是“互联网思维”,故“互联网思维”应放在后面,与后文连接更紧密。同时“定义……角色”和“把……运用到极致”这两者之间存在递进关系。故选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现实世界里,人们无时无刻生活在一定的空间之内;同样,在小说里,无论作者是否直接交代,任何一个人物的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空间背景。
B.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创生对古人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对“文字”的共通感。
C.王志泽是北京民办教育20年发展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为中国民办教育国际化所付出的努力,很好地诠释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内涵。
D.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无锡秦氏寄畅园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从明代以来,该园作为私家园林的典范,深受世人所瞩目,而秦氏一族的藏书事迹却鲜为人知。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人们无时无刻生活在一定的空间之内”成分残缺,“无时无刻”后应加“不”,因为“无时无刻”意思是没有时刻,常与否定词连用,“无时无刻不”指时时刻刻、随时的意思;
B项,“文字的创生对古人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主客倒置,应该是“古人对文字的创生”;
D项,“深受世人所瞩目”结构混乱,“深受……瞩目”和“为……所”两句杂糅,应去掉“所”。
故选C。
5.关于“意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艾青),是主客观融合的产物,是诗人通过感觉的想象而创造的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能为读者所感知的具象。
B.创造意象时,要尽量少用陈述语、推导语,而尽量多用意象语,即具有具象感、新颖感的语言。
C.写作诗歌要尽量避免通用意象,多用独创意象或非独创意象。
D.大景与宏伟的意象搭配,小景与渺小的意象搭配;乐景与甜美的意象映衬,哀景与忧伤的意象映衬。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把握意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对“意象”的概念有所了解,然后分析每个选项,辨明正误。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C项,“或非独创意象”错误,选项前面已经明确说明“写作诗歌要尽量避免通用意象”,后面又说“多用……非独创意象”,二者矛盾。
故选C。
6.一句话(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绒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题目: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说“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因为这句话会给自己带来危险,打破平静的生活。
B.“火山”暗指孕育着反抗的人民。
C.这首诗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革命不可遏止。
D.这首诗指出了反动统治必然灭亡的命运和人民必胜的前景。
【答案】A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闻一多是一位爱国诗人。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中的中国”的热烈盼望,表达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就是祸”是针对黑暗现实来谈的,说出这句真话对统治者来说就是“祸”,而对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就是他们心中的“火”。选项A的理解明显错误。
故选A。
7.黄鹂(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题目: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掠颜色”比喻黄鹂,“一掠”写出黄醇飞临时速度之快,给人带来视觉冲击。
B.第二节中黄鹂“飞了”与我们“等候它唱”“静着望”形成反差,隐含诗人情绪转变。
C.“飞了”“不见了”“没了”用词朴实,平中见奇;语意同中有异,层层加深。
D.全诗两节末句使用了比喻手法,自然熨帖,两句看似完全一样,但传达的情感不同。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本题中各选项都是对诗歌语言的鉴赏。
A项,“‘一掠颜色’”是比喻错,应是借代,用特征代事物本身,代黄鹂。
故选A。
8.三代(臧克家)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
题目: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由三个排比句构成,没有任何的修饰和形容,简洁到了极点,诗人直抒对土地的感慨,宣泄自己的感情。
B.诗人以农民和泥土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作为自己构思的核心,表现了诗人对旧社会农民的深切同情。
C.“孩子”“爸爸”“爷爷”这三个主语独立成行,把原本三行的排比句分拆成了六行;“在土里”在诗中连续出现了三次,不避重复之嫌,诗人这样安排是经过精心考虑的,饱含着他的一番苦心。
D.诗人所强调的祖孙三代同泥土的关系,正是旧社会农民生活的缩影,农民牢牢维系在那巴掌大的土地上,尽管日月穿梭,四季更替,但他们对土地的执着追求和眷恋始终不变。
【答案】A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对旧社会的农民怀有同情之心,但他在写诗时力求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所描绘的意象后面,不作直接的抒发和宣泄。选项A“诗人直抒对土地的感慨,宣泄自己的感情”的分析是错误的。
故选A。
9.树(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题目: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写出了树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B.前四行诗描写了树的实实在在的形象。
C.后四行诗写树的地下景观,暗含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
D.诗人以树作为象征,把深厚的社会内容涵盖其中。
【答案】A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这首诗借“实”的“树”的形象,来表达“虚”的对“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的赞扬。A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的理解不恰当。诗人表达的是对中华民族的一种生存状态和团结精神的热爱和赞美。
故选A。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金黄的稻束(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题目: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D项,“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错,这句话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人的“议论”。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出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为这首诗的“诗眼”。
故选D。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钟声可以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只有在清晰的历史的天平上,生命的长度才能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有的人 ,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北斗。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 。
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 ,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 。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 ),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意不清晰,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在清晰的历史的天平上,生命的长度才能显示出它本来的价值。
B.生命的长度,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价值。
C.只有在清晰的历史的天平上,生命的价值才能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
D.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盛极一时 微不足道 置之不理 南辕北辙
B.盛极一时 不足挂齿 置之度外 背道而驰
C.显赫一时 微不足道 置之度外 南辕北辙
D.显赫一时 不足挂齿 置之不理 背道而驰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过有不少的人至死都没有考虑生命价值的转化是怎么回事
B.但是有不少的人即便寿命很长也忽略了提高精神境界的问题
C.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
D.只是相当多的人活了一辈子也未深入考虑生与死的关系问题
【答案】
11.D
12.C
13.C
【解析】
11.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应修改:句间语序、陈述对象。从语序看,“清晰”修饰的对象应是谓语“显示”,排除A、C两项。陈述对象的确定应瞻前顾后:起始句用“是……不是……”和比喻的形式,引出话题焦点,或生命长度,或生命价值;横线后将“过客”与“北斗”进行对比,段末再收束照应,全段论述的主体和对象均是生命的价值而非生命的长度,排除B项。
故选D。
12.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本题应注意分别从词义和用法等方面进行区别比较。
“盛极一时”形容在一个时期内特别兴旺或流行,也形容一时盛况空前。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显赫一时”指在一个短时期内名声权势极大。联系后文的“潦倒”,语意上选“显赫”更妥帖。
“微不足道”指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不足挂齿”表示不值得一提。句子是说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那些喧嚣不值一提,应选“不足挂齿”。
“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置之度外”指放在考虑之外,即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因前面的“其”指代的对象是“得失”,谈不上理不理睬,故选“置之度外”。
“南辕北辙”指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指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背道而驰”和“南辕北辙”都有“彼此相反”的意思,但“南辕北辙”一般比喻“人的行动和目的恰好相反”,与前面的“自以为……而其实”相对应,“背道而驰”则没有此意,应选“南辕北辙”。
故选C。
13.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应注意联系情境,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语意看,短文由“生命价值”到“生命转化”,再到补写句前的“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可确定衔接句的话题应是“生命”,而非“生命价值的转化”“精神境界”和“生与死”。
故选C。
三、语言表达
14.微写作
请结合《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内容,借助丰富的想象,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一句进行扩展,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突出峨日朵之雪的特点,不少于150字。
【答案】示例:连绵起伏的山脉,雄浑的峡谷,巍巍雪山,景象极度壮观。一座座雪山隐藏在云层之中,绵延向天际。雪山左侧微光,雪山下段漆黑一片。太阳逐渐升起来了。无数的雪山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雄伟壮丽。地面的颜色因为阳光的熏染而显得多彩柔和起来。金色的阳光倾泄在雪山之巅,景色有如天界的宫阙。阳光慢慢爬上地平线,积雪反射着晨曦,金灿灿一片,美而不刺眼,静中有动,似乎万物苏醒,严寒也在阳光中隐匿了。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扩写句子的能力。扩句实质上是以原句为基础,增加一些必要的成分,使原本简单、抽象、概括的内容变得丰富、具体、形象。本题考查扩写。解析本题需要了解诗句意思,注意语言风格、中心、字数限制,注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题目要求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一句进行扩展,写作时,需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对雪峰、太阳的活动进行情境创设。可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表现其特点。如写雪峰、太阳,可以运用拟人手法,将其人格化,寄托一种特定的心理情感。
四、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色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1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绿”是小草发芽的颜色,“黑”是人生的辉煌,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巅峰的过程。
B.色彩代表美,有了美,生命才可爱、珍贵,值得“溺爱”,该诗高唱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C.正视“黑还要加我以死”,对生命可谓既珍惜又豁达,使读者切实体会到对生命的感悟。
D.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赋予颜色各种意义,揭示色彩的价值,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1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抽象生命予以不同色彩,完善了生命内涵。告诉人们要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B.作者运用了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具体化。
C.诗人注重语言的色彩感,他把绘画色彩作为创造诗形美的一种手段,使诗更具有直观性。
D.诗歌将各种色彩都引入诗中,每一种色彩构成一个声部,全诗则成为一个色彩的大合唱。
17.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试举例加以说明。
18.既然“灰白赠我以悲哀”“黑还要加我以死”,诗人为什么在结尾却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答案】
15.A
16.B
17.诗人丰富的想象主要表现在前面九行诗中,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将抽象的生命予以不同的色彩,完善了生命的内涵。将绘画中的颜色由绿到黑,自然巧妙地排列起来,正好经历了生命由生到死的过程。让人思考,给人启迪。
18.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辩证看法:苍白的生命、单调的生命不是完整的生命,只有将正义与勇敢、热烈与忠诚、博大与希望集于一身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生命。告诉人们要正视生死,珍爱生命。
【解析】
15.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
A项,黑色是灰烬、煤炭的色泽,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死的过程。
故选A。
16.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B项,运用反复修辞手法错,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故选B。
17.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人把人们熟悉的生命以及与其有关的忠义、高洁、希望、悲哀等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的过程,正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的过程。
“绿”是小草发芽的颜色,是树木吐叶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的诞生,新事物的开端发展。因此,诗人说:“绿给了我发展。”“红”是太阳、火、心脏的颜色,象征着生命的热情、执着、温暖,因此,诗人说:“红给了我热情。”“黄”是高贵、宁静的色彩,是君主喜欢的颜色,与忠诚密不可分。因此,诗人说:“黄教我以忠义。”“蓝”是大海、天空的颜色,象征着宽广、博大、高洁,因此,诗人说:“蓝教我以高洁。”“粉红”是花蕾的颜色,象征着灿烂、美好和希望。因此,诗人说:“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是枯木、冷铁的色泽,象征着失意、冰冷、悲哀,因此 ,诗人说:“灰白赠我以悲哀。”“黑”是灰烬、煤炭的色泽,它肃穆、庄重,通常象征着死亡和结束。因此,诗人说:“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以上可以看出,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将绘画中颜色的由绿到黑,自然巧妙地排列起来,正好经历了生命由生到死的过程。这是作者在彻底领悟了生命的内涵后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18.
阅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出:生命是短暂的,人的生命历程中不仅有忠义、高洁、希望,也有悲哀、失望,甚至死亡,经历过酸甜苦辣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生活中虽然有悲哀、死亡,诗人仍然“溺爱于我的生命”了。苍白的生命、单调的生命不是完整的生命,只有将正义与勇敢,热烈与忠诚,博大与希望集于一身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生命。
诗人所写的诗歌,即为生命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正是通过各种色彩的直观显示而使读者将原本比较深奥的哲理浅显地展示出来,生命就是如此地丰富多彩!至此,全诗的主题自然显露出来,即: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