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沁园春·长沙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沁园春·长沙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0 09:54:58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1课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满)
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失意低落的心绪)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D.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为粪土)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失意低落的心绪”错误。“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句子翻译为: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故选B。
2.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 “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在前三句中没有体现。前三句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只是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故选A。
3.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上下两阕,一今一昔,一独一众,在时空前后对照下,既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景图,又传达出一种健康昂扬、意气风发的生命状态。
B.《想北平》一文语言通俗纯净,亲切而意味深长。老舍在文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娓娓叙谈,字里行间既有对北平的深切挚爱,也有眷恋故土的深情。
C.《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崇高的品格,表达了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再现了周瑜的形象并赞美其功业。“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句,正面表现了周瑜在这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神态。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正面”错误,“谈笑间”是直接描写周瑜的表现,是正面,“强虏灰飞烟灭”是写曹军的惨败,是以曹军惨败侧面衬托周瑜,是“侧面”。
故选D。
4.毛泽东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折腰”是指什么?( )
A.为之倾倒 B.舍生取义 C.屈身于人 D.忍辱负重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大意是“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这里的“折腰”是“倾倒,躬着腰侍候”之意,意思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故选A。
5.下列选项对《沁园春 长沙》的表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B.“鱼翔浅底”一句中“翔”字本义是“鸟儿不扇动翅膀盘旋地飞”,现在词人却把它用在游鱼的身上,如果改为“游”字更准确。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本词中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
B项,“改为‘游’字更准确”错误,“翔”本用于鸟儿,词人用于形容鱼在水底自由自在游动的状态,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比用“游”更生动形象。
C项,“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错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思是青年学生意气奔放,正遒劲有力。
D项,“本词中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错误,“万户侯”此处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故选A。
6.下列诗句中的典型意象所表明的时间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万类霜天竞自由 B.秧根未牢莳未匝
C.无边落木萧萧下 D.满地黄花堆积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A.“万类霜天”中的“霜天”是深秋的季节特征,所以本句表明的时间是秋季。
B.“秧根未牢”指的是秧苗刚刚种下,根系还不牢固;“莳未匝”指插秧还未栽种完。所以本句的时间是插秧苗的季节,是春末夏初。
C.“落木”指的是树叶凋零的季节,指的是秋季。
D.“满地黄花”是指满地都是残败凋零的菊花,是秋季的景物特征,所以本句表明的时间是秋季。
故选B。
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译文: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B.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译文: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学识渊博,而且每天参加反省自己,就知道明白而且行为没有错误了。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D项,选项翻译错误,正确翻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参省,反省。
故选D。
8.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鹰击长空,鱼 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 的我走了,正如我 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③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 的姑娘。
A.游 轻轻 轻轻 忧愁 B.翔 轻轻 轻轻 愁怨
C.游 轻轻 悄悄 愁怨 D.翔 轻轻 轻轻 忧愁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词语的能力。
游:游动。翔:盘旋地飞。此处语境为了表现鱼在河底自由自在地游动的状态,用“翔”更形象,更合适;
轻轻:温和地;温柔地。悄悄:〈形〉没有声音或声音很小。此处语境两空强调我离开时候的温柔,故用“轻轻”更合适;
忧愁:因遭遇困难或不如意的事而苦闷;愁怨:忧愁怨恨。此处语境强调我希望遇到一个结着忧愁怨恨的姑娘,故用“愁怨”更合适。
故选B。
9.毛泽东的词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中的“龟蛇”指的是什么?( )
A.龟山与蛇山 B.江中的龟与蛇 C.武汉长江大桥
【答案】A
【详解】
此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出自当代诗人毛泽东的古诗作品《菩萨蛮·黄鹤楼》之中,词句大意“烟云细雨舒卷着迷茫,龟山与蛇山紧锁着长江”,“龟蛇锁大江”中的“龟蛇”指龟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长江边,龟山在它对岸的汉阳,隔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
故选A。
10.毛泽东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折腰”是指什么?( )
A.为之倾倒 B.舍生取义 C.屈身于人
【答案】A
【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诗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大意是“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这里的“折腰”是“倾倒,躬着腰侍候”之意,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故选A。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      。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蜡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重温20世纪中国历史的      与沧桑巨变,追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语言奔放,亦真亦幻,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显现光明,在困难中指明前途,在曲折中展现刚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      ,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毛泽东说过:“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豪放派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婉约派婉转含蓄,缠绵悱恻。毛泽东诗词明显偏重于豪放格调,包含寰宇,      ,突显出大国气象和伟人气度。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B.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C.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D.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俯拾皆是 波澜壮阔 荡气回肠 贯通古今
B.鳞次栉比 波澜壮阔 感人肺腑 博古通今
C.鳞次栉比 云谲波诡 荡气回肠 博古通今
D.俯拾皆是 云谲波诡 感人肺腑 贯通古今
1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诗词蕴含着激情,充满着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B.毛泽东诗词充满炽热的激情,蕴含深邃的理性,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C.毛泽东诗词包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D.毛泽东诗词蕴含着饱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答案】
11.C
12.A
13.B
【解析】
11.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连贯性的能力。
此题有两处需要注意:一是与上句中的这些意象对应的“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蜡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选句首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然后才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这样排除A、B项。二是先按照先理解,后交流的语序,这样就排除D项。
故选C。
12.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
第一处,“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等很多。“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根据适用对象“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此处应选“俯拾皆是”。
第二处,“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云谲波诡”,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好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根据语境所说的“中国历史”,此处应选用“波澜壮阔”。
第三处,“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感人肺腑”,使人内心深受感动。因前面有“使人”,故选用“荡气回肠”。
第四处,“贯通古今”,将古代和今天连接在一起。“博古通今”,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根据语境“包含寰宇”,此处应用“贯通古今”。
故选A。
13.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画线语句存在逻辑混乱的问题。“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中“充满激情”不能修饰“理性”,应为“充满激情”,“蕴含着理性”,这样排除D项。“炽热而深邃”也不能修饰“理性”,“炽热”只能修饰“激情”,不能修饰“理性”,“深邃”只能修饰“理性”,不能修饰“激情”,这样排除C项。“含着激情,充满着理性,炽热而深邃”应拆开说成“充满炽热的激情,蕴含深邃的理性”,排除A项。所以,对比四个选项,只有B项最恰当。
故选B。
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静极了,这朝来水溶溶的大道,只远处牛奶车的铃声,点缀这周遭的沉默。顺着这大道走去,走到尽头,再转入林子目里的小径,往烟雾浓密处走去,头顶是交枝的榆荫,透露着漠楞楞的曙色;再往前走去,走尽这林子,当前是平坦的原野,望见村舍,初青的麦田,更远三两个馒形的小山掩住了一条通道。天边是雾茫茫的,尖尖的黑影是近村的教寺。听,那晓钟和缓的清音。这一带是此邦中部的平原,地形像是海里的轻波,默沉沉的起伏;山岭是望不见的,有的是常青的草原与沃腴的田壤。登那土阜上望去,康桥只是一带茂林,拥戴着几处娉婷的尖阁。妩媚的康河也望不见踪迹,你只能循着那锦带似的林木想像那一流清浅。村舍与树林是这地盘上的棋子,① ,有佳荫处有村舍。这早起是看炊烟的时辰;朝雾渐渐的升起,揭开了这灰苍苍的天幕(最好是微霰后的光景),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的上腾,渐渐的不见,仿佛是朝来人们的祈祷,参差的翳入了天听。② ,这初春的天气。但它来时是起早人莫大的愉快。顷刻间这田野添深了颜色,一层轻纱似的金粉糁上了这草,这树,这通道,这庄舍。顷刻间这周遭你没了清晨富丽的温柔。顷刻间你的心怀也分润了白天诞生的光荣。“春”!这胜利的晴空仿佛在你的耳边私语。“春”!你那快活的灵魂也仿佛在那里回响。
1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衬托、借代
C.对偶、比喻、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远近的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育的、惨白的炊烟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地上腾”,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答案】
14.B
15.①原文是定语独立成句,句子较短,句式活泼,有韵味。②原文将描述炊烟形状、姿态和颜色的定语单独成句,起强调作用,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也更好地展现了康桥景物的特点。
16. 有村舍处有佳荫 朝阳是难得见的
【解析】
14.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妩媚的康河也望不见踪迹”“娉婷的尖阁”句中“妩媚”“娉婷”赋予了“康河”“尖阁”以人的形态,运用了拟人。
“一层轻纱似的金粉糁上了这草,这树,这通道,这庄舍”运用了比喻、排比。
“只远处牛奶车的铃声,点缀这周遭的沉默”,用“远处牛奶车的铃声”反衬环境的静谧,运用了反衬。
“你只能循着那锦带似的林木想象那一流清浅”,“清浅”代指康河,运用了借代。
文段中运用了比拟、比喻、衬托、借代、排比的修辞手法,没有使用夸张和对偶,这样排除A、C、D三项。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指出改句与原句的不同之处。两者语义基本相同,表达效果不同主要是因为句式不同。原文的句式特点是“炊烟”的定语独立成句,并组成一组短句;改写的句子是常式句,定语在中心词“炊烟”的前面。
然后分析表达效果。从“定语独立成句”角度考虑,“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独立成句是起到强调作用,为了更加突出“炊烟”在形状、姿态和颜色的特点;且从“一组短句”的角度考虑,原句的句子较短,句式整齐活泼,节奏明快,有韵味,而改句把“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育的、惨白的”作定语,修饰“炊烟”,缺少一种画面感和节奏感,韵味感不足,内容上也不能更好地展现了康桥景物的特点。使用,还是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16.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
补写句子要关注标点的提示作用。
第①处,由前文“村舍与树林是这地盘上的棋子”可知,写的是“村舍与树林”,后文“有佳荫处有村舍”写的是“树林”与“村舍”的关系;而这句话又独立成句,可知①处应填写“有村舍处有佳荫”之类的句子。
第②处,首先由前文“早起”“朝雾”可知整段文字描写的时间是清晨,天是“灰苍苍”的,而后文“但它来时是起早人莫大的愉快”信息点很多:“但”与前句形成转折;“它”应是②处所填句子的主语;由“莫大的愉快”可知“它”是能让人心情愉悦的。再由“轻纱似的金粉”“富丽的温柔”“白天诞生”“胜利的晴空”可以推测出“它”指的是“朝阳”,在“灰苍苍”的天幕中太阳升起确实是让人愉悦的;②处所填句子与后文“但它来时”形成转折,所以此处表示“它”是不常来的意思,即朝阳不常见到。综上分析,此处应填写“朝阳是难得见的”。
四、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7.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美景表现了出来。选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 )
A.独、寒、击、翔 B.层、漫、浅、竞
C.染、透、争、击 D.碧、尽、遍、争
18.对结尾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设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
B.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在大风大浪中的战斗精神和毫不动摇的坚强意志。
C.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勇于掀巨浪、阻飞舟的英雄无畏的气概,决心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D.采用设问句式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诗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以下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0.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诗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上阕“立”以下几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下阕先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
C.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铺垫了气氛。然后,诗人激昂慷慨地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D.最后“记”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21.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2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认为诗歌创造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才会有味道。本诗怎样体现了情景交融?
【答案】
17.C
18.D
19.A
20.B
21.这首词塑造了少年毛泽东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为“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22.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解析】
17.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字词的理解能力。
词中锤炼十分精彩的字主要有以下这些: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染”字写出了红之艳,活画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透”字写出了江水的清澈;
“争”字写出了江面上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字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雄姿;
“翔”字写出了鱼之乐,鱼在水中游如鸟在空中飞翔一般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翔”字不仅仅是用词的生动,更是一种意境的拓展。
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根据以上字词的表达效果,对照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8.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为全诗结尾句,也是下阕对往昔的峥嵘岁月回忆的收束。这个典型的回忆突出了一个特写镜头,写当年青年学子在湘江游泳,击水湘江的情景。以青年学子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矫健身姿,进一步强化了学子的形象,我们从这群青年学子浪遏飞舟的情景里面,可以看到,他们是一群胸怀宽广,思虑深沉而又气势如虹的革命青年。同时,这个典型回忆用设问修辞表达出来,与上阕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巧妙呼应,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急流勇进。
四个选项中,BC两项中的“反问句式”说法错误,这里用的是设问句式。A项中,“革命青年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不对,应该是“投身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等类似的意思,更是对“谁主沉浮”的回答。
故选D。
19.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A项,“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在前三句中没有体现。
20.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B项,“……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错误,应该是“转入对革命者早期生活的回忆”。
21.
本题考查对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把握。
可以采用“摘引法”,从词中找出能体现词人形象特点的语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然后加以概括。
22.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能力。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释义:所以物品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
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词中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用一个“竞”字写出了生命的力量。
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这秋呈现出了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面对这样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诗情喷发,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传达给读者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1课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满)
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失意低落的心绪)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D.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为粪土)
2.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3.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上下两阕,一今一昔,一独一众,在时空前后对照下,既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景图,又传达出一种健康昂扬、意气风发的生命状态。
B.《想北平》一文语言通俗纯净,亲切而意味深长。老舍在文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娓娓叙谈,字里行间既有对北平的深切挚爱,也有眷恋故土的深情。
C.《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崇高的品格,表达了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再现了周瑜的形象并赞美其功业。“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句,正面表现了周瑜在这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神态。
4.毛泽东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折腰”是指什么?( )
A.为之倾倒 B.舍生取义 C.屈身于人 D.忍辱负重
5.下列选项对《沁园春 长沙》的表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B.“鱼翔浅底”一句中“翔”字本义是“鸟儿不扇动翅膀盘旋地飞”,现在词人却把它用在游鱼的身上,如果改为“游”字更准确。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本词中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6.下列诗句中的典型意象所表明的时间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万类霜天竞自由 B.秧根未牢莳未匝
C.无边落木萧萧下 D.满地黄花堆积
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译文: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B.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译文: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学识渊博,而且每天参加反省自己,就知道明白而且行为没有错误了。
8.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鹰击长空,鱼 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 的我走了,正如我 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③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 的姑娘。
A.游 轻轻 轻轻 忧愁 B.翔 轻轻 轻轻 愁怨
C.游 轻轻 悄悄 愁怨 D.翔 轻轻 轻轻 忧愁
9.毛泽东的词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中的“龟蛇”指的是什么?( )
A.龟山与蛇山 B.江中的龟与蛇 C.武汉长江大桥
10.毛泽东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折腰”是指什么?( )
A.为之倾倒 B.舍生取义 C.屈身于人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      。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蜡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重温20世纪中国历史的      与沧桑巨变,追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语言奔放,亦真亦幻,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显现光明,在困难中指明前途,在曲折中展现刚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      ,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毛泽东说过:“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豪放派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婉约派婉转含蓄,缠绵悱恻。毛泽东诗词明显偏重于豪放格调,包含寰宇,      ,突显出大国气象和伟人气度。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B.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C.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D.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俯拾皆是 波澜壮阔 荡气回肠 贯通古今
B.鳞次栉比 波澜壮阔 感人肺腑 博古通今
C.鳞次栉比 云谲波诡 荡气回肠 博古通今
D.俯拾皆是 云谲波诡 感人肺腑 贯通古今
1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诗词蕴含着激情,充满着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B.毛泽东诗词充满炽热的激情,蕴含深邃的理性,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C.毛泽东诗词包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D.毛泽东诗词蕴含着饱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静极了,这朝来水溶溶的大道,只远处牛奶车的铃声,点缀这周遭的沉默。顺着这大道走去,走到尽头,再转入林子目里的小径,往烟雾浓密处走去,头顶是交枝的榆荫,透露着漠楞楞的曙色;再往前走去,走尽这林子,当前是平坦的原野,望见村舍,初青的麦田,更远三两个馒形的小山掩住了一条通道。天边是雾茫茫的,尖尖的黑影是近村的教寺。听,那晓钟和缓的清音。这一带是此邦中部的平原,地形像是海里的轻波,默沉沉的起伏;山岭是望不见的,有的是常青的草原与沃腴的田壤。登那土阜上望去,康桥只是一带茂林,拥戴着几处娉婷的尖阁。妩媚的康河也望不见踪迹,你只能循着那锦带似的林木想像那一流清浅。村舍与树林是这地盘上的棋子,① ,有佳荫处有村舍。这早起是看炊烟的时辰;朝雾渐渐的升起,揭开了这灰苍苍的天幕(最好是微霰后的光景),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的上腾,渐渐的不见,仿佛是朝来人们的祈祷,参差的翳入了天听。② ,这初春的天气。但它来时是起早人莫大的愉快。顷刻间这田野添深了颜色,一层轻纱似的金粉糁上了这草,这树,这通道,这庄舍。顷刻间这周遭你没了清晨富丽的温柔。顷刻间你的心怀也分润了白天诞生的光荣。“春”!这胜利的晴空仿佛在你的耳边私语。“春”!你那快活的灵魂也仿佛在那里回响。
1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衬托、借代
C.对偶、比喻、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远近的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育的、惨白的炊烟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地上腾”,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四、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7.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美景表现了出来。选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 )
A.独、寒、击、翔 B.层、漫、浅、竞
C.染、透、争、击 D.碧、尽、遍、争
18.对结尾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设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
B.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在大风大浪中的战斗精神和毫不动摇的坚强意志。
C.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勇于掀巨浪、阻飞舟的英雄无畏的气概,决心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D.采用设问句式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诗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以下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0.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诗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上阕“立”以下几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下阕先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
C.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铺垫了气氛。然后,诗人激昂慷慨地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D.最后“记”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21.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2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认为诗歌创造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才会有味道。本诗怎样体现了情景交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