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均分(教案)-数学二年级上册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认识平均分(教案)-数学二年级上册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0-20 06:2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认识平均分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过程,对平均分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构建平均分的表象。
2.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把总数分成每份都一样多的几份,感受和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内涵的理解,为学习除法做准备。
3.通过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2学情分析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中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一节起始性的概念性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认识平均分》这节课内容主要教学平均分的认识。在教学本单元前,每一个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历,但没有研究分东西活动里的数学内容。教材认为这种经历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只要从中提取数学内容,理解其本质属性,就能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
3重点难点
学会平均分,比较不同的分法,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平均分
1.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花果山是连云港的标志景点之一,你们肯定去过吧?花果山的主人是谁呢?你看,孙悟空带回6个桃,小猴子们蜂拥而上,想去吃那诱人的桃。孙悟空说:“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
【设计意图:设计周边的情景,运用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引入本课,目的是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注意。然后,用简洁而富有挑战性的话语“你会分吗?”激起孩子们的动手欲望,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分桃的活动中。】
2.动手操作。
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来分一分。分好以后,把你的分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分圆片,教师巡视,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思维局限在同一种分法上。
(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问:有几种分法?每堆分成一样的可以怎样分?分成不一样的又可以怎样分?)
【设计意图:教材中设置的分6个桃的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的活动,只要求分成两堆,对每堆分几个以及怎样分都没有规定,意在让学生按自己的思维分这6个桃。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知到有三种情况:一堆1个,一堆5个;一堆2个,一堆4个;两堆都是3个。由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分东西的经验,乘法的学习也渗透了每份相同的概念。因此,在动手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自然会想到每份一样多和不一样多两种情况,会向教师提出怎样分的问题。这时老师可根据生成问题进行引导,每堆分成一样多可以怎样分?分成不一样多又可以怎样分?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三种分法都展现出来。】
3.交流汇报。
根据交流列举出所有的分法。(由学生操作白板展示)
提问:仔细观察和比较一下同学们分的情况,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分得情况来看,把6个桃分成两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每一份的个数一样多,一种是每一份的个数不一样多。
4.揭示平均分的含义。
如果让你把这6个桃分给同学,你认为是每人分得一样多好呢?还是不一样多好呢?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说明理由。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每人分得同样多,比较公平。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白板出示并板书:每份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整理分类后,提问:你认为哪种分法比较好?引发思考,在讨论、说理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活动2【讲授】(二)尝试平均分,在体验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1.再次操作,感知平均分。
提问:现在有8个桃,请你把它平均分成几份,你会吗?在动手之前你想到了什么?你准备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在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后,继续让学生分8个桃。与第一次操作不同的是,提出了平均分的要求:每个小朋友分2个。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只要每份同样多就符合平均分的要求。在动手分桃前,设问:这是平均分吗?你准备怎样分?意在提醒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平均分,以及自己打算怎样分。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有目标地做事情,更有助于操作后的交流。】
2.组织交流。
提问:能把你的分法和大家分享吗?请在白板上把你的分法展示出来。
预设情况:8个桃,每堆2个,分成4堆。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进行平均分的过程,也是教学中生成的极好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再次体会每份分得同样多才是平均分,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理地解平均分的含义,为后面学习除法做好铺垫。】
总结:从同学们分得情况来看,把8个桃平均分,每2个分为一份,我们只要每次拿2个。拿了4次就把8个桃拿完了,说明8里面有4个2,就平均分成了4份。只要每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老师的总结,进一步强化和再现了这种分法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到,按照要求要2个2个地分,从而建构平均分的表象。】
活动3【活动】(三)动手操作,强化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试一试”。
提出要求后,学生自主操作,独立完成填空。
提问:你是怎样分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每6根一份,又可以份成几份?
【设计意图:用同样多的小棒分,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知和体会到每份的个数多,分成的份数就少,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活动4【练习】(四)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四)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作出判断,再让学生说出为什么?
【设计意图: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说理是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最好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后,引导学生看懂题意和要求。
提问:题目让我们做几件事?(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学生练习后,组织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白板出示题目。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这道题,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先在图中每3个一份地圈一圈,再填空;在图中每个孩子手里画3个气球,再数一数;也可能想到每人3个,几个3就是15个。)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在课件上演示动态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变静为动。形象直观地演示分气球的过程。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真正理解14个气球,每2个分给1个小朋友,就是看14里能拿出几个2,就能分给几个小朋友,也就是平均分成了几份。】
4.出示补充题。
①.依次出示4个菠萝,8个白菜,16个苹果。
由学生进行平均分,让学生独立地分一分,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②.出示小猴和桃树图,让学生先说一说怎样分,再解答。
【设计意图:鉴于学生的思维水平,他们一般对分的过程和结果难于分辨。为了让学生感悟和领会平均分这种分法,这里设计了逐步“繁琐”的练习。加深对分的过程和结果的印象。】
活动5【活动】(五)知识小结
提问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学生通过交流回顾学习的知识,并对自己的课堂表现作出评价。
提问2: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说一说对于平均分是否还存在什么疑问,可以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