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3.11《拣麦穗》(粤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3.11《拣麦穗》(粤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1 17:14:48

文档简介

《拣麦穗》课时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的写法有误的一项是
A.包裹 穿戴 跌跤 颤悠
B.害臊 山坳 顶梢 前抑后合
C.丑陋 蹒跚 喜盈盈 贼眉贼眼
D.疙瘩 戏谑 步履 皱皱巴巴
2.加点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他那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起抖动着。
B.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后脑勺上的长长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C.他的背更弯了,步伐也更加蹒跚了。
D.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啥?”
3.填空。
张洁,当代女作家。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由于拥有巨大的财富,犹太人牢牢地在美国主流社会中_________________着重要的一席,直接影响甚至左右着美国历届政府的中东政策。
(2)进行税制改革,目的就是推动建立公民筹集资金的社会福利制度,以期最终_________________国有企业的福利制度。
(3)伊朗处于亚欧地震带,历史上就是一个地震频发国,_________________这次地震属浅源地震,_________________破坏性比较大。
A.占有 取消 况且/因而 B.占据 取消 因为/所以
C.占有取代况且/因而 D.占据取代因为/所以
5.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恶习不改,整日沉迷于赌博之中,最后弄得倾家荡产,这完全是由于他咎由自取。
B.丁是丁,卯是卯,事情已成定局,你还留在这里干什么?快走人吧!
C.“小巨人”姚明在美国篮坛刮起一阵旋风,我们希望这位年轻的球员在巨大的荣誉面前安之若素,不断进取。
D.温家宝总理说,在抗击SARS斗争中,“两岸三地”人民守望相助,和衷共济,这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印度太空组织说,印度可能成为世界上掌握太空航行技术的国家之一,因为印度已经掌握发射高轨道卫星技术和实施载人探月计划,并预计2015年前实现载人探月计划。
B.在传统观念中,“作家”与“广告”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现代中国不少著名作家都曾撰写过“书刊广告”,为后世留下了一批文质兼美的精品。
C.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来实现的。
D.公安分局接到受骗未遂的群众举报:有人在新华北街工商银行门前利用“掉钱”和“捡钱”的方式诈骗钱财。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书记!”他拉住我,接着问我,“你是今天走,还是明天走?”
B.电脑的硬件系统主要由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外存储器、输入设备(键盘和鼠标)和输出设备等组成。
C.大多数专业工作者——律师、会计师和其他咨询服务的专家——都异口同声地承认:“他们和委托人对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很敏感,容易闹别扭。”
D.朋友是棉被,总是在我们最寒冷的时候温暖;朋友还是阳光、彩虹,我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都因此而沐浴着美丽、圣洁的友谊之光。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有一年,过腊八节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颗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子上,才没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了。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8.“我”在腊八节前一天站在村口等着,表明“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9.联系全文看,作者着力描写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的用意是什么?
10.听到那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的消息,“我”伤心地哭起来了,仅仅是因为老汉疼爱我吗?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涧的石板
贾平凹
我们终于来到陕北清涧,旁人建议到城外乡村走走。
到了乡村,几乎就要惊呼不已了,觉得到了一个神话世界。那一切的建筑,似乎从来没有砖和瓦的概念:墙是石板砌的,顶是石板盖的,门框是石板拱的,窗台是石板压的,那厕所,那台阶,那园地,那篱笆,全是石板的。走进任何一家去。炕面是石板的,灶台是石板的,桌子是石板的,凳子是石板的,柜子是石板的,锅盖是石板的,炕围是石板的。色也多彩,青、黄、绿、蓝、紫。主人都极诚恳,忙招呼在门前树下,那树下就有一张支起的石板,用一桶凉水泼了,坐上去,透心的凉快。主妇就又抱出西瓜来,刀在石板磨石上磨了,嚓地切开,籽是黑籽,瓤是沙瓤。正吃着,便见孩子们从学校回来了,个个背一个书包,书包上系一片小薄石板,那是他们写字的黑板。一见来了生人,忽地跑开,兀自去一边玩起乒乓球。球案纯是一张石板,抽、杀、推、挡,球起球落,声声如珠落入玉盘。
终于在一所石板房中,遇见了一个石匠。老人已经六十二岁了,留半头白发,向后梳着,戴一副硬脚圆片镜,正眯了眼在那里刻一面石碑。碑面光腻,字迹凝重,每刻一刀,眉头一凑,皱纹就爬满了鼻梁。我们攀谈起来,老人话短而气硬。他说,天下的石板,要数清涧。早年这个村子里,地缺土贵,十家养不起一头牛,一家却出好几个石匠,打石板为生,卖石板吃饭,亏得石板一层一层揭不尽,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清涧人。为了纪念这石板的功劳,他们祖传下来的待客的油旋,也就仿制成石板的榜样,那么一层一层的,好吃耐看。他说,当年陕北闹红,这个村的石匠都当红军!出没在石板沟,用石板做石雷,用石板烙面饼,硬是没被敌人消灭,却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他说,他的一个叔父,一个游击队的政委,不幸被敌人抓去,受尽了酷刑!不肯屈服,被敌人杀了头,挂在县城的石板城门上。他们又连夜攻城,取下头颅,以石匠最体面的葬礼,做了一口石板棺材掩埋了。结果游击队并没有垮掉,反倒又一批石匠参加了游击队……
老人说着,慷慨而激奋。末了就又低头刻起碑文了,那一笔一划,入石板三分。旅人都哑然了,觉得老人的话,像碑文一样刻在心上,他们不再是一种入了奇景的好奇,而是如走进佛殿一般地虔诚,读哲学大典一般的庄重,静静地做各人的思索了,问起这里的生活,问起这里的风俗,末了,最感兴趣的是这里的人。
“到山上走走吧,你们会得到答案的。”老人指着对面的山上说。
走到山上,什么也没有,却是一片墓地。每一个墓前不论大小新旧,出奇地都立着一块石板,形成一片石板林。近前看看,有死于战争时期的,有死于建设岁月的,每一块石碑上,都有着生平。旅人们面对着这一面面碑的石板,慢慢领悟了老人的话:是的,清涧的人,民性就是强硬,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一面朴实无华的石板,锤錾下去,会冒出一束火花;他们死去了,石板却又要在墓前树起来。他们或许是个将领,或许是个士兵,或许是个农民,或许是个村儒,但他们的石碑却冲地而起,立指天空,那是性格的象征,力量的象征,不屈的象征。
11.在第2段中,作者说清涧的乡村是“一个神话世界”。请根据该段内容,简要概括这个“神话世界”的主要特点。
12.第5段中老人让“我们”到山上寻找答案。
(1)寻找什么问题的答案?
(2)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13.综合全文,简要分析“石板”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
1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写“那一切建筑,似乎从来没有砖和瓦的概念”,既表现了清涧的建筑特色,也暗示了这里的封闭落后。
B.文章较为详细地写了一位老石匠,他身上比较突出地体现了清涧人的性格,是清涧人的代表。
C.从文中老石匠的话中可以知道,清涧人之所以多用石板是“为了纪念这石板的功劳”。
D.文章写旅人觉得老人的话“像碑文一样刻在心上”,比喻新颖贴切,又十分切合当时的环境。
E.本文集优美的自然风光、奇特的人文景观与深邃的思想内涵为一体,堪称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佳作。
三、表达交流
15.岩石坚硬,流水柔弱。如果二者必须选择其一的话,你选择哪一个?请写出你选择的理由。(200字以内)
真题演练
1.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4分)(05年高考山东试题)
  事实证明,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调研是了解真实情况,把领导经验和群众智慧结合起来,倾听群众的呼声,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领导干部增长知识才干,从而使决策严格的做到科学和从实际出发一种很好的方法和制度。
思路解析:读懂句子的意思,把有关的状语或者定语提取出来,使之成为一个句子,然后再调整好句子的顺序。
答案:〔例1〕事实证明,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调研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也是了解真实情况的好方法。它把领导经验和群众智慧结合起来,既能倾听群众的呼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使领导干部增长知识才干,还可以使领导决策严格地做到科学和从实际出发。
〔例2〕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调研,可以把领导经验和群众智慧结合起来,既能倾听群众的呼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使领导干部增长知识才干,从而使决策严格地做到科学和从实际出发。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也是了解真实情况的好方法。
(解析与答案)
一、积累运用
1.答案:B(“抑”应为“仰”)
2.答案:C(一般的搭配是“步伐坚定”“步履蹒跚”)
3.答案:《祖母绿》
4.答案:C〔占有:处于某一种地位。占据: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取消: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力等失去效力。取代:推翻别人或排除同类的事物,自己占据这个位置。〕
5.答案:D〔A.咎由自取:罪过或灾祸都是自己惹来的,其意义与“由于”重复。B.丁是丁,卯是卯:形容做事认真,毫不马虎。不合语境。C.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不合语境。〕
6.答案:B(A.缺宾语,应为“已经掌握……技术”。C.累赘,去掉“靠的是”。D“未遂”多用于施事主语的行动,“受骗”这是受事主语)
7.答案:C(C项是转述,不加冒号与引号)
二、阅读鉴赏:
8.答案:表现出“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深深依恋。
9.答案:作者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以此来象征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10.答案:不仅有疼爱,还有对“我”的尊重(如“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小媳妇了”)以及我对他的依恋。
11.答案:这里从建筑到日常用品,从生活、学习到娱乐,无不与“石板”相关。
12.答案:(1)这里的人是怎样的人?(或:清涧的人有着怎样的性格?)
(2)清涧的人性格朴实无华、坚强不屈、至死不渝。
13.答案:(1)全文所写的内容均与“石板”有关,“石板”构成行文的线索;(2)“石板”象征着清涧的人民;(3)“石板”象征着朴实无华的性格,坚强不屈的精神。
14.答案:BD(A.写“封闭落后”非本文立意;C.纪念石板功劳的只是“油旋”;E.无“自然风光”,也谈不上“情景交融”)
15.答案:略(写作提示:岩石有着刚正、强硬、宁折不弯的优点,但也有“脆”的缺点;流水虽然柔弱,但她本身有着“韧”的优点,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管选择哪一个,能抓住其特点自圆其说即可)拣麦穗
(一)爱的姿势,爱的震撼——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片段,引出“爱”的话题。然后设悬:爱是没有具体的形态的,但只需我们用心,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大家是否知道“爱也有姿势” 简述有关“爱的姿势”的感人小故事,引发学生对“爱”的震撼,导入新课。
(二)“爱”字初探——整体感知
(1)自由组合而成学习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作短时间的心得汇总、整合,由小组代言人陈述组员见解。
(2)教师抓住学生见解中的共同点作点评,肯定学生在阅读中的创见。
(3)展示时人理解,供学生作多元参照。
(4)在学生认为自己阅读有所得的基础上,请他们谈阅读的方法。
(5)教师在学生意见基础上把一些阅读的方法加以整理,供学生作为以后学习的借鉴。借此整理,亦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文的重点所在。
(三)“爱”意读、赏——融情入文
(1)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句。
(2)按自己的理解,给找出的语句一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出来。谈谈为什么这样处理 你为什么最欣赏它
(3)先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再举一二在班上进行欣赏。
(四)爱的询问——问题征集
首先向学生明确教师的构想:同学们,你们认为课堂这一舞台的主角是谁 其实你们才是课堂的主体,因而必须也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舞台上努力表现,尽可能地展示自己,让课堂成为自己走向成功的一个场所。那么大家是否准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合作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呢
(1)在学习小组中,组员把预习中碰到的问题提出,组长组织组员讨论解决,并推举出本组的“金问题”。
(2)教师即场把学生的问题在电脑中显示出来,或让学生在黑板上把问题写出来,并把提出问题的学生的名字署上。
[此举在于激发学生的发问意识与探究兴趣]
“金问题”举例:(这些问题,可在学生不知如何入手发问时,作示例之用,或作为课后的思维训练。)
①文章是写发生在“我”与“卖灶糖老汉”间的故事的,为什么要在开头用那么长的篇幅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 是否入题太慢了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文章先讲述了村姑们幻灭的梦,旨在为下文的发展作铺垫和后来“我”童年梦想的失落作映衬。]
②为什么农村姑娘们的“幻想全都变了味儿” 为什么最后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为什么不去寻找一份真正的爱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因为“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
她们最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的原因,正如文中所说没有人“会为她们叹一口气,表示同情。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有过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过分感到悲伤”。正因为当时那种妇女婚姻不自由的现状及妇女们不敢抗争的麻木,令她们不能寻找一份她们拣麦穗时幻想的真正的爱。]
③“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卖灶糖老汉”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与“卖灶糖老汉”间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由“我”拣麦穗时“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蚱蜢和蝴蝶”,而且“我”还去追赶它们,“拣到的麦穗有从篮子里掉回到地里去”,绣荷包给老汉等的动作、细节描写;“大言不惭”的回答;不以那个孤苦卖糖老汉为丈夫为不体面;担心老汉早晚有一天会死去;为老汉的死“哭得很伤心”可见,“我”是纯真、可爱、贪玩、充满稚气、憨态可掬、不谙世事、善良的。长大以后,“我”常常想念他,怀念那个失落的美丽的梦,还表现出“我”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老汉的外貌描写;与“我”的对话中说“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旮达,就歇在旮达”;老汉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不仅如此,他的爱还表现在尊重小女孩的内心上,他保护她的感情,在她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她是自己的小媳妇;他疼爱她,还因为她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苦,但善良、心细、慈祥、善解人意的老人形象。就算对一不相熟的小女孩也无私地关爱着,可见其爱的淳朴与无私。]
④怎样理解景物描写中的“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一句 文章中的“小火柿子”象征什么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小火柿子”象征义:(可联系《最后一片树叶》辅助理解)象征着老人对“我”无私的关爱在“我”心中是不会随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
⑤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如第四段中“等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的睡过一觉又悄悄地回到天边”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是交代姑娘们起得很早;二是朦胧的景物描写烘托起了姑娘们朦胧而美丽的梦。而写“小火柿子”的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是象征着老汉对“我”那无私的爱;二是起到烘托人物感情的作用。]
⑥文章中“我”为老汉的死“哭得很伤心”,为什么却又说那“疼爱我的卖糖老汉”是“陌生”的呢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之所以说老汉是“陌生”的是因为,居无定所的老汉与“我”,只有在他“经过我们这个村子”才能见上一回,联系他们的“纽带”只是一句所有人都不当真的小孩稚语。但老汉却为了一“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付出了他“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爱,因而有此一说。]
⑦文章最后一句写道“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怎样理解 对于如此珍贵的荷包,“我”却弄丢了,是否让人感到一种无奈 是否使文章传达的情感因此而大打折扣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因为“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我”童年梦想的载体、显现形式,它的丢失,象征着“我”童年梦想的失落。而“我”长大以后,“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但“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这说明“我”常怀念那个失落的美丽的梦,但再也难寻,从而也表现出“我”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五)爱的解码——重点探究,对话互动
(1)拟用“张洁书友会”的形式,学习小组轮流以“作者”和“读者”的角色,就以上问题或新问题展开对话交流。老师是发问者,也可以是被问者,参与到这一互动中。
(2)在对话互动环节前,先向学生简介张洁及其作品的特色等,让学生能知人论文。
(3)教师据学生所提问题,作及时、灵活的调整,以期与学生同步互动。
(六)爱有明天——体验反思
设想一:
抓住文中那句“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爱进行拓展。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积累,联系与文章中“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爱相似的自己的经历或故事,谈谈自己的领悟。
(2)教师抓住学生所讲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点,如这些爱大多是单向的,那么是否意味着爱只是一种付出,不需要双向的互动 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探寻爱的真谛。
设想二:
在学生已对作品的内容、情感有了自己的相对独立的认知后,展示时人对本文的评价,给学生一个跳板,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深入作品中对超越了作品具体形象意义而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精神价值,作更深一步的咀嚼。
评价一:《拣麦穗》说透了我们生命的有限,让我们领悟了时间的无限,这就是我们忧伤的源头。但当你失去之后,你学会了加倍珍惜,学会了发现爱,这时生命和生活的美丽也就被发现了。散文还表现了人性的美好(美丽的梦想者,对梦想者予以关怀和疼爱的理解者)。
——荒林《张洁(拣麦穗)赏析》
评价二:《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村姑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评价三:《拣麦穗》如同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
——《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七)爱的寄语——课堂留言板
(1)让每位学生写一句学习感言,先在小组内交流。
(2)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在学生写“爱的寄语”时,作为衬托音乐。
(3)推举出小组中的佳作,贴在黑板上让全体同学一起品味。
(八)爱意延伸——课外激趣
(1)用磁盘从网上下载张洁的有关作品,如在1980年前后发表的《哪里去了,放风筝的姑娘 》、《梦》、《盯梢》、《怀念关中》、《我不是个好孩子》等,把从童年女孩“我”的天真单纯的视角描写了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的散文,或小说《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分别送给被选出的本课最佳表现者,一可作为奖励,二可以此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使课堂得到延伸。
(2)向全体学生推介相关网站:如“水云间”等,旨在提醒学生在课余,可善用网络,以助学习。《拣麦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写作技巧的深层含义,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教学思路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三、教学步骤
(一)熟悉作者及其作品风格
张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张洁早期的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我们早在初中的《挖荠菜》中已经认识那个在贫困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却从不放弃的倔强的小女孩。
张洁以“人性”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二)整体感悟
1、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想起些什么?
提示:一些人一些事一首歌一幅画,其他诗其他文章。
2、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一个小女孩的童年梦想。
这篇叙事散文,以童年女孩“我”的天真单纯的视角,记叙了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小女孩的失落的梦,同时向人们展现了一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是一篇非常精致的散文。
3、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一个小女孩对一个老汉的依恋之情。
(三)研读赏析
1、赏析第一节
提问:文章主要写“我”的童年梦想,为什么还要在开头写农村拣麦穗这一节?
通过诵读、小组讨论的方式,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提示:(1)写景的句子描写了自然环境。着重写了乡村麦田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的恬淡、朦胧和宁静,如诗如画般的美丽。
(2)写了社会环境:农村的风俗习惯——拣麦穗,攒钱,备嫁妆。描绘了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情——文中多次出现“幻想”一词。交待了姑娘们最后的结局——嫁了一个与幻想差距很大的男人。
作者通过议论表明农村姑娘们的梦都是会破灭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第一小节的作用:
①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背景: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用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与“我”的梦想做对比,用她们的结局来昭示“我”的结局。
②为下文作铺垫和映衬。
2、赏析第二节
提问:怎么理解“我”的梦想——要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1)从“我”动作、神态、语言、心理中体会“我”的年龄、性格特点。
——不懂事、贪玩、天真无邪、很可爱、但又孩子气。
(2)从外貌、语言、动作来分析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年纪大,但他很慈祥,爱笑,对小孩子很亲切,说话符号儿童的心理。
能安慰“我”,给我灶糖吃。在“我”的眼中,他应该是不错的人。
(3)分析卖灶糖的老汉为什么要如此疼爱“我”?为什么“我”回越来越依恋他?
  卖灶糖的老汉听说“我”长大后要嫁给他之后,虽然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这个孤苦老汉,他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因为卖灶糖的老汉对“我”的疼爱不仅是带一些小礼物给“我”如此,还表现在尊重 “我”的内心上,他保护“我”的感情,在“我”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我”是他的小媳妇。他的爱带着无私的性质,他疼爱“我”,还因为“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
3、赏析第三节
提问:怎么理解“我与老汉之间的感情?
(1)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地方,
(2)怎么理解“这时,我真的担心了……难道之前我不是真的担心吗?
(3)“烟荷包”中寄托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4)“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答案略)
(四)小结
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题材写童年的经历,反映大家熟悉的心理历程,表达共通的、可理解的情感。内容上营造了田园诗一般的氛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纯洁美好的感情。
《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农村姑娘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忧伤而美丽,充满了爱与感动、天真与纯洁。(共24张PPT)
--张洁
作者介绍
整体感知
文本研读
  张洁,继冰心之后当代著名的女性作家,原籍辽宁, 1937 年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酷爱文艺,特别是诗歌和音乐。
  主要作品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
  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她的作品初期特点是婉约清丽,在宁静悠远中呼唤人的真情;如《拣麦穗》、《挖荠菜》。
   后来的作品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对女性命运的关照是她坚持的立场。
正音(给下列词语注音)
挎着   积攒   歪歪趔趔  磕碰
蚂蚱     戏谑     嘎嘎    
太阳穴   猪肚子    害臊 
山坳   蹒跚      呵哒
zǎn
liè

màzha
xuè

xué

sào
ào
pánshān
hēdā
kuà
积累以下词语:
(1)死乞百赖:
(2)戏谑:
(3)大言不惭:
  (4)蹒跚:
(5)约莫:
  (6)企望:
纠缠个没完。
开玩笑。
      说大话而不感到难为情。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揣测、估计。
期盼,盼望。
   通过预习我们可以知道全文主要讲了两个故事,请同学用简短的话复述文章两个故事的内容。
农村姑娘拣麦穗的梦
“我”小时侯与一个卖灶糖老汉之间的互相关爱的故事
请大家阅读第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1农村姑娘是在什么样的环境拣麦穗的呢?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圈出来。
 “月残星疏” “一层薄雾” 
2.这样的环境描写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朦胧、宁静、恬淡的感觉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人性中至洁至纯的!
       ——歌德
  在朦胧的环境下拣麦穗,农村姑娘到底在想什么?
想嫁给自己理想中的男人
农村姑娘怀着怎样的情怀去备嫁妆的?
情怀: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现代汉语词典》
  姑娘们含着这样的感情去被嫁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设想有朝一日出嫁时的喜悦之情;设想出嫁时把绣成品送给男人的欢欣。
思考:课文开头写农村姑娘们的梦,与下文写“大雁的梦”有什么联系呢?
  开头写姑娘们的梦,营造了气氛,因为姑娘们做梦的纯真与梦想的破灭,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忧愁与伤感,这种情感气氛笼罩全篇,也为下文我的寻梦作了铺垫。
大雁的梦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大雁?在作者的笔下,大雁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
语言、心理、动作、神态
大雁是一个天真无邪、贪玩可爱的小女孩。
   
  如何理解大雁的梦想:为了天天能吃灶糖,她竟想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这正是天真无邪的大雁真实的想法!因为在当时的农村物质十分缺乏,对于一个在贫困中长大的农村小女孩老说,能够天天吃灶糖是生活的最大享受,是最幸福的时刻。在这里,“灶糖”成了美好生活的代名词,它寄托了大雁对梦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知道,他是真的疼我呢。”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他真的疼我呢”?
一位慈祥、善良的老人
“我”小时侯:“我”一听到他会死了的话时,
“我”就着急地想哭,老汉赶紧拿块灶糖塞进“我”的手里,哄“我”开心。每逢经过我们村都会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给“我”苍白的童年带来快乐)
“我”长大以后:也不再开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尊重”我“的内心感受,保护”我“的感情
   大雁渴望天天有灶糖吃就想给老汉做媳妇,她把这个天真的梦想寄托在老汉身上。对于大雁幼稚的梦想,历经沧桑的老汉并没有一笑了之,而是对她美丽的梦想给予充分地理解,满足大雁吃灶糖的愿望。他明知道小女孩不可能做他的小媳妇,却将错就错,安慰“我”,答应“我”,“等”我长大来接我,直到老去之前都一直疼爱着“我”。他没有任何奢求无私地给了“我”至纯的关怀和疼爱。
▲老汉对大雁是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爱——本身就无需华丽的言语
朴素的爱,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
“老汉为什么疼爱我呢”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呵哒,就歇在呵哒。”
  老汉他没有家,也没有亲人,只有担子陪着他,一个人挑着担子,整年整月地走庄串户,为生计奔波。灶塘担子是他的家,自然一辈子也未娶上媳妇。大雁的一句想嫁给他的傻话,让老汉飘零的心欣然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惦着他、牵挂他。老汉在寂寞中感到一丝的温情,他渴望得到爱,于是老汉就越发疼爱“我”。
请同学思考:老汉对我无私的爱,能否得到我的回报?
“我”心理上越来越依恋老汉了: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好远。
从老汉心里发出的爱,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终于明白了老汉对“我”的关爱,他的爱也换得了“我”的爱,于是我依恋他,关心他,担心他有一天会老去。
  思考:除了以上所说的对人物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情感以外,我们来看一下,作者还用了哪些手法去表现人物的感情。请大家看一下课文P71页第三、四段“那棵树……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这两个自然段中,作者写到的这个小柿子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写它呢?
  这里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在“小火柿子”上,作者寄托了她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这个柿子经历了风雨依然没有掉下来,顽强。象征手法,寄托了作者的感情也像这柿子一样,本色不变,经得起考验。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事物与被象征事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烟荷包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农村荷包是姑娘送给情人的定情信物。绣荷包表现的是一个女孩子对成人世界的向往和期待。
  在本文中,“烟荷包”是“我”感激老汉所给予的关怀,学着其他大姑娘的样子,找来碎布为老汉缝的,寄托了“我”的纯真无邪的情感。它饱含了“我”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
  我想找回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爱。因为只有在充满爱与温情的世界里,人才可能变得纯洁、更加善良,世界也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思考: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我”的故事与前面那些农村姑娘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呢?
   梦想都破碎了,情感都是忧伤、惆怅的,但那些姑娘在梦想破碎之后都麻木了,自动放弃寻找,而“我”还有怀念,还会去寻找。(对比手法)
思考 
1、在张洁《拣麦穗》一文中,让你拣到了什么呢 大雁的故事有没有唤醒你的童年梦想和秘密?
最初的梦想
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 又怎会懂得的要有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 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 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拥有隐形翅膀 把眼泪装在心上会开出勇敢的花 可以在疲惫的时光闭上眼睛闻到一种芬芳 就像好好睡了一夜直到天亮 又能边走着边哼着歌用着轻快的步伐 沮丧时总会明显感到孤独的重量 多渴望懂得的人给些温暖借个肩膀 很高兴一路上我们的默契那么长 穿过风又绕个弯心海连着像往常一样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 最想要去的地方 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 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 实现了真的渴望 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这是一篇情致感人的记事散文,赞美了这一老一少之间特有的纯真情谊。张洁在这篇散文中,写出了人性的美好——这种美好完全没有雕饰,它的天然浑成,正是作家对于生活和生命美丽的发现:哪怕是在最贫困的地方和岁月,梦,也依然要生长,童年和秘密,也就是生命和生活的秘密,也依然在小草般青翠着,保存着我们对于“人”之为人的长久眷恋。这正是张洁这篇散文深刻和精致的地方。
课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