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9 数学广角——集合《重复问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9 数学广角——集合《重复问题》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0-20 08:4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重复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让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通过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集合思想,初步理解集合思想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一、课前故事
1.播放课件:服务员的困惑
师:今天老师要跟大家讲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
某服务员正在厨房里忙活,忽然听到门一声响,“叔叔,我和爸爸各要一碗面”。门又一声响,“服务员,给我和我父亲一人来一碗面”。服务员兴冲冲地从厨房里端出4碗而,可一看,他很纳闷……
师:你们猜猜,服务员为什么纳闷呢
2.提出疑惑
师:你真棒一猜就中!为什么是三个人?(教师此时应故作茫然状)
3.共同揭示:手指演示
师:伸出你的两只手,跟我这样做动作,第一次进来的是2个人,第二次进来的也是2个人,4个人呀?怎么变成是3个人呢?不用举手,用你的小手告诉我怎样变成3个呢?
我们看是不是3个有,我可有一个疑问啦?你凭什么把这两个手指重叠在一起?
谁重复了,爸爸重复了,我没听懂,谁的爸爸重复了。唉,小孩的爸爸重复了,他既是谁的什么?我明白了,他既是小孩的爸爸,又是爷爷的儿子。你说了这个么下关联词,我下子懂了,大声地读“既……又…….。那个中年人既是小孩的爸爸,又是老人的儿子,一个有扮演了几个角色,在角色上重复了,所以不是4个人是3个。
二、导入新课
师:从刚才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叔叔在角度上重复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重复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重复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学校定到下周五举行趣味运动会……….(课件出示)
师:三(3)班选了9个女生参加跳绳比赛,8个男同学参加踢键子比赛,三(3)参加这两项比赛的有多少人?
师:他们参加的人有重复吗?不重复时,我们直接把这两个人数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我们再来看看三(1)班派出来的代表
1.学习图表法
师:请观察他们参加两项比赛的人,你有什么发现?
师:到底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呢?请拿出你的自学单跟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师:好了请停下来,谁先来跟大家说说你的想法?请你带上自学单上来跟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你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出来,再把想同的名字连起来,然后数一数就知道了,数的时间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呢?对,重复的同学只能数一次。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师:你的做法很特别,使用了2个交叉的圈,老师也把他画在黑板上,大家有没有问题想问问他?刚才这位同学的想法,你们听明白了吗?老师这也有参加比赛的学生名单,谁能上来边摆边说一说刚才的同学是怎样做的。
师:他贴对了吗?这些人也参加了比赛呀?他们怎么不用贴呢?
师:这个圈里表示的是?这个呢?中间重叠部分表示什么呢?这几个同学他们只参加了…这几个同学他们只参加了…,这部分同学呢?整个图表示什么?理解得非常好,用图表示也很多清楚。只要数一数这一个有多少个同学就知道参加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这种图在数学上它也有自己的名字,我们来听听数学博士是怎样说的。(播放微课)
2.学习算式法
师:除了可以用图表来解决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之外,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请你带上自学单来跟大家说一说。(学生展示自己的算式)
师:他算对了吗?老师帮你记录下来。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请两三个同学说)
3.对比,得出基本方法
师:虽然他们具体列式方法不同,但都解决了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而在这些方法中,用参加跳绳的人数加上参加踢键子的人数,再减去重复的人数这种方法最常见。
师:现在是三位重复。还有可能几位重复?
师:假如现在是5位重复,谁能快速列出算式计算?
师:最多重复几个?这时又该怎样算呢?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完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第105页“做一做”第2题。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用不懂的吗?
师小结:不重复:你是你,我是我,直接加起来就可以了;重复了:你中有点我,我中有点你;两上加起来后还要减去重复的个数。你们都学会了吗?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