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无言之美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傍晚时分,漫步江边,汉江两岸的彩灯点亮了襄阳的夜空,令人心旷神怡。
B. 他信手拈来的打油诗,为节日聚会增添不少欢乐气氛。
C. 市博物馆用一组栩栩如生的蜡像生动地展示了柳州多民族聚居的风貌。
D. 这对双胞胎长得实在惟妙惟肖 , 连他们的父母有时也分不清。
2.下列划线的词语不能用括号里的词语替代的一项是( )
A. 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明白)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
B.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比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
C.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悠闲自得),令人心旷神怡。
D. 言是散碎(零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3.对“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
B. 言不达意,是人们主观刻意追求的结果,目的是为了让言更值得玩味。
C. 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是无法把意表达充分完整的。
D.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4.下面说法与课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B. 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C. 作者认为雕刻塑像中的金刚怒目比菩萨低眉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D. 作者认为音乐音调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才会让人体会出音乐上的无言之美。
5.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迹象 缥缈无踪 逼真 瞬习万变 B. 不爽 铢两悉称 意诣 心旷神怡
C. 摄影 闲情逸致 鼓瑟 微妙微肖 D. 视域 轻描淡写 蛾眉 栩栩如生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运用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B.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C.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
D. 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B. 通过这篇文章,使我们认识到,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C.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宁可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D. 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语言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无言之美”。
二、综合题
8.近日,重庆某中学开展“诵读名家进校园”活动,邀请重庆市的诵读名家来校进行诵读示范和指导。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诵读我宣传】为营造活动氛围,动员师生积极参与,请你为此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式对称,有感召力,20字以内。)
(2)【节目我主持】活动现场,首先由学校朗诵队朗诵了朱自清的《春》,接着,著名播音员陈老师将朗诵朱自清的《背影》。请你给这两个节目写一段串词。(要求:衔接自然,富有感染力。)
(3)【活动我策划】在名家诵读的感染下,你班决定持续开展诵读活动。请你设计两种与诵读有关的活动,写出活动的名称。
三、现代文阅读
9.阅读选文
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节选自《谈美谈文学》,有删改)
(1)阅读全文,提取文段信息,完成下列填空。
本文第①段从孔子的名言谈起,指出________。第②③④段列举文艺欣赏的三种毛病,第⑤段________,从第⑥段起,作者就文艺欣赏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论断。
(2)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3)第⑥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得欠缺,大半会导致文学趣味的欠缺。
B.要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应读尽古今中外作品。
C.文学的趣味,必须靠作者自己去创造。
D.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必须快速征服。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 山海经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1)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
(2)选文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从文中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白的《怨情》是如何表现人物“深远”的情感的?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D
2. C
3. B
4. C
5. D
6. D
7. A
二、综合题
8. (1)名家示范入耳。经典作品润心;学名家诵读。赏经典魅力;跟随名家读经典。启迪智慧悟人生。
(2)在朗诵队同学们清纯甜美的声音里,我们仿佛嗅到了百花的芳香,看见了放飞的风筝,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同样是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为我们诠释了深沉含蓄的父子之情。有请著名播音员陈老师引领我们重温经典!
(3)课文诵读大比拼;诵读技巧分享会;诵读好处大家谈;古典诗词朗诵会。
三、现代文阅读
9. (1)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提出诊治的办法
(2)“精神上的残废”:根本不知,感受不到趣味;“精神上的中毒”:趣味低劣,缺乏鉴赏力;“精神上的短视”:知得不全,趣味窄狭。
(3)因为这些旧文学家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不能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所以不能欣赏。(意思对即可)
(4)A
10. (1)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真的能做到“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也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强调了文学上要做到“无言之美”。
(2)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以孔子、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的文学作品为例,说明文学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3)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从时空的角度留出空间,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李白的《怨情》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描绘美人神态:含颦独坐,泪痕满面,却表现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留下无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