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0 19:2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明朝初期,内阁大学士只是侍从顾问之臣,只有“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的职权,但“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说明明朝内阁
A.政治效能的不断提高 B.成为法定的中枢权力机构
C.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D.对皇权具有显著制约作用
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3.所谓加官,就是朝廷在某个官员的本官之外,另外给他增加官职。下表为汉代的加官名目,汉代加官制度的推行
名目 概况
加侍中 文武大臣加.上侍中名号可入禁中受事
加给事中 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侍从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参议政事
加诸吏 可以监察、甚至弹劾朝廷官员
A.说明外朝已经不再受理政务 B.扩大了官员的自主权
C.强化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力 D.提高了政务的执行力
4.甲骨文ト辞中,商王将祭祀时的对象(庙主)称为“示”。“大示”是商王自身的直系先公先王,用的祭品较贵重,而“小示”则是指包括旁系的先公先王。由此可见,商代
A.血缘嫡庶之别己经出现 B.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C.儒家礼制深入贵族生活 D.王位世袭制开始确立
5.1801年美国联邦党人控制国会通过了《1801年司法法》,身为联邦党人的总统在离任前匆匆任命了一批联邦党人法官,联邦党人这种做法遭到新当权的民主共和党人反对。后者一上台就宣布《1801年司法法》无效,同时宣布恢复《1789年司法法》。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代议制民主政治待完善 B.政党政治影响美国的安定
C.权力制衡体制尚未确立 D.行政权凌驾于司法权之上
6.美国总统一般称为Mr.President(总统先生),美国独立战争后,副总统兼参议院议长约翰·亚当斯最初提出的头衔是“最仁慈的殿下”、“强有力的阁下”等称呼,最后众议院通过决议,只称呼华盛顿为总统先生,这个称呼后来一直沿用至今。对材料理解最佳的是
A.美国中央政府的制约与平衡 B.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制约
C.总统权力较大 D.强调民主制度的公民意识
7.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由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保障民主、防止专制是联邦党人的政治追求 B.美国实现“有衡”的措施之一是实行三权分立
C.这利“有衡”的实质是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 D.美国不同的利益群体主要是指黑人和白人群体
8.“(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A.商业流通是政治平等昀现实基础 B.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C.海外贸易活动推动平等观念形成 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9.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营造专制的合法性
10.相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反映出人民政协
A.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
C.促使各党派与中共的利益趋同 D.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11.民国初年,临时参议院制定的(国会组织法)对选举国会议员的规定与清末咨议局的选举已有不同:“居住选区二年以上”比清末的十年要求大大缩减:500元的不动产资格比之清末的5000元亦削减9/10:选民年龄为20岁而清末的为25岁,临时参议院还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可知民国初年
A.民主政治有鲜明中国特色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 D.宪政机制对权力的控制
12.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多党政治实验的失败和国民党的迅速灭亡证明,竞争型和垄断型政党制度在中国没有生存的条件和土壤。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这说明政治协商制度
A.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得以实现 B.是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C.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D.体现了中西方政治制度的相融合
13.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
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
B.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些措施不当
C.梁启超指出了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
D.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
14.有学者指出:成戌变法期问,改革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到修理街道等琐事。新政上渝纷至沓来,急而乱,多而杂,前渝方下,后谕又催,不分轻重缓急、主次先后,令人眼花乱。这可用于说明
A.光绪帝比较動政爱民 B.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C.光绪帝对政务不谙熟 D.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5.北宋前期的徭役,一开始是实行差役法,应役的主要是乡村富户;后来实行募役法,应役的主要是乡村客户、无产下户和乡村富户。这一变化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
C.提升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
16.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17.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1%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2%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A.降低了基层官员的地位 B.选拔人才注重基层经验
C.考试选拔程序严谨公正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18.如图为史籍中关于唐代官员的出身的详细统计(单位:人)。据图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唐代
A.科举制只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 B.科举制并没有真正实施
C.出身门第依然是选官重要标准 D.科举制为选拔士族而立
19.论及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有学者指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这一“制度”
A.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B.以官举士,百姓不得从中参与
C.有利于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D.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20.明朝皇帝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
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 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21.19世纪中期,美国的文官一般是跟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1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这种变化
A.改变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结构 B.推动了美国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C.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 D.强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22.18世纪,欧美内阁制、政党制形成以后,执政党把官职分给党内同僚,一旦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换,就需更换几乎所有的政府官僚。由于政党更迭频繁,这就导致政府官僚频繁更换,政府腐败泛滥。这说明,欧美国家
A.资本主义民主遇到瓶颈 B.实行多党制不合实际
C.急需进行官员制度改革 D.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23.欧洲各国政府以往靠繁琐的手抄形式与官员联络,而在16~18世纪采用印刷文本宣战、公布战况、颁发文告,并以宣传册的形式展开辩论。他们努力借助这些手段进行心理战。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科技成为政治宣传的手段 B.文艺复兴的范围迅速扩大
C.知识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 D.民族国家的战争日益频繁
24.19世纪中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陆续建立起文官制度。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间保持中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西方文官制度
A.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C.与中国科举制初衷致 D.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
25.一战前,英国文官考试主要有二类,一类是“智力工作”,其次是“机械工作”。“智力工作”人员都是笔试科目,有英语、历史、文学、伦理人文科学、考古、梵文、希腊语……数学、自然科学等。这种选官办法( )
A.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B.不利于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
C.体现了政府的主导性制度化 D.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员腐败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26小题15分、27小题19分、28小题16分,共50分)
26.(加试题)法国大革命开启了世界政治现代化的大门,但自身却经过百年曲折才基本成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英国尽管面临战时困难,工业生产却仍然保持着18世纪80年代的旺盛势头,继续快速增长。而在大陆,政治动荡连绵不断,商业受挫,物价飞涨,人心惶惶。战争阻隔了不列颠岛与大陆之间的交流,英国的新机器和新技术难以到达欧洲各国。因此,无论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代在政治上意味着什么,在经济上和工业上,它们都意味着到1815年时法国和其他大陆国家已远远落后于英国。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材料二 1875年1月,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第二条
“这部宪法体现了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
——大象2004年版《历史必修1》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概述法国经济和工业上远远落后于英国的原因。结合所学,概括拿破仑时代对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70年代法国政体中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权力平衡关系。
27.历代改革重视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百姓服兵役一般是一户出一人。“分户”是商鞅第二次变法的重要内容。商鞅对“有二男以上”而不析户的家庭征收双倍的赋税。对分出的家庭依法授予田地。他还规定勤劳致富者免除其徭役,甚至可以“以粟出官爵”,懒惰而陷于贫穷者不但得不到国家的救济,还要全家没为奴婢。以授田与“倍其赋”引导百姓“分户”、以“复其身”“出官爵”激励百姓耕织、以“举以为收孥”吓止百姓懈怠。“分户”后产生的核心家庭、主千家庭不再像姫周时代宗族一样具备准政治组织的特征和功能,而是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齐民和较为纯粹的生产单位。
——摘编自谢红星《早期中国至商鞅变法时代家国体制的变迁》
材料二 鲜卑族进入中原之际,婚姻实行的仍是族内婚,影响自身民族素质的提升。孝文帝即位不久,就诏令禁绝同姓相婚,令下后如仍有犯者,处以绞刑。他认为北魏社会,由于婚嫁越轨,使“贫富相高,贵贱无别”的等级不分明状况愈来愈严重,为此,采取措施,以婚烟等级维护业已存在的社会等级,严禁非类互婚。公元496年孝文帝将汉族第一等士族崔李、郑、王五姓之女收为妃嫔,同时又命5个皇弟娶汉族高门女子,北魏公主或宗室女大约有40多人嫁给汉族高门。
——摘编自杜士铎《北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在第二次变法时期实行“析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婚姻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改革举措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表格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材料“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体现的是内阁掌握票拟权,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项正确;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排除B项;材料与强化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内阁是皇权膨胀的产物,制约皇权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分封制,“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是指郡县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分封制下形成贵族政治,郡县制之下形成官僚政治,B项正确;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管理制度,但是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分封制容易导致国家分裂,排除A项;分封制具有血缘特点,郡县制以地域关系为纽带,排除C项;分封制在秦朝没有适应时代潮流,最终被郡县制取代,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
依据材料“可入禁中受事,接近皇帝”…侍从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可以监察、甚至弹劾朝廷官员可知加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是皇帝的机要,或者帮助皇帝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由此可见,加官强化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力,C项正确;外朝仍旧存在,为执行机构,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官员自主权扩,排除B项;加官多为内朝官员,主要不是执行的,而是参与决策的或者监察的,排除D项。故选D项。
4.A
【详解】
“大示”小示”都与商王存在一定血缘关系,但“大示”较尊贵,是商王自身的直系先公先王,这体现出血缘嫡庶之别已经出现,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神权对王权的优势地位,排除B项;当时尚未出现儒家,排除C项;“开始”说法错误,夏朝就已经出现王位世袭制,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
材料“后者一上台就宣布《1801年司法法》无效,同时宣布恢复《1789年司法法》”体现的是美国的政党斗争影响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及立法,说明的当时美国代议制民主政治有待完善,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夸大,政党政治并不能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排除B项;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其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排除C项;美国是三权分立体制,行政权凌驾于司法权之上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
与“最仁慈的殿下”和“强有力的阁下”等称呼相比,总统先生的称呼更能体现平等意识,由此可知是强调了民主制度的公民意识,D项正确;这一称呼主要是体现了平等意识,ABC项均不符合这一题意主旨,排除。故选D项。
7.D
【详解】
美国的不同利益主要指北方的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阶级,当时黑人与白人地位差别极大,D项错误,是题目要求的选项;材料信息认为美国多年设计的政治制度强调制衡,包括不同权力机构和不同利益两层含义。美国政治制度分制衡自然是为了防止专制统治,A项说法正确,排除;立法、司法、行政的三权分立是题目不同权力制衡的重要表现,B项符合史实,排除;美国政治制度的制衡实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C项说法正确,排除。故选D项。
8.D
【详解】
根据材料“(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可知,说明古希腊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由和平等的理念,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D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商业流通是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排除A项;材料中“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说明自由和平等的原则由商业发展确定,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海外贸易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所谓的“训政”不过是借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论来为自己的专制统治寻找依据,建构合法性,D项正确;国民党的“训政”主要是为专政营造合法性,不是维护民主、发扬三民主义和扩大人民权利,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能够使代表不同信仰、利益和观念的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土参政议政,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D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在1954年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故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B项主要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作用,故排除;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11.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对国会议员的资格要求与清末预备立宪时大大降低,这使得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民国初年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无法体现民国初年的政治具有中国特色,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临时参议院制定的法案,看不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宪政机制是以宪法为依据,对权力的控制制约机制,材料并未体现宪政机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和所学知识可知,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同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对于调动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必然,B项正确;A项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有关,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政协制度并非是中西方政治制度的融合,排除。故选B项。
13.A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市易法是指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保甲法使壮丁受到了军事训练,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体现了“警察”的作用;故这些措施反映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A项正确;材料反映梁启超赞扬王安石的做法,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故C项错误;梁启超重在说明王安石变法的改革创新性,而没有体现变法效果,故D项排除;故A项正确。
14.D
【详解】
根据材料“改革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到修理街道等琐事”“新政上谕纷至沓来”“不分轻重缓急、主次先后,令人眼花缭乱”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百日维新急功近利,这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操之过急,不能体现勤政爱民,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不能体现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没有涉及光绪皇帝是否谙熟政务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
由于募役法变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义务为国家与农民构成雇佣关系,农民与国家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劳动力流动和工商业发展,A项正确;募役法就是交钱,招募人去服役的意思。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农业生产有足够的劳动力。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故排除B项;募役法针对三种人群募役,减轻了富户的负担,客观上提升了乡村富户的社会地位,但对一般农民而言,不存在社会地位的提升,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故选A项。
1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当时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D项正确;北魏实现统一是改革推行的前提条件,排除A项;B项是原因之一,非根本原因,排除;孝文帝改革遇到的阻力较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
材料“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1%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体现的是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D项正确;材料与提高基层人员的地位无关,排除A项;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并不注重人的基层经验,排除B项;材料与考试选拔程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
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整个唐代官员中,士族占比远远超过庶族,意味着士族在唐代依然占据较大优势,也说明门第依然是唐朝选官的重要标准,C项正确;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史上的一次巨大创新,不是九品中正制简单的翻版,排除A项;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已经实施,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科举制并不是为了选拔士族,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以前选举(即察举)的时候,权力掌握在举荐人手里,学子有应该被举荐的才能,而不能被及时举荐,那也没有办法。据此可知,该学者论及的是察举制度,B项正确;A项是世官制的特点,排除A项;C项是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意义,D项是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意义,排除。故选B项。
20.B
【详解】
根据材料“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明朝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用科举制打压南方或是北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设问的目的应该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去思考,所以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目的是为了均衡政治势力,维护皇权统治,而非维护区域公平,排除D项。故选B项。
21.B
【详解】
文官是美国具体的事务官,“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文官牵扯政治斗争,从而保障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故选B项;A项中“改变了”的说法错误;C项中“削弱了”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该政策主要是对政府管理的强化,不涉及三权分立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2.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因为政党更迭,需要大量更换官僚,政府腐败,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急需要对官员制度进行改革,故选C项;材料与资本主义民主无关,排除A项;多党制符合实际,但在官员选任上有不足,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主义革命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3.A
【详解】
题干所给材料中“在16~18世纪采用印刷文本宣战、公布战况、颁发文告,并以宣传册的形式展开辩论。他们努力借助这些手段进行心理战”表明,科技成为政治宣传的手段,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的范围与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知识交流的速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民族国家的战争”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24.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官制度是工业革命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该制度的出现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A项正确;B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C项科举制的初衷是加强皇权,这与西方文官制度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完全不同,排除;D项文官制度是工业化的结果而并非原因,排除。故选A。
25.A
【详解】
材料中的文官考试科目均需要学习,有利于推动教育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与“数学、自然科学”“机械工作”不符,排除;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6.
(1)原因:英国积极开展工业革命,对外推行自由贸易,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法国政治动荡,工业基础相对落后,大陆封锁令阻隔新技术的吸收和推广。
积极影响:对外战争不断,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编纂《民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2)总统与议会:总统是国家元首,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民会议选举产生;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总统与内阁: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议会与内阁: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进入19世纪,英国尽管面临战时困难,工业生产却仍然保持着18世纪80年代的旺盛势头,继续快速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积极开展工业革命,对外推行自由贸易,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根据材料“而在大陆,政治动荡连绵不断,商业受挫,物价飞涨,人心惶惶。战争阻隔了不列颠岛与大陆之间的交流,英国的新机器和新技术难以到达欧洲各国”可知,法国政治动荡,工业基础相对落后,大陆封锁令阻隔新技术的吸收和推广。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对外战争不断,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编纂《民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2)总统与议会:根据材料“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民会议选举产生;法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总统与内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议会与内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27.
(1)历史背景: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宗法制走向瓦解;兼并战争剧烈,秦国试图富国强兵。
历史意义:现固和发展了小农经济;确立了小家庭制度;保障兵力;增加了赋税收入;裂解了家国同构的社会基础(破坏了宗族组织,加强了国家的控制力)
(2)内容:取消鲜卑族的同姓婚姻;确立土庶不婚;推动鲜卑与汉族通婚。
影响: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现固士族政治,推动封建化;推动鲜卑族的汉化;促进民族交融。
【详解】
(1)历史背景:结合商鞅变法所处时代,可从经济变革、制度变化、战争频繁等方面回答。具体而言,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宗法制走向瓦解;兼并战争剧烈,秦国试图富国强兵。
历史意义:根据“析户”分出的家庭”,可得出现固和发展了小农经济,确立了小家庭制度;根据服兵役一般是一户出一人可得出分户可以保障兵力;根据“征收双倍的赋税:对分出的家庭依法授予田地”,可得出有田地等,增加了赋税收入;根据“核心家庭、主干家庭不再像姬周时代宗族一样具备准政治组织的特征和功能”,可得出裂解了家国同构的社会基础。
(2)内容:根据“禁绝同姓相婚”可得出,取消鲜卑族的同姓婚姻;根据等级不分明状况愈来愈严士族”“高门”可得出,确立士庶不婚;根据娶汉族高门女子嫁给汉族高门”可得出,推动鲜卑族与汉族婚。
影响:根据“影响自身民族素质的提升”可得出,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巩固士族统治,推动封建化;推动鲜卑族的汉化;促进民族交融。
28.示例1: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
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示例2: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
示例3: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
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没落。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表格涉及唐代、宋代、明代官员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和考试程序。要求考生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拟题目,进行论述。在答题过程中要求学生有论点、论据,能够有效提炼信息。示例: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没落。
答案第2页,共8页
答案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