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6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芣苢》《插秧歌》两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的结构比较特别,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
B.《芣苢》是古代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明快而优美,是一首有着深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
C.《插秧歌》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写与战争有关的“兜鍪”和“甲”,实属“游离诗外”。
D.《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下列《芣苢》诗中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B.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
C.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D.薄言襭之(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劳动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先民们怀着美好的心愿,踏上田野,唱出那“采采芣苢”的歌儿。一“采”,一“有”,一“掇”,一“捋”,一“祜”,一“撷”,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而杨万里在看到农民农忙时,也体验到了别样的劳动乐趣。当看到农人们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笠是兜鍪蓑是甲”,犹如戴盔挂甲的战士,在雨中抢种“雨从头上湿到胛”时,一幅劳动人民争分夺秒抢农时的繁忙劳作景象鲜活地展示了出来。于是,农忙抢种的一首作品就诞生了。
A.gèn duō lǚ móu jià
B.gèng zhuì luō máo jià
C.gèn duō luō móu ji
D.gèng zhuì lǚ máo ji
4.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是( )
A.场圃:农家种菜蔬和收打作物的地方。
B.廪:粮仓。
C.五谷:诗中所说的“麦”和“谷”均属于五谷。
D.苏辙,晚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5.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错误的是( )芣苢 /《诗经·周南》
A.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和《鲁颂》。
D.《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连通西安和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发送量节节攀升,开通首月共发送旅客达93万人次,致使高铁车票洛阳纸贵。
②无论正史还是野史,甚至武侠小说,他都浏览涉猎,有的还进行精读。博学多闻让他的课堂自然而然地生动起来,说起历史故事如数家珍。
③学者宋恪震的《唐宋词名篇精赏》是近年新成果的结晶,与他的《唐诗名篇精赏》恰巧配套,可谓珠联璧合的姊妹篇。
④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抒情,或状物,天马行空。
⑤邵飘萍先生不畏国民党言论钳制,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许多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新闻和社评,显示出国人的勇气和操守。
⑥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充满了正能量,以喜剧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代的蹉跎岁月,提醒观众不忘历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________、自强不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________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________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________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
A.改弦易辙 凝聚 渗透 包含
B.革故鼎新 凝结 渗透 蕴涵
C.改弦易辙 凝结 浸透 包含
D.革故鼎新 凝聚 浸透 蕴涵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②薄言掇之(选取)③赖有诸孙替老人(依靠,依赖)④急炊大饼偿饥乏(赔偿)⑤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⑥赋诗怜汝足精神(爱怜)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②薄言掇之(选取) ③雨从头上湿到胛(肩胛)
④唤渠朝餐歇半霎(早饭) ⑤照管鹅儿与雏鸭(提防) ⑥秧根未牢莳未匝(捆扎)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10.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媒体曾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披露过这样一组数据: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美国0.6小时,中国0.2小时。中国小学生每天仅有12分钟的家务劳动时间,少得可怜的数据告诉我们:如今的中小学生已经很少主动承担家务。久而久之,劳动教育在全社会的教育观念中就会逐新被忽视和______。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成了当下的______问题,家庭劳动应该是劳动教育的首选,从叠被子、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看似琐碎的这些生活技能,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第一道自我的门槛。孩子们的广阔未来,只有从基础做起,由小及大,生活的“技能包”才能不断充实;由近及远,( )。如今,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然成为社会______。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学会合作、尽享劳动之美,______应成为今后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边缘化 棘手 趋势 不容置喙
B.隔离化 敏感 共识 不容置疑
C.隔离化 敏感 趋势 不容置喙
D.边缘化 棘手 共识 不容置疑
1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才能一层层夯实成长的基石
B.生活的技能才能不断提高
C.成长的基石才能一层层夯实
D.人生的基础才能一步步夯实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B.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橙。
C.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D.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第一道跨越锻炼自我的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三、语言表达
14.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些作品的特点,例如:《诗经》——先民的且歌且吟;《庄子》——心灵的独舞,哲学的天籁。请参照以上例子,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任选两部名著,各拟写一句书评。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根据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玉米自交系继续自交不再引起衰退现象,但杂交能产生强大的优势。而天然的自花授粉植物品系(天然自交系)自交也不退化,为什么杂交却不能产生杂种优势呢?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当时是50年代。此外美国、菲律宾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1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这部分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怎样的发现过程?表明了袁隆平什么样的精神?
16.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6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芣苢》《插秧歌》两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的结构比较特别,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
B.《芣苢》是古代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明快而优美,是一首有着深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
C.《插秧歌》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写与战争有关的“兜鍪”和“甲”,实属“游离诗外”。
D.《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项,“游离诗外”不正确,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故选C。
2.下列《芣苢》诗中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B.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
C.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D.薄言襭之(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言词语的能力。
B项,“薄言,赶快,迅速地”解释错误,“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故选B。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劳动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先民们怀着美好的心愿,踏上田野,唱出那“采采芣苢”的歌儿。一“采”,一“有”,一“掇”,一“捋”,一“祜”,一“撷”,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而杨万里在看到农民农忙时,也体验到了别样的劳动乐趣。当看到农人们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笠是兜鍪蓑是甲”,犹如戴盔挂甲的战士,在雨中抢种“雨从头上湿到胛”时,一幅劳动人民争分夺秒抢农时的繁忙劳作景象鲜活地展示了出来。于是,农忙抢种的一首作品就诞生了。
A.gèn duō lǚ móu jià
B.gèng zhuì luō máo jià
C.gèn duō luō móu ji
D.gèng zhuì lǚ máo ji
【答案】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
亘,应读“gèn ”,易误读成“huán”或是“héng”;掇,应读“duō”,易误读成“chuò”;捋,应读“luō”,易误读成“lǚ”;鍪,应读“móu”,意思是:古代武士的头盔;胛,应读“ji ”,意思是:背脊上部跟两胳膊接连的部分。
故选C。
4.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是( )
A.场圃:农家种菜蔬和收打作物的地方。
B.廪:粮仓。
C.五谷:诗中所说的“麦”和“谷”均属于五谷。
D.苏辙,晚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C项,“‘麦’和‘谷’均属于五谷”错误,对于“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中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故选C。
5.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错误的是( )芣苢 /《诗经·周南》
A.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和《鲁颂》。
D.《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C项,“又分为《周颂》和《鲁颂》”错误,《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故选C。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连通西安和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发送量节节攀升,开通首月共发送旅客达93万人次,致使高铁车票洛阳纸贵。
②无论正史还是野史,甚至武侠小说,他都浏览涉猎,有的还进行精读。博学多闻让他的课堂自然而然地生动起来,说起历史故事如数家珍。
③学者宋恪震的《唐宋词名篇精赏》是近年新成果的结晶,与他的《唐诗名篇精赏》恰巧配套,可谓珠联璧合的姊妹篇。
④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抒情,或状物,天马行空。
⑤邵飘萍先生不畏国民党言论钳制,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许多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新闻和社评,显示出国人的勇气和操守。
⑥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充满了正能量,以喜剧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代的蹉跎岁月,提醒观众不忘历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①洛阳纸贵: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使用对象不当。②如数家珍: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③珠联璧合: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④天马行空: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也形容说话不着边际。⑤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感彩不当。⑥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不合句意。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________、自强不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________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________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________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
A.改弦易辙 凝聚 渗透 包含
B.革故鼎新 凝结 渗透 蕴涵
C.改弦易辙 凝结 浸透 包含
D.革故鼎新 凝聚 浸透 蕴涵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改弦易辙:意思是换上新琴弦、改变行车道路,比喻改变方针、办法或方向。革故鼎新: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结合“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等分析,选用“革故鼎新”;
凝聚:指气体由稀变浓或变成液体。凝结:是气体遇冷而变成液体,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属于液化形式中的一种,但不完全等于液化。是一种相变,故在通常情况下发生的凝结,会伴随着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等发生跃变。结合“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分析,选用“凝聚”;
渗透:渗入,透过。浸透:泡在液体里以致湿透,液体渗透,比喻饱含(某种思想感情等)。结合“辛勤汗水”分析,选用“浸透”;
包含:一是指里边含有。二同包涵,宽容,原谅。蕴涵:里边含有,包含;判断中前后两个命题间存在的某一种条件关系叫蕴涵,表现形式是“如果……则……”。结合“劳动者的牺牲奉献”分析,选用“蕴涵”。
故选D。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②薄言掇之(选取)③赖有诸孙替老人(依靠,依赖)④急炊大饼偿饥乏(赔偿)⑤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⑥赋诗怜汝足精神(爱怜)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②“薄言掇之”意思是“一片一片摘下来”,“掇”意思是拾取。
④“急炊大饼偿饥乏”意思是“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偿”意思是“补偿”。
⑥“赋诗怜汝足精神”意思是“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怜”意思是“赞扬”。
②④⑥中加点字翻译错误。
故选B。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②薄言掇之(选取) ③雨从头上湿到胛(肩胛)
④唤渠朝餐歇半霎(早饭) ⑤照管鹅儿与雏鸭(提防) ⑥秧根未牢莳未匝(捆扎)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②本句意为“摘下(车前草的叶子)”,掇,拾取,摘取。
④本句意为“呼唤他们来吃早饭并休息一会儿”,朝餐,名词作动词,吃早饭。
⑥本句意为“稻秧的根还没栽稳,稻田还没插满”,匝,布满、遍及。
故选B。
10.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以‘兜鍪’和‘甲’借代”错误。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
故选C。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媒体曾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披露过这样一组数据: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美国0.6小时,中国0.2小时。中国小学生每天仅有12分钟的家务劳动时间,少得可怜的数据告诉我们:如今的中小学生已经很少主动承担家务。久而久之,劳动教育在全社会的教育观念中就会逐新被忽视和______。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成了当下的______问题,家庭劳动应该是劳动教育的首选,从叠被子、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看似琐碎的这些生活技能,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第一道自我的门槛。孩子们的广阔未来,只有从基础做起,由小及大,生活的“技能包”才能不断充实;由近及远,( )。如今,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然成为社会______。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学会合作、尽享劳动之美,______应成为今后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边缘化 棘手 趋势 不容置喙
B.隔离化 敏感 共识 不容置疑
C.隔离化 敏感 趋势 不容置喙
D.边缘化 棘手 共识 不容置疑
1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才能一层层夯实成长的基石
B.生活的技能才能不断提高
C.成长的基石才能一层层夯实
D.人生的基础才能一步步夯实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B.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橙。
C.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D.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第一道跨越锻炼自我的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答案】
11.D
12.C
13.B
【解析】
1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边缘化”,使靠近边缘;使处于不重要的地位;“隔离化”,不让聚在一起,使断绝往来;结合“劳动教育在全社会的教育观念中就会逐新被忽视”分析,此处主要讲劳动教育会越来越处于不重要地位了,选用“边缘化”。
第二处,“敏感”,易于引起反应的;“棘手”,形容事情难办;结合“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问题”分析,此处主要讲“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是难办的事情,选用“棘手”。
第三处,“共识”,共同的认识;“趋势”,事情发展的动向;结合“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然成为社会”分析,此处主要讲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成为社会的共同认识,选用“共识”。
第四处,“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此处不存在插嘴说话的问题,“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学会合作、尽享劳动之美”应成为今后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是不需要质疑的,选用“不容置疑”。
故选D。
12.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孩子们的广阔未来,只有从基础做起,由小及大,生活的‘技能包’才能不断充实”分析,主要讲孩子生活成长的基础等。
A项,前句陈述对象为孩子的基础,后句陈述对象为“基石”了,陈述对象不一致。
B项,“生活的技能”与上文“生活的‘技能包’”的比喻修辞不一致,且与“由近及远”不连贯。
D项,“人生的基础”与前句“生活的‘技能包’”的比喻修辞不一致。
故选C。
1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搭配不当,“生活技能”与“门槛”搭配不当。
C项,表意不明,“尽管都很琐碎”表意不明,是“这些生活技能”琐碎,还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琐碎。
D项,语序不当,“第一道跨越锻炼自我的门槛”语序不当,“尽管都很琐碎”表意不明。
故选B。
三、语言表达
14.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些作品的特点,例如:《诗经》——先民的且歌且吟;《庄子》——心灵的独舞,哲学的天籁。请参照以上例子,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任选两部名著,各拟写一句书评。
【答案】(示例)①《三国演义》——三国刀光剑影,百年虎斗龙争。②《水浒传》——反抗的呐喊,忠义的宣扬。③《西游记》——不畏艰难,方能修得正果。④《红楼梦》——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任写两个即可)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参照示例从备选的名著中选择两部来拟写书评。首先分析示例,把握拟写书评的关键。如《诗经》的书评是“先民的且歌且吟”,如《庄子》的书评是“心灵的独舞,哲学的天籁”,这是针对名著的内容、写作特点或主旨来拟写。所以写书评的关键是要了解作品的内容,答题时应扣住“书评”组织语言,或评论其写作特点,或揭示其主题。如《三国演义》可以重点突出故事发生的背景,《水浒传》可以抓住其主旨和思想,《西游记》可以抓住故事情节以及彰显出的精神,如《红楼梦》可以结合内容和主旨。拟写的时候语言要简洁。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根据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玉米自交系继续自交不再引起衰退现象,但杂交能产生强大的优势。而天然的自花授粉植物品系(天然自交系)自交也不退化,为什么杂交却不能产生杂种优势呢?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当时是50年代。此外美国、菲律宾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1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这部分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怎样的发现过程?表明了袁隆平什么样的精神?
16.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答案】
15.采用倒叙的叙述方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发现特异稻——护理特异稻——试种特异稻——分析研究——发现真理。表现了袁隆平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16.困难: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有些学者的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手法,概括文本内容,分析传主精神的能力。
题干共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这部分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是考查叙述的手法。叙述手法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从文中来看,这一部分先是说“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这是写领奖前夕的袁隆平,接着以“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引出下文的叙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由现在讲到过去,由获奖到研究的过程,这是倒叙的手法。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的发现过程”,这是考查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考生需要找到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始段落,根据文本内容概括。“曾记否,到中流击水”这一部分的第六段开头说“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面就讲述袁隆平研究的过程。先是说袁隆平在1960年7月的一天“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这是发现特异稻,接着写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这是护理特异稻,然后在第二年“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这是试种特异稻,试种的结果不理想,袁隆平紧跟着“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这是进行分析研究,最后“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这是发现真理。
第三个问题是表明袁隆平什么精神。考生需要结合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过程的表现来分析他的精神。从他发现特异稻到最后发现真理,整个过程袁隆平亲力亲为,注重实践,如发现特异稻之后,他亲自护理特异稻,“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第二年亲自试种特异稻,等到试种结果不理想之后,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最终发现了真理,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他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1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首先找到设题的区域,浏览文本可以发现,本题是针对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设题;然后到第二部分找到相关信息,如第二部分第一段提到“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这是说当时有些人嘲笑袁隆平对遗传学无知,这是当时面临的困难之一;如第二段提到“‘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著名”“经典著作”“大学教科书”等说明这一论断在当时极具权威,而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与这一论断是相背离的,所以这是要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如第四段提到“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而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最终是要用于生产的,这些学者的认为显然是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要面临的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那么袁隆平的研究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考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概括出三个困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