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单元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单元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0 10:08:37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7单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壬(rén)戌 窈窕(tiǎo) 桂棹(zhào) 冯(féng)虚御风
B.嫠(lí )妇 愀(qiǎo)然 舳(yóu)舻 山川相缪(liáo)
C.酾(shī)酒 横槊(shuò) 江渚(zhǔ) 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 枕藉(jí) 蜉(fú)蝣 一叶扁(piān)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请托,嘱咐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如:往,去
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盘绕、围绕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②舞幽壑之潜蛟③泣孤舟之嫠妇④西望夏口
⑤东望武昌⑥顺流而东也⑦侣鱼虾而友麋鹿⑧不知东方之既白
A.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B.①⑥⑧/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⑥⑦/②③/④⑤/⑧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是满月,天上 有一层淡淡的云, 不能朗照, 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 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A.虽然 却 所以 然而 既
B.即使 也 因此 但 固
C.即使 也 因而 但是 既
D.虽然 却 所以 但 固
5.下列语句不属于同一篇文章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C.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D.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6.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B.《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我国古代传统农历纪年的干支纪年之一。句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D.“苏子”当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诗经·氓》中“将子无怒”中的“子”也是一样的意思。
7.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文: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译文:向大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
D.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
8.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且介亭杂文》中的杂文多为艺术性的评价,具有短小精悍、幽默讽刺的特点,《拿来主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鲁迅看了1934年报纸上的一篇报道写下了这篇文章,报道涉及徐悲鸿、刘海粟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美术展览,梅兰芳去苏联演出京剧等活动。
B.《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道”,是“道理”的意思,其文化内涵包含“仁”“义”等内容,即儒家的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课文中的“六艺经传”;惑就是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C.《故都的秋》一文,作者以“秋味”为中心,通过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等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抓住各种感官来写出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等特点。并在文章中通过对比南北国不同的风物,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具特色,各具风味。
D.《我与地坛》文中除了有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对母亲的怀念,通过这条线索,表现出作者怀有的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史铁生的思考发自内心深处,执着而坦诚,而这正是这篇散文的感人之处。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也(借助) 而绝江河(横渡)
今之众人(许多人) 横槊赋诗(长矛)
B.君子不齿(并列、排列) 而卒莫消长(终究)
慈父见背(被) 不耻相师(以……为耻)
C.责臣逋慢(逃避) 戊申晦(初一)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参省乎己(检验)
D.形影相吊(安慰)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手)
纵一苇之所如(往) 明烛天南(照)
10.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渺渺兮予怀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而今安在哉
二、选择题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________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________的舞女的裙。________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身是肩并肩________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________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1.依次填入文章划线处的词语,完全正确的是( )
A.田田 密密 层层 亭亭 脉脉
B.层层 亭亭 田田 密密 脉脉
C.田田 亭亭 层层 密密 脉脉
D.密密 亭亭 田田 层层 脉脉
1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拟人 B.通感 C.夸张 D.对比
13.以下各项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文中描绘了一幅苍茫空灵的荷塘月色图。
B.文中既有眼前实在的事物,又有想像中虚幻的景象。
C.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成了作者某种情绪的活的载体,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都是情语”。
D.“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一句以“小睡”比喻朗照的满月夜。
三、语言表达
14.阅读下面文段,任意选择两句,标出所选择句子序号,然后对所选句子从语言文字、艺术手法、结构安排、情感思想表达等其中任何一方面进行批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3)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4)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5.第一段,第②③④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拟人、比喻、通感 B.比喻、排比、比喻、拟人
C.比喻、比喻、比喻、通感 D.比喻、拟人、比喻、拟人
16.对第一段文字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B.这段文字没有直接写月,但却处处写月,所描绘的都是淡淡的月下的景。
C.这段文字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细腻的描绘了静态的荷塘上面的美景。
D.这段文字用了许多叠字,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脉脉”,既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又使得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17.“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与下列不同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似的。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
18.下列理解、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画横线句子中的“弥”字与“弥天大谎”"的“弥”字意义相同。
B.“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中“碧天”指荷叶,“星星”指荷花。
C.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酣眠”喻满天朗照,“小睡”喻淡云遮月。
D.这两段文字中第一段侧重写荷塘上的月色,第二段侧重写月下的荷塘。
19.“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 )
A.朦朦胧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美好,正和他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吻合。
B.这淡淡的月色能给人丰富的遐想,使作者感到"到了另一个世界”似的,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C.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D.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7单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壬(rén)戌 窈窕(tiǎo) 桂棹(zhào) 冯(féng)虚御风
B.嫠(lí )妇 愀(qiǎo)然 舳(yóu)舻 山川相缪(liáo)
C.酾(shī)酒 横槊(shuò) 江渚(zhǔ) 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 枕藉(jí) 蜉(fú)蝣 一叶扁(piān)舟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冯虚御风”的“冯”应读píng;
B.“舳舻”的“舳”应读zhú;
D.“枕藉”的“藉”应读jiè;
故选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请托,嘱咐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如:往,去
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盘绕、围绕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错误。属:劝人饮酒;“举酒属客”是“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的意思。
故选A。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②舞幽壑之潜蛟③泣孤舟之嫠妇④西望夏口
⑤东望武昌⑥顺流而东也⑦侣鱼虾而友麋鹿⑧不知东方之既白
A.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B.①⑥⑧/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⑥⑦/②③/④⑤/⑧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歌:名词作动词,歌唱;
②③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④⑤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⑥东:名词作动词,东下;
⑦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⑧白:形容词做动词,变白。
故选C。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是满月,天上 有一层淡淡的云, 不能朗照, 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 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A.虽然 却 所以 然而 既
B.即使 也 因此 但 固
C.即使 也 因而 但是 既
D.虽然 却 所以 但 固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通读文段后,由“有一层淡淡的云”可知,和这一天是“满月”之间是转折关系,故前两个空应该填写“虽然……却(但是)……”,BC两项中“即使……也……”是假设关系,故排除BC两项。
然后对比AD两项,最后一个空是“既”和“固”,“既”表示并列关系,“固”表示让步关系,根据下文“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可知,前文“酣眠”即使可以不满足,“小睡”也是可以的,用让步关系会更好。排除A项。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原文是:“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故选D。
5.下列语句不属于同一篇文章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C.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D.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D.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不是《赤壁赋》。
故选D。
6.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B.《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我国古代传统农历纪年的干支纪年之一。句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D.“苏子”当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诗经·氓》中“将子无怒”中的“子”也是一样的意思。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将子无怒”中的“子”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故选D。
7.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文: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译文:向大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
D.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 酾酒临江,意思是“面对大江斟酒”。酾酒:斟酒。
故选C。
8.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且介亭杂文》中的杂文多为艺术性的评价,具有短小精悍、幽默讽刺的特点,《拿来主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鲁迅看了1934年报纸上的一篇报道写下了这篇文章,报道涉及徐悲鸿、刘海粟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美术展览,梅兰芳去苏联演出京剧等活动。
B.《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道”,是“道理”的意思,其文化内涵包含“仁”“义”等内容,即儒家的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课文中的“六艺经传”;惑就是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C.《故都的秋》一文,作者以“秋味”为中心,通过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等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抓住各种感官来写出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等特点。并在文章中通过对比南北国不同的风物,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具特色,各具风味。
D.《我与地坛》文中除了有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对母亲的怀念,通过这条线索,表现出作者怀有的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史铁生的思考发自内心深处,执着而坦诚,而这正是这篇散文的感人之处。
【答案】C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
C.“并在文章中通过对比南北国不同的风物,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具特色,各具风味”错误,不是为了说明各有特色,而是为了衬托北国之秋。
故选C。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也(借助) 而绝江河(横渡)
今之众人(许多人) 横槊赋诗(长矛)
B.君子不齿(并列、排列) 而卒莫消长(终究)
慈父见背(被) 不耻相师(以……为耻)
C.责臣逋慢(逃避) 戊申晦(初一)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参省乎己(检验)
D.形影相吊(安慰)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手)
纵一苇之所如(往) 明烛天南(照)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今之众人”中的“众人”的语境意是“一般人”;
B.“慈父见背”中的“见”指动作的承受者,相当于“我”、“自己”;
C.“戊申晦”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故选D。
10.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渺渺兮予怀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而今安在哉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结合“也”分析,表判断,为判断句。
A.“于”表被动,为被动句。
B.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主谓倒装。
C.结合“也”分析,表判断,为判断句。
D.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安”为宾语,宾语前置。
故选C。
二、选择题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________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________的舞女的裙。________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身是肩并肩________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________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1.依次填入文章划线处的词语,完全正确的是( )
A.田田 密密 层层 亭亭 脉脉
B.层层 亭亭 田田 密密 脉脉
C.田田 亭亭 层层 密密 脉脉
D.密密 亭亭 田田 层层 脉脉
1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拟人 B.通感 C.夸张 D.对比
13.以下各项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文中描绘了一幅苍茫空灵的荷塘月色图。
B.文中既有眼前实在的事物,又有想像中虚幻的景象。
C.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成了作者某种情绪的活的载体,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都是情语”。
D.“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一句以“小睡”比喻朗照的满月夜。
【答案】
11.C
12.B
13.D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
层层:一层又一层。
密密:浓密,稠密。
脉脉: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根据第一个空前后的文字“弥望”“叶子”,指的是满眼都是荷叶,故应选择“田田”;第二个空后的中心语是“舞女”,应该选用“亭亭”。由此可以排除ABD三项。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中月色形成光影是视觉感受,而作者运用听觉——小提琴上演奏的乐曲声来写,是用听觉描写视觉,属于同感(移觉)的手法。
故选B。
13.
D. “一句以‘小睡’比喻朗照的满月夜”错,作者运用比喻手法,“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
故选D。
三、语言表达
14.阅读下面文段,任意选择两句,标出所选择句子序号,然后对所选句子从语言文字、艺术手法、结构安排、情感思想表达等其中任何一方面进行批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3)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4)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答案】第(1)句是全文的文眼,是全文情感的基调;并为下文的开展作铺垫,心中不宁静而去寻求宁静,才有了游荷塘的情节,才有寻求宁静而最终无法宁静的心理经历。
第(2)句,想起荷塘,为下文张本,“满月”点明时间,天气等。
第(3)句,月亮升高,点明夜已深;“孩子们的欢笑”“听不见了”,正面写静;妻拍闰儿,“哼眠歌”,侧面写静。
第(4)句“悄悄”“带”写出作者的细心和体贴。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批注,可以从表达技巧,重点字词意思,情感等角度分析。
第(1)句,语段为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片段。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心中不宁静而去寻求宁静,才有了游荷塘的情节,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最后画龙点睛,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第(2)句,引出荷塘,交代满月,为后文写荷塘上的月色张本。“满月”也交代了时间及天气等要素。
第(3)句,“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月亮升高了,说明已经是深夜;听不见欢笑了,突出环境的寂静;“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哼“眠歌”的声音应该很小,但是都能听见,侧面写环境之静。
第(4)句,抓住“悄悄”“带上门”分析,突出人物动作的轻巧和细心,表现人物特征等。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5.第一段,第②③④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拟人、比喻、通感 B.比喻、排比、比喻、拟人
C.比喻、比喻、比喻、通感 D.比喻、拟人、比喻、拟人
16.对第一段文字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B.这段文字没有直接写月,但却处处写月,所描绘的都是淡淡的月下的景。
C.这段文字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细腻的描绘了静态的荷塘上面的美景。
D.这段文字用了许多叠字,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脉脉”,既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又使得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17.“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与下列不同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似的。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
18.下列理解、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画横线句子中的“弥”字与“弥天大谎”"的“弥”字意义相同。
B.“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中“碧天”指荷叶,“星星”指荷花。
C.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酣眠”喻满天朗照,“小睡”喻淡云遮月。
D.这两段文字中第一段侧重写荷塘上的月色,第二段侧重写月下的荷塘。
19.“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 )
A.朦朦胧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美好,正和他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吻合。
B.这淡淡的月色能给人丰富的遐想,使作者感到"到了另一个世界”似的,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C.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D.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答案】
15.A
16.C
17.B
18.D
19.D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识记与理解的能力。
②句,将出水的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③句,“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赋予了荷花人的动作和感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后文“正如……又如……又如……”分别将荷花比喻为明珠、星星和美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句,清香本应从人的嗅觉角度来写,但此处用“渺茫的歌声”加以形容,是听觉描写,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故②③④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依次为比喻、拟人、比喻、通感。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重要语段的能力。
C.“静态”错误。由“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可知,原文多次写到动态的荷塘上面的美景。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中通感的识记与理解的能力。
这道题主要考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通感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比喻,但它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它是把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通过彼此挪移转换来感知同一个对象,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例句就是调动视觉“月色”和听觉“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感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A.“缕缕清香”“渺茫的歌声”,嗅觉和听觉相通,是通感。
B. “没精打采的”赋予“灯光”人的情态,是拟人;“是渴睡人的眼”,是比喻。
C. “绿茸茸的草地”“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视觉和听觉相通,是通感。
D. “香气”“淡紫色的”,嗅觉和视觉相通,是通感。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和段落的丰富含义的能力。
D.“第一段侧重写荷塘上的月色,第二段侧重写月下的荷塘”错误。从“叶子出水很高……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可知,第一段侧重写月下的荷塘中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等美景。从“月色如流水一般……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塘中的月色”可知,第二段侧重写荷塘上朦胧的月色。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这句话再一次强调了淡淡的月光,使一切显得朦胧,作者说“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作者白天因为生活中的不满而内心郁闷,为了排遣这种心绪才在夜晚来到荷塘,这淡淡的月色给了他片刻的愉悦。
A.“正和他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吻合”错误,月色下的美好只是暂时排遣了他的哀愁。
B.“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错误,只是消减了惆怅与烦恼,没有使作者摆脱。
C.“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错误,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合拍。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