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7单元*登泰山记/姚鼐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语句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客有吹洞箫者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 ④而今安在哉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固一世之雄也
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举匏樽以相属
3.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顺流而上)
③纵一苇之所如(往)
④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
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歌窈窕之章 B.顺流而东也,舳舶千里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D.明烛天南
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B.《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被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本文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
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6.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7.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其阴,济水东流
8.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客有吹洞箫者 ④何为其然也 ⑤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⑥余所不至也 ⑦余始循以入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A.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D.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扣舷而歌之 侣鱼虾而友糜鹿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D.渺沧海之一粟 越长城之限
10.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的棒喝, ,让你心生敬畏。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巨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 如梦中人的夜游,在即将失足的 之时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度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山梁便是桥面,( )。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 。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 的传说消费。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振聋发聩 千钧一发 唾手可得 穿凿附会
B.醍醐灌顶 千钧一发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
C.醍醐灌顶 危在旦夕 唾手可得 牵强附会
D.振聋发聩 危在旦夕 触手可及 穿凿附会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脚下便是滔滔流水,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
B.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滔滔流水便在脚下
C.滔滔流水便在脚下,桥侧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万丈深渊
D.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B.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C.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D.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三、语言表达
14.下面是某资格证考试笔试报名缴费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5个字。
四、古代诗歌阅读
15.阅读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的结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用了什么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齐安郡晚秋(注)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社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7.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18.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7单元*登泰山记/姚鼐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语句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客有吹洞箫者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 ④而今安在哉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
①“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
②“有吹洞箫”定语后置;
③“乎舟中”状语后置;
④“安在”宾语前置。
①③均为状语后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④为宾语前置句。
故选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固一世之雄也
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于”的意思分别是:介词,表被动/介词,在。
B项,“而”的意思分别是: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C项,“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D项,“以”的意思分别是:介词,在/连词,表承接。
故选C。
3.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顺流而上)
③纵一苇之所如(往)
④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
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②溯:逆流而上;
④稍:逐渐;
⑤及:等到。
故选C。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歌窈窕之章 B.顺流而东也,舳舶千里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D.明烛天南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汇活用的判断能力。
A.“歌”,名词作动词,歌唱。
B.“东”,名词作动词,向东流。
C.“正”,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D.“烛”,名词作动词,照。
故选C。
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B.《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被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本文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
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B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说法错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的诗。
故选B。
6.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能力。要解答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比如: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A项,句意为: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就是古长城。者……也, 表示判断。选项是判断句。
B项,句意为: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也,表示判断。选项是判断句。
C项,句意为: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者……也,表示判断。选项是判断句。
D项,句意为:这一天,(我)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主语“余”。选项不是判断句。
故选D。
7.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其阴,济水东流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这道题考的词类活用。文言实词活用的辨析,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例句:“明烛天南”的意思是为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名词作动词,照亮。
A项,“腰白玉之环”的意思是腰间挂着白玉环。“腰”,名词作动词,腰里挂着。
B项,“孔子师郯子”的意思是孔子以郯子为老师。“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老师”,意译为“向……学习”。
C项,“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的意思是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D项,“其阴,济水东流”的意思是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故选A。
8.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客有吹洞箫者 ④何为其然也 ⑤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⑥余所不至也 ⑦余始循以入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A.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D.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①介宾短语后置,正确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
②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凌茫然之万顷”;
③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有吹洞箫之客”;
④宾语前置,正确语序是“为何其然也”;
⑤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当道之崖限”;
⑥判断句,以“……也”为标志;
⑦省略句,完整的句子是“余始循(之)以入”;
⑧被动句,以介词“于”为标志;
⑨宾语前置,正确语序是“而又羡何乎”。
①介宾短语后置;②③⑤定语后置;④⑨宾语前置;⑥判断句;⑦省略句;⑧被动句。
故选A。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扣舷而歌之 侣鱼虾而友糜鹿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D.渺沧海之一粟 越长城之限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A项,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
“月出于东山之上”意思是: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意思是: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
“扣舷而歌之”意思是: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侣鱼虾而友糜鹿”意思是:与鱼虾做伴,与麋鹿为友。
C项,第一个“乎”,助词,……的样子;第二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在;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意思是:(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意思是:(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
D项,两个“之”,都是均为结构助词,的,意思相同。
“渺沧海之一粟”意思是说: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越长城之限”意思是:越过长城的城墙。
故选D。
10.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翔《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说法错误。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末那一天,选项对“晦”“朔”的解释颠倒了。
故选C。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的棒喝, ,让你心生敬畏。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巨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 如梦中人的夜游,在即将失足的 之时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度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山梁便是桥面,( )。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 。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 的传说消费。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振聋发聩 千钧一发 唾手可得 穿凿附会
B.醍醐灌顶 千钧一发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
C.醍醐灌顶 危在旦夕 唾手可得 牵强附会
D.振聋发聩 危在旦夕 触手可及 穿凿附会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脚下便是滔滔流水,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
B.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滔滔流水便在脚下
C.滔滔流水便在脚下,桥侧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万丈深渊
D.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B.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C.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D.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答案】
11.B
12.D
13.C
【解析】
11.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的能力。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第一处由“当头棒喝”可知,此处应是说受到启发,彻底醒悟,应使用“醍醐灌顶”,排除AD项。
“千钧一发”,形容事态极其危险。“危在旦夕”,指危险就在眼前。第二处说的是危急的关头,应使用“千钧一发”,排除C项。
“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第三处是说“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让人一下子就可以接触到,应使用“触手可及”。
“穿凿附会”,指生拉硬扯,胡乱解释。“牵强附会”,指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第四处是说不相关的传说,应使用“牵强附会”。
故选B。
12.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前后文的衔接。由前文可知,“山梁便是桥面”,这是写桥面,紧接着便该写桥面的宽敞让人忘记桥侧是深渊,同时也忘记脚下是滔滔流水。
故选D项。
13.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的能力。
画线句中“真正”应该修饰“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只是假设,故必须加关联词“如果……那么……”,排除A项、B项。而“地球史”并非整个复句的主语,因此关联词“如果”必须放在“地球史”的前面,排除D项。
故选C。
三、语言表达
14.下面是某资格证考试笔试报名缴费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5个字。
【答案】[答案示例]考生选择相应的银行后跳转到银行界面,如缴费失败,系统会显示“支付失败”并返回支付界面;如支付成功则返回报名系统并显示“已支付”,完成报名。若考生在选择相应银行时取消支付,将返回报名系统。
【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根据箭头所指的方向,首先确定起始步骤应是“考生选择相应的银行”;根据下指箭头,可知选择相应的银行后,会跳到银行界面。根据“支付是否成功”的向下和向右的箭头,可知支付失败与支付成功的步骤是不相同的;下指箭头是支付成功的提示,返回报名系统并显示“已支付”,即可完成报名;右指箭头是支付失败的提示,系统会显示“支付失败”并返回支付界面。最后,根据“考生选择相应的银行”的右指箭头,可知若考生在选择相应银行时取消支付,将返回报名系统。
四、古代诗歌阅读
15.阅读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的结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用了什么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比喻手法:以大海比苍山,以血比夕阳,生动形象地写出山的绵绵不绝和夕阳的红艳。②以景结情: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晚景图,歌颂了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解答时,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首先理解结尾两句话的意思,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前三句是叙事抒情,结句是以景结情。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同时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解答时,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抒情手法的鉴赏。分析可知,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有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次句点明题意;第三句写当听说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的情景,表现了诸多的意味;末句,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情调悲怆。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尤其是尾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以景结情,“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居易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齐安郡晚秋(注)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社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7.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18.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17.(1)颔联写诗人玩赏云容水态,行歌坐啸,以抒怀抱,自得其乐。然而“还堪”“亦自”,可见百无聊赖中强自振奋之意。(2)颈联写半夜酒醒,但见雨暗灯残,枕孤棋散,耳边又闻秋雁嘹唳之声,顿觉寂寞孤寒,秋意侵人。
18.对比、用典。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的典故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垂钓进行对比,将千古盛衰兴亡与现世身世悲凉映照纠缠,表达了诗人抑郁、凄凉之思。
【解析】
17.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答题关键词“颔联和颈联”“感情”“简要概括”,然后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两联中的关键词进行解答。颔联中“还堪”“亦自”等词语表明作者心情并非真正愉悦,颈联中“暗”“残”“散”“孤”等词语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孤寂。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答题关键词“尾联”“艺术手法”。解答此题,可根据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结合关键词句来分析,“赤壁”“蓑翁”用了典故,各有所指,二者之间又形成对比。不论写“赤壁争雄”还是“蓑翁坐钓”,实际是为了写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尾联中“可怜”“唯有”体现了作者的具体态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