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劝学 *师说)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0(劝学 *师说)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0 10:31:19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10课
一、选择题
1.对下面一道语文测试题目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测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4)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任务1:请解释上述材料中“绝”的词义,并将这些意义归纳为几个义项。简要说明你归纳的理由。
任务2:“绝”字这些义项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有,说明它们的相关处在什么地方。
任务3:“断绝”“继续”等动词,“纲纪”“经纬”等名词,“红”“绿”等颜色词,都带“纟”,说明它们较早的意义都与古人的哪一个生活领域有关?你能从这些词里想象这个领域的生活情境吗?写一篇短文把你的想象描写出来。
A.这是一道文言文实词考查题,测试的是学生的文言文积累和掌握程度。
B.这道题目考查了学生对相关语言术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学生运用相关语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C.如果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就无法完成任务3。
D.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性语文素养,有具体语境中体会和理解语义的语言建构能力,也有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和用法、结合具体语境比较、分析、归纳、联想想象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A. 该选项解说只涵盖了任务1的内容,
B.该选项解说只涵盖了任务2的内容,
C.该选项解说只涵盖了任务3的内容,
D.该选项解说综合涵盖了任务1、任务2、任务3的内容。
故选D。
2.下列各项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学于余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輮以为轮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蓝”放在谓语“取”的后面,正常语序应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A.状语后置句。状语“乎已”后置。正常语序是:“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B.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余”后置,正常语序是:“于余学”。
C.状语后置句。“乎吾(比我)”这个状语放在谓语形容词“先(早)”的后面。正常语序是:“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D.省略句。省略了代词“之”,正常语序是:“輮之以之为轮”。
故选D。
3.下列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翻译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B.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吃上面的泥土,喝下面的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
C.蚯蚓的爪牙并不锋利,筋骨并不强健,(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
D.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应翻译为“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排除C。
“上”“下”为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向上”“向下”,排除B。
“用”翻译成“因为”,但A项中“这是因为……的缘故”为病句。排除A。
故选D。
4.对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
B.而闻者彰 彰:清楚
C.金石可镂 镂:雕刻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而绝江河”意思是“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渡过,横渡。
故选D。
5.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劝学 劝:鼓励 ②驽马十驾 驾:驾车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④圣人无常师 常:平常、普通
⑤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空阔明亮 ⑥酾酒临江 酾酒:斟酒
⑦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将:表假设 ⑧洗盏更酌 更:再
⑨而皆若偻 偻:佝偻 ⑩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罅:罅隙
A.①②④⑦ B.①⑥⑧⑩ C.①④⑥⑩ D.①⑤⑥⑨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②驽马十驾,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④圣人无常师,常,应译为“固定”;
⑤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应译为“月光浮动的江面”;
①③⑥⑦⑧⑨⑩正确。
故选B。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上食埃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或师焉,或不焉
⑤非能水也 ⑥击空明兮溯流光
⑦侣鱼虾而友麋鹿 ⑧泣孤舟之嫠妇
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⑩小学而大遗
A.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⑩ B.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⑩/⑧
C.①②⑨/③/④⑤/⑥⑩/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名词作状语,向上;
②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意动用法,以……为耻;
④名词作动词,向老师学习;
⑤名词作动词,游泳;
⑥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⑦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⑧使动用法,使……哭泣。
⑨名词作动词,照;
⑩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所以,①②为名词作状语,③⑦为意动用法,④⑤⑨为名词作动词,⑥⑩为形容词作名词,⑧为使动用法。正确分类为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⑩/⑧。
故选B。
7.下列文言文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⑤不拘于时⑥青,取之于蓝⑦而耻学于师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C.②④⑥/③⑤/①⑦⑧ D.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之”是标志,“利”“强”是后置定语;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是标志;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是标志,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判断句,标志是“非……也”;
⑤“不拘于时”,被动句,“于”是标志;
⑥“青,取之于蓝”,状语后置句,“于蓝”是后置状语;
⑦“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于师”是后置状语;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于弟子”是后置状语。
①定语后置②④判断句/③宾语前置/⑤被动句/⑥⑦⑧状语后置。
故选B。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吾尝跂而望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拘于时,学于余/不拘于时,学于余 D.其皆出于此乎/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之”,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自己独立性。
B.“而”,连词,表修饰,用在“跂”的后面,表“望”的情态。/转折连词,但。
C.“于”,介词,向。/介词,被。
D.“其”,句首语气词,表揣测,大概。/代词,他的。
故选A。
9.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B.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无贵无贱(无论) 吾师道也 (学习)
C.跬步(古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术业(学术技艺)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弯曲”错误,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
B.“快”错误,修饰“声”,译为强。
D.“完备”错误,译为具备。“起”错误,“兴”为起的意思,“焉”应该是兼词,于此,于之。
故选C。
10.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水也:游水 金石可镂:雕刻
B.而闻者彰:清楚 劝学:劝勉、勉励
C.而耻学于师:耻辱 而绝江河:断绝
D.假舟楫者:借助、利用 其曲中规:合乎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耻辱”错误。此处应该是意动用法,以……为耻。把向老师学习当作是耻辱的事。
“断绝”错误。“绝”意思是横渡。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故选C。
二、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________、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习得性无助常常诱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持久的学习倦怠容易使学生________,找不到学习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做事情都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________。
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有了以上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________,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消极影响。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能为力 茫然失措 漠不关心 长此以往
B.有心无力 茫然失措 掉以轻心 积微成著
C.无能为力 茫然若失 掉以轻心 长此以往
D.有心无力 茫然若失 漠不关心 积微成著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虽然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但是它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
B.这即使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也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C.这虽然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D.这尽管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肯定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1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可改写成“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既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也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
11.A
12.C
13.学习习惯的养成比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更重要。原句使用“不仅……而且”,表现递进关系,表述更准确。
【解析】
11.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无能为力:意思是用不上力量,帮不上忙,指没有能力或力不能及。有心无力:意思是有愿望和打算,但没有力量付诸实现。结合“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分析,语境主要讲面对问题时的感觉,选用“无能为力”。
茫然失措:指心中没有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茫然若失:指神情迷茫,好像丢失了什么。文段中指的是找不到对策,应选用“茫然失措”。
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掉以轻心:表示对某种问题漫不经心,不当回事。文段中指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应选用“漠不关心”,
长此以往:意思是长久这样下去。积微成著:意思是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著。结合“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等分析,此处应该是长久这样下去,选用“长此以往”。
故选A。
12.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上文说的是“习得性无助”的具体表现,下文说的是“消极影响”,从承接上文的角度看,选用的句子应后说“消极影响”,据此排除A项。
又因为“学习倦怠现象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实,不能用表假设的“即使”,据此排除B项。
D项,“肯定会”的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C。
13.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结合“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分析,文段讲的是学习倦怠的危害,表现为课堂上不积极,对课堂所学内容掌握不好,而更大的危害是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两者之间用递进关系表述更好。
三、语言表达
14.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修改。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付老师做寿。付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岁高龄还在做学问。付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拙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答案】①“光临”改为“回到”;②“至今健在”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③“拙作”改为“大作”;④“高足”改为“学生”;⑤“欣慰”改为“高兴”。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①“光临”是敬辞,称宾客来到。此处用于“我们”,使用不恰当,可以改为“回到”。
②“健在”,指健康地活着,“至今健在”用在此处很明显不符合祝寿的场合,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
③“拙作”是谦辞,用于称自己的作品,此处应用敬辞“大作”。
④“高足”是敬辞,用于称呼别人的学生,用在此处不恰当。
⑤“欣慰”的含义是“喜欢而心安”,老师出书和学生心安关系不大,用在此处显得不谦逊。
15.学校将要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推荐活动,请写一段话推荐《劝学》一文,说明推荐理由。
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不超过60个字
【答案】《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对今天的求学者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解析】
此题同时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能力,实际在考查考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题干指出:学校将要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推荐活动,要求为《劝学》这篇课文写一段推荐的话。《劝学》是高中课本的一篇文言文。对所学的高中语文课文,考生应该是最熟悉不过了,语言表达时,要理清逻辑关系,围绕课文特点组织语言写清楚自己推荐的理由,这种功夫实际是在平时练就的,所以平时要多进行此类语言表达练习。语言表达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不超过60个字。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横线处的续写。要求:内容准确,连贯得体,除“引用”外,至少还要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小潘同学没有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父母教育他时,他还出言顶撞。教育家孔子见到这一幕,对小潘说:“小潘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期待你的进步。”
【答案】“不知礼,无以立也”,更何况面对的是生养你的父母?学习也常常由于“温故而知新”,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新宝藏
【解析】
这是一道根据语境填空的题目,注意内容要针对“没有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父母教育他时,他还出言顶撞”,劝说要复习和尊敬父母,手法注意“引用”“修辞”手法。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
1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观由老子首创,得到儒、墨等学派的认同和采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老子的朴素观,以自然为本位,具体包括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三个方面。
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农业文明时代朴素观的继承和发展,生态是其灵魂。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垃圾问题,反对产生过多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1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论点,接着论述了朴素观的源起,然后从三个不同时期展开分析论证,末段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B.文章以工业社会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环境严重破坏的事实为立论依据,论证了建构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必要性。
C.文章分析论证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生态文明时代审美观的特点,但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观是论述的重点。
D.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历史性与巨大的传承价值。
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在当代备受推崇,是因为工业文明时代奢华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观与农业社会的朴素观有着实质的不同,可见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节约型和保护环境型的。
C.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注意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与生态相互容让,避免矛盾,协调发展。
D.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所以朴素美是最值得推崇的审美形态。
【答案】
17.B
18.D
19.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项,张冠李戴,“以自然为本位,具体包括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是中国农业社会的朴素审美观。故选B项。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D项,“以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观的历史性与巨大的传承价值”错,由原文可知,对比论证是为了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优越性。故选D项。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项,“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节约型和保护环境型”有误;文中说“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并没有提到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节约型、环保型的。虽然原文中提到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观与农业社会的朴素观有着实质的不同,但也并不能由此得出“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节约型和保护环境型”的结论。C项,“避免矛盾”不正确,原文是“协调矛盾”。D项,无中生有,“朴素美是最值得推崇的审美形态”原文没有依据。故选A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10课
一、选择题
1.对下面一道语文测试题目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测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4)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任务1:请解释上述材料中“绝”的词义,并将这些意义归纳为几个义项。简要说明你归纳的理由。
任务2:“绝”字这些义项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有,说明它们的相关处在什么地方。
任务3:“断绝”“继续”等动词,“纲纪”“经纬”等名词,“红”“绿”等颜色词,都带“纟”,说明它们较早的意义都与古人的哪一个生活领域有关?你能从这些词里想象这个领域的生活情境吗?写一篇短文把你的想象描写出来。
A.这是一道文言文实词考查题,测试的是学生的文言文积累和掌握程度。
B.这道题目考查了学生对相关语言术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学生运用相关语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C.如果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就无法完成任务3。
D.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性语文素养,有具体语境中体会和理解语义的语言建构能力,也有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2.下列各项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学于余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輮以为轮
3.下列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翻译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B.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吃上面的泥土,喝下面的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
C.蚯蚓的爪牙并不锋利,筋骨并不强健,(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
D.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
4.对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
B.而闻者彰 彰:清楚
C.金石可镂 镂:雕刻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5.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劝学 劝:鼓励 ②驽马十驾 驾:驾车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④圣人无常师 常:平常、普通
⑤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空阔明亮 ⑥酾酒临江 酾酒:斟酒
⑦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将:表假设 ⑧洗盏更酌 更:再
⑨而皆若偻 偻:佝偻 ⑩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罅:罅隙
A.①②④⑦ B.①⑥⑧⑩ C.①④⑥⑩ D.①⑤⑥⑨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上食埃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或师焉,或不焉
⑤非能水也 ⑥击空明兮溯流光
⑦侣鱼虾而友麋鹿 ⑧泣孤舟之嫠妇
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⑩小学而大遗
A.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⑩ B.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⑩/⑧
C.①②⑨/③/④⑤/⑥⑩/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7.下列文言文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⑤不拘于时⑥青,取之于蓝⑦而耻学于师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C.②④⑥/③⑤/①⑦⑧ D.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吾尝跂而望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拘于时,学于余/不拘于时,学于余 D.其皆出于此乎/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B.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无贵无贱(无论) 吾师道也 (学习)
C.跬步(古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术业(学术技艺)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10.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水也:游水 金石可镂:雕刻
B.而闻者彰:清楚 劝学:劝勉、勉励
C.而耻学于师:耻辱 而绝江河:断绝
D.假舟楫者:借助、利用 其曲中规:合乎
二、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________、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习得性无助常常诱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持久的学习倦怠容易使学生________,找不到学习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做事情都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________。
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有了以上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________,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消极影响。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能为力 茫然失措 漠不关心 长此以往
B.有心无力 茫然失措 掉以轻心 积微成著
C.无能为力 茫然若失 掉以轻心 长此以往
D.有心无力 茫然若失 漠不关心 积微成著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虽然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但是它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
B.这即使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也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C.这虽然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D.这尽管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肯定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1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可改写成“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既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也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三、语言表达
14.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修改。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付老师做寿。付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岁高龄还在做学问。付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拙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15.学校将要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推荐活动,请写一段话推荐《劝学》一文,说明推荐理由。
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不超过60个字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横线处的续写。要求:内容准确,连贯得体,除“引用”外,至少还要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小潘同学没有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父母教育他时,他还出言顶撞。教育家孔子见到这一幕,对小潘说:“小潘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期待你的进步。”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
1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观由老子首创,得到儒、墨等学派的认同和采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老子的朴素观,以自然为本位,具体包括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三个方面。
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农业文明时代朴素观的继承和发展,生态是其灵魂。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垃圾问题,反对产生过多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1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论点,接着论述了朴素观的源起,然后从三个不同时期展开分析论证,末段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B.文章以工业社会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环境严重破坏的事实为立论依据,论证了建构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必要性。
C.文章分析论证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生态文明时代审美观的特点,但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观是论述的重点。
D.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历史性与巨大的传承价值。
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在当代备受推崇,是因为工业文明时代奢华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观与农业社会的朴素观有着实质的不同,可见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节约型和保护环境型的。
C.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注意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与生态相互容让,避免矛盾,协调发展。
D.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所以朴素美是最值得推崇的审美形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