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0 10:37:00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3单元登高/杜甫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潦倒(liáo) 多财善贾(gǔ) 传记(zhuàn) 杳无音信(miǎo)
B.双鬓(bìng) 前后相属(zhǔ) 伺候(cì) 洁身自好(hǎo)
C.萧条(xiāo) 人才济济(jì) 静谧(mì) 博闻强识(zhì)
D.混淆(xiáo) 渚清沙白(zhǔ) 徜徉(cháng) 操胜券(qu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实在
B.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昏暗
C.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D.千呼万唤始出来 始:开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余因得遍观群书
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 ②年且九十
D.①迷在倚石忽已暝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青冥浩荡不见底 浩荡:形容广大、广阔
B.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随随便便
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字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实在 惟觉时之枕席 觉:睡觉
5.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声音低沉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7.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景物,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
B.颔联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江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由写景转向抒情。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流露出生不逢时之感。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艰难苦恨繁霜鬓”表现了他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仍不忘忧国忧民的情怀。
8.下列对《登高》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着重从形、声、色、态方面刻画眼前景物;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读者可以充分地展开想象进行补充。
B.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条、空旷辽阔的景色,上句仰视,下句俯视,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C.颈联两句分别从时间、空间着笔,高度概括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把久客易悲秋、多病独登台的沉痛情感融进了诗句中。
D.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个人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跃然纸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有时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天黑
B.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因为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C.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D.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熊咆龙吟殷岩泉 殷:震响
10.对下列诗句中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
A.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杜甫是语言的大师,将社会现象_____________成高度概括的诗句,是他的特殊才能,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还能将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取得_____________之势。李白常用风驰电掣、_____________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杜甫则常用体贴入微,精雕细刻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意象密集是杜诗的一大特点,如“(_____________)”“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杜诗的风格向来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概括,这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_____________的感情有密切的关系,《秋兴》八首便是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如“丛菊两开他日泪”。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杜诗风格的另一面是“萧散自然”,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形成了这一特色,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和李白一样也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仁爱与忠厚,在后世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方面。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其实与忠君相比,爱民才是他人格的核心,也更为宝贵。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他们同时出现在盛唐的诗坛上,真是中华文明史的一大奇观。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提炼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腾挪跌宕
B.凝练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跌宕起伏
C.凝练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腾挪跌宕
D.提炼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跌宕起伏
1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而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
B.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而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
C.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而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等而下之,并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
D.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而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
三、语言表达
1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凡是诗词都是用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刻画出一个完整或具体的形象,①_____________。读一首诗就要抓住它的形象和情致。要做到这一点,单像读散文故事那样一眼看过去,还不济事。诗词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须加以反复回味,设身处地地体验,才可以逐渐浸润到它的深微地方,领略到它的情感。诗词的情致是和它的音乐性的语言分不开的。抓住情致,②_______________。语言的音乐性在默读中见不出来,③__________ ,而且反复地朗读。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医药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生息和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系统论述了疾病预防理论,在战国时期就已设有与清洁卫生有关的官职和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通过消毒来防治疫病传播的方法。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在治疗乙脑、麻风、甲型H1N1流感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时,中医药疗法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等方面成效明显,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②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并产生很大影响,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青蒿素的发现也是从中医药典籍中获得灵感,已经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③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医药显示了明显疗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超过7.4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这一突出成效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④积极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发扬光大。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差别很大,治疗疾病各具特点、各有优势。中医学的研究方法蕴含着系统论,主要以整体为着眼点,多以定性观察为手段,一般采用综合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体现着还原论,主要以局部为着眼点,多以定量实验为手段,一般采用分析的方法进行辨病论治。可以说,中医和西医是人类医学之树上生长出来的两个枝繁叶茂的分枝。中医药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极大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二者的结合应用极大提高了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推广。
⑤尊重中医药理论,加强现代科学研究。充分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深入梳理总结中医药学术思想,从更高、更深的层次探讨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精髓,更好发挥中医药学整体综合的原创优势。既要把握传统理论与经典,又要坚持守正创新。
⑥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特色。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推动中西医学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有针对性地发挥各自优势、结合二者长处。
⑦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力度,保护中医文化内核,促进人们对中医药提高认识、加强应用,坚定树立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这一文化自信。
⑧坚持开放共享,积极推动中医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作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中医药防控、治疗新冠肺炎的中国方案,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加强中医药学与世界医学的沟通和交流,突出中医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提升对话能力与解释能力,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
(摘编自《让中医药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人民日报》2020年05月14日)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药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较完备的防疫理论和技术体系,这为我国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经验。
B.人痘接种术为最终消灭天花做出了贡献,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因而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不仅弥补了西医学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而且大大丰富了西医学的内涵。
D.传承运用中医药,既要继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又要守正创新,更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现代医学理念。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既阐述了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也关注到了中医药在当下发展的途径,具有现实意义。
B.第一段通过举例论证了中医学在疫病防治上拥有较为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使文章内容丰富,有可信度。
C.文章通过数字说明了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方面的疗效,中医药在抗击新冠中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
D.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手法,强调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系统性,突出了中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优势。
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动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结合,不仅需要中医药方面的人才,也需要高层次的中西医复合人才。
B.由于西医学和中医学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上的差异,中医药要得到国内外认可还有许多瓶颈和门槛,举步维艰。
C.运用新媒体平台和多媒体形式,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式普及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D.中医药在发扬光大、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既要保持自身特色,也要加强中医学与世界医学的沟通和交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3单元登高/杜甫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潦倒(liáo) 多财善贾(gǔ) 传记(zhuàn) 杳无音信(miǎo)
B.双鬓(bìng) 前后相属(zhǔ) 伺候(cì) 洁身自好(hǎo)
C.萧条(xiāo) 人才济济(jì) 静谧(mì) 博闻强识(zhì)
D.混淆(xiáo) 渚清沙白(zhǔ) 徜徉(cháng) 操胜券(quàn)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音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平时加强对字音的积累,注意区分多音字等,同时注意音形义相结合来加强记忆。
A项,“杳”,正确读音为“yǎo”,故A项错误。
B项,“鬓”正确读音为“bīn”,“好”正确读音为“hào”,故B项错误。
C项,“济”正确读音为“jǐ”,故C项错误。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实在
B.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昏暗
C.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D.千呼万唤始出来 始:开始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D项,“千呼万唤始出来”意为“呼喊了好多次她才缓缓地走出来”,“始”在这里是“才”的意思。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余因得遍观群书
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 ②年且九十
D.①迷在倚石忽已暝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答案】A
【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是一词多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从词性、活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一词多义是古汉语中常见且普遍的现象,平时一定要注意记忆积累。
A项两个“或”均为“有时”的意思。
B项的“因”,①依据;②于是。
C项的“且”,①暂且;②将近。
D项的“已”,①已经;②停止,放弃。
故选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青冥浩荡不见底 浩荡:形容广大、广阔
B.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随随便便
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字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实在 惟觉时之枕席 觉:睡觉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本题往往涉及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文言实词释义题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所以除了死记硬背还应该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1)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2)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3)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4)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5)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6)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7)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A项,正确。
B项,快,畅快。
C项,去来,走了以后。来,助词,无实义。
D项,觉,醒。
故选A。
5.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答案】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C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错。“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他并不是“怨天尤人”。
故选C。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声音低沉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这就要求考生除了积累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在具体语境中准确把握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即采用“积累+技巧”的备考策略,以求事半功倍。本题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B项,“老大”,年纪大了;C项,“去来”,走了以后;D项,“掩泣”,掩面哭泣。故选A。
7.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景物,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
B.颔联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江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由写景转向抒情。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流露出生不逢时之感。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艰难苦恨繁霜鬓”表现了他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仍不忘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C
【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理解能力,包括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诗句结构的分析、语言特点以及情感的把握,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
此题C项中的“流露出生不逢时之感”说法错误,诗人目睹苍凉辽阔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包括羁旅之愁、孤独之感等。
故选C。
8.下列对《登高》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着重从形、声、色、态方面刻画眼前景物;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读者可以充分地展开想象进行补充。
B.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条、空旷辽阔的景色,上句仰视,下句俯视,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C.颈联两句分别从时间、空间着笔,高度概括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把久客易悲秋、多病独登台的沉痛情感融进了诗句中。
D.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个人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跃然纸上。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颈联两句分别从时间、空间着笔”错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是空间角度。“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是时间角度。颈联两句应该是“分别从空间、时间着笔”。
故选C。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有时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天黑
B.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因为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C.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D.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熊咆龙吟殷岩泉 殷:震响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字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最后精读相关诗句,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重要字词的含义。B项,“因”解释错误,“我欲因之梦吴越”意思是“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句中的“因”,意思是“依据、根据”。故选B。
10.对下列诗句中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
A.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中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学生在作答本类题型时,应注意积累课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然后结合上下文进行分。
D项,“潦倒指政治上不得志”理解错误,应指年老因疾病困顿。
故选D。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杜甫是语言的大师,将社会现象_____________成高度概括的诗句,是他的特殊才能,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还能将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取得_____________之势。李白常用风驰电掣、_____________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杜甫则常用体贴入微,精雕细刻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意象密集是杜诗的一大特点,如“(_____________)”“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杜诗的风格向来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概括,这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_____________的感情有密切的关系,《秋兴》八首便是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如“丛菊两开他日泪”。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杜诗风格的另一面是“萧散自然”,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形成了这一特色,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和李白一样也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仁爱与忠厚,在后世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方面。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其实与忠君相比,爱民才是他人格的核心,也更为宝贵。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他们同时出现在盛唐的诗坛上,真是中华文明史的一大奇观。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提炼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腾挪跌宕
B.凝练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跌宕起伏
C.凝练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腾挪跌宕
D.提炼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跌宕起伏
1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而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
B.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而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
C.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而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等而下之,并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
D.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而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
【答案】
11.D
12.D
13.C
【解析】
11.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解答词语题,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①提炼,指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从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提取(所要的东西),比喻文艺创作和语言艺术等弃芜求精的过程。凝练,指(文字)紧凑简练。文段中用于从社会现象中提取,而不指文笔,所以用“提炼”。
②咫尺天涯,形容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像在遥远的天边一样。咫尺千里,比喻距离虽近,却像远隔千里那样难以通行或难以相见,也形容在不大的画幅内展现出辽阔深远的景象。文段中指杜甫的诗歌意境深远,故选“咫尺千里”。
③雷厉风行,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大刀阔斧,比喻做事情果断而有魄力。文段中用于修饰李白写诗歌的手法果断而有魄力,故选“大刀阔斧”。
④腾挪跌宕,表示起伏动作大,气势雄浑。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声忽大忽小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文段中指的是杜甫诗歌情感变化大,故选“跌宕起伏”。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句子衔接的能力。句子的衔接要求语句连贯,顺序合理,过渡要自然,上下文必须互相照应。一般遵从以下几点:陈述对象要一致;前后句式,句子结构要一致;看语句顺序,要符合思维逻辑;看词语照应,考虑词脉的相承性;看画面色调,看画面的相融性;看上下文押韵,看音韵的和谐性;看标点符号,考虑结构的层次性。
作答本题,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根据上文“意象密集是杜诗的一大特点”可知,括号处要选具有“意象密集”这一特点的诗句,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联中选用风、天、猿、渚、沙、鸟六个意象,意象密集,故括号内应选该联。
故选D。
13.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本题中,杜甫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仁爱与忠厚,所以“忠君”和“爱民”是杜甫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精神,所以两句话要放在一起,排除B、D两项。A项,“并非不认为”表肯定,意思是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而后文说到“其实与忠君相比,爱民才是他人格的核心,也更为宝贵”,说法矛盾,排除A。
故选C。
三、语言表达
1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凡是诗词都是用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刻画出一个完整或具体的形象,①_____________。读一首诗就要抓住它的形象和情致。要做到这一点,单像读散文故事那样一眼看过去,还不济事。诗词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须加以反复回味,设身处地地体验,才可以逐渐浸润到它的深微地方,领略到它的情感。诗词的情致是和它的音乐性的语言分不开的。抓住情致,②_______________。语言的音乐性在默读中见不出来,③__________ ,而且反复地朗读。
【答案】传达出一种情致 必须抓住语言的音乐性 必须朗读
【解析】
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形象和情致”,第②空注意后面的“音乐性”,第③空注意后文“朗读”。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医药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生息和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系统论述了疾病预防理论,在战国时期就已设有与清洁卫生有关的官职和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通过消毒来防治疫病传播的方法。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在治疗乙脑、麻风、甲型H1N1流感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时,中医药疗法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等方面成效明显,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②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并产生很大影响,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青蒿素的发现也是从中医药典籍中获得灵感,已经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③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医药显示了明显疗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超过7.4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这一突出成效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④积极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发扬光大。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差别很大,治疗疾病各具特点、各有优势。中医学的研究方法蕴含着系统论,主要以整体为着眼点,多以定性观察为手段,一般采用综合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体现着还原论,主要以局部为着眼点,多以定量实验为手段,一般采用分析的方法进行辨病论治。可以说,中医和西医是人类医学之树上生长出来的两个枝繁叶茂的分枝。中医药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极大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二者的结合应用极大提高了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推广。
⑤尊重中医药理论,加强现代科学研究。充分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深入梳理总结中医药学术思想,从更高、更深的层次探讨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精髓,更好发挥中医药学整体综合的原创优势。既要把握传统理论与经典,又要坚持守正创新。
⑥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特色。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推动中西医学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有针对性地发挥各自优势、结合二者长处。
⑦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力度,保护中医文化内核,促进人们对中医药提高认识、加强应用,坚定树立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这一文化自信。
⑧坚持开放共享,积极推动中医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作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中医药防控、治疗新冠肺炎的中国方案,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加强中医药学与世界医学的沟通和交流,突出中医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提升对话能力与解释能力,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
(摘编自《让中医药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人民日报》2020年05月14日)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药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较完备的防疫理论和技术体系,这为我国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经验。
B.人痘接种术为最终消灭天花做出了贡献,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因而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不仅弥补了西医学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而且大大丰富了西医学的内涵。
D.传承运用中医药,既要继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又要守正创新,更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现代医学理念。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既阐述了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也关注到了中医药在当下发展的途径,具有现实意义。
B.第一段通过举例论证了中医学在疫病防治上拥有较为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使文章内容丰富,有可信度。
C.文章通过数字说明了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方面的疗效,中医药在抗击新冠中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
D.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手法,强调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系统性,突出了中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优势。
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动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结合,不仅需要中医药方面的人才,也需要高层次的中西医复合人才。
B.由于西医学和中医学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上的差异,中医药要得到国内外认可还有许多瓶颈和门槛,举步维艰。
C.运用新媒体平台和多媒体形式,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式普及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D.中医药在发扬光大、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既要保持自身特色,也要加强中医学与世界医学的沟通和交流。
【答案】
15.A
16.D
17.B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项,“……因而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错误,第二段“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并产生很大影响,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可知选项强加因果。
C项,“大大丰富了西医学的内涵”错误,第四段“中医药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极大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二者的结合应用极大提高了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推广”,可知是“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
D项,“……更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现代医学理念”错误,递进关系不正确,“中西医并重”也不是“现代医学”固有的理念。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突出了中医药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上的优势”错误,第四段“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差别很大,治疗疾病各具特点、各有优势”,可知文章认为中西医各有优点,应结合应用。
故选D。
17.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B项,“举步维艰”错误,夸大事实。比如第一段“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时,中医药疗法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等方面成效明显,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第三段“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突出成效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