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单元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单元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0 11:18:06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5单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每个要在这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这些众多规律下,从心所欲而不碰着铁壁。
B.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配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D.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时,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
2.下列对原文内容(《乡土中国》)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社会都需要生育来持续,因此血缘社会用生育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
B.社会变迁,生育社会化将大大削弱血缘的作用,血缘社会也将随之改变。
C.血缘所决定的你的父母,既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也是你的机会。
D.我们在方向上划分的尊卑,表明位置上的远近仍然是血缘上亲疏的反映。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     。“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
①“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
②也是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
③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但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
④“为政不在多言”“无为而治”都是描写政治活动的单纯。
⑤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
⑥儒家很有意用思想形成—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
A.④①②⑤⑥③ B.②⑥⑤③④① C.⑤③④②⑥① D.⑤⑥③②④①
5.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不可名状的。
B.过去的一年我决定另起炉灶,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
C.开展“护苗行动”,创建书香校园,让师生浸润书香的环境里以书为伴,尽享天伦之乐。
D.做任何事情都要按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效率低下的忙碌中。
6.下面的选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1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
2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
3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4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
5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
A.15423 B.51234 C.12453 D.24531
7.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 )、深( )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 )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 )守祖训,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家风。
A.萃 孚(fóu) 佳 恪(gé) B.粹 负(fú) 佳 恪(kè)
C.粹 负(fù) 嘉 恪(gé) D.萃 孚(fú) 嘉 恪(kè)
8.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
B.在《乡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农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一是每家农耕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一代代积多故而形成大村落。
C.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D.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如同石头丢在水面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涟漪格式,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且圈子并不固定,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亦即所谓的个人主义。
9.下列现象都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的一项是( )
①出远门的人带上一包家乡的泥土,如果在异地他乡水土不服,总是想家时,就用这泥土泡水喝。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进城务工,城市建设处处留下他们的足迹和汗水。
③农村很多村庄以姓氏命名,例如王家村、庞各庄等,这些姓氏就是世代居于此地的家族的姓氏。
④孩子对父亲直呼其名,表示亲近,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让父亲感到未受排挤的安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0.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人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二、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① 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①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② ,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注)①谓表亲关系可能极为疏远。表,表亲。
( 节选自费孝通《差序格局》 ,有删减)
11.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本中第二段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那些“聪明”而“有种”的孩子,扑来扑去,屡扑屡失,而那些乡下孩子却反应灵敏,一扑一得。
B.“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C.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都是不同的。
D.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1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是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网络”。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三、语言表达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①_______________: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②_______________。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③_______________。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族产、族谱、祠堂是观察宗族的三大要素,也是判断宗族兴衰的标准。而最有代表性的族产是“族田”。有些学者从继嗣的角度给予强调,对弗里德曼关于“宗族是一个共同拥有祀产的功能性团体”的论断提出根本性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房”与“家族”之宗祧观念才是观察汉人宗族的基本出发点。这些都涉及到对宗族的本义与衍义历史发展的变化,以及不同民族、地方的宗族景观的差异。我国的宗族景观一方面决定了村落的独特性,即由单一性姓氏的分支而创建而推展;另一方面也在强调宗族聚合的多样性。在村落创建过程中,我国的乡土社会事实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类型,比如由戍边、军屯、姓氏联盟等发展出来的各种不同的宗族村落形态,特别在边疆地区和族群混杂区域。加之自然形态是宗族选择其村落的最重要的因素,而自然形态的多样性也包含在了村落景观之中。这些特色差异也使得我国的村落在历史的形成和变迁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乡土景观的多样性,这是弥足珍贵的。
值得强调的是,宗族的落实单位通常为村落,而村落的人群聚居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特定群体的家园遗产。在家园景观中,“井田”不仅是一种实际的存在,也成为人们的认同;因为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上宗子为大家长对族人的庇护及族人归属感的认同,因而使宗族具有一定的凝聚力。
(摘编自彭兆荣《重建乡土社会之宗族景观》)
材料二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民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民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三
宗族何以会在当今中国农村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呢?笔者以为,对当代农村宗族发展的状况,从村民聚居程度与宗族传统的两维角度,可以得到基本的理解。所谓“村民聚居程度”,主要指村庄中族姓的聚居或杂居状况以及村庄本身的大小。它既取决于一些历史因素,也取决于一些现实因素。相关的历史因素,主要包括村民建庄的时间、村庄遭受战争之祸的状况以及当地所处的地理状况。
一般来说,村民移居的时间长、少受或未受战乱之祸、地处平原或丘陵地区的村庄,往往容易形成较大的村民聚居点,特别是单个宗族或少教宗族的聚居点。影响聚居程度的现实因素则主要包括人口流动和产业结构状况。从笔者在国内农村、尤其是江西乡村的田野调查经验看,已有这样的初步认知:村民聚居相对集中、尤其是族姓聚居集中的较大村庄,宗族易于重建;宗族传统浓厚的农村,宗族也易于重建;在两者同时具备的地方,宗族更易于重建;反之亦然。当然,这一意见尚需有大面积调查的经验来验证。
(摘编自肖唐镖《宗族在重建亦或瓦解?》)
15.下列对材料中“宗族”和“家族”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村落的形成和变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人群聚居而成为一种特定群体的村落是宗族的落实单位。
B.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结构原则上有着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C.从村民聚居程度与宗族传统的两维角度,基本可以理解宗族在当今中国农村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的原因。
D.由单一性姓氏的分支而创建而推展的村落的独特性由宗族景观决定。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形态是宗族选择其村落的最重要因素,自然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的宗族村落景观。
B.家族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只能由家族来承担。
C.村民和族姓聚居集中的较大村庄、宗族传统浓厚的农村以及两者同时具备的地方,宗族易于重建。
D.宗族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因而在家园景观中,“井田”不仅是一种实际的存在,也是族人归属感认同的体现。
17.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社会的宗族的功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5单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每个要在这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这些众多规律下,从心所欲而不碰着铁壁。
B.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配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D.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时,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C.不合逻辑。“导游地图”不是工艺品。
故选C。
2.下列对原文内容(《乡土中国》)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B.“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理解错误。由原文“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可知作者只是叙述乡土社会对礼的认知,但对残酷的内容并不认可。
故选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社会都需要生育来持续,因此血缘社会用生育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
B.社会变迁,生育社会化将大大削弱血缘的作用,血缘社会也将随之改变。
C.血缘所决定的你的父母,既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也是你的机会。
D.我们在方向上划分的尊卑,表明位置上的远近仍然是血缘上亲疏的反映。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A.因果推论不成立。
C.文中“机会”的意思是“偶然发生”。
D.“方向上的尊卑”只是血缘的坐标,不能表明“位置的远近”是不是血缘亲疏的反映。
故选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     。“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
①“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
②也是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
③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但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
④“为政不在多言”“无为而治”都是描写政治活动的单纯。
⑤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
⑥儒家很有意用思想形成—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
A.④①②⑤⑥③ B.②⑥⑤③④① C.⑤③④②⑥① D.⑤⑥③②④①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起句包含“社会”“文化”“新问题”“生活”和“办法”五个关键元素,观察六个备选句,只有②⑤所论对象契合五个元素中的某一个,而⑤所论“社会生活”和“社会”与首句句末衔接更紧密,故而⑤应紧接首句。
③紧承⑤,④是对③的延展,故而前三句应为⑤③④。
⑥的内容是对②中“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的解释,故⑥在②后。
①最适合与结句“‘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连接,所以最终判断文段语序⑤③④②⑥①。
故选C。
5.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不可名状的。
B.过去的一年我决定另起炉灶,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
C.开展“护苗行动”,创建书香校园,让师生浸润书香的环境里以书为伴,尽享天伦之乐。
D.做任何事情都要按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效率低下的忙碌中。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A.“不可名状”:指不能够用语言形容。“这个道理”是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故使用错误。此处可改为“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B.“另起炉灶”:另外重支炉灶。 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句中形容“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使用正确。
C.“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此处形容“师生浸润书香的环境里以书为伴”,用错对象。
D.“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该成语和句中“按一定的步骤”重复,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故选B。
6.下面的选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1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
2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
3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4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
5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
A.15423 B.51234 C.12453 D.24531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4说的是2中所指的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的含义,所以2后接4,排除AB。比较CD两项,2453的排序是一样的,不同的是1的位置,而依据1中的“因之”可知,1应放在最后,排除C。
故选D。
7.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 )、深( )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 )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 )守祖训,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家风。
A.萃 孚(fóu) 佳 恪(gé) B.粹 负(fú) 佳 恪(kè)
C.粹 负(fù) 嘉 恪(gé) D.萃 孚(fú) 嘉 恪(kè)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
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萃(cuì):草丛生的样子,比喻成群的人或物。据此排除BC。
孚:读作“fú”,使人信服。深孚众望,意思是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据此排除A。
懿行嘉言,是一个并列词组,指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嘉,美好。
恪守祖训,指谨慎而恭顺地遵守祖宗的训导。恪,读作“kè”,谨慎而恭敬。
故选D。
8.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
B.在《乡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农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一是每家农耕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一代代积多故而形成大村落。
C.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D.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如同石头丢在水面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涟漪格式,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且圈子并不固定,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亦即所谓的个人主义。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D.“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亦即所谓的个人主义”错误,《差序格局》一章中明确说明“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故选D。
9.下列现象都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的一项是( )
①出远门的人带上一包家乡的泥土,如果在异地他乡水土不服,总是想家时,就用这泥土泡水喝。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进城务工,城市建设处处留下他们的足迹和汗水。
③农村很多村庄以姓氏命名,例如王家村、庞各庄等,这些姓氏就是世代居于此地的家族的姓氏。
④孩子对父亲直呼其名,表示亲近,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让父亲感到未受排挤的安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的能力。
《乡土中国》中,作者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民从泥土里面讨生活,同时也被束缚于土地。传统社会安土重迁,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曾离开这片土地,所以对这片土地非常依恋。由此可见,①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而②是社会发展迅速的表现,不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
《乡土中国》中,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格局是一种“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影响下的乡土社会,以血缘为基础构造,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与“熟人”之间关系的亲疏依据某种标准来排列,这就是所谓的“差序”。所以就出现了家族世代居于一处的现象,并以家族的姓氏为这些村庄命名。由此可见,③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
乡土社会以血缘为基础构造,在缺乏变动的文化里,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但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更多的是有智慧和专业知识的年轻人。于是尊卑不靠年龄体现,长幼也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由此可见,④不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而是社会发展迅速的表现。
10.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人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B.“这表明‘礼’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错误。“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说明“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是依靠传统来维持的。
故选B。
二、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① 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①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② ,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注)①谓表亲关系可能极为疏远。表,表亲。
( 节选自费孝通《差序格局》 ,有删减)
11.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本中第二段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那些“聪明”而“有种”的孩子,扑来扑去,屡扑屡失,而那些乡下孩子却反应灵敏,一扑一得。
B.“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C.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都是不同的。
D.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1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是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网络”。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11.C
12.①生育和婚姻;②平等观念
13.①原文运用比喻的修辞,用蜘蛛网更形象地体现这个网是与自己有关的或近或远的亲属关系的网,而改动后的句子则无法形象地体现自己与他人的这种联系。②原句句式多变,长短句结合,更强调了这个网(或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是以自己为中心推出去的关系网。而改句并没有突出这个特点。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第二段“一表三千里”中引号的用法是“引用熟语”。
A.“聪明”“有种”引号的用法表示否定。
B.“自家人”表示特定称谓。
C.“活到老,学到老”表示引用熟语。
D.“秋”表示突出强调的对象。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可以根据后面的“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摘出“生育和婚姻”。
第二空,可以根据“一方面是宪法观念”判断这里要填“……的观念”,再根据“地位相等”填出“平等观念”。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修辞角度分析,原句“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网络”比成“蜘蛛的网”,更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这个网是与自己有关的或近或远的亲属关系的网;而改句“这是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网络”,无法生动形象地体现自己与他人的这种联系。
从句式角度分析,原句“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由一个长句“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和“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两个短句组成,强调“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强调了这个网(或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是以自己为中心推出去的关系网;而改句没有突出强调这一特点。
三、语言表达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①_______________: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②_______________。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③_______________。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答案】人具有两重属性; 必须受礼仪的规范; 这就与禽兽无异了。(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句是总起句,总括下文。下文主要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阐释,重点强调人具有社会属性。因此①处总括句可填“人具有两重属性”。
第二空后边“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因此所填句应和“礼仪的规范”有关,前一句的主语是“人”,因此可填“必须受礼仪的规范”。
第三空应填“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的后果,后果是跟动物没什么区别了,因此可填“这就无异于动物”或“这就与禽兽无异了”。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族产、族谱、祠堂是观察宗族的三大要素,也是判断宗族兴衰的标准。而最有代表性的族产是“族田”。有些学者从继嗣的角度给予强调,对弗里德曼关于“宗族是一个共同拥有祀产的功能性团体”的论断提出根本性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房”与“家族”之宗祧观念才是观察汉人宗族的基本出发点。这些都涉及到对宗族的本义与衍义历史发展的变化,以及不同民族、地方的宗族景观的差异。我国的宗族景观一方面决定了村落的独特性,即由单一性姓氏的分支而创建而推展;另一方面也在强调宗族聚合的多样性。在村落创建过程中,我国的乡土社会事实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类型,比如由戍边、军屯、姓氏联盟等发展出来的各种不同的宗族村落形态,特别在边疆地区和族群混杂区域。加之自然形态是宗族选择其村落的最重要的因素,而自然形态的多样性也包含在了村落景观之中。这些特色差异也使得我国的村落在历史的形成和变迁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乡土景观的多样性,这是弥足珍贵的。
值得强调的是,宗族的落实单位通常为村落,而村落的人群聚居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特定群体的家园遗产。在家园景观中,“井田”不仅是一种实际的存在,也成为人们的认同;因为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上宗子为大家长对族人的庇护及族人归属感的认同,因而使宗族具有一定的凝聚力。
(摘编自彭兆荣《重建乡土社会之宗族景观》)
材料二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民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民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三
宗族何以会在当今中国农村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呢?笔者以为,对当代农村宗族发展的状况,从村民聚居程度与宗族传统的两维角度,可以得到基本的理解。所谓“村民聚居程度”,主要指村庄中族姓的聚居或杂居状况以及村庄本身的大小。它既取决于一些历史因素,也取决于一些现实因素。相关的历史因素,主要包括村民建庄的时间、村庄遭受战争之祸的状况以及当地所处的地理状况。
一般来说,村民移居的时间长、少受或未受战乱之祸、地处平原或丘陵地区的村庄,往往容易形成较大的村民聚居点,特别是单个宗族或少教宗族的聚居点。影响聚居程度的现实因素则主要包括人口流动和产业结构状况。从笔者在国内农村、尤其是江西乡村的田野调查经验看,已有这样的初步认知:村民聚居相对集中、尤其是族姓聚居集中的较大村庄,宗族易于重建;宗族传统浓厚的农村,宗族也易于重建;在两者同时具备的地方,宗族更易于重建;反之亦然。当然,这一意见尚需有大面积调查的经验来验证。
(摘编自肖唐镖《宗族在重建亦或瓦解?》)
15.下列对材料中“宗族”和“家族”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村落的形成和变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人群聚居而成为一种特定群体的村落是宗族的落实单位。
B.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结构原则上有着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C.从村民聚居程度与宗族传统的两维角度,基本可以理解宗族在当今中国农村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的原因。
D.由单一性姓氏的分支而创建而推展的村落的独特性由宗族景观决定。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形态是宗族选择其村落的最重要因素,自然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的宗族村落景观。
B.家族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只能由家族来承担。
C.村民和族姓聚居集中的较大村庄、宗族传统浓厚的农村以及两者同时具备的地方,宗族易于重建。
D.宗族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因而在家园景观中,“井田”不仅是一种实际的存在,也是族人归属感认同的体现。
17.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社会的宗族的功能。
【答案】
15.A
16.C
17.①宗族可以庇护族人,族人对宗族归属感的认同,使得宗族具有一定的凝聚力。②宗族具有生育功能,此外也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③宗族特色差异形成了乡土景观的多样性,维系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有人群聚居而成为一种特定群体的村落是宗族的落实单位”错。根据材料一原文“宗族的落实单位通常为村落,”可知,原文有“通常”限制,此项变相对为绝对。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自然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的宗族村落景观”错。根据材料一“加之自然形态是宗族选择其村落的最重要的因素, 而自然形态的多样性也包含在了村落景观之中”,原文阐述了村落景观包含了自然形态的多样性,但选项认为自然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村落景观,主客体颠倒,因而是错误的。
B.“只能由家族来承担”错。根据材料二“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民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民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可以推断是错误的,原文是“可以利用”家族,但不局限于家族,还有民族和部落,选项范围缩小。
D.“因而”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一原文“在家园景观中,‘井田’不仅是一种实际的存在,也成为人们的认同;因为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上宗子为大家长对族人的庇护及族人归属感的认同,因而使宗族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可知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看宗族对于家族情感方面的作用,材料一最后一段说“因为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上宗子为大家长对族人的庇护及族人归属感的认同,因而使宗族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可以概括出“宗族可以庇护族人,族人对宗族归属感的认同,使得宗族具有一定的凝聚力”;
再看宗族的其他功能,材料二第一段说“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民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民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可以概括出“宗族具有生育功能,此外也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
最后看宗族对于文化的作用,材料一第一段说“在村落创建过程中,我国的乡土社会事实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类型……这些特色差异也使得我国的村落在历史的形成和变迁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乡土景观的多样性,这是弥足珍贵的”。可以概括出“宗族特色差异形成了乡土景观的多样性,维系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