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0 11:22:20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6单元
一、选择题
1.下列文言句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主要句式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主要句式是定语后置句,之是后置标志)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主要句式是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标志)
D.不拘于时(主要句式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于,后置作用)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D. 不拘于时,意思是“不被时俗所局限”。被动句,“于”字作标志。
故选D。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
A.而青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 善假于物也/学于余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
C.爱其子/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
D.士大夫之族/郯子之徒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第一组,代词,自己的;代词,其中的。第二组,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故选C。
3.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曲中规(合于)/而绝江河(横渡)/善假于物也(借助)/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B.虽有槁暴(同“曝”,日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智”,智慧)/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或不焉(同“否”,不从师学习)
C.非能水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吾师道也/或师焉(加点的字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輮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神明自得/君子不齿(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无贵无贱”,意思是“无论身份高低贵贱”。无:无论;
C.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都是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
D.“君子不齿”意思是“君子不屑与之并列”。不齿,古今都是没有资格与正常人并列。
故选B。
4.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而”,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B.第一个“之”,代词,这类;第二个“之”,助词,用于所字结构前,不译。
C.两个“于”,介词,比。
D.第一个“其”,语气词,表示估计、推测,可译为“大概” ;第二个“其”,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故选C。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①蒙故业,因遗策②因河为池
C.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②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D.①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②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意思是“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道,风尚;②意思是“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道,道理;
B.①意思是“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因,沿袭;②意思是“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因,凭借;
C.①意思是“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弱,使动用法,“使……弱”,“削弱”;②意思是“强大的国家请求臣服,弱小的国家入朝来参拜”,弱,形容词,“弱小的”;
D.①意思是“拿着刑具奴役天下百姓”;②意思是“六国的勇士再也不敢拿起弓箭复仇”。而,均为连词,修饰关系。
故选D。
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知”通“智”,见识。
B.“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C.“生”通“性”,天性。
故选D。
7.下列对《劝学》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善成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
B.“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才是关键。
C.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D.选段先从学习态度再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共用十个比喻来论述中心“学不可以已”。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和手法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
D.“选段先从学习态度再从学习方法的角度”错,应该是先从学习方法再从学习态度的角度。
故选D。
参考译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
B.今之众人(一般人)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需要)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不必”,应译作“不一定”。
故选C。
9.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的原因是( )
A.籍贯昌黎 B.郡望昌黎 C.被贬昌黎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韩愈的宗族原本是出于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因昌黎韩氏是望族,因此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故选B。
10.韩愈散文《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中的“道”,正确的解释是( )
A.道理 B.正道 C.风尚 D.世俗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意思是“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道”,风尚。
故选C。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 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 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_____,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 。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A.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 顶礼膜拜 窃窃私语
B.处心积虑 耳濡目染 奉若神明 窃窃私语
C.千方百计 耳濡目染 顶礼膜拜 窃窃私议
D.处心积虑 潜移默化 奉若神明 窃窃私议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B.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C.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D.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B.你如果不听,他就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C.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D.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答案】
11.A
12.B
13.C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1)“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办法。“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结合语境“阅读有些像搏斗”“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想尽办法“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无贬义,应选用“千方百计”,排除BD。
(2)“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结合语境“细细研读,琢磨”“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可知,是指不知不觉受到影响,应选用“潜移默化”,排除C。
(3)“顶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恭敬或极端崇拜。“奉若神明”,指盲目崇拜某人或某事物,像迷信的人敬奉神灵一样。语境中崇拜的对象是“先哲们”,不是盲目崇拜,应选用“顶礼膜拜”。
(4)“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说话。“窃窃私议”,背地里小声议论。语境是说“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与“你”的对话,应选用“窃窃私语”。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情境补写的能力。
复句中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之后,因此“虽然”应放在“他们”之后,排除CD;依据括号后的标点为分号,括号内的话与下一句“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前后形成对照,此处语意重心是在肯定后人的价值,强调后人从阅读中受益,所以括号内补写的语句“但”后应重在强调“已经凝固”,排除A。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你如果不听”中关联词“如果”位置不当,复句中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面,排除BD;
第二处搭配不当,“渗出”与“叹息的悲悯”动宾搭配不当,应为“渗出悲悯的叹息”,排除A。
故选C。
三、语言表达
1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我国由传统码头升级改造而成的自动化港口——妈湾智慧港,于8月26日在南海之滨的深圳蛇口投入使用,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正式开港启用的第一个5G智慧港口。作为招商局集团的“智慧母港”和“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升级改造后的妈湾港是一个智慧港口技术、模式的孵化器,也是招商港口积极打造现代智慧港口建设的“中国方案”。参考数据显示,妈湾智慧港配载效率比人工提升15-20倍,现场作业人员减少80%,综合作业效率提升30%,安全隐患减少50%,碳排放量减少90%,进出口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比全自动码头建设成本减少50%。
招商局集团负责人表示,招商港口将以妈湾智慧港为试验田,将成功经验复制到粤港澳大湾区;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行业级智慧港口综合解决方案,让智慧港口的“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答案】8月26日,大湾区首个5G智慧港——妈湾智慧港升级成功并投入使用,其经验将助力国家发展并走向世界。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语段围绕妈湾智慧港展开的,首先说到升级并投入使用的时间,即8月26日;然后说到它的地位,即大湾区首个5G智慧港;最后又说到它升级成功的技术经验的作用,即妈湾智慧港升级成功并投入使用,其经验将助力国家发展并走向世界。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②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③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④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⑤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选自鲁迅《拿来主义》)
15.对选文第①段中心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是( )
A.讽刺尼采自诩为太阳,反对“送去主义”。
B.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
C.反对“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
D.倡导“拿来主义”,反对不给子孙留点礼品。
16.下列分析有错误的是( )
A.“拿来”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丰富”“大度”是反语,讽刺国民党反动派自我吹嘘、自欺欺人的行径。
C.“抛来”本质是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
D.“摩登”是讽刺的说法,含蓄地讽刺了反动文人无耻奉行“送去主义”趋势逢迎的丑态。
17.选文没有用到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因果论证
C.类比论证 D.比喻论证
18.联系全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鲁迅先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为下文论述“拿来主义”作铺垫。
B.本文批评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文化遗产继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C.本文运用举例论证,以小见大,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一个抽象深刻的道理。
D.本文语言犀利幽默,多用反语。鲁迅有时贬词褒用,如“丰富”“大度”;有时褒词贬用,如“吝啬”;有时还会把两个语义、风格不同的词搭配在一起,如“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答案】
15.B
16.C
17.D
18.A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段没有提到“拿来主义”,因此排除CD。
原文“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是观点句,运用反语,否定了“送去”的做法。
接着运用类比论证和因果论证说理,尼采只知道给予不求回报最终疯了,只是“送去”最终子孙只能“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论证了“送去”的危害及实质。因此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
A项只提到反对“送去主义”,没有B项准确、全面。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本质是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错误。根据原文“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可知“残羹冷炙”是“抛给”的,有目的的,是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而“‘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原文“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运用类比论证的手法,以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最后发了疯的尼采为例,来类比,说明统治者自诩富有,只送去不拿来将造成的严重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原文“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为举例论证,论证了不能只是“送去”,因为那样终究只会落得无东西可送的悲惨境地。
原文“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为因果论证,只知“送去”最终的结果是“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本文批评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闭关主义’”错误,“闭关主义”是“中国一向”的做法,指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
C.“以小见大,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一个抽象深刻的道理”错误,本文举了“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的事例,这不是“以小见大,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属于举例论证。
D.“鲁迅有时贬词褒用,如‘丰富’‘大度’;有时褒词贬用,如‘吝啬’”分析错误。“丰富”“大度”为褒词贬用,因为这两个词本来是褒义词,而这里讽刺的是“送去主义”者的卑劣行径;“吝啬”为贬词褒用,因为本来这个词是贬义词,这里形容“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这种做法是可取的。
故选A。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6单元
一、选择题
1.下列文言句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主要句式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主要句式是定语后置句,之是后置标志)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主要句式是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标志)
D.不拘于时(主要句式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于,后置作用)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
A.而青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 善假于物也/学于余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
C.爱其子/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
D.士大夫之族/郯子之徒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
3.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曲中规(合于)/而绝江河(横渡)/善假于物也(借助)/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B.虽有槁暴(同“曝”,日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智”,智慧)/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或不焉(同“否”,不从师学习)
C.非能水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吾师道也/或师焉(加点的字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輮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神明自得/君子不齿(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4.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①蒙故业,因遗策②因河为池
C.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②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D.①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②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下列对《劝学》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善成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
B.“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才是关键。
C.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D.选段先从学习态度再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共用十个比喻来论述中心“学不可以已”。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
B.今之众人(一般人)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需要)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
9.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的原因是( )
A.籍贯昌黎 B.郡望昌黎 C.被贬昌黎
10.韩愈散文《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中的“道”,正确的解释是( )
A.道理 B.正道 C.风尚 D.世俗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 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 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_____,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 。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A.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 顶礼膜拜 窃窃私语
B.处心积虑 耳濡目染 奉若神明 窃窃私语
C.千方百计 耳濡目染 顶礼膜拜 窃窃私议
D.处心积虑 潜移默化 奉若神明 窃窃私议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B.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C.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D.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B.你如果不听,他就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C.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D.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三、语言表达
1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我国由传统码头升级改造而成的自动化港口——妈湾智慧港,于8月26日在南海之滨的深圳蛇口投入使用,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正式开港启用的第一个5G智慧港口。作为招商局集团的“智慧母港”和“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升级改造后的妈湾港是一个智慧港口技术、模式的孵化器,也是招商港口积极打造现代智慧港口建设的“中国方案”。参考数据显示,妈湾智慧港配载效率比人工提升15-20倍,现场作业人员减少80%,综合作业效率提升30%,安全隐患减少50%,碳排放量减少90%,进出口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比全自动码头建设成本减少50%。
招商局集团负责人表示,招商港口将以妈湾智慧港为试验田,将成功经验复制到粤港澳大湾区;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行业级智慧港口综合解决方案,让智慧港口的“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②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③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④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⑤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选自鲁迅《拿来主义》)
15.对选文第①段中心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是( )
A.讽刺尼采自诩为太阳,反对“送去主义”。
B.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
C.反对“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
D.倡导“拿来主义”,反对不给子孙留点礼品。
16.下列分析有错误的是( )
A.“拿来”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丰富”“大度”是反语,讽刺国民党反动派自我吹嘘、自欺欺人的行径。
C.“抛来”本质是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
D.“摩登”是讽刺的说法,含蓄地讽刺了反动文人无耻奉行“送去主义”趋势逢迎的丑态。
17.选文没有用到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因果论证
C.类比论证 D.比喻论证
18.联系全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鲁迅先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为下文论述“拿来主义”作铺垫。
B.本文批评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文化遗产继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C.本文运用举例论证,以小见大,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一个抽象深刻的道理。
D.本文语言犀利幽默,多用反语。鲁迅有时贬词褒用,如“丰富”“大度”;有时褒词贬用,如“吝啬”;有时还会把两个语义、风格不同的词搭配在一起,如“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